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小说的艺术》是一本由[法]米兰·昆德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艺术》精选点评:

●小说里的思想作为假设,故事作为例证的复调小说

●有趣的角度,寻找可能性

●所以小说应当是促使人以最严肃 最具责任感去思索的艺术 而这一条不止小说能做得到 最重要的是末了 它探讨存在 它的核心是讽刺与怀疑 小说中权威确立的唯一可能性便是怀疑它 到头来读完之后才察觉到某种讽刺 喜剧般的回应

●个人感觉写得非常好,昆德拉的向往似乎和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感,但昆德拉更加坚定,比各类描写小说艺术的书要真挚很多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理解不可能读懂

●价值贬落,形象与人,眩晕,处境,被侵犯的孤独,官僚,本质,实验性的自我,基本字词,孩童政权,隐喻,进步愚蠢,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刻奇。

●客观来说真正比较能够看得懂的也就是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的部分,不知道这个五星是不是有资格给出。具有哲学思辨的小说家可能是更符合米兰昆德拉的定义,——小说智慧无穷,而作者聪明有限,也是一个很妙的论述,对小说意义的定义也好,对愚蠢这一事物的重新理解也好,都足以令我这个读者再重新认识世界一点。可能多的是人不喜欢米兰昆德拉,但是应该没人会否认他是一个大师。

●谈卡夫卡的一章很好

●天才之作,每一篇都可以作为论文发表在c刊了。摆脱很久以前因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他的偏见,要继续读他的书了。 小说是对存在的思考。

●字字珠玑,读后受益匪浅。昆德拉在此谈及诸多论题,如塞万提斯和卡夫卡的传承、文学意义上的欧洲、音乐与“复调小说”,及“上帝的笑声”。非常同意他的一个观点:小说的领域,应该是暧昧与混沌的,是具有“幽默精神”的,是包容一切、理解一切的,是将意识形态和预设立场拒之门外的。他担心由agélaste、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媚俗组成的三头怪物对真正的小说艺术造成损毁,而这种趋势的确存在。在无法抵御的时代潮流中,每一个认真的小说家,都应该保持卡夫卡式的独立性,用自己的创作来抵御这种威胁。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一):走向事物的中心(小说的艺术)

七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一件事:如何走向中心——人物的中心,存在的中心。

1、重复:同一主题与不同变奏。

同一主题映照在三面镜子里,然后以对位法(复调)呈现出三条不同的线(各条线之间的平等,整体的不可分割。)

小说从头到尾追逐几个逃逸的定义。这些定义以重复的词语出现,在它们之中隐藏着小说的主题。

小说存在于对先前所有作品的响应当中,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小说过往的全部经验。

不可捉摸的冲动,短暂的感觉,片段的思维重新串联起来,指向的是人物的灵魂。在冲动,感觉,思维之中存在一条主线,而连接他们的方法,则是“不透明的重复”。

2、简化。

同义词,修饰,抒情,对情节的过分依赖,都应当摒弃,小说直指中心。甚至可以通过离题(抛弃情节),去阐述中心。

3、历史的建构

历史作为存在处境,提供的并不是背景,而是阐释的中心。

很多小说作品看似没有人物,情节,那是因为它揭示的是历史的存在,不是人的存在。

这三张图片是提醒自己做过笔记。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二):存在的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以整七个章节述说着小说的意义,即揭露“存在”的可能性。

无论堂吉诃德是继续骑士的冒险,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庄园,那都只是他对其存在方式的一种选择。卡夫卡在小说中展现“在一个外部的限定条件已经具有如此压倒性地位,而内在动机不再有任何重量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性还是什么”。布洛赫展现的是非理性对现实思想影响而发展出的多种存在。

