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观茶论》读后感摘抄

《大观茶论》读后感摘抄

《大观茶论》是一本由【宋】赵佶 等 日月洲 注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观茶论》读后感(一):品茶 品文化

对茶的熟悉从小时候爸爸的影响开始,记得那时茶几上一直放着一套茶具,茶具充满了茶几,刚开始觉得这一套东西很繁杂,后来竟然爱上了茶文化。 茶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人们还是喜欢饮茶为生活消遣。南方有香港的茶文化,甚至很多餐厅都叫做茶餐厅。奶茶是有代表的,把奶与茶混合,做出了可口的奶茶。福建也是出茶大省,白茶等不常见的茶在福建几乎都能找到,有特别香的白茶让人印象深刻。北方有信阳,以毛尖著名,品起来,香气四溢,后劲却是清香。 这些都是当代的茶文化,当代人把茶文化做了更为享受的发展,比如更加注重茶具,茶器。泡茶最精华在一套简而不凡的工序,从茶叶第一道冲泡,汁倒掉,用于淋茶具,茶具可能是一只紫陶青蛙。接着就是把冲过的茶放入第二道工序的壶中,每一层的壶都不同,接纳不同层次的茶,就这样一到一到算是过滤的工序之后,倒入一杯水晶似的小杯中,只够一口下肚。这样的越小越精致是古人遗传的想法。 本书《大观茶论》讲述的是古代人民对于茶叶的看法,更多注重在历史上。茶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宋代是茶文化最集中的一段时间,书中讲述茶文化和茶人的故事,从饮茶文化,制茶工艺,茶人趣事,茶器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集知识文化,故事,体验于一体。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早年陆羽的著作《茶经》,集合了早年间的人们对茶的看法。 当然,中国人喝茶也在随着时代有所变化,做出更大胆的尝试。在了解了文化历史之后,再品茶,对茶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观茶论》读后感(二):宋代经典茶书集成

文/赵客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写得一手好瘦金体,擅长花鸟画。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艺术家。除了书画成就之外,宋徽宗还精于茶艺,经常亲自点茶与大臣分享,并下令制造了大批量精品贡茶。宋徽宗偏爱白茶,这种白茶和现在的白茶有所不同,是一种叶色偏白的茶树品种,是顶级贡茶的原料。

宋人崇尚斗茶,名流雅士同聚一堂,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在斗茶上茶色贵白,所以白茶用来斗茶的视觉效果更好,而白茶数量稀少,故而物以稀为贵。如果不是对宋徽宗有所了解,可能很少人知道宋徽宗对茶事的贡献,他撰写了经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此书原名《茶论》,明初陶宗仪因其所作年代为宋朝大观年间,遂改名为《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全面记录了北苑茶的生长材质、点茶品鉴、存储等方面的知识,而茶树产地生长加工相关的部分,并非其所长。本书除了大观茶论之外,还收录了宋代其他经典茶书七种:《茗荈录》、《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具图赞》,囊括了宋代茶学与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全书采用古文加注释,以便于读者更易理解。书中选用诸多插图,精选宋代茶画以及茶器,带给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如果直接看古文,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困难,所以茶道高人、注者日月洲在正文之前加了几篇文章,以便读者对茶文化有最基本的了解。日月洲,又名明洲,本名佟晓峰,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留学继续进修生物学。回国后又之后考取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生。他的脚步亦走过很多偏远茶山,为大家寻找纯净合道的好茶,目前往返于北京和云南等地,为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堂主。

经典茶树各有特色。《东溪试茶录》中对山场分布、茶园划分、品种特性等方面的技术,书中宋子安构建了细致的口感地图;黄儒的《品茶要录》则更多关注工艺方面的问题;《茶具图赞》介绍了12种茶具,并按照宋代的官制对茶具进行“授衔”,称之为“十二先生”。

这部经典茶书合集八种,适宜茶道爱好者备上一壶慢慢品读,书香茶香汇在一起,仿佛有了那么一丝回到宋代喝茶的感觉。

《大观茶论》读后感(三):顶盛的宋茶,是茶人合一的境界

我对茶并不敏感,最多能区分出红茶和绿茶,但是铁观音、龙井这种绿茶极品和我家自己种的绿茶有什么区别,我完全喝不出来。

但这并不防碍我喜欢喝绿茶。或许那句话特别适合形容:可以清心也。喝了绿茶,可以清心。

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茶;第二部分,论徽宗;第三部分,论古茶书。

第一部分论茶,我来来回回看了四五遍,因为作为一个喝了几十年茶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茶的背后有那么多的名词和动词。

例如杀青,有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等几种,例如榨茶,有冷榨热榨之分,还有研茶、造茶、过黄、焙、熏、养茶等。

每一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工序有不同的原理。

至于用哪种方法是最好的,也许没有那个“最”,因为不同的茶种,不同的来源地,不同的目标,都会导致所选用方法的不同。

书中一直秉持一个观点,要看茶文化的高度,就要看对茶的理解,那不是用数字一二三或者物理化学指标就可以来说明的,它更讲究一种阴阳调和、人茶合一的境界。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现代的茶却比不上宋茶的境界的原因。现代科技或者可以比古代做得更好,却没有做得更好,因为现代更商业化,更数据化,更程序化,反而有了局限性,失去了最朴实最原始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或许不止在于茶,可能在很多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反而没能提升质量,例如百年屹立不倒的大桥,例如无虫无害的水果蔬菜。

第二部分论徽宗,并不是细数宋徽宗的人生,而是说明为什么宋茶可以达到历史最顶点,为什么宋徽宗会著就一部《大观茶论》。

因为他的艺术天赋太高,太过聪明,自诩神仙,所以追求一种仙幻的境界,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凡尘俗世之中。所以他有很多时间来研究茶这种高雅艺术,也觉得这才是他应该醉心的领域。

