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刀锋》读后感锦集

《刀锋》读后感锦集

《刀锋》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刀锋的释义是什么

读了许多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优秀的作家的辞藻和对语言的运用真的没得说,好多有话把我们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拉里,生命本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努力的思考生命的意义过后,到底要怎样的去度过这一生呢,要真实的活过,感受,经历,生命也只是个过程而已。

伊莎贝尔,书读过后,作者说她缺少的温柔,到底是哪种温柔。

我们该如何去爱,如何生活呢。

好书。

《刀锋》读后感(二):过自己人生的勇气

在读《刀锋》之处,我给自己暗暗地设下阅读完这本书的期限——两周。因为发觉自己很久很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好可怕,虽然自诩自己爱看书,但是工作以来看整本书的次数屈指可数,打脸打得太响了哈!回到看这本书上来,其实如果没有那么多事,我可能两天就看完了,但是还是拖到两周才看完它,我确实是蛮佩服我自己。

这本书初读完,其实还是挺感慨的。很佩服和欣羡拉里放弃“一切”的勇气,很感慨自己大概率和伊莎贝尔一样,是一个追求“月亮”但割舍不掉“六便士”,最终丢掉幻想成为一个世俗的人,虽然这也并无不好吧!这样的结果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觉得是勇气吧!缺少活成自己的勇气!

读到故事的最后,看到拉里成为了一位隐于市的出租车司机,忽然也看开,或许能平淡地生活也是一种“得救之道”。

《刀锋》读后感(三):如礼何

作家的视域总是深刻,可以窥探到一个人的内心。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性的特点,总能够站在上帝视角透视一些人一些行为。拉里的生活,宛如迷失的少年郎,寄情于哲学中,渴望找到一湾圣地,找寻人生的方向,向来都很敬佩这些人,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理想。拉里在找寻自己内心的路程上,可以抛开一切世俗的枷锁。可我不能这样,在一个渺小的,俗气的目标里,做着最放肆的梦想。我从没有孤掷一注,向死而生的决心,只有在大环境里随波逐流。拉里看到的轮回说,因果说,好像的确深入在东方人的血液中,让人没有反驳的余地。而伊莎贝尔的物质,正像是特定阶级特定人物形象的反映。作家对于男女之间微妙的感情,也信手拈来,却能直入人心。我们一生都在找寻,在东方信仰中苦难的人世间寻找归宿,有人看破红尘,超然出家,寻找到了内心的真理。有人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平凡可贵。希望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生,不必盲从 或是从心灵中解放自己。人生不必追求大彻大悟,愿内心得到力量,过好一生。

《刀锋》读后感(四):各得其所

一口气读完,没有障碍没有疑惑,感觉毛姆或许是外国小说家里面少数几个让我能毫无压力读下去并自以为读懂的作家。

比起他最为出名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确实少了一些震撼,更多的是平实安宁娓娓道来。但是不可否认,它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一遍又一遍地传达着一种为了梦想和信念可以放弃一切的精神。或许这种精神的传达也与毛姆的个人经历有关,年轻时对哲学的探究、弃医从文后多重身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成为“世界旅行家”……感觉他的作品主人公即便不是他,也可以看到他身上的影子。比如这本书中的拉里,因为找寻自我,抛弃一切,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或许也是毛姆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吧!

喜欢这本书,还有一点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对于一个人人都如愿以偿的故事,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也当然乐意看到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

《刀锋》读后感(五):关于刀锋中出现的人物

艾略特 · 坦普尔登:精明且不可憎,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游刃有余。适合做长辈兄长。

伊莎贝尔:目的性强,有心机,为心爱之人员做牺牲且不轻易改变自身目标。适合做 朋友/伙伴。

拉里:理想主义但并不排斥世俗,待人真诚且有圣母倾向。适合一年跨夜深聊一次的知己,远观足矣,近处太累。感觉拉里太纠结,虽然经历近似《返老还童》里的本杰明 · 巴顿,但没他有烟火气。100 米外时长串门的邻居 和 100 公里外隔段时间走次亲戚的差别。

索菲 · 麦唐纳:在前几章芝加哥一起吃饭作者听其点评时总让人感觉类似晴雯心比天高,可惜生活无常,终得命比纸薄,只能说可惜。像遇人不淑的邻家小妹。

苏珊 · 鲁维埃:生命力蓬勃,有街头智慧,讲义气,有侠气。小说里我最认可的人物,有点像《上海王》里的小月桂,生意伙伴尤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