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史学发微读后感100字

中国史学发微读后感100字

《中国史学发微》是一本由钱穆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史学发微》读后感(一):记录之详实,跨度之深广,历几千年而未断,除中国史学,各国均未见

得意事易讲,失意事难讲。中国近代一百年,正处在失意期,我们的历史要由我们自己来记录,书写,钱穆老先生最看不惯一些人盲目地崇洋媚外,连中国史也必须请外国人来讲,说什么“不懂西洋史的怎么能懂中国史”。连学我们自己的历史还要跑到美国、日本去学。这些都让钱穆先生深为之痛。

钱穆是史学大家,与陈寅恪、吕思勉与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即使是历史的门外汉,想必钱穆先生的大名也早听过。入门可以从《国史大纲》开始,既通达又专业。

孟子说,“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这句话可以说人生,也可以说是历史。一面是“积存”,一面是“变化”。无时无刻不在积存,又无不在变化,只是由于看习惯了,便没有觉出神来。但没有先祖,便没有我们现在,不经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就不会现代的中国文化,又怎么能说不神呢?

从前中国古人讲学问,把它分成三个部门,一是义理之学,一是考据之学,一是辞章之学,今天文学院里文学、史学、哲学三科,正与这三个部分相应。这里边并没自然科学包含在内。此三分法是清乾嘉时大名鼎鼎的戴震和姚鼐两大学者。西学东渐之前,中国一千年来的学术,有宋学和汉学两大分野。嘉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考据之风盛行,学者们埋首考据,自称以汉学反对理学,戴震便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汉学重考据,宋学重义理,再加上文章之学,便是学问的三部门。

但戴、姚二人又皆认为三者不可偏废,不能只专一类,而偏废了其他两类。且任何一项学问,都必含有义理、考据、文章三个主要成分。三者,合则成美,偏则成病。比如文学,诗文写得再好,不合义理不行,又一字一句皆得有来历,这是考据。史学更是,历史上每一件事,都该有考有据,也要有义理,且能讲清楚,有条理,有分寸,就是文章之学,可见不能偏废。

“义理”听起来像今天的“思想”,又不全是,也不能完全对照西方的“哲学”。古人说:“有德必有言。”“言”即是辞章。思想是从文字说话来,一个人的文章和说的话到了另一个人的脑子里,就会变成思想。所以用一个字,讲一句话,该有分寸,有界限。赞扬或批评一个人,都不能过分,这是说话作文的义理。最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讲话要有义理,也要有艺术,还要有本有据,有分寸,这也是三者合一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上面所述是说做学问要先打好基础,义理、考据、辞章皆备。做史学,首要关心国家民族当前处境,对于那些只会骂中国史,却不懂也不愿去了解的人来,那必然不行。我们的历史要有我们自己的讲法,不能什么都交给外国人去讲,以人家的讲法为最对最好,钱穆老先生认为此种万万要不得。且我国近代比西方弱在自然科学上,不能连带着史学、人文等也觉得不如别人,此种妄自菲薄倒大可不必。我国几千年历史,且中间未断,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且历史记载之详细连续也罕见,怎么能觉得我国的史学不如别人呢?即使外国对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进展,但也不至于就彻底肯定他们,而否定国内的史学成就,说起近代这种情况,钱穆先生甚为心痛,隔着书页都能看到老先生紧蹙的眉头和担忧的眼神。

作为钱穆先生的后学,晚辈(深觉不配,不安),有漫长的路要走。不管当初是因为什么迈进了这个大门,前辈们的刻苦、勤勉、谨严,都始终激励着我们。史学不是空学问,死学问,每一门学问立足在义理、考据、辞章之上,便不会成为空学问,也应是经国济世的实用之学。

