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费曼手札读后感100字

费曼手札读后感100字

《费曼手札》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费曼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曼手札》精选点评:

●通过阅读此书,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费曼,大师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Perfectly reasonable deviation from the beaten track

●略厚,但是很好读而且有趣。如果那套《走进费曼丛书》是物理学家费曼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介绍物理学,那么这本费曼的信件内容丰富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讨论的问题更是并非局限在物理学或者某类学科,婚姻、责任、荣誉、人种问题、对学习的看法、教育的见解,其实更多的还是费曼的人生态度,真诚、低调、豁达,永远在这个世界寻找有趣的东西。对于亡妻阿琳的真挚情感、参加会议时在餐厅给温妮丝写一封有趣的信抱怨一下与会情况、花十年时间辞去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工作、拒绝了当特务的邀请、认真回答陌生人对他提出的物理问题、如何诚恳应对机械师对他的不满、数不清的诺奖贺信回复、拒绝荣誉博士、拒绝在一本叫《桂冠:犹太诺贝尔奖得主》的书上留名、1000美元悬赏微型电动机和书写…… ps.费曼那段对原子弹爆炸景象的描写不逊色任何文学家。

●太棒了

●思考,本身就是乐趣。忘掉所有问题的答案,继续追寻和解答;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宽容和怀疑,这些是费曼反复提出的观点,我相信正是因此,让他成了一个有趣的科学家。 费曼自称好为人师,但绝不把自己当做权威;他表示不在乎诺贝尔奖,但来往信件里难掩喜悦之情;他不吝惜对别人的赞美,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口头禅:我不想要,我不需要,我并没有生气。 书信体毕竟无法表达完整的人生和观点,读者更应该去享受接触和了解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乐趣。

《费曼手札》读后感(一):读其信,想见其为人

《费曼手札》来源自对费曼一生中与他人通信的全面整理。整理的信件多达数千份,由他的女儿完成,并参考其他亲属的意见,可谓是一群最了解他的人。以往,关于费曼的科学研究和个人和生活的资料多由源自口述与访谈,较为正式,而后又经他人加工;是次整理,让我们在信件中得见日常人际交往中质朴的费曼,从而能对于他丰富的一生有更为立体的认识。

全书分为十一章,展现了从1939年(费曼21岁)到他生命最后一刻的通信,时间跨度长。这些信件围绕他整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坚定的爱情观与初恋故事,即使对象身患重病;参与曼哈顿计划,xxx;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感慨,成名后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参与公共事务,推广科学教育(在个人行为和高屋建瓴两面:既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科学传播者,也作为加州教材审定委员会成员)。书信虽真实,但往往失之于散乱;而本书每一章之前均有女儿撰写的提纲挈领的介绍与回忆,补足了信中未必直接提到的背景。

本书还收录了费曼女儿和UCB名誉教授费瑞斯的精彩点评。女儿通过日常家庭生活的具体事例,展现了一个浪漫而又不拘小节的科学研究者和父亲形象:他热爱分享,耐心回复普通仰慕者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费瑞斯则着重刻画了费曼对于科学精神的坚守:他认为“没有任何疑点的事,不可能是事实”。费曼同样乐于在各个领域展示这种纯粹“赤裸的科学”,凸显科学思维独特的优越性与价值。一些对费曼的采访和他关于教育、科学的散文构成本书附录,这些公开资料也能与本书正文形成有趣的对照和呼应。

《费曼手札》读后感(二):伟大成就并不是由完人所创造

伟大成就并不是由完人所创造

“这么浩瀚的空间,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这么多不同的原子和星球的运行,所有这些都只是上帝建造的一个舞台,只是为了观察其中一种叫作‘人’的生物,在里面与善恶挣扎缠斗。这是大部分宗教的想法。为这么一场戏,这个舞台未免太大了。”——理查德•费曼

理查德•费曼美国著名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因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蜚声宇内,但他不仅仅只有一个物理学家的标签,他是多样性的,费曼在不同时期还曾是故事大王、艺术家、邦戈鼓手和密码破译专家。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对理查德•费曼的一生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费曼作为人类近代历史上最杰出优秀的科学狂人我想我们有必要近距离的去了解他,走进他的生平,走进他的故事,看别人眼里的费曼,成就自己眼中最真实的理查德•费曼。

《费曼手札:不休止的鼓声》收录了费曼400多封信件,这四百多封的信件,记录的是时光,是历史,也是他的经历。我特别喜欢费曼信里的一句话: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费曼对待妻子是一个非常温柔的人,这一形象大大区别于他做科学时的态度。在科学上费曼是非常的活跃的。费曼的学术思想,触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是非常大的。在这本书中我们主要可以通过费曼与别人的往来信件对他的生平和生命的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费曼的这些信件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