茕茕孑立是一种存在,五世同堂也是一种存在;富贵显赫是一种存在,生如浮萍也是一种存在。无贵贱,无善恶;有的只是各种不同的存在。

这对有方圆规矩的现实世界而言,是理论与概念的理想主义的表达。因为在人与人互相影响的多社会网络结构里,被社会大众影响的个人无法真正做到认可所有的存在。

但小说可以。它包含着作者日夜凝望深渊所最终理解的模样。它可以无序,并且有差异;它可以摈弃理性,也能讲逻辑;它从任何一个不属于现世的时间开始,又可以结束在无数个当下。它拓宽了世界存在的道路,甚至拔高了哲学的麦苗。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米兰昆德拉对任何想要在小说里预设道德成见并以确定真理定义作品意义的人都做了十足的批判。他怒斥无法承受本质相对性并无能逼视至高无上审判者缺席事实的人类。

在追求绝对意义与唯一真理的现代社会,同化与简化让存在堕入了遗忘,让真理蒙上了厚重的灰尘。

但是,理解存在是一种存在,不理解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他的愤怒让他自己陷入了悖论之中。

所以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塑造出无止境逃离媚俗(kitsch)的萨比娜,陷入了为背叛而背叛的悖论中。所以他认为“研究卡夫卡的专家们,正是在致力于解开卡夫卡之谜的时候杀死了他”;却又不断的给自己的作品下确定的定义,扼杀了自己作品未来的可能性。所以他在揶揄写实主义的同时,又构造着人物的历史和外貌;想要构造宏大史诗的同时,却又对历史语焉不详。

他是矛盾的。因为他在探索着无限的可能,从不肯轻易的栖落在某一个真理的枝头。他永远在直视深渊,至死方休。

然而,这份执着理解并升华的感动,让我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媚俗之中。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三):读懂小说的精神,且阅读低俗的小说

所以,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

昆德拉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每部小说都对读者说:“事情比你想的要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的真理。小说的精神是持续性的精神:每一步作品都是对前面的作品的回答,每个作品都包含着小说以往的全部经验。

但是昆德拉也准确地认识到了,对抗着复杂性、持续性两种精神的,还有另一些东西。

一是,小说变为简单迅速的吵闹,先于问题并排除问题。“事情比你想的要复杂”这个真理人们听到的越来越少。在小说里,有理的要么是安娜,要么是卡列尼娜;塞万提斯给我们讲知的困难和真理的难以捕捉这一古老的智慧被看作讨厌和无用。昆德拉发现的那个时代的问题,同样延续到了我们的这个时代。

二是,时代的精神固定在了现时性之上。当下的现时膨胀、泛滥,时间坍缩到当前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去推出了我们的地平线之外,也没有未来。小说没有把过去和未来相接,就没有了持续的价值。

简单化、当下性,为什么被时代接受了?

科学,把世界缩小为一个简单的技术与算数勘探的对象,而当人们陷入探究专业学科时,便看不见整个世界和自己。过去,在笛卡尔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与占有者”那个时代,人的具体存在和人生活的世界,在人们的认知里占据着至高的地位。而技术、政治、历史,带着其价值、利益,让人成为一种简单的东西。

现代社会让小说的涵义不断缩减。人的生活缩减为社会职能,人民的历史缩减为若干事件,事件缩减为倾向性评注,社会生活缩减为政治斗争,再被缩减为两大强国的对立。

传播媒介、政治喉舌扩展着这种缩减,在全世界分配的简单化、老一套的东西,能被大多数人,甚至整个人类更容易接受。

但是,在这个当下的时代,正是因为小说的精神,我们会永远认识到一些事情:塞万提斯给出的冒险;萨姆埃尔·理查德森研究的内心;巴尔扎克的历史中的人;福楼拜勘察的日常生活的土地;托尔斯泰关注的非理性;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对过去、现在的捕捉……还有世界的模糊,并不存在的一个绝对真理,一些生命的悖论,等等。

在阅读前,需要明白小说背后有的精神宇宙,正如昆德拉表达的这些。然而,在当下的时代,精准满足某一特定需求群体的作品也占据着小说供给的庞大比例。套路熟悉的宅斗文、宫廷文,情节流水线式的爱情小说……

