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朝物语读后感摘抄

王朝物语读后感摘抄

《王朝物语》是一本由[日]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10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朝物语》读后感(一):我是来吐槽的!!

内容不错,但是既然书名为“名画里的……”那么至少可以把与内容紧密想关的画放的大一点,清楚一点吧!现在很多画都放的小小的,想要找到文字里提到的画面几乎找瞎了我的眼!挺好的一本书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莫大的遗憾!有些重要的图为啥不能放尽可能的大,甚至撑满页面呢?或者也可以把文中提到的部分局部放大!这样或许更好些。

《王朝物语》读后感(二):形象展示欧洲王室的悲喜路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通过婚姻外交像变形虫一样扩大领土

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打着日不落之国的旗号,由于反复近亲结婚而绝嗣

波旁家族——华丽的宫廷文化和由此招来的法国革命

罗曼诺夫家族——彻底的秘密主义和由农奴制招致的反动发生的俄国革命

英国王室——历代女王时代带来的繁荣和只需君临无须统治的成功

《王朝物语》读后感(三):艺术也许才是最客观的历史

朋友推荐这套《王朝物语》时以为是一套艺术史,实际上应该算是欧洲王朝正史增加了从艺术角度解读的纬度。区别于欧洲人或美国人写的权威史书,中野京子的文字有种东方人特有的谦虚和作为“看客”的调侃,特别喜欢她诙谐的语气,消解了不少史书的血腥味。比如写到拿破仑逃跑:“这一时期的报纸文章也不知该说是可鄙还是可笑,从《怪物逃出流放地》开始,《科西嘉之狼登陆戛纳》《王位篡夺者进入格勒诺布尔》《专制皇帝拿破仑占领里昂》《拿破仑逼近枫丹白露》,最后变成《皇帝陛下明日重返巴黎》。” — 实在是太搞笑了。 又比如,谈到英国一年一度的传统:盖伊·福克斯烟火大会,是来源于想炸毁王室,最后被捕并受到开肠破肚酷刑的盖伊·福克斯,“ 看着孩子们开心地拖着盖伊·福克斯的人偶在街上走,英国人真的没有任何感觉吗?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真是东方人的角度,每年感恩节和逾越节的时候,我也有同感。

当然,中野京子最出彩的还是讲艺术品的秘密,那些王朝画作中隐藏的象征含义,哪些皇族喜欢美化自己,哪些人居然能接受宫廷画师把自己画得如此写实丑陋,这些艺术品表现出的或华丽或朴实的风格是否与王室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暗合,作者都有自己的解答。讲到重要的画作,总是勾的人必须去维基一下清晰的大图,才能了解里面的趣味。(欧洲画里诸多“拟人”画法,比如“名声”是在上空飞翔的吹着喇叭的仙人,应该有个人专门写本书,讲讲画作里的象征)

关于艺术品的评判,中野京子有时也会露出苛刻的一面,比如对于印象派大师马奈的《处决马克西米连》,她这样写道:拒绝观者共鸣的绘画—“马奈的画风一度被批评为‘扑克牌上的人头像’,据说他强调‘绘画的绘画性’,换句话说,就是让绘画回归二维平面,追求绘画的纯粹性。《奥林匹亚》《吹短笛的男孩》用这样的画法可能无可厚非。但是一旦以震撼性的事件为主题,单薄的人物、毫无真实感的阴影、不合常理的构图都适得其反。这幅作品究竟想要观者感受到什么,又如何去感受呢?” 我非常的赞同也很受启发,如果不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谁会去想,印象派画作为什么不适于表现宏大历史题材这样的问题呢?

对于历史真相,大家都知道,早就被当权者、利益冲突的集团和浪漫过头的艺术家改得没什么原貌可言,所以也许艺术才是让人从心里去触摸到“真实”的最佳途径吧。

P.S. 因为作者是日本人,所以书里不少地方把欧洲政治和日本政治对比,还特别着重写了日本与欧洲互访及往来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又单开章节写一位留学俄国的日本女画家,这种写法是否合适就见仁见智了,毕竟作者首先考虑的还是日本读者。

#中野京子##王朝物语#

《王朝物语》读后感(四):十二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书评

《十二幅名画里的罗曼诺夫王朝》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历史书。它的作者是日本的中野京子,是《王朝物语》四部曲中的第三部。

作者以十二幅名画为主题,以画作的创作时间为时间线,记述了俄国从留里克王朝伊凡大帝大婚之时启,到罗曼诺夫王朝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全家被杀为止,记述了俄国300多年的历史。

作者以与众不同的艺术视角叙述了王朝兴替,一个王朝从闭塞落后的小国到威名远扬的欧洲宪兵,最后被二月革命推翻的过程。将历史与我喜欢的艺术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让我一个对近代史非常头疼的人十分感兴趣。每个故事都从一幅传世名画展开,把许许多多幅大大小小不同时代的作品堆积,连接,绘出了整个罗曼诺夫王朝的兴衰史。