费曼的人生犹如开挂一般,17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先学数学,后学物理,21岁毕业时论文已经发表在物理权威周刊上,里面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物理公式。同年成为普林斯顿的研究生,研究项目为量子力学的难题。28岁已加入研究原子弹的项目.......种种不一样的经历使得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性。特别是他对挑战者号失事原因所做的例子,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理查德•费曼对于科研方面时谨慎认真的,他曾说过“教学和学生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如果有人给我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但是我不能教学的话,那我永远不会接受。永远不会。”费曼在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和贡献对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无愧于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科学家的名声。

费曼在研究界极负盛名,但他也是非常的热爱艺术。他所经历和披露出来的事,你会发现费曼是一个多面手。他的传奇经历,更像是一场不可思议的奇遇。但他所创造出的人生是极其精彩的。费曼的爱人和婚姻也是他生命里绕不开的话题之一。“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费曼手札》读后感(三):除了爱因斯坦和霍金,还应该认识认识费曼

假如在街头随机采访上百十来个青年,问题就是20世纪知名度高的物理学家都有哪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肯定会在答案之中;如果问起第二个,斯蒂芬·霍金或许会被想起来;那么,第三个呢,或许会是别人,却很少会是理查德·费曼。那么,理查德·费曼又是哪一位呢?

同样的问题,如果去问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或者自然科学界人士,答案的顺序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爱因斯坦仍然会是第一位,而第二位一定会是理查德·费曼,第三位呢,那就霍金好了——谁叫这几年黑洞已经越成为了一个“很黑”的网红呢,更不用说前不久人类还拍出了第一张黑洞的照片了呢!

再来换个话题。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行失事以后,在进行事故调查时,一个老头靠一杯冰水、一个橡皮圈,就轻而易举地还原了真相。这个老头,就是理查德·费曼。1988年,70岁的费曼因病辞世。

爱因斯坦的聪明才智举世无双,他的故事也很多;和爱因斯坦相比,费曼的看点显然也丝毫不遑多让:他是一位罕见的高智商+高情商的科学家;在为“曼哈顿计划”作贡献的同时,他觉得最开心的却是成为了一个开保险柜的高手;在默数一二三时,他却一心二用,发现了每个人大脑工作的方式截然不同;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却抱怨没有人赞赏他的邦戈鼓技艺——他的邦戈鼓技艺的确是真的不了起……

这就是费曼,一个聪明绝顶又有趣迷人还似乎带有一丝邪魅狂狷的物理学家!

当然,这还只是一部分的费曼,而远非全部。身为物理学家的费曼,更称得上是一个奇人,大家习惯称其为“科学顽童”。费曼曾经在自己的车上画满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费曼图,等有个识货的家伙在等红灯时跑过来敲窗,惊讶于他的车上为什么画满了费曼图时——费曼说,因为我就是费曼。他更受用的是对方听了这句话之后的表情。

费曼的一生堪称传奇。他10岁时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科学实验室;17岁就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发现了“赫尔曼—费曼定理”;47岁时以量子电动力学上的开拓性理论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不仅仅是一位学有所成的科学家,还是有一个有着各种各样“小缺点”的家伙!放荡不羁、不正经、离经叛道,这几个词用在费曼身上,他自己都会觉得同样受用!他的这些故事,在费曼自己写的《别逗了,费曼先生!》一书中都可以找到。

此外,费曼还是个故事大王、诗人、无线电修理者,甚至还是一个玛雅象形文字破译者。当然,费曼最引以为自得的,就是他对当一名老师的无限向往和投入。在加州理工学院,费曼成为了一个传说般的存在。他的个人课堂风格幽默、生动而又不拘一格,每一堂课几乎都是座无虚席,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

当然,费曼的第一段婚姻也很值得一说。在书信中,阿琳是费曼的“最亲爱的猫咪”!1946年阿琳因病去世后,费曼写了一封信,在“附笔”部分,他写了这样一句:“请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而且,费曼的第三段婚姻也比较传奇。传奇之处就在于,一开始的时候,温妮丝是被费曼以管家的身份请到美国来的,后来费曼才发现自己爱上了温妮丝……

当然,“小事”不小,大事更大。费曼之所以青史留名,可不仅仅是他的这些故事,更重要的就是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那些巨大成就!

所以,真的非常有必要,除了费曼自己写的那些故事和那些讲义,还非常有必要看一看他的女儿米歇尔·费曼所辑录的这本《费曼手札:不休止的鼓声》!从亲笔书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里好好“近距离”地认识一下费曼究竟是一个如何传奇的家伙!

