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读后感精选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读后感精选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是一本由[英]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精选点评:

●信息量相当大,几乎全程处于一种海绵吸水的状态,看很多理论相互博弈实在是很有快感,只恨自己平时只是胡思乱想没有知识体系,没法进行什么主动性思考,只有被动接受。“可能读了这本书后你依然觉得困惑,但是,从稀里糊涂的无知到见多识广后的困惑,这中间的进步我们一定不要低估。”2019065.

●补标

●主题论述,逻辑贯通;入门科普,十分受教。 p.s.感觉“自由”一章视角还可更加丰富。

●这本《政治哲学》在我的推荐序列里,是属于超五星推荐的,也就是“读书人都应该买一本/读一读”的级别,一本能极大提升人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哲学知识普及书。

●痛快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充满了让人踏实的正义感,作者围绕着“国家”、“自由”、“财产分配”等具体问题展开政治哲学的思辨,穿越2500年的思想在当下中一一浮现乃至复活,思想充满了活力,这本书的“入门”意义不仅在于“政治哲学”这门学科本身,作者以真切的笔调向我们昭示:根治于现实本身的思想活力,一种不自觉的不断反观自身的魅力~~

●本书最大的目的,或许就是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现代公民的视角去思考本国以及国际的政治事务。政治哲学的背后涉及的是自由,平等,正义这些“基本价值”。不同理论的互相驳斥似乎使得某一抽象观念的彻底证成显得不可能,但这种思考正如投票或陪审制度一样,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考与决策能力的过程。“让一个人不能为国家做任何事情,他就不会关心国家。”政治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或许有时过于理论和抽象化,并在实践性上捉襟见肘,然而任何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现实提供一个方向,更在于智识的增进与满足。

●非常好的导论书,虽然之前囫囵吞枣读了好几本原著,看了这本的梳理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我以一种更为全面的视角审视了目前的政体

●跟着书去思考了很多不曾想过的问题。

●希望能像书前写的那样,离开稀里糊涂的无知,走进见多识广者需要面对的困惑。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读后感(一):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

1.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人去阅读的书,尤其是在今天这样日趋分裂、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独特诉求的背景下。

2.有一段时间我习惯在深夜思考,越思考越痛苦,后来去读书,发现我曾经纠结万分、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合适答案的问题,其实先贤们早已经先于时代有所洞察,并且一语破的,早早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甚至给出了天才的设想来解决。

3.所以说,思而不学则殆,古人诚不我欺。

4.这本书收集了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比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他们的理论各不相同,大部分时候作者也并不打算告诉你哪个见解是对的,他更热衷于告诉你,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在运用什么样的思路去尝试解决。

5.从自然状态到社会契约,国家因何而必然形成,一个国家的人民到底该拥有怎样的权利,国家的干涉和个人权利之间的界限到底应该在哪……看上去深奥的问题,其实有着切实的出发点,甚至在今天,各种矛盾之下的根源,依旧是源自不同人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想法。

6.这本书可以带来睿智的见解和看透问题本质的犀利目光,只要你没有被略有点晦涩的句子吓到,当然,这些句子的晦涩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复杂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7.最后说一句,很多人诟病这个出版社的翻译水平,我在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本书有什么致命的失误,但是不放心的话可以选择阅读这本书的英文原版。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读后感(二):一本流畅、发散的导论

