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摘抄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摘抄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是一本由陈其泰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一):一部详尽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斗争史。

这本书的作者陈其泰,男, 1939年10月生,广东丰顺人,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 史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近现代史学。曾先后承担国家及教委社科项目《传统史学的确立及其向近代史学的转变》、 《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

整个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本书的编排体系中分为总论、上编、下编和增订篇目四个部分, 从整体上来看是一本很严谨的学术性的书籍, 内容紧凑、严谨, 没有多余空谈的内容。 相对于一般的知识普及型的书籍, 这本书的学术性要更强一些, 细细的读下来的话, 对于中国近代史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其实还是很适合历史专业或者是对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读, 毕竟专业的书籍相对来说需要更多的是耐心的坐下来读书,比较适合慢读的一本书。

用多年研究成沉淀下来的知识,去解读解读近代历史,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 真正能静下心细读一本书,从中得到的知识和启示启示还是很丰富的。 对于当下快读的都市节奏, 慢下来静下心来读的一本书需要的是读者的耐心,这样多年所著的一本书也是作者多年耐心的累积的成果。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二):探索近代史学的变迁

毛主席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存在一个特殊的政治背景时期,这个时期横跨两个世纪,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10年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外来文化的涌入,不断交融、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

鸟瞰中国近代史学的画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2年,魏源著成《海国图志》,标志着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过度。魏源年轻时广泛涉猎藏书典籍,他熟知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掌故,为著史埋下伏笔。鸦片战争的爆发刺激了他发愤著述,短短几年间,他先后撰写了《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三部爱国主义史著,这三部书联系紧密,《圣武记》是第一部探索清代盛衰的史书;《道光洋艘征抚记》及时对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详实完整的记载;《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当时国人迫切需要知道的外国史地知识,魏源还在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先贤学习西方先进真理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1902年梁启超撰写《新史学》,标志着新史学时代的来临。旧史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新史学”对旧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其理论基础使国民意识得以进化。《新史学》提倡民族主义,虽然书中所作的设想在当时的大环境里显得还尚简单,但这部著作的影响却不可撼动——具有开辟近代史学发展新阶段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1929年,郭沫若著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28至1929年,大革命失败,国内进步势力遭受摧残,郭沫若流亡日本,在日本特务的监视下,他毅然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部著作以唯物史观为武器,系统研究了中国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文字中跳动着的革命热情与科学态度,激发着那个时代的先进人士不畏革命斗争的艰辛,勇敢同唯心主义作斗争!

以上是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的简单概括,而更多丰富的史学详情,全部记录在陈其泰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一书中。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是一本凝聚了史学专家陈其泰先生十余年心血的著作,全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第二部分着重阐述19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第三部分详写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学,最后一部分为增订篇目。陈其泰先生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为读者呈现了近代史学发展的变迁,以史为鉴,发掘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民族的未来抱有深情地期待!

-THE END-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三):史料详备功力深厚

华夏出版社编写的陈其泰史学萃编是一套值得史学研究者深思之、笃行之的好书,它所节选的范文澜、梁启超等在新史学的贡献上都是开山辟地,无出其右的,没有过分地夸张他们的贡献,而是客观地评价了史学对于后世的影响。 近代史学是对传统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批判与继承,类似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顺风顺水的,而是充满着斗争与角逐的,夏曾佑对于史学的三大时代、七小时代的划分几乎成为了通说,但是并不是每位身处变革与过渡时代的史学研究者都是如此认为的,但毕竟前一学说对于一乱一治的固化有着分庭抗礼的效果。然而,我们还应该读懂这一划分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是对政治、民族、中外关系等上层建筑的理性判断,对经济基础层面的思考还是乏力的,因此我们呼吁西洋史学的进化理论,在失败中走向成败,在分裂中谋求统一,而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的忽视,一味地就历史而论历史。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在编篡体系上还是有板有眼的,从总论到上编、下编,让读者全览了近代史的真实面目,通过此书,我们读懂了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也品味了魏源开眼开世界的担当,更欣赏了《海国图志》《日本国志》在叙事传统的神奇。正如社会科学如果只是关起门来研究分析,那只会走向死胡同,恰恰开放并容,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由于有了无数先人的实践与创造,故本书对于梁启超、夏曾佑的开山之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此将革命与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进化史论的科学性及体系化,对于郭沫若的集大成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此看近一二百年的努力,我们对于今天的史学研究走向有了初步的自我认知,不能局限于证据的索隐,而应关注中西古今的比较研究。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涉及的史学研究者应当是此起此伏,正如黑夜中的明星数也数不过来,但值得我们观看的也就那么几颗,他们或者代表着一段岁月,或者标注着一份努力,只是我们非史学专业研究者只能循着陈其泰的线索,一步一步从黑暗走向光明,难免会因为我们的根底浅会受到歪理邪说的影响,但我相信在陈其泰人格的保证下,他已经尽心尽力地将近一二百年最有造诣的大家及其学术创见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在信马由缰的过程中遍览近代史学的精华。 诚然,我们对于陈其泰“三十几个寒暑、三百万字篇章”应赋予其必要的尊重,毕竟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作一些冷板凳的研究已属不易,更何况在吃尽苦中苦之后才有了如此天外天的论著。就算我们不欣赏其治学的严谨及论述的精辟,我们也应该从其终其一生有所追求而感悟,鼓起勇气、提振信心,走好读书治学的崎岖曲折之途。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四):砥砺前行的近代史