《中国史学发微》读后感(二):跟着国学大师钱穆的脚步,一起探索中国历史的原委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还存在,其生命力穿过了五千年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为什么其他三大古国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史学发微》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细想了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对于钱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钱穆,字宾四,笔名公沙,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其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创办了新亚书院,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钱宾四先生全集》等。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可以说,这本书单看作者,就已经非常有分量和看头了。

这本书纠正了我对历史的两个误区:

首先,历史已成过去。

提到历史,我们会认为既然已经成为历史,那必然已经是过去的事情,对我们的当下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但作者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活历史,它并没有真正的成为过去。历史串连着过去和未来。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积存”一词,告诉我们过去的并没有真正过去,而是“化”为了今天的一部分。

就拿我们人来说,人的成长阶段分为了婴儿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我们不可能直接长到老年期,而是通过婴儿期一步一步成长到老年期。

当我们变成老年人之后,我们不能说婴儿期、青春期、中年期不存在,因为如果没有这三个阶段我们是不会成长到老年期的。

从婴儿到老年这个过程,婴儿期看似消失其实并没有消失,而且“积存”到我们的体内,并“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历史也和我们的身体一样,它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当下。

其次,觉得西方比东方好。

我是地地道道的八零后,自我有印象以来,无论是谁家买家电,都以能够买到进口的家电为荣。那时候,给我的感觉是进口的就是好的。再加上从课本上知道的两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西方国家。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进口的任何东西都比国产的好。

我想这种感觉,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才会有的。其实,我们都错了。进口的东西好,是因为那些国家工业比较发达。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也比我们的好。

钱穆大师《中国史学发微》里边所有的章节,书写年代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经济也处于待兴状态。人们会有“凡是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的思想也不奇怪。

但我们错了。我们在羡慕他国经济时,却把自己的文化看轻了。

纵观整个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历史可以像我们中国的历史这么悠久,这么完善,这么详尽。

文化,是我们的骄傲,是他国羡慕不来的。

庆幸的是,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近两年来,河南卫视为传播传统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2021年提出的《端午奇妙游》中《祈》,更是火到了国外。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是让全世界知道了中国的审美。试问,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怎么可能会有让世人为之惊叹的开幕式呢?(对比日本去年夏季奥运会可知)

纵观我们的整个历史,我们有盛世也有乱世。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我们觉得西方国家比国内好,不正是因为这段历史吗?

但兴盛与衰退本是相互依存的。曾经英国是霸主,后来美国居上,现在我们的中国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如今,美国时不时打压一下我们中国,不正是因为害怕我们中国影响他霸主的地位吗?

这本书除了纠正我史学上的错误外,还指出了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可以绵延五千年而不绝。

一是中国古人“善变”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企业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软实力。其实,创新说白了就是“变化”,我们要善变,才能创新,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不绝,也是这个道理。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文明,大致和古希腊文明相似。他们都处于城邦文明。

但随着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最初的城邦文明开始进入一个新国家文明。接着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大一统国家,使文明再进入一个新的状态。

而希腊没有走出城邦文明,因此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二,人文化成

中国历史能够绵延五千年不绝,除了“善变”,还有一种“精神”一直流传下来。这也与古希腊、罗马不同。

谈到历史,不可避免的会谈到时间、事件、人物。而我们的历史记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们的历史记载更侧重人。

像碑文。重要的是石碑上的内容而不是石碑。

我们的历史不会只记载一些所谓的历史大事件,它也会记录一写些在当时看似一些比较小的事件。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这件事对于当时「武王伐纣」这样的历史大事件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当我们将这件事件的时间拉长后会发现,「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这件事居然影响了两千多年。它对后世的影响甚至比「武王伐纣」这件历史大事件大的多。

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类似这样的小事还很多。但我们的历史精神,正是因为这些当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才得以传承下来。

我们的历史传承,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尧舜的精神、孔子的精神、伯夷叔齐的精神,这些精神食粮,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乃至我们的下一代。

