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1000字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1000字

《甜蜜的苦楚》是一本由[澳] 考琳·麦卡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5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一):没有荆棘鸟好看,有槽点也有惊喜

带着高期待开始读这本书,原以为会让人回忆起荆棘鸟

读的过程却感觉有点像傲慢与偏见的澳大利亚版。荆棘鸟是一个家族故事气势宏大,甜蜜的苦楚是侧重四姐妹的感情和职业生活。

语言上有一点点cheesy,稍显矫揉造作。故事上也牵强。槽点多多。

值得一提的是,描述澳大利亚乡村和大萧条的文笔仍然一流,有一种这才是大气的考琳麦卡洛的感觉。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二):我打算去和杰克苏洛同居了,请不要原谅我。

艾达,想要云游四方,做一个侠客。但是多年过去,她迟迟没有动身。也许她的男朋友杰克是她一直没有出走的理由。但是在二妹格瑞斯的老公自杀以后,杰克自告奋勇说要娶格瑞斯,照顾她和孩子们,承担这个责任的时候,艾达震惊了。难道这就是艾达是要离开的时候了?真正把艾达留在这儿的是拉蒂默家双胞胎四姐妹的难舍难分。

格瑞斯在发现老公阿熊自杀之后,用无比冷静的姿态,处理好了一切事情她没有哭闹她没有崩溃。她甚至让两个儿子吃饱了饭才开始着手处理老公的尸体。这份冷静,我很震惊。但是她做得对。她不再是一开头人们对他的评价那样“这是一个没有用的女人,也是一个没有害的女人。”她已经百炼成钢。不知怎么,这让我想起《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阮莞半夜在浴室摔断腿,并没有给自己值夜班的老公打电话,而是在冰冷的地板上躺了一夜,直到老公回来发现她摔倒了腿。。。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都让我感觉到很冷。可能她们俩之间不同的地方就是一个是深爱,一个是不爱。

三姐草窠真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权主义者。她认为结婚生孩子都没有兴趣,也真的就不会去做一个贤妻良母,所以她成功的成为了一位,也是第一位女院长。因为她独立,聪明,智慧,勤奋,专一。是对自己人生,对自己性格的专一!所以艾达说------草窠就是草窠,让人望尘莫及。

老幺吉蒂是四姐妹里最酷的一个!在经历了婚姻的无奈之后,她可以勇敢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打算去和杰克苏洛同居。请不要原谅我!”这分手信不要太酷哦!!

不过这些男人里面。。。追求过四姐妹之中三个人的杰克。真的是让我醉了!

末了,我的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显现出开篇时四姐妹徒手斩蛇的场景。艾达用椅子腿钉住了蛇身,吉蒂从墙上拿过斧子,对着蛇头劈了两下,格瑞思惊恐之下只剩哭泣,草窠是个理智的善后者。。。

考琳麦卡洛笔下的女性都是有自己独特光芒的独立女性。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三):现实荒原与精神绿洲 ∣ 读《甜蜜的苦楚》

读《甜蜜的苦楚》,在2018年底,距离上次重读《荆棘鸟》已近四年。这本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没有给我带来《荆棘鸟》式的悲怆震撼,此刻坐在灯下,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多看了几年人生百态,又回首当年的复杂情感——既有所顿悟,又有些恍惚。

《甜蜜的苦楚》是考琳·麦卡洛的遗作。“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这是荆棘鸟啼血而歌的注解,也是对“Bittersweet:苦乐参半”的诠释。我开始明白麦卡洛写的不全然是爱情,即使为求而不得的爱痛之欲死,那也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在爱情之外,有无穷无尽的“不可承受之痛”,任何美好希冀的高台之下,都堆砌着代价垒起的阶梯。她写的是广义的苦难,荆棘鸟在荒蛮枝条中绽放的歌喉,也是广义的精神追求。

Bittersweet的意象回归到故事中,是男性话语权和传统思想对女性发展的禁锢,是婚姻中爱情以外因素对感情的伤害和消耗,是抛弃一切返璞归真所要承受的谴责和质疑。

麦卡洛笔下的字句之间,隐藏着一片澳大利亚式的荒原,就像残酷的现实——没有多少绿意,毫无遮挡又广漠无垠;她笔下的人物却以不可消磨的斗志露宿在苍穹之下,在现实之外寻求一隅精神绿洲。

拉蒂默四姐妹:女性美的多重解构

《甜蜜的苦楚》中,麦卡洛在开篇便描述了拉蒂默四姐妹的美貌:艾达和格蕾丝又高又瘦、举止优雅、拱形眉、长睫毛、浅灰色的眼睛,草窠和吉蒂是娇小的美女,酒窝、卷发、尖下巴。但在后续的章节中,四姐妹中却没有人把美貌当作资本,而是以其他品质作为“美”的延展。

