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刀锋读后感100字

刀锋读后感100字

《刀锋》是一本由[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刀锋》读后感(一):评《刀锋》

看完了《面纱》觉得不错 紧接着看了这本《刀锋》说实话没有面纱那么好看 作者这种把自己放进故事里的方法我感觉并不是很高明 除了叙述故事以外好像并没有别的什么作用 尤其是读到后面与拉里的大部分对话那一节 确实很枯燥乏味 但是也确实有好的地方 故事中每个人物性格很鲜明 伊莎贝尔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奢华生活 艾略特得到了财富 生意做的很成功 苏菲获得了死亡 拉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之所以选择这本是因为一开始直接就选择了周翻译的 读起来让人觉得很不顺口 很拗口 有些地方不明所以 在读到20%的时候 我便换了一本 所以各位读者们 在读外国文学集时 也要注意译者和出版社。

《刀锋》读后感(二):精神的喜乐犹如石落古潭,沉寂之处自有涟漪波动

毛姆是洞察世事的老狐狸,然而他同样深知:寻求内心安宁,是一条充满艰险的畏途。

《刀锋》里的众生悲喜群相,上升的没落的狡诈的朴实的邪恶的善良的,无不映照我们当前各种繁炫而惶然的名流社会与碌碌如蚁的机构仆佣阶层,命运轮回般的循环往复。

像主人公拉里那样,最后选择以出租车司机的身份大隐于市,需要的并非厌世冲动或无奈决择,而是坚韧灵魂对真实生活的渴盼,以及直面腓利士人现代刑具“风凉话”的勇气。

就像他所说的,精神的喜乐犹如石落古潭,沉寂之处自有涟漪波动。(译者李晖)

《刀锋》读后感(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时初识毛姆是在英国文学课上,当时他的名字就像众多英国文学家一样对我而言就像一个代码,我依稀记得教授英国文学的老师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高高瘦瘦的,嗓音低沉,他讲莎士比亚、威廉.华兹华斯、爱伦坡、狄更斯、毛姆....,我唯一印象就是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如果别人问我,我知道他们是英国作家,仅此而已,剩下的时间我经常是在老师低沉的嗓音伴随下昏昏欲睡,抑或是在纸上写写画画,毛姆和他的作品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英语符号,没有任何意义,也从未在我心里留下过任何涟漪。

再识毛姆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倦怠,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阅读成为聊以慰藉的消遣,作为不安灵魂暂时的栖息所。我知道了毛姆是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作家,对中国也很了解,还特别受欢迎,《月亮和六便士》是进入书店和图书馆经常会映入眼帘的书籍,还没读完已经从别人的介绍和宣传中知道了故事内容,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他的书是《小说要有故事》,是一本读书随笔,对于想要从事写作或对外国文学很感兴趣的人这是本很值得读的书,书中介绍了很多毛姆自己的哲学观、写作观以及对名家作品的鉴赏,名人的鉴赏往往能帮我们打开对作品的好奇心,尤其是他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和作品相结合,作者会更加立体,你也更了解他为什么会写出了这样的作品,如果毛姆是大学时的外国文学课老师,也许我能更多、更快地去研读外国文学作品。

读了他的这本随笔后,我觉得我对他这个人有了灵魂层面的一点了解,于是读了《刀锋》,毫无疑问,对当下的我而言,拉里是我最仰慕、崇拜的人,我觉得也是作者和笔下其他人物崇拜的人,他超凡脱俗,善良、真诚、勇敢,敢于冲破世俗的观念,敢于质疑权威,能够遵从内心不断去探索生活的意义,我觉得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伟大的,而且我也能感受到他在这个过程中是享受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不随波逐流,在毛姆的笔下我觉得他是真实存在的,我也希望他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当我们迷茫无助时,我们看到他的经历,也许会得到一点启发,人生不止一种生活方式,倾听自己内心的答案,终将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他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更像是一座精神上的灯塔,可望而不可及,但还是能带给人力量。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虽然没有拉里那样有吸引力,但同样真实,毛姆并没有刻意去贬低或抬高谁,无论是趋炎附势的艾略特、活泼热情的伊莎贝尔、迷失堕落的苏菲、重获新生的苏珊娜,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也有可恨之处,就像我们生命中出现过的人一样,让我们恼让我们爱,但我们跟作者一样都希望他们有个幸福美满的结局,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过上属于自己幸福的生活。

《刀锋》读后感(四):怪我才疏学浅,现在才来读《刀锋》

前段时间B站推送了一个开书店的阿婆主,他的书店就叫做刀锋,还有一期专门的视频在讲《刀锋》,既然这么力荐,肯定是有它的过人之处了吧。元旦放假期间,去书店买了《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和这本《刀锋》。1月初在读去年的一点点存货,直到前几天才开始读它,读起来就欲罢不能,还记得上个周日,通常天气好,我们是一定会去公园的,恰巧天气阴沉沉,气温也低,又因为在南京出差一周特别疲惫,索性他玩他的游戏,我看我的书,《刀锋》就陪我度过了一个安静的周末,因为它的大名,所以总期待能从中悟到些什么。

