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三次浪潮》的读后感大全

《第三次浪潮》的读后感大全

《第三次浪潮》是一本由[美]阿尔文·托夫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4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一):浪潮成为现实

1979在北京设立了中国未来研究会 研究“未来学”。本书对未来家庭和电子产品流行以及未来的新人格预测倒是非常准测,不得不感叹作者的高瞻远瞩,看问题在大气层。 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于:谁能为新文明的兴起作出规划,以取代旧的工业社会。(p5) 第十七章 未来家庭 独具人口迅速膨胀,不合法律而同居的人数增长很快,“不生育文化”盛行。 第十六章电子家庭 回到家里工作,家成为工作场所 支持儿童劳动 第十九章 新的社会规范 不再朝九晚五 补眠的城市 第二十五章 未来人的性格 因此,第三次浪潮正在做的,并不是去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某些高视阔步出入于人们之间新的英雄人物,而是使分布于社会的普遍性格发生显著变化。不是产生一个新人,而是产生-一种新的社会性格。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搜索虚构的“人”,而是去寻求未来文明最最珍视的特性。(p446) 能君幻想的破灭,因为他们的孩子处在一个运为观难的时也,下一代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实现替代计划的可能性正在消失。(p447) 第三次浪潮的文明培养青年的性格可能是:对长者不那么顺从,对消费不那么计较,对享乐不那么耽溺。 比他们的父母更怀疑权威。他们要钱并为钱而工作,但是除非在特别贫困条件下,他们将拒绝单纯为钱而工作。(p456) 第三次浪潮雇主所需要的新型工人是:敢于负责,懂得自己工作怎样与别人配合,能承担更多的任务,能迅速适应变化的情况,以及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同一致的男女。这种人办事灵活,行动敏捷,很复杂,很独特,以自己与众不同而自豪。 第三次浪潮制度惩罚盲从的职工,奖励有限度的勇于争辩的人。凡是探求工作的意义,怀疑权威,持有独立见解,认为他负有社会责任的职工,是第三次浪潮工业最受欢迎的人。(p37)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二):可预见未来

这本《第三次浪潮》已经早就被很多人所熟知了,这是一本出版在上个世纪的书籍,这本书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阿尔文托夫勒也因此成名,并后继出版了更多影响世界的书籍。对于未来学家来说,过去的事情作为铺垫是说服人的基础,经过一系列的详细解说,作者让我们了解并信服了这些信息。通过前两次的新浪潮,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种巨大的改变既给人带来了无比的便利,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

这本书预测的是未来,也就是我们的如今,可以看到当初作者是多么谨慎,这种感觉就像是初看《大都会》时一样。而我们也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也是发展最迅速、范围最广泛、程度最深刻的一次革命。美好的未来离我们越来越近,每个人都要为之做出贡献,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尽早变好。

放在过去,人们是根本无法想像在家就能和地球另一端的亲人通话。如今哪怕是再穷的人,也都有能力拥有一部手机了,这就是全世界的文化连接到了一起,做到了共同进步。然而信息共享成了我们互相的了解,这也更加拉近了全球人民的距离。如此方便的通讯和机器,许多科研项目变得高效,这也就使我们的生活不断进步,速度加快。无论是从规模来看还是速度来看,这次技术革命,都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

本书的主要目标有三:

1、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技术革命的全面性、速度及其全方位影响。

2、构建技术革命的思维框架,列出核心问题与可能的应对措施。

3、提供一个平台,激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就技术革命问题开展相关合作。

总之本书强调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方式,而这更需要我们所有人联手去完成。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都能够接受,其中的知识也不至于太过高深。其次介绍了一些具有变革能力的主要技术,作者举例说明并且详细的解释了其发展与来源。接着还分析了这次新浪潮的影响及其带来的政策挑战。作者综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与解决方案,与读者谈到如何实现共同的良好发展。

本书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很有教育意义,书中的内容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仔细阅读其中所讲,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三):第三次浪潮的冲击

《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被誉为“后工业化时代大师”的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未来三部曲的第二部图书。本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在这本图书中预言的现代科技,早已在当下的社会中实现,并在托夫勒的思想和论断中不断前进。阿尔文•托夫勒在图书中提出人类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的洗礼,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在这两次的浪潮文明下,机器化的生活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家庭、工厂式学校及大公司三者形成了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核心社会结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一股新的文明浪潮正愈演愈烈,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行业出现,物质财富极大提升,生活水准也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也需要不断的富足。阿尔文•托夫勒用第三次浪潮文明设计未来的社会,从战争到和平,从野蛮到文明,从单一到多样,从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从科技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信息化席卷全球,其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核心观点。

第三次浪潮下的变革,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也纷纷实现。文明在不断的蔓延,民主的精神遍及全球各地,工业和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巨大的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等蓬勃发展,科技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不变革就会被淘汰,人们不改变思维就会落后,国家不变革就要挨打,第三次浪潮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这本图书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读者影响深远,也正是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意识到抓住第三次浪潮的机遇,才能乘风破浪,除旧革新,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国人在第三次浪潮中实行改革开放,一切欣欣向荣起来,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各行各业的力量蓬勃发展,创造了不朽的成绩。

