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情结》的读后感大全

《情结》的读后感大全

《情结》是一本由[日]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结》精选点评:

●专讲情结问题的名家经典之作。日文版是岩波书店出的,蓝皮的岩波新书。

●还有一星给译者,文中值得反复品味的精句频出,佩服河合隼雄的贴切举例,论述旁征博引,读到很多新的观点 ‘真正的神话,不是在说明事物,而是在为事物建造基础’‘问题出在对各自使命的和作用赋予优劣的价值判断...’

●说实话,有点深,需要多多看几遍,关于情结这个词的来源 表征,原因都讲的很仔细。但是一下子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难吸收。人为什么有这么多情结呢?今天带着很差的心情打开了这本书,感觉有点对不起这本书,一定要回头再看一遍!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因为篇幅和受众有些话题比较浅尝辄止。我对书的前三分之二认同度比后三分之一高出不少。越到后面觉着其实精神分析的复杂性、不定性和局限就体现的越明显,在文化批判领域去谈这些概念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在临床上的有效型和可靠型则是另外一回事。

●收获颇丰

●河合隼雄将人生比作一个交响乐,他说,在交响乐演奏的过程当中,有的乐器在演奏,而有的乐器却在休息,你听不到这种声音,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潜意识中的原型、情结就好像这样的乐器,它埋伏在那里,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击发和纠缠。

●太棒了

●河合老师铁粉。写好清晰有深度的通俗读物比堆砌概念,引用一堆自己都不懂的话语,只停留在逻辑论证认识层面的论文要难多了。写情结的河合那时还没深入研究日本民间故事和神话,还在引用西方阶段,但已经意识到东西方自我不同的问题。

●热泪盈眶,终于理解了“情结”“自性”和“自性化过程”。学数学出身真是旁人难以企及的优势,情结这样纠缠不清的东西,河合先生竟然可以写得如此的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对先生的敬意,和找到答案的快乐,潮水般将自己淹没,久久不能平静。

●读完之后感觉有一点打开了我心理学的大门。我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心里在想着什么,看完书后觉得就是自我和情结相互成长争夺着内心的地位。翻译翻得很流利,不会很枯燥,河合隼雄先生在介绍各种专有名词的时候也加上了很多现实里生动的案例,个人感觉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情结》读后感(一):情结源于人类不幸的记忆

从一个民族的文艺作品里可以总结出这个民族的情结,分析情结可以洞察这个民族背后的不幸记忆如抗日神剧背后的民族屈辱,水浒传里的官僚主义主义和民众野性和仇恨的发泄,三国里的天才崇拜情结,包青天里的青天大老爷做主与明君情结等等

本书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在荣格心理学的基础上,聚焦于分析情结,通过引用大量实例,探索情结与自我的关系以及由其引发的各种神经症,探讨梦与自性实现的关系、男性和女性、超越个人的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原型等人类的深层奥秘。

《情结》读后感(二):强有力的自我。

这是一本以情结为名的书,但我想他远不止如此,情结只是一个入口。尤其是写的如此清晰,读起来真是让人愉悦。当然,太愉悦可能意味着我没有深入理解…(人生好难啊哈哈)

我不想说情结,却想聊一聊自我。前几天上瑜伽公开课,一个很帅的瑜伽老师说,太内向的人不适宜从冥想开始,容易走火入魔。

无论荣格还是弗洛伊德都很重视无意识,尤其荣格相信无意识是创造的来源,当我们大谈无意识的时候,要知道,没有强而有力的自我,深入无意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像你去寻找恶龙守护的宝藏,不管你是靠蛮力还是智取,首先,你需要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稳定且有一定能力,如果看到恶龙的你已经晕了,还谈什么宝藏呢。

自我喜欢稳定,但是太稳定会无聊、僵化,就像生活需要一定的刺激。情结时而妩媚时而幼稚时而刻薄,跑来扰动我们的心,这是一场“对决”,太过脆弱的自我必然面临被吞没的危险。

自我来自于哪呢,我想并不是那些高大上的事,可能只是那些小事,生活的事,你经历的那些鸡毛蒜皮。比如饿时吃饭,困时睡觉,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太难。

《情结》读后感(三):你知道自己的《情结》吗?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了。

最近碰到一本受益良多却又似懂非懂的书,它是河合隼雄先生的《情结》。

河合隼雄先生是日本第一位荣格派精神分析师,他一生致力于了解人的内心,这本《情结》的基础架构,来自作者的真实治疗经验,并非纸上谈兵。

荣格学派中认为“自性实现”是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自性实现也叫“个性化”,是在尊重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完善个人的人格。