这是一本能够从头阅读到尾,而毫不中断的书。作为一本导论性的哲学著作,它很好地体现了哲学无定论的传统,在讨论国家的证成、民主制度的优劣、自由主义及其问题、正义在各个领域中的实现(财富、种族、性别、移民等等)等问题时,对每一种论点都提出了充分的质疑和论证,因而使得问题的探讨呈现出环环相扣的模式,最终并不以给出终极答案为目的。作为一本导论性的著作为读者呈现了近现代政治哲学中讨论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的范围限定在近现代,尽管也涉及了柏拉图的专家治国论,不过更多的着眼于近现代的哲学家,从霍布斯、洛克、卢梭、休谟到更近的穆勒、罗尔斯、诺齐克。首先,在综合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基础上,作者证成了自然状态下的人会处于战争状态。因此,国家是为了防止战争状态而必须的,但是国家的存在基于所有人对其统治的承认,这一定义使得国家的合法性受到置疑,无政府主义者便是置疑最激烈者。其次,在国家的制度方面,究竟是晚近以来颇受欢迎的民主制度更为优秀,还是为柏拉图所提倡的具有治理国家的专业知识者更为合理,经受了充分的讨论。民主制度在反映民众的意见方面可能不及一次详细的民意调查,尽管民主可能充分地维护了多数人的意见,但是多数人的意见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共同的“善”,是十分可疑的。第三,作者对穆勒的自由主义思想做了充分介绍。穆勒的自由主义是温和的、进步的自由主义,温和在于他对滥用自由的限制,进步则基于他对人类进步之深信不疑。穆勒遵循的原则是“伤害原则”,即一种自由应当不以伤害他人为界限。对于不伤害他人,从间接功利主义的角度才能得到清晰的阐释,举例来说,个人的财富被劫掠属于伤害行为,公共的经济竞争行为则不属此列。因为个人的财富被劫掠将导致普遍幸福的下降,而公共的竞争行为从长远来看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四,罗尔斯的正义观被作者认为是当代讨论正义时不能绕过的一个重要观点。罗尔斯讨论正义的方法论十分好玩,为了不受到自身利益的干扰,在讨论正义前讨论者应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除了对基本益品(机会、财富、自由)的追求外,没有关于自我的其他知识。罗尔斯认为,平等地享有权利具有“词典式的优先性”,其次,应当让分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最底层者的利益,是为“差别原则”。最后则是职位对所有人的平等性。尽管诺齐克指出差别原则不管怎样被运用,社会最终还是会成为不平等的。但是,罗尔斯可以用税收对财产的再分配对此进行反驳,即便社会的平等状态会一再地被打破,但是税收和福利政策所实施的财富的再分配将使得社会再次趋向于平等状态。

最后(的最后),作者对女性平等的探讨,支持从现状到男女真正平等的过渡状态——即扶持政策。这一政策对女性在职业、就学等方面表现出明确的支持,这一政策可能造成不公吗?如果仅仅支持法律层面的两性平等,其实并不会自动实现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平等,传统还在持续发挥其作用。因此,对扶持政策的支持,是为了将法律层面的平等落实到生活中。不过此举不可避免地损伤一些男性的利益。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政治哲学是一门规范性学科,意思就是说,它试图建立规范(规则或理想的标准)。所以政治哲学去研究应该用什么规则。政治科学/社会学进行描述性研究(即是怎样的)。描述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 第一章:自然状态 1:霍布斯:当资源稀缺时,失去国家保护的生活会很糟糕,因为在他看来,人性不可避免地会把人带向严重的冲突。霍布斯认为获得幸福需要权力,而人对权力是永不满足的。因此他从稀缺、不确定性这些假定,推出自然状态将会是一种战争状态。再补充几个前提,即人在体力和能力上大致平等,人们想要的资源稀缺,以及没有谁能够确定自己不会受人侵犯,那么理性的人类在忽略道德的情况下会把自然状态变成一个战场。因此霍布斯赞成要有国家的存在 2:洛克:当资源充足富足,没有人自然而然有权利进行统治,洛克说自然法(从上帝角度)就是谁也不应该伤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所有物。而且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权利就是私有财产权。他还认为,即便在自然状态下,也有一种可强制执行的有效道德法则,它以施加惩罚的自然权利为后盾,而霍布斯则会对这一主张深表怀疑 3:卢梭:人受自我保存的驱使,也受怜悯的驱使,会相互合作尊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争夺,贪婪也出现。相信人类天性纯真的卢梭也认为,没有政府的生活最终会无法忍受 4:无政府主义者:人类没有攻击性,会合作,会互助。可以非强制自愿选择退出 第二章:证成国家 1:民族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以语言或历史传统为基础 2:国家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垄断了合法的武力。保护领土内的人不受伤害 3:社会契约的自愿主义理论来解释国家,卢梭认为居住是默示同意。休谟不同意他的观点 4:假想契约论证:即便你没有处于国家的权威之下,但你发现自己身处自然状态,如果你是理性的,你也会尽你所能重新创立国家。具体而言,你会理性且自愿地参与订立一个创立国家的契约 5:功利主义:“幸福”最大化。功利的人际比较是可以进行的,不过要记住的是,对于究竟如何比较,功利主义欠一个解释。就促进总体幸福而言,功利主义认为国家看来远远胜过自然状态 6:间接功利主义:如果我们所有人都直接根据功利主义思路进行推理,根据替罪羊理论,情况会变得很糟糕。因此我们需要遵循非功利主义的推理即服从法律,来使幸福最大化 7:公平原则:哈特:得到国家的利益,因此需要承担义务。诺奇克:但如果我们不想接受利益,又该需要承担义务吗? 第三章:谁应当统治 1:民主就是一种“民有(政府因公民而存在)、民治、民享”的政府 2:伏尔泰为“仁慈的独裁制”辩护 3:一种观点认为民主为一种奉行“多数派统治”的制度(可能会多数人暴政),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民主要考虑个人 4:柏拉图赞成专家统治,从根本上提倡的是一种仁慈的独裁制。但谁来监督专家 第四章:自由的地位 1:持自由至上主义的个人认为自己与他们所属社会的习俗、文化、传统和惯例没有任何关系 2:自由始终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意思是说,自由涉及一个人(第一位)、一种或一系列约束(第二位),以及一种行为或目标(第三位) 3:消极自由就是免于约束的自由,积极自由就是去行动的自由 第五章:财产的分配 1:对穆勒来说,有一种伤害就是对财产的伤害,包括偷盗、欺诈或损坏。但是他主张,基于社会进步步,对正常运转的市场以及相关的经济竞争,不应被保护 2:福利自由主义主张对财产进行再分配,把财产从富人手里分配到不那么幸运的人手里 3:垄断不是自由的市场经济。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读后感(四):一本友好的哲普读物