《中国史学发微》这本书里边的知识点密度很高。这本书20多万字,我每天读两到三个小时,居然读了一个星期。这种速度对于我来说,真可以用龟速来形容了。

因为这本书真的太好看了,看完后会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钱穆对中国的深沉的爱。他深爱着这个国家,深爱着祖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史学发微》读后感(三):《中国史学发微》: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发微,我们知道其意思是阐发微妙之处,出处是《迷迭赋》,而在中国历史而言,我们知道了有正史,也有野史。因为正史的厚重,或者固定而让非专业读者读之是会过于吃力的,而野史的八卦,有着虚构的虚无,或者无从考证而使得注重现实的读者,自然是不会过分细读。此外,如果你想轻松一点,淡然一点读历史,看看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发微》,就从中国历史的微妙之处,体现中国人的人文之光,也让读者可以宏观地从总体上大致可以了解钱穆先生毕生研究的内容,也更深切知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作者是如何践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

最近笔者所读的最新的版本是读行者策划的2020版的《中国史学发微》,这本的设计清新简朴的,是符合现代大众追求的极简主义,但丝毫不会影响书籍的内容的。不增不减,原汁原味地带带大家进入作者的历史研究世界,窃以为,在作者过多的学术著作,选择这本有点总领导读的入门书,就是不二选择了。

此书一共有13篇长篇文章,大概就是汇集作者有关中国历史、史学和中国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讲与杂论。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书是打开钱穆先生研究著作的比较好的入门书,于是作者也不敢怠慢,书中的两个序言就是体现了对这本书的重视和大史学家的匠心精神,其中序言二中,作者就补充说到了“中国人贵能知过,又贵能改过,故其言历史亦常在人生之过”,这也自然就是与我们常说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是一样的意思了。

而在正文方面,如在《国史漫话》一文,就是作者自己总体分析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分别从国史规模的宏伟、善变日新的中国、悠久与自然、分裂与一统,这四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历史的特色,乃至引以为傲。而作为贴心的史学家,和写作者而言,作者也为读者做了一番考虑,那就是要读钱穆的著作,应该坚持四个信念而去读,否则浪费时间,造成水土不服的不良影响就不好了,这四个信念就是:对中国历史有一点了解;对中国历史有温情和敬意的态度;不将罪行推诿卸装给古人,不进行似是而非的文化自谴;相信国家发展的希望;如果秉着这四个信念而开读,是非常有涨知识,涨学识,涨智慧,涨美德的阅读体验的。

倘若说,作者有什么样的历史写作特点而让人读之回甘,心悦诚服的话,那便是文字简洁精炼,而道理深邃,善用中外历史区别的对比去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特色,如在《国史漫话》的“国史规模的宏伟”就让我们看到了大概同属时代的罗马和迦太基之争和秦汉之争最对比,体现的是前者是向外发展的战争,后者中国的战争是内部变动,就说明了中国得以统一而延绵至今,这里也体现了作者追求国家一统前提的重要性,那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在《国史漫话》的“善变日新的中国”“分裂与一统”部分就作者继而用罗马、希腊发展的特点是城邦发展,并且没有军队,都是雇佣兵的史料去说明西方国家导致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而就反证出了中国秦汉统一的治理的合理化和智慧化。如作者所言甚是“希腊以小城邦分土角立,未能凝成一国,而迄灭亡。”以此要重点体现的是“一统”的中国历史的特点。

此外,作者还从孔孟之道去阐明了“一统”的政治、思想条件。

来到文章《史学导言》,我们就可以读到1970年作者在台南成功大学的讲演稿,就提出了学问的四个方面,分别是义理、考据、辞章、经济。这也是作者钱穆大师读史、学史的方法论,这是让我们读者是可以如何正确掌握读史、学史的思维要点的。这就谈到了义理,作者说中国人是讲义理之学,是推尊孔孟之道;而在辞章方面,作者说“修辞立其诚”的意思就是体现人的情感,也提到了《诗经》的赋比兴三个表达方式的去体现这种历史的辞章、修饰之美。而在经济方面,作者的观点是要有体有用,才是经济之学。

