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道风物009·苏州的读后感大全

地道风物009·苏州的读后感大全

《地道风物009·苏州》是一本由范亚昆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一):解开苏州的语码

在中国文化的审美语境下,任何事物都具有语码,语码是包含着固定文化场景与意涵的词语、事物,如“杨柳”表离别,“菊花”喻隐士,“风雨”明处境,在这个语境中审美,如果读不懂语码中所含的文化背景,便看不清事物的真样貌。

苏州是中国审美的极致,一林一草都是一种语码。但因为不懂语码,我虽然曾到过一次苏州,游了园林,进了古镇,但是苏州的印象在记忆中仍然模糊。这本mook一一把那些看得到、读不懂的苏州语码打开,看着书,再偶尔在记忆中翻阅一番,才慢慢在脑中显现出那座极致审美的苏州。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视角的深度解读,书和其他“地道风物”mook书系一样,分地、道、风、物四个方面来呈现当地文化,这次的《苏州》尤其从“道”的几篇文章分布中,可以看出这种全视角的解读:文人、昆曲、园林、苏锦、版画、方言,它们不仅是苏州的一种风俗特产,而是苏州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面。 “物”版块有惊喜。一直很喜欢王恺写吃的,他的《浪食记》被贴满了各种标记小纸条。物的前两篇“吃”文都是他写的。 但是总觉得纸质减少了书一半的精彩。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二):邻家好杂志。

期待读懂文化,就是坚持读城,起码要等同于读书。开头的水陆双棋盘5个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水陆并行,甚至水大于陆,这就是我们江南的真相。

所以苏州园林,和水有关。花石纲与水有关。姑苏繁华图里的虎丘山塘街,与水有关。昆曲婉转的声音需要窈窕的波纹来推送,与水有关。40页让我特别感动的一张照片,老年人在他自己芜杂的小花园里的活动也与水有关——他在吃茶。

你看到了吧,水的波纹,不仅影响了城镇的地理格局,也影响了我们的心灵格局。我们总是用带有韵味的方式,用吃茶般品味的方式在感受一个城市的波纹。我们的理解不是准物质性的,而是波粒二相性的。

206页怎么剥鸡头米的照片,让我解除了心中的疑惑。那是一种戴在大拇指上钢铁做成的尖头套套。长期使用,应该对双手的损伤会减到最小。

顺便吐个槽,这本书的胶装实在是太差了,刚买回来就已经脱开了。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三):苏州里的中国

“苏州是一颇名贵之大城。”13 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描述中国的苏州。无论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苏州大城早已在欧洲到中国的漫漫旅途上成为一个关于“名贵”的传说。

在马可·波罗之前,苏州城已经在东方的土地上矗立了一千八百多年,是古代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从春秋时代吴国建立都城至今两千五百年,苏州城的位置几无改变,如今的城市中心区,依然沿用着宋代的街道格局。

之所以“名贵”,是因为苏州乃江南的苏州。唐代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自北方逐渐移至江南地区,大运河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长江与太湖流域的水系交通使众多江南城市组合为相互影响的城市群落,在城市群落中,苏州的丝织业繁盛,财富长期累积,市民社会高度发达。

然而,与其说苏州是“名贵大城”,毋宁说,苏州为中国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使“江南”成为一个文化意象,影响力日益凸显。

这个文化空间,包含了园林、昆曲、书画、饮食、家具、刺绣……这些最初源于文人阶层的趣味,继而被士绅和商人所追捧,之后扩展至市民生活,成为一种潮流。当文人趣味变成时尚与消费潮流时,趣味的领导者通过变化来寻求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的优越性,追随者则开始新一轮的仿效——精神追求与消费主义在漫长年代中相互博弈,其结果是大大拓展了这一地域的审美空间,使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成为时尚,北上影响了宫廷文化的发展,同时成为上海的文化源头。

苏州城所建立的这种审美传统,使之成为中国时尚的引领者。苏州的乡土,则在美学上诠释了“江南水乡”的意象,又在近代经济变迁中成为江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代以降,风尚变幻,无有定法。而苏州仍是诗里的苏州,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四):苏州的趣味与韵味

苏州是个大题目,作为一本书的主题自带来些许难度,这难度倒不全在于其内涵,反却在于其外延。地道风物选择了“苏州里的中国”这个线索,想来也是看重这种充满思考趣味外延的层面,这体现在了第一部分“地”的四篇文章中。

前几日与朋友闲聊,谈到大运河在经济文化沟通上与地中海的相似性。当然就空间来说,运河是线,地中海是面,但就水道延伸的广度来说,运河的辐射力是不输于地中海的。通过这种辐射力,运河上工商城市也如同北意大利和黎凡特的同类一样具有着强烈的“天下”特质。明清苏州作为运河财富的集散地,成为北方宫廷帝国政府和全国地方有力者的博弈场;另一方面,士大夫的文人雅趣与市民繁华情趣的共同滋长,造就了天下向往的优雅欢愉的城市生活。在中国的背景下考量苏州,无意间有一种崭新的趣味。

除了运河之外,苏州还有一个更古老,同时也更现代的外延,那就是江南。江南既是运河兴起前孕育苏州的文化场,也是运河衰落后苏州跻身的经济场。在江南这个外延中,苏州并不是绝对的中心。这里有自古繁盛,并称“天堂”的杭州,也有后起之秀,国际大都市上海。苏州与此二者又有怎样的碰撞与渊源?这是“地”的后两篇文章带给我们的趣味。