华夏出版社编排的陈其泰的中国近代史学历程,是一本喜爱历史书籍者的美味佳肴,这道大餐一共分为四部分:总结,上编,下编,,增订篇目。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历经一百多年,横跨两个世纪。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文人先驱,他们用他们的毕生所学,写下了照亮历史的著作。而在文化冲击下,还能不惑,不疑,不惧,令人敬佩。

一、砥砺前行的19世纪

上编主要介绍了19世纪鸦片战争开始后的一些著作,包括《海国图志》、《灜寰志略》、《日本国志》等著作。当西方先进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见时,差异之大,如何看待。当鸦片战争蚀骨噬心,名族何如反击。当签订了一个有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时,国人何如自救。

作者用一部一部的书籍来逐步向我们呈现19世纪的历史,政治,外交。有所思才有所做,当刻板的八股文不能解救中国国难时,思想的进步显得尤为急迫。发生一切的背后原因,在先驱的生活都是必然的,作者还介绍了他们的学识,人生经历,让读者更加能理解这前后关系。

二、砥砺前行的20世纪

而在下编,作者从著作描写转化到了人物描写,主要任务有:梁启超、夏增佑、陈严格、郭沫若等人。而这些人的著作并不比之前少,只不过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不仅仅在著作上有卓越的成就,在其它领域也大放异彩。

梁启超,他的文学著作是最多的一个,涉及领域也十分多,有: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名族,宗教,法律,教育,伦理等等。他是戊戌变法的的支持者,敢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是近代思想的启蒙者。能向当时的人们传播引起世界变化的信息,激励国人改变思想,挽救国家命运。

本书还提到了马克思思想的奠基者:郭沫若。他的主要著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而本书的创作时期,正是大革命失败后,国内进步力量严重受损。以陈独秀为主的等人,向当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反动统治投降,他们曲解历史真相,扭曲革命的意义,使得当时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造成思想混乱。

郭沫若以史论史,用唯物主义思想,告诫所有人,如何更加辩证的看待问题,解救中国。郭沫若的这本《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有独特的见解,给当时云烟瘴气的思想开辟了新思路,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者没有大释夸奖某一个人,而是根据他的著作,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做一个总结,能客观的看待历史。

这本书一共历时三十多年,能够从一百多年的历史,淘沙出数粒珍珠。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百年历史的真相,以及前辈先驱何如砥砺前行的。而作者的这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或缺的,也是当今浮躁之心的定心丸,它教会我们如何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看待那些朦胧的历史真相。

《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读后感(五):近代史学的发展之《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

Blue编辑

中国的近代史相较中国的其他封建历史而言,对于国人的意义更加的特殊,感情也是十分的复杂。正是经历了这近百年的屈辱近代史,中国人民才真切的知道自身实力强大的重要性,所谓的“落后就要挨打”其实也是这一段历史的形象总结。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一出生就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年代,一个暂新而充满活力的中国,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岁月其实都不曾有机会亲身去经历,想要了解我们的长辈为什么经常感叹当今时代的美好,了解近代史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主要是通过博物馆的各种展览以及近代史的史书资料来简介了解。究竟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是参考了哪些资料,可能很多读者都不了解甚至没有仔细思考过。近代史的书籍好写,想要将目光对准中国的近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难度就大得多了。

今天带来的这本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曾师从白寿彝先生的陈其泰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一书就是这样一部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历程的书籍,在这部大作中读者能够清晰明了地看到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10年间的近代史学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并完善的。

本书由于是学术研究性书籍,而且研究的内容还是针对历史这一门稍显枯燥的学科,书中的文字就具有学术性、严肃性和严谨性等特点。在这本书中读者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废话,空话,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各种干货。但是这种阅读对于读者而言就需要很强的耐心和毅力,要能忍得住枯燥和无趣才能够坚持下来。但是当你真正坚持认真阅读完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作者笔下为我们呈现的关于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以前学习中国近代史不曾注意到的。

在本书的编排体系中分为总论、上编、下编和增订篇目四个部分。在这四个部分中收录的文章的重心有两方面近代史学上有名的史学著作以及这些著作的作者本身。一般而言我们都习惯将重心放在相关的史学书籍上,例如对于汉代的《史书》,很多研究学者对其中的文字是反复推敲,努力在字里行间出找到隐藏的信息。

但是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这些看似“细节”的部分在书中都没有特别加以重视,作者看到的却是大的方面,宏观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魏源在编写出著名的《海国图志》的初衷究竟是怎样的,魏源本人对于鸦片战争究竟是怎样的态度,这些读者都能够在书中找到详尽的资料。读者可能耳闻过哦《海国图志》,但是对于《圣武记》《征抚记》等作品就不是那么了解了,这些同样是魏源的作品,通过这系列作品的前后背景及作品的内容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形象地了解近代史学究竟是怎么向前推进的。

书中作者不仅仅介绍了这些有名的近代史学家的背景以及相关著作,还将其中的著作进行了对比,读者可以从这些对比中找到不同史学家们的观察认知角度,如魏源的《海国图志》与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的对比就是一例。

相信眼前的你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将本书认真品读的话,那么你对于中国的近代史会有比之前不一样的见解和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