在《史学导言》的第二讲,就讲到了治史学所必备之一番心情。就回到了我们会为要读历史,研究历史。这里就引申出了历史的四大体裁:记言、记事、记年、记人。自然纵观中外历史,都是通过记言、记事、记年、记人这些方面的内容去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的。自然 ,通过阅读历史就可以让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的来龙去脉。而让笔者读之非常震动的,那就是作者的不妄自菲薄的历史论,使得我们更要用心去读和研究中国历史。这里作者也用对比方法说明了西方有一套发达的自然科学,可以引以为傲。但中国的优势就是,有着一套极精美的人文学,为何不自封奋自发?因为决定人的,不在眼前的物质条件,乃在长久的精神条件。而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历史等这些人文学科的存在、传播和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读历史了解历史自然就成我们每一个国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内涵。

来到第二章文章“中国历史精神”方面,就谈到了血统、政统、道统三者的关系:政统高于血统,道统又高于政统,三者是会通和合,融为一体的关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的一大传统。此外在谈到中国人的人品观,是有着人生内部之不平等。一个是贫富不平等,一个贵贱不平等。因此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在人必分贤奸,凡是必有褒贬的情况。而在第三部分的中国文化特质,就谈到了“文化即人生,人生有其长成之过程。在此过程中,时时变者为生活。而有一不变者贯注其中,此之谓常,乃生命。惟生命有长有成,乃生活之目的。而生活则仅为生命长成之手段。 此一不变者,中国人谓之性。此一过程与其终极目标,中国人谓之道。”体现的是一种“性道合一”的中国文化最大特质与中心思想。

之后也谈到了中国民族性与中国文化之特长处、历史与人生、中国史学中之文与质、民族历史与文化部分。而在谈到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部分就谈出了修齐治平,一以贯之的儒学精神,作者也自然秉着大儒精神,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部分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谈到了阴阳家的分析,说明阴阳学并不是不科学,其实是阴阳学是汇通宗教、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历史哲学为一体的。为阴阳学好好正名了一次。此外作者也以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作对比,说明了中国是重视史学和教育的,形成了一种尊师重道和修齐治平的传统。此外,也引用了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那张道家和儒家合一的思想。所以不难发现,很多文人雅士在自家墙角每每写的书法字就是这几个字了,体现了文人的道儒思想。

而在庄子“薪尽火传”释义部分,就谈到了人生即如燃烧,为道之体。中国人之重抽象更胜于其具体,故注其生更重于其身,其生无道,其身又何足贵,故必修身为养生之要的理论,更体现的歌颂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献身精神。最后还有略论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例和世界孔释耶三大教的对比,而突出中国孔学的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

大家都是知道香港有所有名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而这个名字的由来和学校的创建者之一就是钱穆先生,他指出:“本书院特以发扬中国文化为教育之最高宗旨……中国青年在思想上应有正确的认识,以免误入歧途,既误其本身前途,亦遗害于国家民族以及世界和平。”可见他是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他认为要从四个信念去开读他的著作,并且希望读者是可以要从历史时间、事件、人物三方面着手,如何看透中国文化特质和民族性,因为这样才是史学研究的关键。史籍浩繁,这本《中国史学发微》一书就是以作者那简要而玄通的写作特点,去为我们提供了对国史有着提纲挈领,探本穷源的好文本。

钱穆先生被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一生著述丰富,学识博达,也被誉为“一代通儒”,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民国“史学四大家”。其具有鲜明的学术风格,那就是那种兼具义理、考据、辞章的方法论,以及追求一统,追求修齐治平儒家的思想,老庄道家那种人生即如燃烧的献身奉献思想,使得这么一位大史学大家是可以让国民更为深刻和正确地掌握读史、学史的思维要点的,从而达到明智,启发人生之境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