在托夫勒笔下的信息革命早已席卷全球,各种工业化信息化的产业也在不断深化,“第三次浪潮”也逐步演化为一种思维框架,在三次工业革命和三次文明浪潮下,人们也在不算的观望和前瞻,未来的发展将会怎样,人们又该如何自处,站在未来先驱的肩膀上,相信我们能更加理智和宏观地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寻求更加美好的发展。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四):不确定的未来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什么是未来学,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比如预测未来,研究未来现象,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人类在这种可能下所做出的可能性选择。所以,与其说未来学是一种预测,是一种畅想,不如说是从现在出发做出的趋势性思考。

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为什么称之为第三次,是因为作者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分别视为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而信息化革命则是第三次浪潮。事实上,第三次浪潮早已来临,我们正身处其中。

这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前瞻性地预测下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过将近半个世纪,再看作者的观点,仍有许多启发。 “未来......是在各种事物相互影响中形成的”,“工业化带给我们立体主义的绘画和十二音阶的音乐。带给我们巴霍斯派的建筑和巴塞罗那的椅子,静坐罢工,维生素丸,以及延长的人的寿命......”回首工业革命,时间的线程之下,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发明发现。

然而进入信息时代,新事物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越来越让人目不暇接。世界在处在扁平的、快速的、全球的的加速沟通互联之中。在本书之中,作者将各种疯狂新事物一一作出点评,并尽量在那个时代局限下作出模式化的小结,在作者眼里,未来创造出新奇的事物,但也迅速摧毁人类原有的价值体系,未来是一个“疯狂的”“艰难的时代”。

阿尔文•托夫勒在这本书里分析了许多不安,灾害性的孤立事件,每一事件背后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财富、权利、势力的再一次重新划分。地域在全球化发展中不再是主要因素,事件与事件之间有了清晰的关联关系且息息相关,蝴蝶翅膀的效应从来没有像信息时代这样时显和一不小心就造成全球性灾难。

对未来,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正确的认识观,需要对未来不拒绝,不害怕,不畏缩,需要对未来有一种不怕难的不卑不亢的态度,而这样的姿态或态度才能让我们在未来及时转向,革旧焕新,不断自我迭代,不断自我更新,在无穷尽的数据海洋中立于不败之地。

用作者的话说,“新的价值观,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关系,新的生活形态和联络方式出现,这个世界就从这些新事物中迅速浮现出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全新的观念,推理,分类和概念。”于此,乐观地面对未来,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五):我们的马孔多和船长

“《圣经》所说的那种飓风变成了猛烈的龙卷风,扬起了尘土和垃圾,团团围住马孔多。就像望着一面会讲话的镜子,(在羊皮纸手稿上)布恩迪亚预见到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百年孤独》的结尾,也是《第三次浪潮》的开始。

翻开托夫勒的这本书,我们发现那个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在大地上再次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时代。眼下的混乱和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如此相似。《第三次浪潮》的出版,曾经风行世界,引起雪崩般的评论,就像吉卜赛人带来的冰块一样,让我们惊讶不已。

作者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和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开篇回顾了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这也正是他最大的价值所在。因为想要了解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那必然要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进行着什么,以及理解为何如此。

当然了,如果你“为了避免把时间花在熟悉的事情上”,你也可以像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一样,赶紧把羊皮纸手稿翻过十一页,开始破译和他本人有关的地方。也就是作者对“第三次浪潮”的描述,这正是我们眼下发生的场景。看到作者呼吁的时间管理、财经管理等,我们不免会想到哈佛自习室的那句名言——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当然,这个传闻也许并不可靠。

未来已来,第三次浪潮已来,“强烈的飓风已经刮来,飓风把门窗从铰链上吹落下来:掀掉了东面长廊的屋顶,甚至撼动了房子的地基”。在托夫勒看来,80年代的美国像极了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人们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耳边会响起两种声音,既雄浑又孤独。

雄浑是因为书中充满惠特曼式“列举法”,肉体的爱就在这思考之中,未来也在这过去和现在之中。船长正在掌舵,时代的巨轮斩浪前行。这股新浪潮像飓风一样把整个村子吹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在地球上出现。当然,更高的声音则属于孤独,上校的后人嘀嘀咕咕地破译着羊皮纸上的文字。二月明朗的晨空一片宁静,放肆的蛛网盘在枯死的玫瑰花丛上。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免担心“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不过这一切没有发生,苍蝇还在单位的玻璃上撞来撞去,马路上人们盯着闪着数字的红绿灯,远处拆迁工地的挖掘机进入无人之境。

这就是80年代曾经风靡中国的《第三次浪潮》,我们的马孔多和船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