不过,本书编者也并没有在外延的趣味中过分着墨,而是反求于内:苏州独步于江南、流布于全国的影响力是如何从其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溢出的。为了展现苏州内涵之韵味,本书的第二部分“道”收集了八篇从不同角度切入苏州文化传统的文章,篇幅也几乎是其它三部分的两倍,这点也是尤其令我惊艳的。要理解苏州这样一座古城,不从其文化传统的流溢性着手,显然是难以寻出真味的。

关于文化流溢的重要性我也是最近才有所体会。上个月在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中心偶然撞看了一个“莫兰迪与博洛尼亚”的展览。在我原来的知识里,“莫兰迪灰”的宁静和性冷淡是典型当代特质的。然而展览中的文艺复兴早期油画和壁画雄辩地证实,莫兰迪的色系无疑受启于幼时在家乡市政厅和小教堂的徜徉。十五世纪博洛尼亚禁欲运动的独特审美就这样在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东方的清宫戏。

如果一种美,她的初衷是深刻的,而你却用浅淡的方式品尝她,那你品尝到的必定不是她的真味。对于苏州这样一座古城,文化的韵味同样连接着历史传统的根脉。一花一木,一堵矮墙,如今苏州的风闲物美无不回荡着苏州历史的盛衰起落。得其大者兼其小,“道”的几篇文章打捞出苏州韵味的几个重要层面,从书画昆曲、园林器物到民风民俗,承上启下,值得细细品味。

当然,我个人最喜爱的还是“风”、“物”两部分,毕竟这是作者们实地采访。实感的文字,精美的插图把读者带入到亲身实地的体验中,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总之,“地”“道”让我感到的是“奇”,“风”“物”让我感到的是“实”,古今大小,四下照应,值得品读。

《地道风物009·苏州》读后感(五):画不尽皮肉,便画骨。 ——关于苏式生活场

晚时收到书,便漏夜翻看起来。对于这本《地道风物•苏州》,是有着一种别样的期待,像以是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想看看你们怎样讲述。 事实上,关于苏州的各色讲述方式实在是太多了,端看这选题就实在无法让人念想起来。提起苏州想到什么?园林、碧螺春、苏绣、苏式点心、苏帮菜…太多,太笼统亦太琐碎了! 但这本《地道风物•苏州》却是深入了肌理,它是懂得、也是讨巧的,以一种四两拨千斤之态,处处着眼却又不着一物,拎出一个由头便就提挎而出了全部。 关于苏州最大的想象是什么?此书开宗明义给出的答案,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然所谓生活,便就是要有一个“场”在的,这关乎时间与空间感的秩序。 先说时间感。我挑书有个习惯,先看目录,大致目录做得好的,一本书亦就八九不离十了。而一眼扫过去的目录,需要以一种秩序感存在,其背后就是该书的纵向肌理、成书逻辑。而支撑这本书的,正是时间。好,从头往下捋:从最初的“江南”之历史地理概念,春秋时期苏州的形成缘由,唐代坊市制废除和两宋战乱对于苏州的兴废,明清时期大运河对苏州发展的推动,及至近代上海与苏州的相互作用,并将苏杭两地的因缘际会、地缘性的比较研究进行了一个横向的穿插,以及民艺、工业的繁荣兴起与苏式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断面剖析…整本书拉出了一张网、再不是各点触面似的跳跃,由此便打造出了一个场域似的时空感。 而空间感的打造,则是横向展开的。 苏州人的仕途经济(科举、船运),苏州人的休闲娱乐(昆曲),苏州人的饮食起居(苏帮菜、丝绸、缂丝、苏造家具)…每一个专题看起来都无甚新颖,却好在每一个的切入点都更与“人”、与“故事”息息相关,更富于一种“场域”之感。讲苏州的贤达人士,是从移民、世家、家班、文社出发,追根溯源至每一个人、每一个行当的存在依据、产生根源;在这里,有状元亦有狂生,有戏班有票友有名伶。人生往往是多面的,但是全书拎出一条线、画出一个场,让他们交汇,让各种场域里的各色人等在这里风云际会,勾勒出苏州的底色与多面性。 再说物的选取、缂丝,为什么是缂丝?而不是苏绣…其选择依据我相信并不是前者比后者更为生僻、夺人眼球一些,但带着这个疑问的确促使我阅读下去。同样,它亦是服务于一个相同的场域,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文章很巧妙地拎出了一个点,缂丝与文人画的契合,这便将这个题材与人、与所谓理想的生活方式统一了起来,也显现出了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和打量方式。 时空与场域的存在感,综合体现在比本书的方方面面,封面亦是一改该系列之前的实景拍摄风格,而是将关乎苏州的各个点,高度抽象地概括出来,再在平面上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让人耳目一新。关照于文本里的苏州亦是如此,既是具体又是抽象的。 要说改版后的缺点、也有,就是页码的所处位置往往让我迷失,总得在这独特的时空感里寻寻觅觅良久、而后却乐而忘返哎。 《地道风物•苏州》是新颖的、其间讲述的苏州也是以一个新的视角去打量的。然事物的讲述通常都万变不离其中,但怎么与我们、与人产生一种时空上的连接,使之可以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而不再是隔岸观火、冷眼旁观,我想这会是此类书稿文章阐述的一条好路径。 在此,不得不夸赞该书的编辑们心思精妙,既然画不尽皮肉、便就画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