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欧阳修读后感精选

欧阳修读后感精选

《欧阳修》是一本由刘子健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阳修》读后感(一):览书后记

在读此书之前,我对文忠公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我一直将他视为庆历新政的猪队友,阅读本书的庆历新政一章及早期仕宦,便可知范仲淹亦尝谓朋党且在奏对时未尝否认君子朋党的事实,而文忠公《朋党论》亦是他的政治原则发挥的结果,多数人会忽视欧阳修后期返回开封后的仕宦生涯,成为了执政与韩富组成班子,一时为人称道。作为一名谏官,他是合格的,在任上未尝因己欲而有不为,忠诚的执行自己的职责,这可以从他初入仕途看出,他没有因为胥堰是自己的岳父和引路人而偏向吕夷简,而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原则,坚定站在范仲淹一方。欧阳修的风格是渐进的,这点可以在积极推动庆历新政中看出,他的风格虽然因为年纪增长而有所稳健,这也是他从理想主义者转向现实主义者的变化,但他的晚年应该是理想兼着现实的。在经史学史亦有大成就,虽然《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泛善可陈,但其文风凝练,可读性强,他在金石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被弱化的,刘子健对他的评价“考古学先驱、伟大的目录学家、宋朝当代史料的保存者,开创性思想家”是极为恰当的,经学上的开拓精神也是古代儒者少有的。欧阳修在政治理论上极为推崇汉之循吏和酷吏,这是宋代国家官员中少有的,注重政务能力也是他的代表性观点。他的文学也至今乐道,中国人或多或少都读过他的文章,文忠公自谓上承韩愈,用简朴的词汇写出“古文”,如刘子健说“微妙的感情、深沉的思考、恢弘的景观或者新奇的观点”。总之,刘子健先生这本文忠公传是本可读性强的著作,但如友邻侯翠翠的指出的一些泛善可陈之处,我也有些许不赞同的地方,就不在此指出。

《欧阳修》读后感(二):六一居士欧阳修

北宋文豪苏轼有一篇名诗《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中有这么几句: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这首诗虽然是和弟弟苏辙离别时所做,但其中也可看到他对恩师“六一翁”的怀念,这位“六一翁”便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蜚声国际的宋史专家刘子健的《欧阳修》一书以学术的严谨视角介绍了欧阳修的生平,以及他在经学、史学、文学、经论等诸多领域的成就,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欧阳修。

欧阳修生于北宋初年的升平时代,虽然少年丧父,在其叔父的庇佑下长大,但也遇到了宋仁宗这样的开明皇帝,结识到了像范仲淹、梅尧臣、韩琦、富弼等享誉千古的文学家或政治家。他们相互影响,各有交集,欧阳修在那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人们了解欧阳修更多的是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翁亭记》,而他在政治上也很成功,官位做到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史学上,他编修的《新五代史》和参与编修的《新唐史》均被列为正史。他的诗词文更有很多名篇传诵至今。这些成就的取得有欧阳修的天赋,但更多是他早年的刻苦求学,和心怀天下的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欧阳修同时还是一位慧眼识才的名师,“出人头地”一词便来自于他对苏轼的提携,当时名满天下的欧阳修发现年纪尚轻的苏轼有惊世才华后,自己让出一“头地”以自己的影响力去提升苏轼的知名度,更在仕途上为苏轼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苏辙、曾巩、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的名人也都得到过他的提携。

但是欧阳修的一生并不顺遂,他在官场上也是波折不断,多次被诬陷,多次被诽谤,多次被贬谪,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理想和信念。他到一处为官,便能造福一方百姓,研究一门学问,便能在那个领域取得成就,遇到挫折时也能潜心学问,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的号,意思是“《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六一”道尽了欧阳修的风骨、追求和理想,也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欧阳修的时代群星璀璨,令人神往,在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为我们中华文明创造并留下了又一笔宝贵的财富。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读后感(三):走近欧阳修

说到欧阳修,我们并不觉得陌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中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很多他的诗词文章。

最近我读了《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这本书,对欧阳修的生平及为人又多了一些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我也意识到,仅仅凭借着一些诗词文章并不能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了解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他的言行去做出判断。

