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读后感1000字

历史读后感1000字

《历史》是一本由[古希腊]希罗多德 (Herodotus)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读后感(一):杨柳枝 “评诗豪”

〔 中 吕 〕 红绣鞋“评悼幽栖居士” □ 雪 莹 女子弄文可恶? 那堪咏月悲催! 万缕丝绦、系着谁? 可怜薄命悴, 曲赋化烟垂。 恼烟撩、留我醉。

杨柳枝 “评诗豪” □ 雪 莹 莫道熏风狂雨急, 有歌随。 庙堂秋月陋室梅, 赋乌衣。 朱雀桥边桃李醉, 胜依稀。 桑榆身瘦阅川期, 废书惜。

《历史》读后感(二):希罗多德与司马迁

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历史学之父,所以,看书时很自然的会联想到东方史学宗师,司马迁。

希罗多德最被人吐槽的一点就是夸张失实的地方太多。

他收集的素材很多都是通过访谈得到的,这基本相当于民间传说了,虽说多了很多挺有趣的传说故事,但是严谨度上自然就差了不少。

最典型的是波斯军队的数量,被他从几十万吹成500万,这个夸张程度,我也是无言以对了。

我认为他自己应该清楚其中是有水分的,但为了表达一下对希腊以弱击强的光辉事迹,不惜极大的夸大了数字。

《史记》这方面要好得多,史料除了上古时期的,基本都还严谨。当然,这也是因为中国古代各国普遍注重历史,记载相对完备,司马迁身为史官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可用。

从史学角度,司马迁完胜。

希罗多德收集了不少民间传说,但从人物塑造上不算成功,比如居鲁士,出生时被遗弃、然后反攻大陆这种故事真是让人感觉腻歪,以后就是谁不服就揍谁,人物性格并不立体。

从战争的描绘上,希罗多德也算不上写的很好,战争描写看来不是他的强项。

《史记》用简短的文字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让人难忘的故事,实在让人赞叹。

从文学角度,司马迁完胜。

虽然打不过司马迁,不过希罗多德在西方还是足以成为一代宗师的。

在当时国家民族林立、交通不便、盗贼劫匪众多的情况下,希罗多德能够旅行经历如此多的地方,采集到无数人文地理和民间传说,本身就是个辉煌的成就了。

而且希罗多德还具有公正客观的历史观,对于波斯、希腊、埃及、利比亚、斯基泰人等等,都基本秉持了客观的描述,并没有把波斯描绘成地主恶霸,也没有把希腊描绘成光辉的民主自由斗士。

作为全球留存下来的第一部伟大史书,还是颇值得一读的。

《历史》读后感(三):希罗多德与《历史》

一, 阅读感受 读罢《历史》,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复。古希腊的风土人情和古波斯的帝国雄风仍然激荡在心间。《历史》的阅读体验是畅快的,就像你坐在篝火旁聆听长者回忆往昔一样。希罗多德采用散文的叙事风格对公元前的那段历史进行了叙述,历史予其以厚重,希罗多德予它以诗情画意。这本书能让人印象深刻不仅仅在于希罗多德的写作,也在于译者的深厚的史学和文化功底。在我看来,读者就像是盲人,希罗多德把历史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而译者则把历史讲述给读者。译者就是起到这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此我十分感谢徐继宏先生的翻译和注解,让我能够很好地与希罗多德畅游古希腊和古波斯。《历史》的内容宏大多元又浪漫至极,结构复杂严谨却不混乱模糊。希罗多德不急不慢地耐心地讲述着他去走访和探索的往事,希氏会交代某个人的历史,然后牵引出这个人的民族的历史,进而介绍那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这种写作风格是对主线波斯帝国历史和古希腊历史的近乎完美的补充。此种插叙方式对后来的历史写作影响至深。 二, 主要内容 整本著作是以波斯帝国的崛起和希波战争为主要线索,并涉及了其他各个民族的大量历史传说。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希罗多德对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记述,我在这里就不加赘述了。在我的阅读小记里抄录和转述了一些,一探究竟还是阅读原著为最佳。希罗多德注重历史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关注了历史的细节。我就来说一说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吧。它是薛西斯出征希腊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当风头无两的薛西斯检阅自己的百万大军,虽然心中十分高兴,却也潸然泪下,原因在于他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忽然感受到人的生命的短暂但又无能为力的事实,读到这里,忽然拉近了我和这位千年以前的帝王的距离,让我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温情。《历史》宏伟的内容,注定它丰富多彩的往昔记忆。 三, 我喜欢的地方 在希罗多德的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因此迷信是很正常的事情。希氏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对神性权威的质疑,希氏把一件神迹记录下来,但并没有表示这个神迹可信,他更多地是“我不这么认为”来表态。幽默也是希罗多德惯用的记录方式。在我的阅读小记里就记录得有幽默的故事。我读到这些地方,往往忍俊不禁。神谕和神庙是一个亮眼的存在,几乎每一章都有神谕和神庙的身影,并且塑造历史的作用常常是举足轻重的。我个人有关神庙和神谕的想法大体写在了小记中。在此,不再细说。毫无疑问,希罗多德讲述历史的风格深受我的喜爱,或者说,希罗多德的《历史》竟是如此魅力非凡!我愿单方面宣布,希罗多德就是历史之神! 没有任何一样事物能够比得上历史这般厚重与宏大了。