如果说科普读物是指利用书籍,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并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那么,这本《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则可以称得上是一本非常平易近人的哲普读物了。

作者乔纳森·沃尔夫是牛津大学政府学院公共政策教授,曾任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教授、人文与艺术学院院长。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服务对导论性教材的需求。

通常,导论性教材很容易变成一个针对该学术领域大部分争论或议题的、系统性的描述,或是一部全面且学术性很强的史学著作,而这些恰恰是作者试图避免的。他并不希望通过这本书把某些意见强加于读者,而是更希望通过它向读者提供一些有助于形成自己观点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提出并讨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或者说他认为的最重要的——几个问题,审视从古希腊至今一些最具影响力的回答,并在其间引导读者寻找答案和方法。

在开启讨论之前,作者首先使用非常朴素的人类语言对政治哲学研究做了简要的说明,极大地安抚了读者的紧张情绪——它是一门规范性学科,试图建立规范(规则或理想的标准)。与这种规范性研究相对的是大众更为熟悉的描述性研究。如果说描述性研究是在试图弄清楚“事情是怎样的”,那么规范性研究则是试图发现“事情应该是怎样的”。 换句话说,政治科学家关注的是“财产是如何分配的”,而政治哲学家则关注“什么样的财产分配才是正义或公平的”;同理,政治哲学家更关注的不是“人们享有何种权利与自由”,而是“人们应该享有何种权利与自由”。对于那些纯粹的描述性问题,回答它们的方法是相对直白的——我们走上前去看看就行了;但要想弄清楚事情应该是怎样的,那就很难给出回答了,这也正是政治哲学的魅力所在。

不过,也不用担心,正如哲学家处理其他哲学问题时采用的方式,他们在对政治进行推理时也会首先做出区分,然后审视命题是否自相矛盾,或者两个或更多的命题在逻辑上是否一致,并提出论证,等等。

在这样的前提下,作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要是没有国家会怎样?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至少本书的读者应该都生活在一个由政治机构组成的世界里,并几乎都默认这是理所当然的。而通常情况下,要想理解为什么拥有某样东西,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先考虑一下“如果没有它会怎样”。接下来,作者引导读者去设想一种“自然状态”,尝试判定在这种“不存在国家,没有人拥有政治权力”条件下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然后通过理解和讨论霍布斯、洛克、卢梭和无政府主义者对这个思想实验的回答,帮助读者对没有国家的生活形成一种看法,并以此来理解为什么会有国家的存在。

