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宋开国》读后感摘抄

《大宋开国》读后感摘抄

《大宋开国》是一本由范学辉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宋开国》读后感(一):一本书讲清大宋开国历史

今天要推荐一本,巨好看的历史书,不要听到是历史书,就觉皱起眉头不想读,读了很多历史读物之后的一个经验就是,历史书也是可以出经典的。 明朝那些事算是一本,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大宋开国》,个人认为也是。读完书,深感酣畅淋漓,好久没有这样不忍释卷地读新书了。 《大宋开国》是一部通俗类历史读物,勾勒了大宋王朝前六十年风云变幻的历史轮廓,为我们解读宋朝的真实历史。宋朝文化昌盛,自由开放,但是却有些复杂,英勇无畏却防范武人,蔑视文人却善用文官,在武力上却不行,多数时候对辽、金、西夏忍气吞声,进而影响了整个王朝的进展。 范学辉教授以北宋开国六十年为时限,通过简单风趣的笔墨,以人物为核心,事件和时间为主要脉络,为我们再现了再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宋朝开国六十年的历史风云和生动细节,翔实地描绘了发生的几大重要事件。既有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又在保证历史细节基本靠谱的情况下,写得极其精彩。读下来真是酣畅淋漓,个人认为历史书能写到《大宋开国》这么好看的,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作者范学辉何许人也,他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宋史研究者,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有强大的专业背景,对于书的细节,更是做足了考据。在宋朝开国之初之中,无数将士生死起伏,宦海沉浮,风云莫测。北宋开国之初,是权力的博弈,范学辉教授挖空心思,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等重大事件,尽可能地进行着最准确的描写,根据宋代相关文献核查勘误,查漏补缺,深入解剖开国各类事件参与的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真实地反映宋代开国时的方方面面,以及积贫积弱究竟如何形成的。比如在“陈桥兵变”中,作者不仅写了赵匡胤的“成功史”,对兵变中的“失败者”也进行了着墨,考析史料中流露出的蛛丝马迹,让我们对宋初形势有一个全景式的概观,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 通过走近真实的历史,我们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真正的宋朝开国历史和和兴衰变迁。

《大宋开国》读后感(二):读《大宋开国》

此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写五代群雄太平梦。书从唐中和四年五月十四日的上元驿(后改称陈桥驿)事件开始,书写了五代乱世枭雄们对于太平梦的诸多努力,其中对周世宗柴荣的描述最为精彩,另外作者对五代历史价值的肯定评价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章写赵匡胤早年经历,其中涉及赵匡胤父亲和母亲的往事,我以前真是闻所未闻。还有太祖长拳与蟠龙棍,记得小时候,老家西北平凉地区尚武之风盛行,二舅和表弟就曾练过太祖长拳和蟠龙棍,没想到经作者考证在《铁围山丛谈》和《纪效新书》里有相关记载。不过赵匡胤早年千里送京娘之说,出自宋元话本,我觉得不足信。 第三章写陈桥兵变,不流血开创一个大王朝。在之前已看到很多著作描写陈桥兵变,但读范老师的描写,依然有很多以前未有的收获。比如,慕容延钊和韩令坤的贡献,还有侍卫亲军两大精锐编入北面行营等细节描写十分精彩,增加了我对陈桥兵变这一史实的进一步理解。 第四章杯酒释兵权:为国家建长久之计。作者对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以及根据《涑水记闻》中记载的赵普和宋太祖的谈话,进行有理有据的剖析,得出太祖最终做出收兵权的决定的认识,令人信服。另外,读本章节,感觉作者对兵制研究非常深入,又能将五代至宋兵制变迁、举措和影响讲的通俗易懂,让人受益匪浅。 第五章统一南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作者对五代宋初南方各政权,尤其是立国四十余年的南唐,给予肯定的评价。在对“先南后北”战略上,作者对比新旧版“先南后北”,对比周世宗与赵匡胤、王朴与赵普,写的妙趣横生。 第六章经略幽燕: 从小三国到大三国。这章中提到的宋太祖有意用金银财宝赎买燕云一事件,分析的很确当,对我来说,读来感觉很新奇。本章对高粱河、满城之战、陈家谷、君子馆之战描写的十分精彩与悲壮。 第七章:宫闱风云:亲情与权力。这章讲的主要就是历史上很难说清的金匮之盟,比较两个版本的金匮之盟,作者认为“三传约”立场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否定“独传约”。另外就是“烛影斧声”的历史悬疑,作者认为宋太祖十月二十日午夜去世,其实是正常逝世,十九日晚上的“烛影斧声”,赵光义既没有“灯下弄斧”,也没有酒中下毒,而是兄弟之间正常的诀别。 读此书感受最深刻的是作者熟知宋史、辽史等史料,涉及范围之广让人羡慕、佩服。作者还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剖析、解读和稍加考证,进行再创作,正如作者后记所说,这本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做到有出处,有史料依据和研究支撑。加之范老师以如橼巨笔,温情脉脉地生动勾勒出让这段历史,又能不乏理性,使人读来舒心,还不用过分担心史实问题。