《费曼手札》读后感(四):借由手札一探灵魂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如果说《别逗了,费曼先生》主要展现了费曼有趣的一面,那么这本书信集则展现了费曼的更多方面:作为丈夫、作为物理学家、作为教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作为父亲、作为诺奖得主和公众人物……这些手札中,流淌着智慧、幽默、真诚,体现出谦逊、尊重、周到、善于沟通,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从费曼早年与母亲的通信中,可以看出费曼与母亲关系很好。费曼会把自己生活中的大小事与母亲分享:学习和研究进展,收入情况,与女友(后来成为“老婆大人”)的互动,生活琐碎和感受,包括生病和熬夜,以及划船时掉进水里这种糗事,不时还有趣味数学题。

母亲一开始担心他和阿琳的婚姻(阿琳患有结核病),而他在信中具体地列出十点,回应了母亲的担心,并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争取说服母亲。

费曼也多次在公共场合感谢父亲对自己的积极影响。

从种种细节中推测,费曼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原生家庭中。小时候,父亲教他思考,母亲对他的各种尝试(在大多大人看来可说是捣蛋)非常容忍,以至于他可以无所顾虑地观察和探索世界。不能说就是因为原生家庭使费曼如何,只能说,我很羡慕这样的家庭。

那就让自己不要成为儿女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吧。

1942年6月29日,费曼与阿琳结婚。1945年6月16日,阿琳去世。

婚后不久,费曼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他将阿琳安置在距自己160km的疗养院,不时去看她。两人也经常书信来往,彼此表达思念和爱意,交换日常。从书信的点滴中可以窥见,费曼详细地安排阿琳的生活,持续关注阿琳的病情,积极索取结核病的新药;在阿琳病情和心情不稳定时安慰她,鼓励她;在自认为阿琳在闹脾气时,以商量、理性和尊重的口吻写信询问她,关于自己和太太之间“没办法处理的问题”该怎么办,既表达了自己对阿琳的爱,也希望阿琳能坚强一些,同时“永远尊重你的意见”。

近十年间,费曼一直找机会写信给国家科学院,要求放弃院士身份,说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参加贵院的活动”;费曼拒绝了芝加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想要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认为这是对博士学位的贬低;费曼听说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个凌晨,甚至想要拒绝接受诺贝尔奖,但这会让他更加名声大噪,所以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是,费曼却参与了一些物理学的普及活动。1961年,他担任影片《关于时间》的科学顾问,参与录制了科学电视影集制作;1970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上课时的讲义被整理成《费曼物理学讲义》出版,其他课程、讲座的讲义也陆续出版。20世纪80年代早期,大西洋两岸都播出一个专访费曼的1小时纪录片《发现的乐趣》。这些使他成为公众人物。他收到大量陌生人的来信,包括世界各地高中、大学甚至小学的学生和教师,物理学的学习者,粉丝,向他寻求解惑、发展建议,表达赞美,或是表达不同观点。

尽管与他们素昧平生,即便是在与肿瘤对抗的时期,费曼还是给一些人回了信。对于年轻人,费曼鼓励他们找到并且投入自己的兴趣所在,无论它是什么;对于物理学的自学者,费曼给他们以鼓励;对于知识上的疑惑,费曼给出详细的解释;对于赞美,费曼礼貌或自嘲地“按照字面意思照单全收”;对于由于自己曾经的言语为他人带来的困扰,费曼诚恳地道歉。对于咨询入学的学生,费曼贴心地让行政部门附上入学资料,以及申请奖学金的办法。

费曼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在大学教书,出讲义;他为小学生审核教材,花了很多时间亲自看完堆起来6米高的教科书,详尽有据地给出意见和评论;他与中学学生通过长途电话远程开课。1975年,费曼致信加州州长,希望他支持资质优异学生大教育计划,让他们的智能继续保持活力与成长。

由于在教育上的持续努力,费曼获得了1972年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厄斯特杏坛奖章。这个奖章是他一生获得的众多奖赏当中,特别令他开心和珍惜的一个。

1986年,一位16岁男孩的父亲写信给他。这位父亲说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但是高中成绩可能不能使他进入一所好大学,因为他认为学校学的太简单而不愿学这些。但自己不想干涉儿子的做法,不想给他太大压力;他知道那样无济于事,只要求儿子不管想做什么都全力以赴。他和儿子几个月前看到了费曼的书,注意到费曼在挑战者号中"不打官腔、不装斯文","了不起!"他希望费曼写信给自己的儿子鼓励他,告诉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作"搞科学"等等,让儿子知道外面有人了解他、关心他。

费曼给这位父亲回了信。

费曼十几岁时放弃了宗教信仰,开始成为无神论者,坚定地相信科学的方法论。他倡导用一种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倡导质疑专家。

他不愿意强调犹太血统或犹太种族的优异性,认为这是错误和危险的。他认为所有种族对人类的文明与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与影响,都是平等的。

费曼手札中,流露着他的谦逊、幽默、彬彬有礼。

在整本书中,最令我动容的,除了费曼写给亡妻的信之外,恐怕就是这一封了。

1987年,费曼得知自己的好朋友、老同事菲利普·戴利已是脑瘤末期,而他自己却并不清楚病情有那么糟糕;他自认为可以拖到年底,但其实只剩下几星期的时间。来信者希望费曼写点什么来安慰他。费曼于是写信给他。

1988年2月15日,费曼过世。他与肿瘤搏斗了近十年。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费曼是不幸的,没能实现"含饴弄孙"。

费曼是幸运的,他坚持看到女儿长大成人,他拥有有趣的灵魂,他能够在生命的最后仍然“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他体验到了生命的乐趣。他活出了精彩的一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