霍布斯相信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是一种“人不断面临死于暴力的恐惧和危险”的状态。“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性不可避免地会把我们带向严重的冲突。”因此,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从研究人性开始。要理解人性,就必须先理解“身体”或“物质”,而他极力主张,人完全是由物质构成的。作为唯物主义机械论的急先锋,霍布斯利用运动守恒理论,把人描绘成总是不断地受“幸福“的动力驱使。而在自然状态下,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和恐惧的程度将会非常高,但同时猜疑和恐惧又会被理解是正当的,于是,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争夺稀缺益品”的冲突,“而在没有一个主权者的情况下,这种冲突会升级为全面战争”。

洛克则认为,“自然状态受一种道德法则的支配,而这种道德法则是每个人都可以强制实施的“。同时,他做了一个与霍布斯非常不同的假定,他认为益品最初是处于富足而非稀缺的状态。

卢梭赞成洛克的观点,认为霍布斯错误地把自然状态假定为益品极端稀缺的状态,但他也否认道德观念和道德动机在自然状态下能发挥任何作用。他甚至尖锐地指出,“不能基于对‘文明人’的观察来说‘自然人’会如何行动”。

但是,洛克和卢梭也都承认,“他们发现的那些可以阻止战争的因素只能推迟严重冲突的出现,而不能永远避免战争的爆发”。

尽管无政府主义者对自然状态更为乐观,但理性的无政府主义也承认“没有政府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对个人行为施加任何形式的社会控制”,而这让它与对国家的辩护之间的区别变得很小,甚至难以察觉。

最终,作者认为必须赞成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回答,因为“任何真正配得上自然状态之名的状态,至少长远地看,都不是人类能够在其中得以繁盛的状态”。

在讨论了国家的正当性后,假定大家承认有政府的生活比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更好,那么,这就一定意味着每个人都有道德义务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指令吗?而如果有了国家,又应该如何组织它呢?“谁应当统治”?

读者很容易发现,其实本书的每一章都是在阐明一个源自上一章的主题,但这又不妨碍读者把任何一章当作一个独立部分来阅读,或者作为一个特定问题的导论来阅读——甚至,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

如前文提到的,作者并不希望把这本导论写成一个涵盖政治哲学研究中绝大部分问题或讨论的系统性描述,因此,他其实只挑选并讨论了六个(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1) 如果没有国家,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 人为什么有服从法律的政治义务?

3) 谁应当统治?

4) 自由的界限在哪里?

5) 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才合理?

6) 政治哲学如何看待弱势群体、移民、全球正义等问题?

也许会有人对这六大问题的选择提出质疑,也许会有人不赞同作者对这些问题之间做的关联,甚至对思想家的选择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作者认为这些并不是坏事,因为他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给读者一种错觉——好像政治哲学已经完成或者成型了,甚至可以被概括得非常简单。毕竟,“太多的导论性著作都给人一种印象:所研究的领域是由教条创立的,所谓的理解就是掌握指南或规则手册”——而作者正是在试图避免这种过度简化。

《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政治哲学》读后感(五):读书人都该学学政治哲学

这本《政治哲学》在我的推荐序列里,是属于超五星推荐的,也就是“读书人都应该买一本/读一读”的级别。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新手入门的哲学知识普及书。下面详述一下理由:

一、为什么要学政治哲学

大多数人对于哲学的了解,都仅停留在中学课本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些内容,例如唯物唯心、辩证法之类,但这些只是西方哲学里的一小部分,远远不是全部。很多人也会对哲学以及学哲学的人有一些刻板印象,觉得哲学知识比较艰深,与日常生活没什么关联,而学哲学的人多半是性情古怪。但实际上,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 特别是政治哲学,其中的一些核心话题,几乎关系到我们90%以上的公共讨论。

