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锦集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锦集

《规训与惩罚》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规训与惩罚》精选点评:

●又看了其他版本,看到全景敞视的时候唏嘘不已。不需要外部的监督,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内部给自己以某种暗示,什么不能说,什么不能写。

●全景敞视建筑(以及现在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和社交监管)让我们的社会成为监狱社会。权力-知识体系让处于学校、工厂、军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上都被驯服、被规范、被榨尽最后一滴血和汗。“监狱之城核心的居心叵测的怜悯、不可公开的残酷伎俩、鸡零狗碎的小花招、精心计算的方法以及技术与科学等等”是说不尽的,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没有人能逃脱这样的悲惨命运。

● 在福柯看来,监狱的产生标志着对罪犯的惩罚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传统王权将惩罚直接作用在肉体之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权威;而现代权力则同时作用在灵魂和肉体之上,用更加隔离和隐秘的规训方式改变人。 在惩罚方式的转变背后,是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与理性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人们更强有力的控制。而全景敞视主义是现代监狱制度的终极形式,它象征着权力以最经济的方式发挥着无处不在的影响,塑造了一个“规训社会”。

●在福柯的理论架构中,人的主体性情境比在拉康精神分析体系中显得更为绝望和压抑;如果说拉康仅仅结构了一个注定要被心理性阉割,被“菲勒斯”即阳具的能指所牵引和摆布并伴随着原初性实在界创伤的奄奄一息的主体的话,那么主体在福柯这里更被贬损成一文不值的被“权力-知识”和规训技术等一整套战略措施所建构出来的现代肉体与灵魂;他考察了现行覆盖全社会并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所有角落的惩罚权力与规训技术的系谱,生动而颇具震撼力地论证了人如何生而负枷锁;那么,还有出路吗?

●大聪明

●细密的控制,看到全景敞视时候热泪盈眶!福柯万岁!

●福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这样一种现实:无论如何,我们都处于权力关系的运作中,规训与惩罚的变迁,就是权力作用于人之手段的变迁。规训及惩罚,它既将每一个人作为机器中不停运作的齿轮,又不时地往里面添加上好的润滑剂,让你察觉不到它对你日复一日的打磨;它不是彻底的理性“设计”,而是现代化建造的必然结果;它不是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或反抗“暴力”的产物,而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稳定的内在革新;它也不是对某种行为的“补偿”,而是对行为的创造性“修正”。这种温和的“修正”,起到了比暴力的“抹杀”更好的调教作用,它最终的指向还是致力于创造人——他们终于对于权力心悦诚服地顺从。

●从古代的酷刑到如今的规训,披了一层人道主义的光辉下,内核并没有改变。不过是,对特定群体和个人的从宏观到微观、从肉体到精神、从割裂的到整体的,辅之以心理层面的控制与驯服,进入了无形的权力震慑之中,是一种高超的技术。 不止刑罚、监狱适用,不得不承认它普遍存在于各种群体和社会制度之下,而这也是必然的。

●重读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一):规训与惩罚读后感

读完有两个问题,或者说想法,一是福柯和马尔库塞的强联系。都关注一体化的社会,都有马克思主义倾向,都有和性有关的著作。福柯更加写实,而马尔库塞更多想象。

脑子里不断浮现出一个词汇,伟大的拒绝。这个词可能是从心理学课里听来的,或者在马尔库塞的书里读到过。读规训与惩罚所体会到的不能呼吸的微小感觉,联系到福柯的人生,我觉得伟大的拒绝是必须要发生的一件事。呼之欲出而刻不容缓。

全景敞视,好像是人与人互相监视,没有等级之分,但这一切都让人呼吸急促。个体似乎没有一点空间,没有一点违反社会常态的可能,所有的一切被悬挂在一个不断滚动的齿轮里,没有任何掉落的可能。这是极度的奴役和通向死亡之路。

与社会相对的词不是犯罪,而是反常,或者说是任何一种非标准形式。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二):犯人的肉体

