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学寓言》读后感摘抄

《经济学寓言》读后感摘抄

《经济学寓言》是一本由[以]阿里尔·鲁宾斯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加护封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寓言》精选点评:

●2019年11月9日于B开始阅读。

●经济学思维方式和实践应用上,存在明显区别

●完全认同R神对经济学以及经济模型的看法。

●讲了作者非常主观、接地气的一些思考和事实,例如博弈论给出的均衡和现实中解的差异,对经济模型和经济学的“有用性”要保持怀疑之心、谦虚之心。不要忘记常识,不要忘记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真实的生存智慧及其启发,不要脱离实际。经济学理论作为一门学术难免冷冰冰,但现实中人性却并非如此,当然这不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而是文学或艺术。

●最喜欢后面问答。书里主要内容不太认同,但尊敬他的想法,起码诚实,比一些骗子好得多

●好喜欢,看完很感动,感谢真诚的鲁宾斯坦教授,感谢真诚的译者

《经济学寓言》读后感(一):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对此书的评论

经济学家鲁宾斯坦就领会了绿色木材谬误[专家(比如做绿色木材生意的人)将一种必要知识(木材的绿色)的来源错当作另一种来源,后一种来源对外行人来说,更不可测、更难捉摸、更难阐述]——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诚实才能看清这个问题。鲁宾斯坦是博弈论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也是你能在咖啡馆里遇到的最杰出的专家,在世界各地进行思考和写作。鲁宾斯坦拒绝声称他的有关理论问题的知识可以——由他——转化为任何直接实用的东西。对他来说,经济学就像寓言,寓言作家需要激发人们思考,或许间接启发了实践,但肯定不能指导或决定实践。

在《经济学寓言》中,他讲到自己试图让黎凡特露天市场的小贩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应用博弈论知识,而不是用祖传的技巧。但他的方法并未给双方带来一个可接受的价格。随后那小贩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用我们的方式讨价还价,而你一来就想改变它?”他听到这话,羞愧地离开了。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在这种专业领域多两个像鲁宾斯坦那样的人,那样地球上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塔勒布,《黑天鹅》《反脆弱》《非对称风险》《随机漫步的傻瓜》作者

《经济学寓言》读后感(二):经济学家的良心

没有想到这本小册子有这么高的质量,基本上让我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当然,中间若干次掐点抢优惠券和下单买书,但是不能怪我,没有买卖就没有新书看啦!

作为经济学家的鲁宾斯坦,在这本书中却主要是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各种吐槽,而为了看懂这些吐槽,适当的经济学知识,行为经济学原理以及博弈论常识都是必须的,不过既然你已经找到了这本书,这些对你应该都不是问题。

对理性人的吐槽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鲁宾斯坦用自己的回忆让这些内容充满了个人色彩,甚至颇有些同情他和他的家庭。

博弈论的章节让我们可以一窥真实的纳什,而不是传记和电影中闪闪发光的那个。

丛林故事和市场故事是本书的精髓,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其实隐藏的就是一切向钱看的世界观,相比起来哪怕弱肉强食的丛林故事也要温馨得多。透过经济学的面纱,我们理应看到既得利益者的獠牙,我这里依然要提出我个人推断的对无知之幕的正确用法:考虑到我们基本上不可能是既得利益者的后代,我们应该支持的唯一正义的解是必须中断资源和金钱的世袭,社会化大抚养和教育,这种情况下遗产税是零还是一百都无所谓,因为根本没有人来继承遗产,遗产归全社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后代是谁,发过来所有下一代都是我们的后代。反现代文明,也许,反人类则未必,毕竟历史上人类能知道生父的年代要远远短于不知道的哈哈哈。

扯远了,语用学和陷阱这一章的翻译有点问题,不是很便于理解。

而经济政策这一章可是完全把经济学皇帝的新衣暴露无遗,所以说这本书是经济学家的良心。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本书的主张有问题,但我觉得那只是他们的眼光太 low 啦,我为鲁宾斯坦打 call 哈哈哈,现代经济学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资本家的御用打手,难得看到经济学家的良心,必须大赞。

顺便说一句《19世纪大转型》里面也有针对自由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吐槽,从系谱学的角度这些主张比你所能想象的要年轻得多,而且其中包藏的祸心和内蕴的矛盾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这两者的直接后果请参考本书的丛林故事一章。

两本书都是强烈推荐,毫无疑问。

《经济学寓言》读后感(三):对“丛林经济学”一章的思考

看鲁宾斯坦写的《经济学寓言》一书中的一章“丛林故事和市场故事”,发现“丛林故事”的原型“Equilibrium in the Jungle”发表到了Economic Journal这个级别的刊物上。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课程总是从偏好和生产技术刻画开始,推导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并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概念告知学生,“理性人在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可以通过互相交易而最终实现供求平衡”。但最为重要的是福利经济学两大定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是帕累托最优的,在略强的假设条件下帕累托有效率的均衡也是由完全竞争自由市场达到的。这无非就是在证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安排下,自利的个体通过自由选择既让自己利益最大也让社会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间接暗示了市场经济还具有道德的优越性。

在“Equilibrium in the Jungle”一文中,作者提出的"丛林经济"和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两个设定不同,首先"丛林经济"个体是局部餍足的,每个人并不无限制的占有资源(符合实际,并不算过分的设定);第二则就是文章最有意思的地方——比武决定分配权,在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分配是按照产权和价格机制决定的,但在他设定的"丛林经济"个体不尊重财产权,武力值取代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成为商品分配的决定性因素:即谁更能打谁就能优先选择资源。鲁宾斯坦表明,市场经济和丛林经济,每个模式都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平衡,以及"帕累托最优、稳定的均衡"。

这篇文章作为一篇纯理论的文章能有过百引用率,单看技术这篇论文的设定和求解都非常简单,可以说是一个弱化版的Roth匹配模型,为什么能发Economic Journal?因为其讽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片面追求论证“均衡的存在性 唯一性 有效性”,打破了“市场经济有效”故事背后蕴含在政治哲学上的隐喻——通过功利主义的视角(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将“自由选择在规范的优越”——进一步加强,此时市场有效不仅是一个效用最大化,还是一个“自由价更高”的附加产品。文章的高引用也恰恰证明了McCloskey一直主张的“经济学会用到四种修辞技术,分别是事实(fact)、逻辑(logic)、隐喻(metaphor)、故事(story),仅使用其中一项或两项是远远不够的。”

鲁宾斯坦用非自由却帕累托最优的模型刺激学界,希望学界去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市场经济能够高效分配资源,目前他似乎帮学界排除了一个广为接受的答案:明确的产权分配。因为他在描述“谁更能打谁就能优先选择资源”这一机制时提及了大家都明确知道各自的武力排序,所以我感觉他给的答案是“信息传播和分配行为的成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