这本书的作者刘子健评价道,“从黎明到耀眼的正午,再从正午到金色黄昏,欧阳修始终在宋代的思想天空闪耀着,虽偶尔被云翳遮蔽,但一直是最耀眼的天才。”

我们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的眼光去对当时人的所作所为作出评价,这是有失偏颇的。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是宋朝,一般认为宋朝是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模式的形成时期,简单点讲,在这个时代,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可能会有一些激烈的碰撞。宋朝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军事上不够强大,但是在经济方面却做得很好。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风俗画,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展现当时人们的经济情况较好,整体生活内容比较丰富。

而在当时,欧阳修在散文和诗词两方面的进步非常迅速,他才成功高中进士。在性格方面,欧阳修大概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他很喜欢与他人交流,与政见不合的人争论。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是很值得称赞的,但是当欧阳修要在朝堂上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就意味着很容易得罪其他人,从而引来一些祸端。作为一名学习儒家文化的人,他当然也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远大抱负,想要用自己学到的内容去做一些积极的改变。只是在现实面前,会遇到好多的阻碍,而他就遭人毁谤而多次被贬谪。

但真正的名士,勇者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他们会用最大程度的努力捍卫自己心中的正确。不过,是他斐然的政绩和在多个学术领域中的诸多贡献,才使他成为了最伟大的新儒学大师之一。

欧阳修是一位“全才”,他不仅仅是宋代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学大师。他还非常注意对后来人的提携,倘若发现有人有大才,有远见,总会亲自去举荐。在选拔考试上,他就发现了苏轼等人,这对文学界,政治界都是巨大的贡献。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醉翁亭记》,常常不自觉地背诵,觉得颇有意境之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据说,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令人敬佩。

了解一位文学巨匠,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多一份精神力量。在时代的潮流之中,或许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人,但我们可以坚持做自己,尽可能发光发热,正如欧阳修一样。

《欧阳修》读后感(四):画荻教子:你以为贫穷的是欧阳修,其实一直都错了

一说到欧阳修,很多人都会想到“画荻教子”的典故,毕竟,歌颂贫穷状况下还努力学习或者不忘学习,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蜚声国外的宋史专家刘子健在他的《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一书中指出:“这个故事确实和欧阳修有关,但除了表扬他母亲的教子有方之外,和所谓的贫穷完全没有关系。”这个结论有点让人吃惊,千百年来流传的美谈,怎么就一夜之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刘子健在书中继续阐述自己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他坚持要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或者他们的作品,需要全面地了解他们生长生活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作为远东国籍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团队史料专员,刘子健先后担任了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之后,他把研究的重心从现代中日关系史转向了宋史,代表作有《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两宋史研究汇编》《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等。在这本《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一书中,刘子健教授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代文宗、政坛伯乐欧阳修的前世今生,从他的治学到从政生涯,都有详细的介绍。

在他的笔下,欧阳修天资卓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就连史学、经学、金石学和目录学等领域都有着卓然不凡的表现,千百年来受到士人群体的广泛尊崇。只是,欧阳修的一生仕途太过坎坷,几经贬谪,却依然泰然处之,甚至投身入聚贤纳仕之中,致力于提携贤才,在诸多政策影响下,培养了无数的人才。特别是那些和他一样出身庶租、沉沦下僚却拥有雄才大略的年轻人,更是得到他的青睐和帮助。比如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苏轼、苏辙和苏洵三父子,以及王安石、范仲淹、曾巩等不少北宋思想界的名人,都曾经受到过欧阳修的荫庇和帮助。正如秦观所说:“惟我文忠,一世之师……如天有斗,如岁有春,四方以正,万物以新。”简单来说就是,欧阳修对于北宋的士人群体就像星空之于北斗,不可或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的我们能够欣赏到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豁达,仰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那拳拳的家国情怀,其实,都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人格继承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诗句中的文学思想也根源于欧阳修发起的那场一扫绮靡晦涩文风的古文运动。

可以说,北宋的文坛和政坛都因为欧阳修而群星闪耀。

饶是如此,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如此伟大的欧阳修?他生活在北宋这个颠沛流离、战火不断的时代,为什么又能如此安稳地成长?还能成长得如此优秀?刘子健教授在书中就专门讲述了欧阳修的生长生活环境。