人天然地依赖简单化、老一套的东西,也天然被戳中自己的点持续吸引,阅读“低俗”是人某一部分情感的慰藉必需品。然而,这种天然的驱策,也为当下的小说观和阅读观带来了狭窄的视野、带有偏见的争吵。

昆德拉对小说精神的论述,应当成为一种阅读、讨论文艺作品前的基本素养。任何人都可以阅读任何自己喜欢的小说,但这只是一种个人的喜好选择,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作出对辽阔小说世界的规训。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四):上帝的笑声——听米兰昆德拉讲小说的艺术

这是米兰昆德拉对小说(欧洲小说,米兰昆德拉似乎仅对欧洲文化和欧洲小说怀有深厚的情感)这种艺术形式的一部史诗级赞歌。在他的眼中,小说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能够带来新的认知“如果没有发现一件至今不为人知的事物,是不道德的”;拥有的复杂性能够抵抗世界向简化性发展的趋势“相信小说与我们的时代精神不可能和平共存,小说的未来只有对抗世界的进步”;具有了不起的自主性“说出了社会学或政治学反思无法告诉我们的事”。他把小说奉为“上帝笑声的回声”,视作自己生存的依恋“我什么都不依恋,除了塞万提斯被贬低的传承”。他甚至上升到理论层级去深刻的阐述自己对于小说的热爱。

进而他指出了小说这门艺术的意义所在。从塞万提斯开始,一一细数小说在各个方面的探索:塞万提斯探索外部的世界;福楼拜探索日常生活的土壤,人类内在发生的事;普鲁斯特探索逝去的时光;乔伊斯探索那无法捕捉的现在时刻和人的意识;卡夫卡探索强大的历史、社会下的人类的境遇。而种种探索都指向小说的意义:发现人类形形色色的可能性,探索人的存在。这也是他一再强调的。

书中他还探索了小说的艺术和结构。他认为好的小说应该具备这三个方面:一是凝练的艺术(言简意赅);二是复调的结构和语言:不同元素巧妙的构架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像音乐复调的多声部);三是想象(梦幻式的叙述——卡夫卡《城堡》)。讨论了小说生动性的因素——不只是普鲁斯特式对于人物外表、过去和心理的描述,而是对他的存在问题(他的处境、他的动机、某些词句,甚至不用描述他的外貌而让读者脑补)追问到底。

对自己的小说,米兰昆德拉也做了大量的自我辨析:首先自己的小说不属于心理小说(他首要追求的是“人”——小说的主角、人的存在处境、人行动的悖论式性格);其次也不是哲学思考(是通过特定词语组成的存在编码来捕捉人的存在问题意识本质,或提出思考式的质问);再次与史书存在本质的差别:历史在昆德拉的小说中仅作为创造任务处境的精简抽象的场景舞台,或是作为一个存在处境(同小说应该关注的人的存在处境一样),最后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他的小说大多数分七章。而这本书同样也分了七章。

这本书的第六章也特别有意思,米兰昆德拉因为不满意自己作品的译本,给自己小说中特定的63个词写了字典一般的注释,以便于翻译者的理解。

我一直很喜欢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喜欢那种带着哲学性的思考,用一个词就能让你感觉原来是这么回事,惊叹自己以前怎么没发现。他的小说结构性很强,语言简练,频繁地使用“——”和“()”加以进一步地深入阐述,让人能够感觉到数学的美感。因为喜欢,我买了一本他的传记《一种作家生活》,才知道他从小深受古典音乐的家庭熏陶,原来我所感受到的数学之美其实是音乐之美,小说的结构也像音乐的乐章一样渐入高潮。

这本书不是小说,也没有小说那般精彩,但是对于喜欢米兰昆德拉的读者来说,这是他自我思想的剖析,相对于小说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这位作家,也算是一种神交,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