绿林网

赵匡胤时间(上)读后感锦集

赵匡胤时间(上)读后感锦集

《赵匡胤时间(上)》是一本由金纲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元,页数:4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赵匡胤时间(上)》读后感(一):纵观五代十国之乱,方知赵匡胤时代的可贵之处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他出生之后即经历乱世。在《赵匡胤时间》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将赵匡胤出生的五代中期到赵匡胤驾崩的大宋初期这50年的历史时期,成为“赵匡胤时代”。在他看来,这个时代是传统中国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转型期,有着巨大而又丰富的历史意义。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坐大,百年来飞扬跋扈,君王难于制衡藩镇,社会各阶层普遍处于一种无廉耻、无操守的状态,直到赵匡胤时代才开始慢慢好转,扭转了社会道德水平放量下跌的态势。

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对私有财产的尊重,是文明的开始。赵匡胤的大宋帝国,与历史上的邦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对待私有财产方面,他却是做得最好的。在赵匡胤的统治之下,不允许部下有掠夺民间财物的行为出现。五代十国时期,以土匪行径做官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后晋、后汉的节度使白再荣一味贪婪地搜刮百姓的钱财,最终得到了很惨的下场。对比之下,赵匡胤明显更能够参透道德与财富流转之间蕴含的大智慧。

本书通过大量历史故实,让我们看清唐末五代昏庸荒诞、礼崩乐坏的程度。而“赵匡胤时代”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其中之一就是他凭借自己超出常人的心血、智慧和勇气拯救了人伦天下——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他解决了晚唐以来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的藩镇割据问题。

五代以来姑息藩镇是国家混乱之源。随着赵匡胤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国家也逐渐转型,从藩镇武夫为主的武功体制开始向文治体制过渡。直到赵匡胤构建大宋王朝,根治了军匪一家的生态,才结束了近百年来的这个邪魔怪圈。

作者在书中回首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的纷乱往事,从地理、政治等角度讲解国防军事战略布局或者重新布局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赵匡胤的公道之心、仁德之心,以及独具创意的政治智慧和责任担当。

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过往历史当中有许多值得后人展开研究的哲学和文化意义。本书用了一大半的篇幅讲述赵匡胤威名日盛之前的历史格局,让我们看清纷繁杂乱的五代形势以及大宋帝国的政制制度和理念的来源,从而理解赵匡胤在权力重新分配斗争中彰显的政治合理性。随着历史出现拐点,纷乱复杂的五代十国慢慢结束,一个空前繁荣的大宋帝国也逐渐浮出历史地平线,此后的历程更能彰显赵匡胤卓越的国家治理经验和社会价值观。

历史的解释因人而异。本书的历史时间线轴较长,涉及人物事件众多。书中,作者也讲解如钱穆等一些史学家关于中国传统政治与文化的观点,同时根据五代藩镇呈现的逻辑性、经验性,浅议了另一种历史格局的可能性假设。作者宏大广阔的叙事以及严密谨慎的评判透露了他的基本历史观,也提示广大读者,对历史的论述可以从多个视角切入、站在历史的不同方位看待历史故实和问题的本质。

《赵匡胤时间(上)》读后感(二):乱世中走出来的开国帝王

《赵匡胤时间》为北大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知名学者金纲通过数十年潜心研究后创作,主要讲述的是赵匡胤在世五十年的历史。从五代乱世到大宋开国,我们可以跟随作者见证一代帝王如何诞生与如何推演大宋文明。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相传他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然而他出生时,中原晦暗,正处于乱世之中。

生于乱世,长与乱世之中的赵匡胤,见证过许多帝王的崛起与衰落,也深知仅凭武力并不能打出一个太平盛世。李嗣源的七年“小康”之治,给了他成长起来的机会,而原本有望成为一代帝王的周世宗英年早逝,更是给了他统一南北的机会。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将禁军兵权集中于他一人之手,如此情况下,他被拥立为一代帝王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成为帝王后的赵匡胤,善待后周的小皇帝、皇太后以及朝廷大臣,下令不得杀人放火,不得抢夺官府仓库,不得抢劫民众私财。由此可见,赵匡胤对于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是之前历代帝王所不曾有过的。

不仅如此,他还将后周的文武大臣全部留用,让他们为大宋新朝效力,如此气度与智慧绝非凡人可以做到,而他如此做的好处是可以迅速的安定新的国家,减轻政局动荡。

其实,赵匡胤的一系列举措,都跟五代乱世有着密切的关系。毕竟大宋开国前三十年,黑暗、残暴、野蛮无处不在,动荡的政局带给中国普通百姓的可以说是人间炼狱。这一切,赵匡胤看在眼中,当政权落入他的手中,他自然不愿意战乱继续,不愿意悲剧重演。这也是他为什么极大可能的建构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