虽然他没有孟子一样为他“三迁”的孟母,但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母亲一样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当4岁的欧阳修失去父亲时,母亲毅然决定带着他去投奔湖南随州的叔叔。在随州担任了二十五年推官的叔叔一生清廉,为人正直,这对年幼的欧阳修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让他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都能够一直有一个榜样。

虽然叔叔家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像“画荻教子”一词中说的那样一贫如洗。而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之所以“画荻教子”,仅仅只是因为借住在别人家,为别人家节约资源的“自觉”。而这种“自觉”其实就是母亲作为大家闺秀的内在修养。

威廉·罗斯·华莱士曾说:“推动摇篮的手,可以统·治世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郑氏的教养是无声的养料滋养着年幼的欧阳修,加上身边廉洁自爱自律的叔叔无形之中的影响,最终让他在童年的成长中健康、积极、向上。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虽然父亲早逝,但对欧阳修的成长并没有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反而是让他在随州叔叔家拥有了幸福的童年。看到这段历史,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欧阳修身上有那份正直刚硬的毅力,也才明白为什么历经仕途坎坷,他依然能够笑靥如花。

没有谁的一生是风平浪静、毫无挫折的,我们能够做的便是坦然接受它的到来,笑着应对它的折磨,相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有更好的安排。

《欧阳修》读后感(五):被忽视的北宋著名新儒家奠基人——欧阳修

在古代历史记载中,许多的门生与恩师之间的情义非常深厚,其留下的诸多评价,令后世之人在短短几句话语中,便可窥见一个人的辉煌成就。就像唐宋大八家之一的苏轼对其恩师欧阳修的评价:“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论赋似李白。”这大抵是你我所见众多门生对恩师评价中最为崇敬的。

提及欧阳修,我们最先想到的不只是他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身份,更多的是他与门生苏轼之间的奇妙缘分。当年在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因误以为苏轼的试卷是其门生曾巩所答,导致苏轼以满分的成绩屈居第二名,而这个乌龙事件也让苏轼获得欧阳修的亲睐,迅速在京城崭露头角。

相比苏轼的科举中的奇遇,欧阳修自身科举的过程就显得落魄得多,两次参加科举均以落榜为终,而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在“榜下捉婿”之后。高中进士后欧阳修便成为了胥偃的乘龙快婿,从此也摆脱了“以荻画地学书”的苦孩子的形象,开启了另外一种人生。

蜚声国际的宋史专家刘子健在其著作《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一书中称,之前人们对欧阳修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古代传统评价、西方学者评价以及当代中国学者和教育家们的评价。而本书则只是用最直观的方式简要的描述欧阳修的一生,看其是如何通过新儒学思想在北宋政局中发挥其影响力的。

欧阳修的一生可谓历经波折,幼年丧父,少时寄人篱下,后于韩愈著作《昌黎先生文集》中窥其不同于宋代雕章琢句、晦涩僵硬的文风,让平易自然,潇洒肆意的文章成为其日后诗文革新运动的奠基。

欧阳修因性情耿直,在仕途中经常受到政敌的排挤,并数次因构陷屡遭贬黜。在宋代,贬谪对于直臣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有人说没有遭受过贬谪的人生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有许多的著作诗作、文章都是在被贬后,或是流放中写下的。像苏轼多次被贬写下千古豁达之作《定风波》,刘禹锡被贬写下千古名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而欧阳修在被贬滁州时,写下了一篇千古名作《醉翁亭记》: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在滁州,欧阳修虽寄情于山水,却在治理一方中贯彻着自己宽简的治理政策,随后被宋仁宗复召回京负责编修《新唐书》,直到55岁官至副宰相,达到一生仕途的最高峰。终其一生,欧阳修都在尽心尽力地提携贤才,与一众文士推行诗文革新,培养、提携众多北宋名人如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范仲淹、曾巩等人。

无论是文学、史学、经学、金石学、目录学,欧阳修的成就皆蜚声世界,受士人尊崇,他的儒学思想更是影响了北宋时期文士的政治理想,正如推荐语中所述:可以说,北宋文坛政坛因欧阳修而群星闪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