如果不深入读进去,你总会被这本书的书名吓到,刀锋,可能总让人想到锋利和不可靠近,但书却并没有在讲与刀相关的任何故事。我想如果我比现在更年轻时候去读这本书,估计还是浮躁看不进去的状态。阅读习惯是从19年底,20年初,疫情期间才开始静下心来培养的。上学的时候总在匆忙做一些极其功利的事儿,自以为没有时间看书,也很难读进去,从20年的十几本,到21年的二十几本,我渐渐感受到自己可以读进去书了,是那种不飘忽,不浮躁地读进去,而当你真的读进去,沉浸感和代入感真的很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工作这几年,渐渐找寻自我,也在找寻可以给我答案的书。30岁这年,总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曾经以为自己是太敏感了,想得太多,没想到,古今中外大家们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书里拉里的人生选择很少人能做到,但至少可以做到他的一点点,在无奈追求世俗生活的同时,有一些精神追求,看书,尝试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儿,多做做体力劳动,因为这可以让你思想清醒。最近就是在读书中寻找我的答案,尤其到了30岁,想到可能以后只有几十个春夏秋冬可以看了,想想就有点悲伤,听到有人说过这样的理论,年龄越大,一年在自己活过的年份里占的比例越小,所以就越觉得一年时间短暂。或许是有点年龄焦虑了吧,不过也是正常的,可能我现在非常纠结的心结,明年这个时候就会迎刃而解,有苦恼有挣扎,说明在思考在进步吧。虽然很难像拉里那样找到人生的意义,得到顿悟的那一刻,但既然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也会有自己的所得所思。最近就常在思考自身与周围人,与熟人陌生人的关系,有时候过于关注自我就会忽略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成长经历和故事,但有时候过于在意别人,又忘了叩问自己内心的声音,昨晚意外发现B站此念中对尹烨的采访,关于对生命和意识的关系的探索,很像书中拉里到印度找寻的东西,最近机缘巧合,各种渠道都接触到了冥想,才发现冥想或许真的可以让自己更沉浸于内心,活在当下,存在对当下的感知中,是否可以获得更多内心的宁静。搜了下,好多人都有在尝试冥想,运动锻炼身体,冥想净化心灵,这一年的重心想放在专注自我上,每天睡足,冥想,运动,吃天然食物,看书,去公园,清清爽爽,或许明年这个时候,我会有我的答案吧。

顺便说一说我最近对于社交网络和极简的思考,可能是我从年底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就很巧合地看了许多极简主义,抵制消费主义,数字极简,关掉朋友圈之类的视频和文章。其实,也是我在关注自己的意识中,发现好多时候,真的分不清我是为自己活的,还是为别人眼中的我活的,突然感觉到每天充斥着熟悉或者不熟悉人的讯息,但对于我自己的事情毫无裨益,突然感觉每天都在面对手机刷刷刷,却不知道刷了什么,是真的厌倦了,真的厌倦了,就很想体验一下屏蔽外界的别人的生活的时候,我,想要什么。从年初试着不怎么看朋友圈了,并没有批判别人看有什么不好,只是我自己想尝试不看,去感受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许在我实验了大半年以后,我还是想看,好,那再看就是了,但现在既然不想看,不想用手机,那就不看,就不用,然后去觉知自己的感受。

看这本书的时候,书里好多句子都很喜欢,最近也在思考自己怎么做读书笔记好,上次尝试了拍照片记录,但还是感觉沉浸在书里的时候不是很想拍,就改为用不同颜色标签标注页码,看完以后,制定一种颜色是摘抄页,最后整理的方式吧,虽然书写效果会更好,但句子太多,会很慢,除非特别特别喜欢,可以摘抄下来,这次就尝试把很喜欢的句子打在最后吧。

拉里谈论他的印度之行的倒数第二章,迷惘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多读一读。

希望可以拥有拉里的平和。希望自己可以在选定的自己认可的道路上坚持,因为只要坚持,才能看到变化,然后才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虽然有时候会觉得自我怀疑和孤独,很想脱离既定轨道,堕落消沉,但是一定要坚持,好多事儿就像运动减肥一样,起初看不到变化,只有时间久了才有回馈,但如果到不了那个临界值,就永远体会不到这份快乐,每日的自我克制和修行是值得的,变化来临的那一刻,会感谢坚持的自己,也会让生活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就像20年坚持运动健康饮食一样,整个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望这次自律,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能让自己感受到变化,可以克服好久以来的拖延症,内心足够强大,并可以游刃有余。

发现毛姆还蛮幽默,好几处都忍不住笑了。“ 这无异于用自己的双手去截断密西西比河的水流。 ”

“当一个人变得纯净而完美,他的人格影响力就会扩展,而那些追求真理的人就会自然被他吸引。”

“很可能,当有些人看到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幸福安宁,他们会把自己学来的东西继续传授给其他人。”

“离开这个世界,退隐到修道院,它并不适合我。我应该生活在这个世界,热爱这世界的各类事物。”

“这世间的满足感转瞬即逝,只有无限能够给予持久的喜乐。世上的一切都绝非永恒,如果我们要求挽留某样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愚蠢。然而如果我们在拥有时不懂得从中获得欢乐,那才更加愚蠢。我们没有人能够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河水继续流动,而我们再次踏入的河流同样清凉宜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