大宋开国前十年,赵匡胤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国家,推行“侵削藩镇”战略,收回了一些国家元老手中的兵权。其中第一次“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藩镇大员的中央典兵之权,给他们各人做了一次调防,第二次“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他们的地方之权,让他们到朝廷做官,但是都是闲职。

对于武臣们,他让他们多读书,懂得文治之道。在随后几年时间里,赵匡胤完成了国家由军事管理向文官管理的转型,成功实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即使是收江南,也是赵匡胤出于救助一方之民的心理,毕竟南唐后主李煜虽然懂得填词却不懂得政治,那样的朝政满是宦官,普通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至于之后赵匡胤实施的各项政策也是从稳定国家的方面考虑的,因他的政策与努力,大宋开国之后逐渐走向平稳与繁荣。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的确如此。我还认为看待历史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而《赵匡胤时间》恰好以时间顺序,从五代讲到大宋,我们便可以看到赵匡胤在经历乱世之后为何采取不同的措施,这一切形成了前因后果的关系。

《赵匡胤时间》我们同样还可以领略到一代帝王的胸襟与智慧,他的大局观是五代历任帝王所不曾拥有的,这或许也是他为何能够成为一代开国君王的原因。

深入了解赵匡胤,这一套书,足矣。

《赵匡胤时间(上)》读后感(三):《赵匡胤时间》聊一聊燕云十六州丢失对宋朝的影响

《赵匡胤时间》这本著作原来是在整个大宋帝国三百年系列之中,这个系列是从赵匡胤写到公众相对比较熟悉的崖山的华夏之变,还是蛮期待这个系列的。

宋朝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文化鼎盛,而武功羸弱。但事实却是值得怀疑的,宋朝前后面对着辽金蒙古三只游牧民族的颠峰战力,而且基本面对的是三者的最有爆发力的时期。宋朝能与三者有来有回,已经不容易,要知道世界其他豪强遇到三者之时,不是一击即溃,便是短时间内被灰飞烟灭。但是宋朝能够坚挺三百多年,这是值得去研究的。

而要想弄明白宋朝顽强生命力的起源,绕不开的人物便是开创帝业的赵匡胤,而需要更清楚的理解赵匡胤的各种想法,就必须从那个血腥癫乱的五代十国开始,本书的切人点就比较好,从后唐开始,从丢失燕云十六州开始进入整个故事。只有弄明白了燕云十六州为什么被辽国占据,就能明白宋朝开国之初的一系列北方的政策的底层逻辑。

书上在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燕云十六州的来龙去脉,也讲到了后唐与后晋的两次亡国,都是契丹所主导,也能说明宋朝在面对更加成熟体的契丹之时,并未太多吃亏,这本身就说明宋朝的力量是被低估的。作者对燕云十六州丢失后的局面形容的比较准确:“契丹之后,中原的北方,始终是一个魔鬼巨人。”赵匡胤、赵匡义、赵恒等北宋官家都必须面对这个魔鬼巨人所带来的恶魔般的压迫,终于,在一代昏主宋徽宗时期被集中反噬,北方魔鬼换成了更强悍的金朝,直接黑虎掏心,攻陷了汴梁,让宋朝的元气差点耗竭。

书上讲在赵匡胤出生的那一年,燕云十六州丢失的始作俑者石敬瑭开始飞黄腾达,成为后唐政权前几的实力派。但是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拘泥于对后唐的忠心,反而在巨大的野心与超乎想象力的脑洞之下,引契丹为自己的助力,给“赵匡胤时代”带来了地缘苦难,还带来了道德的沦丧。他也是将“赵匡胤时代”拖入泥沼的决定性人物。相对比李唐借用突厥的势力,石敬瑭则更为荒谬,称臣也就罢了,居然还称儿,这就非常挑战中原人的道德底线了。

而且,石敬瑭非常堕落于称臣,甘心做一个儿皇帝,并未奋发图强,一洗前耻。将自己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寄托在契丹的仁慈之上,实在难以理解。到了赵匡胤时代,有了石敬瑭的前车之鉴,他已经没有了选择,不可能顺从于契丹的强势,只能直面魔鬼般的威胁。而在这种严峻的外部压力之下,赵匡胤居然还能做到军事改革,消除了外部军队对中央的危险,做到中央对外部的有效领导,就是赵匡胤的过人之处。

所以我们在读历史著作,只有知道对手有多强悍,才能知道赵匡胤所作出的成就的含金量。而作者如此用心的去铺垫赵匡胤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是非常用心的,值得学习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