因为有了皇帝的支持,徽宗时代的宫廷茶才可以登峰造极,因为它不计成本,可以选最好的茶叶,采摘最鲜嫩的部分,聘用最顶级的茶农,采用最复杂的流程。历史上最顶盛的茶,其实只存在于贵族高院中。而民间的宋茶,可能如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一样,能喝就行。

综合评论此书,语言浅显却不易懂,因为太过专业,当然,如果只是看看,不想深究,倒是没有难度。另外,书中有些语言会让人有些不快,例如“用你的智商想一想”“这是智商问题”等等,感觉我不懂茶就是智商有问题,所以扣一星。

《大观茶论》读后感(四):唐诗宋“茶”——《大观茶论》有感

Blue编辑

唐诗宋词,相信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这已经成为了学习古代诗词的一个约定成俗的词了。诚然,在文学上宋朝的词是非常有名的,在中国的文学论坛上宋朝的文学家们也占据了不小的地盘。但是今天要谈的是宋朝的另外一大特色,那就是茶叶。

提起茶叶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茶道(虽然现在茶道之风在日本反而更加的盛行),在唐朝的《封氏闻见记》就提到了“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足见中国人对于品茶的独到之处自古有之。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文化学者日月洲对宋代经典的八种茶书进行梳理并添上适当的注解之后推出的《大观茶论》一书将宋代的茶进行了尽可能全的介绍。

从本书的书名其实也能偶看处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以介绍宋代的八部茶书的原文内容为主,当然这就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了很多的古文,这对于读者的文言文阅读还是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一本文言文相关的词典是必备工具书之一。当然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将这八部宋代的茶书原文展现给读者,而是在引入这些经典茶书原文古籍之前用了将近80页的篇幅讲述了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宋代的茶书,也就不可避免的谈到了宋茶。

从作者这里你会发现宋茶在整个中国茶界文化中其实是处于一个巅峰的位置。可能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会觉得不太服气,凭什么用这么肯定的语气来判定宋茶就是这么好呢?当你看到作者举出的宋代中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的茶叶发展情况就能一窥一二。本来在宋代主流的茶叶玩法之一就是点茶,一般的点茶可能也就两步:加少量的水把茶粉调成膏,然后接下来逐渐打出泡沫(日本的抹茶道也是这个玩法)。但是点茶到了宋徽宗这里就不一样了,本来只有两部的点茶发展壮大到了七步,也就是有“七汤”,从这些众多的工序都能够看到宋徽宗玩茶玩出了新高度。这些还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平凡的例子而已,据作者所讲宋徽宗玩茶玩出的最高境界居然是——亡国,相信这种论点对于读者而言也是比较新颖的。

如果在前面作者给出的三篇文章中对于宋茶产生了兴趣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你就会有动力阅读下去了。因为后面的宋代八部茶书,尤其是其中的《大观茶论》都需要读者花费时间功夫慢慢品尝。当你泡上一壶好茶,然后坐在躺椅上枕着阳光翻阅本书,相信那是一幅非常惬意的画面。

《大观茶论》读后感(五):饮茶的最高境界

饮茶的习惯已根植,一人饮茶时的静心,二人对饮时的推心置腹,三五友人围坐畅饮时的谈笑风生。饮酒时感性胜过理性,推杯换盏热闹非凡;饮茶时睿智雅趣水乳交融,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口中茶,手中杯,眼中氤氲,心内陶醉。自是有人不解:茶水苦涩有何滋味?一众饮茶,冲泡程序繁杂,劳神费时,不知究竟有何妙处。爱茶之人答曰:盖境界耳。

认真谈起饮茶,拿大茶缸闷泡的手段实在不好意思再拿出手来。论精致,日本茶道受到热捧,郑重其事的神态,一丝不苟的服饰,无比繁杂的程序,古朴典雅的环境,无一不是日本茶道的招牌动作。这也正是国人在轻车简从,在致富路上争先恐后丢掉传统文化之后,时隔多年的转身才发现,本以为放下一切跟你走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范儿蜕变,原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一边懊恼丢失太多而慌忙恶补,一边对日本的茶道文化交口称赞,实则不然。作者日月洲在《大观茶论》中从容说道:中国文化讲求道法自然,世间大道存于事物之中,像日本这样将对道的追求流于死板和表层,其实只是对我们文化精髓的东施效颦。因此,茶文化也是如此,而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是宋朝。

读本书之前,只闻得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自然而然的便错以为盛世大唐,便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诚不知有宋。而关于宋人饮茶,恍惚记得只在《金瓶梅》和《水浒传》小说当中,读到不论是西门庆还是梁山众好汉,都将饮茶唤作吃茶,听到还顿觉好玩,后来才知“此茶非彼茶”,他们的茶中内容丰富,干货众多,必须得用吃字方可,而不曾想见,不论是《金瓶梅》也好,还是《水浒传》也罢,虽言之北宋故事,但却是明清小说,因此这吃茶习惯多半并不是宋人习惯,而是明朝说法。而此次捧读日月洲先生所著《大观茶论》,更是恍然大悟,一扫之前迷惑,原来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在两宋。

两宋政治孱弱,强敌环伺,这和赵宋抑武崇文不无关系,这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宋朝文化经济的大发展,在文人主导的世界里,茶文化的发展,开始从唐时期的平民草根风格,向贵族饮茶发展,走上了精品路线。而真正的茶文化,不仅是对于如日本茶道那样的外在表现力的要求,宋茶的贵族茶文化,更加注重内里,从极尽苛刻的采摘,到茶膏的研制,点茶的工艺,茶具的挑选等等的诸多环节的把控,最后竟做到了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亡国,宋徽宗的至高境界,想必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