《大宋开国》读后感(三):明月谁为主?江山暗换人

一本不错的通俗历史读物,作者写的是建隆元年(960)正月陈桥兵变到天禧四年(1020)的内容。前面一章用五代史为引,引出“大宋开国”。

至于作者为何大动笔墨去写与大宋无关的内容,通篇看下来便不觉奇怪。五代时期,五十四年的时间里更迭了十四位皇帝,八个姓氏。如此混乱的时代必然导致皇权的没落。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宋之前的朝代大多是打着“君权神授”的概念来巩固自己的皇位,给其一个最佳理由,用天命、祥瑞、封禅一系列的把戏换取百姓的效忠。就算宋真宗自导自演“天书”一事,其目的更多也是为了转移“澶渊之盟”。

相比于唐代安史之乱遗留下来的“废墟”,五代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禁军总兵力的上升,周世宗征战沙场夺回的土地也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民生方面,“取士不论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也变得平等和强大。

郭威黄袍加身建立后周,赵匡胤以陈桥兵变效仿之使其也被拥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陈桥兵变,“得天下以仁”,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也算开创先河,赢得了民心。不出百日,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打响大宋开国后的第一仗。事后,赵匡胤为防止叛乱,施行更戍法,隔断地方节镇兵将之间的关系。从此宋代的中央禁军开始被派往全国各地轮番戍守。且两到三年就换一次。各地的统兵将领,也是由中央直接指派。此法消灭各地节度使勾结叛乱于无形。此法虽说稳定了大宋的政治局面,但也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削弱了宋代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埋下了祸端。公元961年,即实行更戍法第二年,赵匡胤问计于谋臣赵普试图削弱藩镇势力。后者建议其设置县尉,削弱其权利,正所谓“杯酒释兵权”。直至赵普因争权被太祖罢相,直到“金匮之盟”才与太宗赵光义和解。

公元979年,宋太宗一举灭北汉,取得胜利后焚毁隋唐五代的太原城。北汉的灭亡,标志着“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二百余年的地方割据分裂的局面结束。之后太宗夺取幽州时被辽军击败,也就是著名的“高粱河之战”,此后接连败退导致了真宗日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大宋朝堂的主战派寇准遭到丁谓、王钦若等人弹劾,由此开始了一场南北方派系之间的争斗。“寇丁之争”标志着北宋朝廷从廷争向党争的转变,更为后世开启以言论风评罢免宰相的党争模式,让北宋王朝陷入朋党之争的恶局。

纵观这开国区区几十年历史,也为日后宋的灭亡埋下了不少祸患。在位者身居高位,其一举一动关系到天下百姓。正所谓“明月谁为主?江山暗换人。”历史终究是兜兜转转,要引以为鉴,才能走的更远。