惩罚体制重新配置包含两种进程:一、惩罚景观的消失,仪式因素逐渐式微(司法不再因其实践相连的暴力承担社会责任;判决的目的由改邪归正替代了纯粹赎罪);二、肉体痛苦不再是刑罚的构成因素或最终目的,一种新的将人的身体视为工具或媒介的剥夺人的权力(自由、生存权)的经济制度(法律)。这一双重进程将千百种死刑简化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死刑,确立了一种关于惩罚的全新道德。变化中肯定的是惩罚运作对象(犯罪的性质和可惩罚因素的内容)的置换:除规定司法对象,还包括人的情欲、本能、变态……这与同时代医学和司法间流行的观念有关,这种观念旨在监督个人,消除危险心态或改造犯罪倾向,措施在罪犯转变后仍然维持,逐渐审判罪行外的东西(关于有罪、无罪的裁决还包含了对是否正常的评定及正常化前景的技术性预测)。将罪犯纳入科学知识领域,给合法惩罚机制提供一种正当权利,一种科学-司法复合体。因此,承认并相信,权力制造知识权力与知识直接相互连带。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三):断头台上无枷锁,惩罚之城无自由(一、二卷)

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最终,权力依靠这一无往不在的枷锁,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即人的身体。不同于接受刑罚的肉体,身体是活着的,是有灵魂的,是可以连同灵魂一起被训练的。 “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奴隶,真正的政治家用自己的思想锁链束缚他们。”我们可以扯断束缚的铁链,可以逃脱阴暗的监狱,可当一种观念植入意识,心中便建起了一座惩罚之城,就像提及犯罪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惩罚,我们又如何逃离这种桎梏?

此时此刻,无论是谁,当他站在惩罚之城,与之对峙的不再是强权的君主,也不再是庞大的国家,而是内心的情感、观念。可怕的是,这些情感、观念却是可以被塑造的,像“巴黎少年犯监管所”里遵循作息表的孩子们一样被各种规定所塑造的。 在此,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仿佛成为某一个宗教虔诚的信徒。他的教义早已铭刻进我们内心,这种内化了的“抉择意志”如滕尼斯所说的“本质意志”般隐秘而坚韧。一个全知全能且无处不在的神时时刻刻审视着我们的行为,有人称之为“良知”,有人喊他为“习惯”。

未完待续......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四):规训与惩罚

这本书讲述了经验,知识与权力之间复杂的关系,讲述了政治权力系统是通过一种隐秘而强大的监视与规训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看似身体的惩罚越来越“人性”,实则进入另外一种对心灵隐秘而强大的规训,这种规训的强大之处在于能使人们自我规训,自己心甘情愿地成为为权利服务,成为温驯而有用的人。在这种体制中,权力越大的人凝视的越多,这种知识即权力的观念下,永远有一种打着“科学”的旗号实行一种所谓合理合法化得上对下的控制。而福柯笔下的规训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以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促使人自我规训,而这种自我规训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看似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在工具理性的诱导下已经慢慢失去了自我,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不过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说全景敞视主义有其相应的优劣之处,那么在面对现代性的全面控制下,我们该如何追求怎样的自由。那其实这又回归到对哲学问题的探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们有社会我和个体我,虽然身处规训的体制中,但我们依然需要时时警惕自我,反思自我,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在这个强大的规训体制之中,我们个人能做到的就是认识自我,思考“日用而不知的”各种话语思维,思考所思所想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五):碎碎念

这是阅读的关于福柯的第二本书,与上一本《疯癫与文明》相比,《规训与惩罚》能感受到福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语言的更加精准形象,整个论述的过程比上一本也更容易理解了些整本书的框架结构排布不那么不知所云了。一贯的先是从叙述历史出发,继而引出相关的概念,越往后读是越精彩的,到最后的部分更是鞭辟入里。这本书里的内容也是无数次的被各种引用,现在自己来仔细的阅读,发现还是福柯自己的论证更动人更有深度,众多的解读都多多少少带有其他作者的理解,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这次才真正被补全。在阅读的时候也在感叹,福柯总是能将社会中隐蔽的、黑暗的、不被注意的地方与人类历史文明联系起来,做出令人惊叹和深思的文章,这种学术能力真的是无可比拟。他不光能够发现别人不甚在意的,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运用自己清晰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将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娓娓道来、启人深思。他使我们进一步注意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所、机构、制度所带有的权力、规训色彩,对我们自己的身体所遭遇的驯化,对社会边缘犯罪人群的思考,从日常生活中做出学问并且由此启发人们反思日常生活的价值才是最大的。by the way 不太懂大家为什么在提到全景敞视主义的时候都只提到福柯,书里圆形监狱的提出者不是边沁吗,福柯只是在边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吧。还有对于书中为什么要多次出现的权力、犯罪经济学不太懂,福柯自己也没怎么解释。

全书的经典论述很多,不是一遍就能充分把握的,会买书再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