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技术垄断》经典读后感有感

《技术垄断》经典读后感有感

《技术垄断》是一本由[美]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垄断》读后感(一):个体的抗争

刚看拿到这本书,仅仅读了一章就感到深深的共鸣。我,个人,正在努力的跟所谓的技术进步在抗争:强迫自己少看微信、微博,卸载抖音,日常生活消费用现金和信用卡,节日问候傻傻的打电话……但我还不是又登陆豆瓣写下这段书评?!少数个体的觉醒和抗争就是螳螂挡车,历史的车轮到底开向何方?这本书也给不了答案,迷茫……

《技术垄断》读后感(二):“说什么”跟“怎么说”有关系吗?——耳朵派和眼睛派之争

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的媒介批判三部曲之一。在纽约出生,在纽约长大,在哥大上学,在NYU任教,一辈子都在纽约,是个“技术黑”,一辈子不用电脑和打字机,反对广播和电视,就靠纸笔写书,也是神人。

师承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但又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黑有所不同。传播学,是复杂系统的相变。

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有两个:一是认为文字的高壁垒,复杂符号对大脑的加强容易维持文化精英的门槛,不是强媒介的听觉能代替的;二是认为社会科学是个学科,不是科学。学科要科学化,要数字化改造,进入可证伪的场域,但是这会导致社会科学中的个性化变得面目全非,所以还是保持人本主义,反对统计学进入带来的改造和破坏。

《技术垄断》读后感(三):从“工具使用时代”看技术垄断时代

虽然我们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极快,但对照西方的技术垄断时代,我们依然处于工具使用时代向技术控制时代前进的道路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现在还需要大力提倡科学精神,否则专业性的地位依然岌岌可危、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依然被逼退至一隅,就像企业家精神一样,工具属性在更大的形而上面前如此凸现。 但西方早在7080年代,就已经彻底进入技术垄断时代,技术在政治信仰教育同步衰落的过程中,狂飙突进、摧枯拉朽,成为新的统治力量、信仰权威、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硬币的另一面已经翻了过来,质变的极值已经被跨越,技术发展也不再完全与人类进步划等号,技术的教条主义形成新的禁锢,新技术的特征已不可逆地转变着人类智能与理性的发展方向,人类几千年坎坷下积累下来的文明与文化是否禁得住技术的膨胀?技术会不会成为人类社会的另一种癌症?

《技术垄断》读后感(四):理性的僭越

五星不是给观点正确与否,而是给本书的写作—观点犀利、高屋建瓴、文笔流畅、短小精悍。

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是蛮有意思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信息的泛滥导致技术垄断的出现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这和吴军老师一直讲的信息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技术进步带来更多的信息,为了筛选和过滤信息,我们发明了更多的技术,而技术本身又带来信息,最后,最初的文化不得不向泛滥的信息屈服,任由信息主宰。社会中那些传统的用来控制信息的程序,例如法院、学校等等也都未能幸免于难。

本书的宗旨如果换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要警惕理性的僭越。科学的归科学、上帝的归上帝。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不是万能的,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并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情感,而这正是很多人不知不觉所以为的。在这一点意义上,作者大声疾呼:不能向唯科学主义投降!

《技术垄断》读后感(五):底线之上,投降之前

这本书解答了一个困扰我问题,算法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底线在哪?我们是在给老师创造工具?还是让老师沦为了AI和算法策略的工具?这本书帮助找到了可能的答案。

算法正在改变某些教学组织的性质,在技术和算法的信仰者的观点看来:效率是全局的主要目标、技术的精打细算总是胜过人的主观评判、不能计量和排序的东西要么不存在要么没有价值。

当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匹配的策略提到无限高、无限碎片化时,也就在把老师视为可以分离互相替换的部件,一个可以被操弄的数字客体。一位老师被解除在宏观上思考如何教好特定一个孩子的责任,这意味着我们颠覆了几千年来教育的本质,失去了对人类判断力的信心,否定人的能动性和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而事实上唯有人能够关照全局,唯有人看到事物涉及的心理情感和层面。

技术一定不能替代师生关系的连接,这些连接包含难以量化的情感、成就、感知、洞见,能动性、可变性。这些才是真正高价值的接近教育本质的事情。希望我们在这面前保持克制,别让老师变成算法下的奴隶,而是尝试帮助他们在网络的另一端,在学生面前也能像在面见时有一样的光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