而这本《政治哲学》就围绕六个核心议题而展开的,下面我按照章节进行一个基于我自己理解的归纳,前面是章节名,后面是核心词。

第一章:自然状态——国家

第二章:证成国家——政府

第三章:谁应当统治——民主

第四章:自由的地位——自由

第五章:财产的分配——公平

第六章:每个人的正义?每个地方的正义?——身份

这六个核心议题,太重要太重要了。也许你是一个毫不关心政治的人,也许你在线上线下从来不跟人讨论这些,但几乎没有人能彻底摆脱这六个核心议题。只要你是一个社会人,要过日子,要生活,每天还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新闻热点,那么,这六个议题是根本逃不开的。

其次,认识和理解这六个核心议题,对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会有巨大的提升。而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往往是人与人之间(除了颜值以外)差异最大的,也是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可依赖的核心能力。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多读书就可以做到的,有些人读的书不少,但依然没什么脑子,他的见识就禁锢在那么一个狭隘的圈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用。在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之后,你对一些公共性话题的认识,也会改善你个人生活工作中的日常选择。

再说“公共讨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无论是微博、微信、朋友圈、酒馆、出租车……这样的讨论都经常发生。但很悲哀的是,当下绝大多数的公共讨论都处于“两小儿辩日”的水准,特别是涉及到上面说的六大核心议题的时候。参与者对一些政治通识缺乏基本的了解,而越无知的人越无畏,越信口开河,而说来说去又都是那些老掉牙的套话。这就使得这几年网络空间的戾气越来越重,温和理性的人越来越沉默,不再参与这些讨论(不与傻逼论短长),进一步导致言谈环境劣化、群体意见极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对那些涉世不深的年轻朋友影响最大。近几年“小粉红”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例证。所以,我会向大家“超五星推荐”这本书。虽然中文互联网的言谈环境劣化是一个几乎无可逆转的趋势,但总还是做些力所能及的推荐吧,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二、科学的哲学入门姿势

新手学哲学,最大的误区是什么呢?就是选一本按时间序列,从古希腊写到当代哲学的书,比如罗素或梯利的《西方哲学史》,或者从头开始啃原典,先从《理想国》开始。如果这么学哲学,我担保你撑不过柏拉图,顶多到亚里士多德,就可以“从入门到放弃”了……

哲学思想的发展,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古希腊哲学绝对不比现代哲学简单到哪儿去。还有一些名声震天的大哲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他们的思想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用吗?说实话,我觉得没什么用,不学也没什么。另外,按照时间序列罗列哲学大家的观点,无法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两个互相有联系的哲学观点,中间可能隔了几百年、好几个章节。

而这本《政治哲学》是用六大问题作为载体,把同一个哲学家的观点打散重新组织,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论述。这样,思考、认识的逻辑是一气呵成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没有断裂感。这对于新手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你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理论之间的补强作用。比如,罗尔斯的正义论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他是怎么论述的,他的理论又有哪些弱点,哪些人对其提出了批评,而批评者的意见和理论又会在哪些方面弥补了罗尔斯的不足。虽然对这些核心问题,本书都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也不可能有),但其阐述过程已经足以让人心满意足了。

三、其他

本书的语言很简练、清晰,没有什么啰里啰嗦的地方,逻辑联系很紧密。一本定价48,不到300页的小册子,所含的信息量还是非常丰富的,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导论”的性质了。虽然是一本入门的普及书,但其对哲学观点的梳理对于老手们也非常有益处。

顺便说一句,本书之前出过一个简体版,也就是吉版的《政治哲学导论》,9.0的评分是实打实的,可见其内容的优异了。

政治哲学导论

9.0

[英] 乔纳森·沃尔夫 / 2009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思的这一版是最新的英文第三版,跟上一版比,差别在第六章。这章讨论的问题是相对比较新颖,但日益重大的一些问题,比如性别、种族、移民、全球化,我将其归结为“身份”问题。这些问题会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应该会取代前五个(更为基础性的)问题,成为当代最核心,也最有争议的社会议题。我们能否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共识?我对此表示悲观。

个人推荐指数:超5星

修正分(读者朋友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增减和取舍):

+1:精准的六大问题,网上撕逼说来说去都是这些。

+1:能极大提升你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有这种作用的书不多。

+1:语言简明,例证易懂,理论梳理清晰准确,对新手非常友好。

- 0.5:本书谈不上趣味性,不要指望能有读林欣浩一样的阅读快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