两对双胞胎中,引人注目的艾达和吉蒂,在一场戏剧性的杀蛇作战中,被喻为蛇发女妖美杜莎和特洛伊的海伦。钉住蛇头的艾达果断勇敢,斩断蛇头的吉蒂恣意张扬,首篇开场与最后两章的结尾,实现了完美呼应。艾达的美,在于她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能用椅腿穿透蛇的脑壳,也能抓住机遇的绳索勒住命运的咽喉,“经验与智慧联起手来,用它们所能给予的一切特质让她的美丽不止虚有其表”。而吉蒂的美,在于她敢于摆脱束缚,在一片迷雾中找到一个像圣诞树一般明亮的分岔点——她不为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牵绊,大家全都想不通,她为什么“看起来如此幸福,一副不知廉耻的样子”,但她活得容光焕发。

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格蕾丝和草窠,她们成了“特里劳尼的女王”和克朗达医院的女院长。格蕾丝的美,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平和感,和脱离了焦虑恐惧的超然,在故事的前半段,她是“每个男人梦想中的女人”——离了男人就活不下去,但阿熊在经济大萧条的打击下自杀后,她担起了生活的重担。草窠的美是知性美,她身上有种淡然、克制的坚韧力量,那是坚持实现自我价值的顽强,她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和会计证书,稳稳立足于男性主导的世界中。

从女子学院毕业时,校长的结语是:最理想的职业,当数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但麦卡洛让拉蒂默四姐妹挣脱了“理想职业”的束缚,形式婚姻、失去爱人、无证同居、甚至不婚,她们走的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之路,她们成为医生、院长、单亲妈妈、农家主妇,无一例外地洋溢着光彩。

美,不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吗?

拉蒂默四姐妹的男人们:各种情结和原始冲动

《甜蜜的苦楚》中,麦卡洛也塑造一些有代表性的男性形象:阿熊、利亚姆、杰克、罗森和查尔斯。

利亚姆和罗森是成熟睿智的男人,他们支持女性对知识的求索和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利亚姆与草窠的相敬如宾也好,罗森与艾达的各取所需也罢,都是彼此一致选择的结果,无论形式如何,都蕴含着尊重和公平的内核。

阿熊是顺遂境遇中的好丈夫,但在逆境之中,他暴露出性格中固执又懦弱的短板,他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让读者见证格蕾丝的成长,在苦难中,或许真的是女性更加坚韧。

杰克是“各种情结和原始冲动”的代表,声明放弃继承巨额财产之后高呼自由,满脑子英雄情结要在阿熊自杀后拯救格蕾丝,他是“精神病医生梦寐以求的病人”,就像艾达说的,他是披着狼皮的羊、坐着赛车的蜗牛、躲在沙子后面的大象。

其中最为复杂,也最让我感到熟悉的,还是查尔斯。他从本质上来看很像《荆棘鸟》中的卢克,或者《班纳特小姐的自立》中的达西。他们都为了追求专一的目标而过于冷酷,卢克追求的是甘蔗,达西和查尔斯追求的是政治。可政治是什么呢?只是一连串的谎言、欺诈蒙骗、个人野心和虚假的希望。达西对伊丽莎白、查尔斯对吉蒂,一开始都有爱,但在政治生涯的无尽需求中,爱不断被耗损,沦为政治舞台灯光照不到的角落里的陪衬。无论伊丽莎白或吉蒂对政治、对上流社会的交际有多么厌恶,达西或查尔斯那样的男人还是希望漂亮的妻子站在台前,营造出家庭幸福的假象,为自己的政治形象加分。这个时候爱还存在吗?爱是否存在变得不再重要,只要妻子的外在美还存在,婚姻就能维系下去。

但吉蒂显然是个比伊丽莎白、比梅吉更乖张的女人,看见她写下“查尔斯吾夫:我觉得政治简直烦死人了,我打算去和杰克·瑟洛同居,请不要原谅我!”——还真是痛快极了。

回到Bittersweet,单从这个故事来讲,生活的苦乐参半,说的其实是在两性关系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个性独立、找到真实自我。而所谓的“两性关系自然和谐”,其主旨大概是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爱,也可以选择不爱;可以选择爱的开始,也可以选择爱的结束;可以选择爱这个人,也可以选择爱另一个人;可以选择婚姻,也可以选择不婚。

而跳出这个故事,生活的苦乐参半,也可以理解为对任何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带来苦难的罪魁祸首,也是超越苦难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拉蒂默四姐妹,还是拉蒂默四姐妹的男人们,或是虚构文学中的其他角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所有的追求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难。但是没有人能因为结局注定不完满就不去开场。

故事的最后,艾达和吉蒂坐在农庄的长廊上闲谈。吉蒂问艾达,你幸福吗?艾达说,人生啊,甜蜜中带着苦楚。这自然是为了点题收尾,但幸福是个深奥的命题,在现实这片荒原中,更多的人讲起自己的故事时,既缺乏热情,也没有痛苦。

写到最后,有种梦见了很多故事,醒来之后却忘记了细节的混沌感。总之新的一年,尽力追求,尽力幸福吧。

新年快乐。

《甜蜜的苦楚》读后感(四):《荆棘鸟》般的人生哲理

如果说起考琳·麦卡洛,可能很多人会有点茫然。因为外国人的名字实在是有很多重复,也容易混淆。比方说个查理、亨利什么的,如果不与他的作品联系起来是很难对上号的。

但如果我问你,你读过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吗?这下应该有很多人都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来了吧。

