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读后感锦集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读后感锦集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是一本由胡雅茹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读后感(一):介绍了方法和实例

看完对思维导图有了全面的认识,掌握了画图的原则和应用场景。行动起来,画20张图后,可能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书后面一些章节有点水,没什么太大用,整体性价比不是很高。看个视频其实也能掌握了,看书就花了更多的时间

看评分,作者的几本书评分都一般~这个书买本电子书就行了,毕竟教的是动手做的,干看书会有些纸上谈兵~不够形象生动~买纸质书有些许浪费金钱和时间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读后感(二):本书的思维导图

268页的内容,个人认为有用的只有这么多

剩下的都在告诉你思维导图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有用。既然已经在看这本书了,就已经知道思维导图好了,没有必要赘述了吧!

但是也不得不说,讲的可以哈,用两个半番茄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确实学会了思维导图怎么画。

但是作者所说的思维导图的一堆好处,是真的吗,为什么我画完关于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后我jio着我好像并没有记住多少,还得再看看我画的才能想起来☺

以上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读后感(三):结构性思考,条理性输出

很早就开始接触思维导图了,也很早就开始用了,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是个很好用的工具,我们说他好用是因为它是最简单易上手的分类工具,背后更重要的是结构化思维。

工作中,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在说某人干活没有思路没有逻辑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什么?就是结构化思维,这个东西非自己主动思考梳理所不能。结构性思考,有条理输出,然后再拔高一个主题,我见到的工作中的聪明人就是这个样子。

效率=效果/时间,很多时间尤其是自己挑书的时候很纠结,老是盯着效果这个分子,却疏忽了对于时间这个分母的考量,如果分母足够小,效果说不定也很好,尤其是感觉效果很少的时候,刻意缩短时间是明智的。本身从这本书上没收获什么大的思维框架,倒是帮助总结了一些商业领域的分类方法和名次,还是有用的,毕竟也就花了一个小时的翻阅时间。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读后感(四):关于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看完此书后,我用书中教的方法给这本书也画了个思维导图。

我是第一次画,字丑,图更丑。然而画的过程还是蛮有趣的,画起来花花绿绿的也挺能吓唬人的。

此书内容繁杂,我只挑选了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来画图,仅做抛砖引玉之用,大家勿拍。

然后我儿子要上一个暑期的在线课程,我试着用书中教的方法给他总结了一下注意事项,我发现这样的确不容易遗漏。这也是我儿子第一次看我画图,很开心。

嗯,思维导图的确是个好方法,以后要经常用起来。

《思维导图笔记整理术》读后感(五):思维的工具与方法

思维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依赖于两种固定的范式—演绎与归纳,前者从现有经验向外发散,后者在现有的经验中寻找一般性。两种思维的范式各有其利弊,但无论怎样批判或者认可,生而为人,没有谁能凭空产生新的思想。我们的认知总是从已知出发,向未知延伸,通过已知的世界去面对未知的世界。思维是一个人与与其他人最本质的区别,世界上每个领域中最伟大的人们,无一不是因为其思想才变得卓尔不群。

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的影响。同样的音符,在莫扎特、贝多芬手里可以组织为天籁之音,同样的文字,在李白、泰戈尔面前便可以妙笔生花,同样的战场,在成吉思汗、亚历山大阵营里便可以摧枯拉朽,同样的世界,在牛顿、爱因斯坦眼中能看透背后的规律……但大部分时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还没有需要靠天赋的影响才能决定胜败的程度。后天的努力、科学的训练、有意识的积累是提高思维水平的可靠手段,但思维水平的提高,更像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持久功夫,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奏效的。

这原因有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最终决定思维的高度与复杂度。一是原始素材的积累,二是思维模型的构建。

如果思维过程是一场从已知到未知的战役,已知部分便是思维的兵营里己方的士兵,这些士兵的多寡与水平,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不同的经历可以积累不同的素材,同样的经历也可以积累不同的素材,更何况素材的积累往往并不局限于自身的经历,而在于对信息的汲取和整理能力。获取并整理素材,是运筹帷幄之中所做的事情。有目的、有组织地获取素材,是一项基本修炼,这可能要借助于工具与手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其中最基础的要求,而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空雨伞”笔记法等等,都是经过验证可以提高思想战士战斗水平的可靠方法于技巧。但方法不等于结论,无论采用何种整理方法,一旦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即使是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仍然需要足够正确的战略才能取胜,战略便是思维的方式,我们首先应该建立起尽量充足的军备,然后应该考虑作战的步骤与手段,归纳与演绎只是像“进攻”和“防守”一般规则性的概念,在具体实施中千变万化、具有无穷的可变性。思维方式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同样取决于我们的经验,像王阳明那样只在脑中推演然后一战成名的天才毕竟少之又少,沙场上更多的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思维同样如此。爱因斯坦只有一个,但物理学专业的教授与学生有万万千千,大部分人仍然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的、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所建树。教育本应是培养与演练思维能力的练兵场,对基础知识的教授的重要性排在其后,但如今已经成了本末倒置,教师以授业解惑为重心,却不知道“传道”才是根本。那么,自发自觉的进行思维的训练,在当下显得更为重要。

在实践中,对素材的积累与对思维的训练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为某一问题(目的)积累和整理一定的素材,然后通过思想工具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思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具与方法得到锻炼与打磨,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完善,自身的思想高度,也便逐渐提高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