《大宋开国》读后感(四):走进宋朝开国六十年

前几天刚读完《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与本书都是通俗的历史读物。包伟民先生就说,要撰写通俗历史读物,没有坚实的学识基础,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很难写出合格的作品。但我们看本书,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历史通俗读物。虽然作者范学辉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却永远长存,对我们又很大的帮助。 本书原名是《宋朝开国六十年》,主要以北宋开国六十年(960-1020)为时限,向我们展示了北宋开国史上的精彩片段和生动细节,剖析了宋代历史发展中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书中不仅借用了很多史料,还体现着作者对史实的把握,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最大程度达到了阅读的通俗性和历史考证的可信度完美结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通俗的优秀历史读物。 提起宋朝,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北宋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有关他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故事,我们都很熟知。宋太祖没有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出身英雄显贵,也不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出身流氓地痞,他出身军营之中,有着独特的个性,史江湖大侠一般的存在。他第一次指挥清流关和滁州之战,就取得大捷;后与赵普相识,是他荣登皇位的关键。同时木牌事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点检作天子”使得后周禁军位高权重、威信卓著的两大巨头李重进和张永德离开禁军的指挥位置,赵匡胤成为禁军最有实权和最有号召力的人物,为黄袍加身打下基础。 为了防止发生像“黄袍加身”类似的时件,宋太祖即位后就开始杯酒释兵权,收回兵权,同时又展开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裁撤五个禁军最高级的军职,降低禁军将领的官职;确立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扩充皇城司,强化特务活动。后面还进行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收节度使兵权,结束了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这些措施扭转了五代“兵制不立”和“将帅权倾”的格局,保障了皇帝对禁军兵权的绝对控制。 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统一南北的战争,战略是先南后北,先取两湖,灭后蜀,再收南汉,取南唐,最后灭北汉。通过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全国的目标。 在宫廷之中,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手足相残。如唐代的玄武门之变、明代的靖难之役、清代的雍正夺嫡等,宋代也有,但没有动用军队,也没有引发内乱,还是挺平静的。“金匮之盟”是杜太后流传下来的,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禹偁提出“三传约”,另一种是宋朝官方承认的“独传约”,我们不得而知。 在宋太宗时期,科举取士空前增加,士大夫文官政治真正确立,出现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新格局,但也为后来的“三冗”埋下隐患。 看完这本书,对大宋开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虽然书中对一些问题只是简略的提出,有时并没有明确的指向,但这就是历史读物,正所谓“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大宋开国》读后感(五):《大宋开国》:要是能写得再长点就好了

《大宋开国》是一本通俗类历史读物,然而作者范学辉并不如民间野派那样扭曲事实,过分添油加醋。他重视证据,重视出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要做到有出处,有史料依据,有研究支撑,光看看参考文献的数量,都能明白作者下了的苦工。

我对历史兴趣不浓,常常觉得年代朝代以及人物的罗列,真真是万般无趣。如果只是毫无感情的词条罗列,那我何不去找百度百科呢?然而本书的引子就让我提起了兴趣——大宋的历史要从五代写起。作者在第一章介绍了许多五代群雄割据的场面。战争频发,土皇帝也极多。纷乱世事,笑到最后的却只有一人,其余名字都淹没在了历史中,实在令人唏嘘。终于,宋朝开国!

历史能照见现实的影子,而我们也能从历史中获得前进的模板。

从历史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朱温发动上源驿事件,猛烈攻击大唐李克用一行。他成功打破了旧世界,却急于称帝。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天,也就是他众叛亲离的开始。现实何尝不是如此?当你急于求成。当你得意扬扬,殊不知危险正在逼来,亲人正在远去。极致的荣耀往往伴随极致的毁灭,落得凄惨下场。

从历史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赵匡胤从小历练无数,可他究竟怎样飞黄腾达呢?作者在书中写到,赵匡胤真正的机遇在于他被选中到柴荣的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柴荣何许人也?柴荣是郭威夫人柴氏的侄子,郭威的干儿子,郭威何许人也?和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相伴,机遇也极多,晋升极快。当然,这只是开始,有了机会之后你是否能够突出重围,还要看后来的发展。赵匡胤凭借高平之战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你又能凭借什么呢?

看到宋朝,我想到了苏轼。苏轼乌台诗案被陷害入狱,蹲了三个多月的大牢,最终被判了流放。苏轼的境遇凄惨至极,然而如果换一个朝代,他的命运甚至更可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宋太祖有一个硬性规定:不杀上书言事人。也就是说,不能杀害议论和上书批评朝政的人,有了这样的硬性规定,苏轼即使被冤枉成诗词歌赋都是批评朝政,讽刺皇帝,皇帝也难以取掉他的性命。以言获罪,往往是文人常见的下场。但在宋太祖的远视之下,宋代文人的日子过得可是舒服多了,士大夫的地位也很高。这样看来,宋代似乎更接近现代社会。只是当时皇帝的话是法律,如今法律是法律。

一个国家的建立发展稳固相当之难。且不说国家,个人都是如此。知道自己何时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有什么牵绊?应该如何安置?有什么能力?该如何向上?又该如何与他人交往?自由中如何成就事业?都不是一句两句说得全的。

大宋持续了三百多年。从北宋到南宋,从赵匡胤到赵日本,从960年到1279年,风风雨雨岁月飘摇。范学辉行文充满热情,笔法有趣,引人入胜。我时常觉得,能把故事讲好的人都有惊人之才,他可算一个。范学辉还很会抓重点,光看章节的名字就可以看到他抓住了大宋的重要节点,比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都是中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事件。可惜范学辉只写到了宋仁宗,否则后来的故事一定也同样精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