我家里珍藏着一本我买于1988年的《荆棘鸟》,看过不下三遍。可以说,这部小说贯穿了我的少女时代,成为我毕生的最爱之一。

我买于1988年的《荆棘鸟》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1977年发表的一部震惊世界文坛的文学作品,这本书累计畅销3000万册,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而她本人也被澳大利亚政府尊为“当世国宝”。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甜蜜的苦楚》,正是这位国宝级女作家发表于2015年的遗作。

从1977年到2015年期间,考琳·麦卡洛还曾经出版过一部被西方文坛誉为“作者继《荆棘鸟》后最成功的的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呼唤》。尽管它们都被冠以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但在我看来,《呼唤》是无法与《荆棘鸟》媲美的。从作者的创作角度来说,《呼唤》有着跟《荆棘鸟》一样的情感禁忌。《荆棘鸟》最打动人心的是麦琪与传教士拉尔夫之间求而不得的爱情,而《呼唤》里则是李爱上了对自己有养育之恩、情同父亲的人的妻子。正是这种可望不可及、越是难以得到便越是刻骨铭心的爱情纠葛,往往令读者同情之余心存遗憾,因而也长久地念念不忘。

《呼唤》作家出版社封面

历经38载岁月洗礼后的考琳·麦卡洛,在生命的最后会让《甜蜜的苦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故事依旧发生在考琳·麦卡洛的故土南威尔士州。拉蒂默牧师家有两对双生花,成年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却又性格迥异。她们在选择自己事业的同时也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模式,最终寻找到各自的归宿。

四姐妹里,大的两那对双胞胎是艾达与格蕾丝。艾达独立果断,是四人帮里的灵魂人物,。她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医生。但对于1920年那个时代的澳洲妇女来说,这种愿望实在算得上是特立独行了。所以她把这个愿望的达成视为终身奋斗目标。而她的命运也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格蕾丝少女时代是个爱哭爱抱怨的女孩儿,婚后又成了一个安于现状耽于虚荣的小妇人。但当灾难临头的时候,格蕾丝终于挖掘出自己坚强的一面,成为一名勇敢的母亲。

小的那对双生子则是草窠和吉蒂。在一般人眼里双胞胎都是难以辨认的,这对姐妹花虽然也美貌出众,最小的妹妹吉蒂却因着眼睛色泽的不同,将美丽发挥到极致,成为四姐妹中最夺目最漂亮的女孩儿。草窠跟艾达一样有着非常独立的人格,但她与艾达不同的是,她宁愿献身医学事业也不愿幻想爱情。吉蒂虽美却不以此为傲,相反,因为她母亲总把她的美貌当成对别人炫耀虚荣心的资本,这令她对自己的美貌产生了浓烈的憎恶感。她用毒舌来摧毁别人对她外貌产生的幻想;也多次尝试毁容来摧毁她母亲的虚荣心。最终,她一生的目标就是像一个平凡妇女一样,有一个相爱的人,一个温馨的家,一堆围绕膝前的孩子。

四姐妹一起长大,一起去学习做护士,一起在一家医院做事。直到各自生命中该遇到的那个人走进她们的生活。四个女孩儿的命运变化被置放在19世纪二十年代澳洲南威尔士州的克朗达郡。这个时代曾经历过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描述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虽然这个大背景也贯穿了整个故事,但对四姐妹来说,她们的生活环境很小,政治和社会变动对她们实质性的影响,只有格蕾丝嫁的阿熊的失业,并导致格蕾丝最终成了寡妇。

在《甜蜜的苦楚》里没了考琳·麦卡洛爱用的禁忌之恋。这四个女孩儿的爱情里她们都有着自己的果断选择与决定。不论是什么样的阻碍,好像都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们对爱情的选择。包括吉蒂的情感之路,虽然曲折,但最终她也是果敢地奔向了属于自己的怀抱。在这部作品里,考琳·麦卡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更多是姐妹之间牢不可破的亲情。无论她们各自生活遇到了什么,姐妹间的爱都可以让她们携手渡过难关。无论她们之间有过什么误会和不解,最终也会因为血缘关系而逐渐化解。她们就像一群飞在旷野里的鸟,随时可以飞随时可以自由歌唱歌唱。这就与《荆棘鸟》有着极大的不同。

江苏文艺出版社<甜蜜的苦楚>封面

但在《甜蜜的苦楚》中最后吉蒂与艾达聊天。吉蒂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甜到一丝苦味都没有。”艾达笑了。说到“吉蒂,你说的就是人生啊,甜蜜中带着苦楚。”这段聊天让人联想到《荆棘鸟》中耳熟能详的的卷首语:“传说中有一种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深刻里,她超脱了自身的痛苦,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是啊,“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荆棘鸟》的领悟难道不就是“甜蜜的酸楚”么。时隔多年,殊途同归,麦卡洛依旧用着荆棘鸟般的人生哲理写下了她生命中最后的绝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