作者像在讲故事一样以一种轻快的口吻,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着宫廷的黑暗。作为旁观者,看起来是挺轻松的,但是如果真正生活在这黑暗的宫廷里,那真的是可怕至极,连一个安稳觉都不敢睡吧。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儿子仇视母亲,姐弟相残,兄弟相杀,每一个人都在玩转权谋,步步为营,想着除掉身边所有的不可控因素,不论他/她是谁,光想想就觉得胆战心惊。哪怕单纯如15岁的叶卡捷琳娜,最后也为了活下去而杀了自己的枕边人,这皇宫是吃人的!这高深的宫墙,进得去,却出不来了。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因为单纯的人都已经死了,还是因为权力的诱惑太大了?

一开始,我想不明白,皇帝每天这么忙,又短命,这样的高危职业,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惜丢掉生命也要抢到手,权力这么重要吗?在看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早年经历了之后,我为她感到了同情,不是她一定要抢王位和权力,而是因为,如果权力不在自己的手里,自己一定会死,更多时候是为了活下去而不得已做出的反抗。有的人,撰住了王位和权力,却不醉心于它,只是因为责任而不得不这么做,这么看来王室中人还是有点惨的。

但是他们至少还可以吃饱穿暖,而黎民百姓呢? 一些丧心病狂,不负责任的君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们民不聊生,勤恳的君王也只是在信件文章里看到自己的国家,不能看到下面官员如何操作,不会体验百姓的痛苦与心酸。正所谓:“国家亡,百姓苦;国家兴,百姓苦。”更何况关心民生的君王本来就不多,帝王将相,他们一直都只关心自己手里的权力是否稳固。

王公贵族固然苦,百姓更苦。俗世固然黑暗,皇宫更黑暗。

《王朝物语》读后感(五):读后感

我读了中野京子不少的书,总体说不上太喜欢,但是她的书对于想要了解欧洲史的朋友们,还是很推荐的。

首先,中野京子非常会找切入点,并且非常在这个系列书中,她挑选的大部分的画作,都非常有代表性。我觉得这是中野京子为何会成为畅销作家的关键了。说白了,就是她非常明白大众想看什么。比如,大家都对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感兴趣,于是中野京子在这个系列中就找了不少皇室中著名的美女画像并一一解读她们的轶事(比如茜茜公主,安妮博林、女公爵塔冈诺娃等等)。除了美女肖像外,中野京子还会挑选非常有历史代表性的画作,比如《拿破仑加冕大典》、《伊凡雷帝弑子》、《处决马克西米连》等。另外她还会挑选一些历史上著名帝王的肖像画,比如路易十四、伊丽莎白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的肖像画。

其次呢,中野京子确实在编写这本书的时候,把大概的历史脉络都整理得比较清晰。她在每一册书的前面会整理相应王朝的家族树,便于读者查阅。并且她在写书的时候,也是根据时间顺序,一一展开,章节之间都互相有联系,比如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茜茜公主,她不仅写了茜茜公主,她是从茜茜公主的婆婆开始写起(也就随便电影里的苏菲,历史上的苏菲大公妃,非常有政治头脑的女强人,被称为哈布斯堡家族唯一的男人),然后写了茜茜的老公弗兰茨,写了茜茜悲惨的个人生活(主要是儿女教育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主要是茜茜的锅),然后写了弗兰茨的的弟弟马克西米连为什么会莫名其妙成为墨西哥皇帝并且被处死。话说,苏菲大公妃和拿破仑的儿子一度走得非常近,拿破仑这位身体孱弱而早逝的儿子称她是“温柔美丽的天使”,这个交集很神奇。我曾经在荣军院参观过拿破仑二世的墓,记得有讲解说拿破仑非常非常宠爱这个唯一的儿子,对他寄予了非常非常大的希望,但是造物弄人,拿破仑和他的儿子真正在一起的时光非常短暂。拿破仑二世的墓非常小,但是非常非常忧伤,一进那个小房间,忧伤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出色的选画能力,翔实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于大众预期的把控,是中野京子成功的关键。

中野京子这一系列的书优点很鲜明,缺点也很明显。最大的缺点就是很多画都太小了……一些细节根本对不上……这个问题还蛮影响阅读质量的。

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可能是中野京子写得书比较多了,我觉得她的文字比较干,感觉是流水线上的产物,没有真情实感,整个文字非常平,有的时候会比较枯燥。就……那种你知道她在完成任务,她也的确在完成任务,并且做到了80分,但是你总觉得,她可以是90分的,然而她不愿花时间做到90分,就是这个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