这本书以“什么是情结”开头,以“自性实现”结尾。

中间逐步讲述情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情结存在哪些戏剧性的表现、情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情结、如何让自我和情结和谐共处,在消除情结的过程中,梦、男女意象、原型等话题也不断被引出。

可以说,这本书借由“情结”,一一展现了荣格派心理学的整体框架,或者说,这本书是一座桥梁,通向深远的荣格心理学世界。

一、情结无处不在

荣格说“情结是人类心理生命的焦点,情结不可或缺,因为情结消失了,意味着心理活动静如止水。”

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的人,可能也已经成佛了吧。

来看看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场景:

有人讨厌浓妆艳抹的女生;

有人看不惯高谈阔论的同事;

有人看到别人轻松赚到钱,心里很焦虑;

有人总能碰到“坏人”;

有人非常热衷于“拯救”别人;

有人害怕去学校;

有人交了好多异性朋友,却不敢踏入婚姻;

有人深陷在抑郁、不安、精神衰弱、强迫等各类神经症中不可自拔……

这些都是内心有情结的体现,换句话说,通常的烦恼、困惑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都是情结在捣乱。

二、自我和情结的关系

在荣格心理学派中,把人的内心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潜意识的占比要大得多。

意识世界的中心是“自我”,“情结”存在于无意识世界,意识世界和无意识世界的中心是“自性”。

荣格是这样定义“情结”的:

“存在于无意识之内、由某种感情纠缠而成的心理内容的集合,会妨碍通常的意识活动”的现象。

从定义来看,情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存在感情纠缠,会引起情绪波动

2、情结的结构复杂,可以多个情结并存

3、情结的核心,存在创伤性体验

4、情结由自我未曾体验过的感情而成立

在这几个特点里,多个情结并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书里举了一位女士的例子,她非常讨厌自己的一位女同事,这位同事很擅长厨艺、喜欢招待客人。

这位女士因工作时无精打采且身体发生问题,跑来求助心理咨询。在滔滔不绝的诉说中,作者了解到这位女士的过往,一层层抽丝剥茧后,才看到她内心藏着好多个情结,包括料理情结、该隐情结以及俄狄浦斯情结。

当情结和自我处在一个平衡状态时,人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

当情结开始影响自我时,自我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性,会动用各种防御机制。

最常见的是抑制,抑制不管用时,还会采用投射、反向形成、补偿,以及同化等方式。

这些不同的防御形式,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比如最常见的投射,书中例举的是一位女生A莫名讨厌另一位爱化妆的女生B,A之所以讨厌B只是因为,化妆曾经是A所不被允许去做的事。

真是应了张德芬老师的那句名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情结的力量足够大,且影响的时间足够长时,所谓的神经症就形成了。

比如癔症、双重人格、抑郁症、精神衰弱、疑病症神经症、恐惧症等。

作者考虑到我们在理解这些神经症状时可能有点难,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假设一位船长开着船,带着交易负责人和货物,漂洋过海,来到原住民的港口开始贸易。

在这个比喻里,船长代表自我,船代表自我整体的能力,交易负责人代表防御机能,原住民和货品代表情结,最后贸易行为则表示自我与情结的交涉。

在作者巧妙的比喻下,各类神经症的特性一目了然,在所有神经症中,作者对抑郁型神经症的解读,让我觉得耳目一新。

作者认为,抑郁症神经症的问题出在想要的东西太多,倘若船能得到改造,就可以载得动想要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抑郁型神经症在治愈后,经常有明显的成长。

三、“自性实现”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

河合隼雄先生是在1971年写的这本书,他看到当时的社会虽然在快速发展,人类的探索脚步也走出了地球,但人却离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遥远。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轻生的、抑郁的、焦虑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得到改善。

在荣格派心理学中,“自性实现”是心理治疗的目标。所谓的“自性实现”,就是“不拒绝情结,不回避情结,通过与情结的正面较量体验到死亡与重生,逐渐增强自我的力量。”

所以,作者写了这本《情结》,他希望能帮到大家,他说:

“听到谁很轻松地挣了大钱,自己的金钱情结马上开始骚动:自己是不是亏了?是不是被抛弃、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列车了?一旦开始疑惑,脚就无法扎扎实实地站在地上。对‘我’没有足够强大的信任,信息量越大,当事人的稳定性遭受毁灭的程度就越严重。说白了,人生的道路如果没有扎根于自己的自性,非常危险。”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经过去49年,我们是否还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还需要探索“情结”,是否还需要“自性实现”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