《历史》读后感(四):希罗多德的微博或者博客文章合集

一部大部头作品或许真的是一场灾难。对于读者来说,大部头会让他的头脑混乱已极,会使他的心灵受到海啸地震的危害。希罗多德的作品对于现今被手机媒体娱乐冲击戕害的我们来说更是如此,读者或许会再次感受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关于起名的迷宫所带来的苦恼。但这也许还不是最大的阻碍。《百年孤独》中的人名或许会让一些读者放弃它,《历史》却能让人全部读完。因为《历史》更像是许多条微博或者博客文章的集合——既然许多人说它琐碎、硬凑——那么就没理由不会读完他的博客,如果读者喜爱故事的话。

如今我们更爱刷刷新闻或者段子,但那不是生活必需,只是娱乐的一种,因此尽管看了很多新闻,耸人听闻的事情却往往能够喧嚣舆论。人们早上看下午忘使得他们很难在脑子里对类似事件进行归纳整理,思考发现事情背后的规律。这样的能力并不使人人成为思想家哲学家,不一定要能说出来写出来,但能使人在滑进危言耸听的泥沼之前稳住阵脚。

这样的能力却恰恰是阅读《历史》所必需的,一个博客作者往往有他自己一以贯之和发展的观念和“哲学”,对《历史》中的许多故事进行对应观照我们也能揣摩到希氏的哲学教育。

通用的“希波战争史”这个副题有相当大的误导,会令读者以为书里所写的不过是波斯帝国与希腊地区的战争经过和结局。但这不过是希氏著作蓝图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无足轻重的一部分。尽管这部分占了全书一半篇章,但我们应该发现在这部分里军事的描述并不为重,且有含糊和断层的地方,在这部分,他也总是不失时机地穿插许多故事。

许多经典作品的开头总是不容忽视,在开头作者总是概括、暗示了他所要写的所有:“其所以要发表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荣光,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

让我们这段话精简一下,他所要写的,首先是人类能够永久流传的“东西”,其次是希波战争的原因。

人类能够永久流传下去的东西是什么呢,他似乎并没有明说,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故事里人物对话中格言一般的话语来发现关于伦理、政治、智慧等等关于一个人并且是一个公民应该懂得的东西。这可以说是直接告诉我们的,通过故事,他还有间接告诉我们的,比如巨吉斯的故事和他的后代克洛伊索斯对“美”和“幸福”的欲求方面是怎么达成内在统一的呢……以巨吉斯的故事开始,以薛西斯的“风流韵事”结束,这两个故事有什么深层次含义吗……

《历史》表面上是以时间顺序叙事写作,但他穿插的故事却破坏了时间顺序,这些故事互相呼应,像满是镜子的房间,像一幅扑克,无穷无尽,做到了真正能够永久流传。《百年孤独》与它在深层次上不无联系。正因如此,阅读过一遍之后,这本书可以在任意地方打开,找到一个线头,尽情地去阅读。所谓思想是可以说清楚的,但故事的美并不只在思想,它有它的结构和形式,从结构和形式里它有说不尽的尽头。

吉本的赞誉是“《历史》有时候是给儿童看的,有时候是给哲学家看的。”

写给儿童看的,已经从许多“怨言”中得到了部分回答:故事性太强,甚至过于琐碎,且不太可靠。而儿童是爱听故事的,《历史》中许多故事和后来的经典民间传说和童话都有相似之处,如果单把其中的故事拿来讲给儿童,相比儿童一定会喜欢。

不能否认故事是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事情,是最先对儿童进行教育环节。这就牵扯到如何为儿童选择故事、以怎么样的标准去选择的问题。又要回到作品开始的那段话了,而这问题也就被回答了。

……

或许可以说,儿童有时是儿童,有时是哲学家。

《历史》读后感(五):刚刚到手,略述装帧。

这次世纪文景的徐松岩详注修订本基本可以秒杀之前商务、三联、中信等各个版本。首先封套和封面的设计与用纸都很上档次,终于可以配得上这部牛逼闪闪的西方史书之祖了。

内文用纸、印刷、字号、版式皆中规中矩。很吝啬滴加了点儿黑白图片,就跟给点铜版纸彩印能赔钱似的。

很重要的地图部分也是黑白粗糙型,有抠抠嗦嗦糊弄事的赶脚,但也终于算是有地图了。

不过整体来看,还是对得起这个冷嗖嗖的大部头和徐教授了。最后上版权页图片,还要吐槽下如此硬皮精装就不能加个书签带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