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评《昨日的世界》

2015年我曾经把一本扫描版的《昨日的世界》拷在手机里,闲暇时间零散的看,但看的不仔细,加上初夏里手机摔坏,阅读就这样中断。这之后第四个年头,我才又在豆瓣阅读里重新把它读完。这四年手机越来越多的替代了日常工作、娱乐与社交,然而那一道高墙越筑越高,那些墙内消失的艺人和作品,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都比你更了解的家门口的事件,那些崇拜“秩序”胜过“自由”的疯狂拥趸,茨威格流亡离开的那个奥地利(和欧洲),和今天的真实生活又何其相似。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寻找我的本体之茨威格

#un fragment# 寻找我的本体之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断断续续地看着 第一个记忆点出现在他的中学时期 在那个杂志还无比珍贵的年代 年轻人们以“这首诗我居然还没看过”为耻而互相较量 好奇心和求知欲蓬勃燃烧的年代 大概我早就过去了吧 然而不关心每一个人只关心每一个教学任务的教育直到今天仍然未曾变化 感同身受 后来茨威格选择以哲学为专业 因为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我们达到了高度契合 其间他曾旅居巴黎 住在palais royal 被他称作是巴黎的心脏的地方 茨威格对于“荣誉”这件事的描述 让我想起了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文章 “个人应该拒绝被机构化” 里尔克说 那些慕名而来的波浪只能沾湿他的名字了 看到关于他戏剧诅咒的迷信 我真的觉得好难过 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蝴蝶 命运使他沉寂 是为了催促他寻找更加广阔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走过黑暗,所以珍惜光明

书的前半部分看似有些啰嗦甚至炫耀,茨威格花团锦簇的青年时期、他迅速展现并获得肯定的才华、他与当时艺术界那么多名字的交汇和友谊……然而,所有这些在战争面前,脆弱地不堪一击,他也只能在远离故土的地方,焦灼而无奈地猜测、等待,虽然他内心里早已知道,那个昨日的世界早已被击碎,无法再被拼凑起来。茨威格在书中不断提到他的故交旧友,在这些人的身上,也只有在这些人的精神世界里,他努力地追寻那个昨日世界曾经的优雅、辉煌,仿佛在尘埃中捡拾破碎的残像,那个美丽世界存在过的证据。 身处疫情纪元三年的我,有一些感受也在书中找到共鸣。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焦灼无奈,那种对往昔自由行走的世界和时光的无限追忆,以及,一边向往着昨日重来,一边担心着昨日再也不会重来。 茨威格说,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走过黑暗,才会懂得光明的珍贵。但太过长久和寒冷的黑暗,却可能让人丧失了感知温暖和光明的能力。茨威格没有选择等下去。幸好,他的昨日世界永远留在他的文字里,留给我们一个可以重温亦可以向往的、自由行走的形象,一个不需要携带护照的欧洲人。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四):疫情开始以来最能共情的一本书

疫情开始以来无比应景的一本书,疫情开始的时候刚开始读,慢慢吞吞刚读完没多久,中间二战开始前到结尾停了很久才重新开始读,多少有点不敢读,因为知道历史上最后作者的状态,所以很怕读到最后感受到一些难以承受的悲痛,但是幸好,还好,整本没有那么沉重,又被温柔的共情了。

我真的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人生际遇和茨维格真的很像,但是至少目前还远没有他的那么糟糕。我最近常常感觉历史的起伏像是一个正弦函数,而我们恰好生在了函数顶点前面一点点,在我二十四岁前,社会还在上升,我们还相信着未来有无限可能,然后疫情那一年一切好像到达了顶点,然后开始下坠,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个函数的波谷在哪里。相似的是这本茨维格的回忆录一样的书,前面一小部分,他的青年时代也是这样,科技腾飞,社会风气愈发自由,仿佛未来只有无限的美好在等待着他,然后一战、二战,在触底的时候他终于无法承受离开这个世界。真的很像,真的会在很多个时刻被共情到。整个回忆的语气带着温和的哀伤与惋惜,会很温柔的兜住我此刻的愤怒与不安,实在太适合此刻的我们来读。读完这本我也理解了为什么说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在致敬茨维格,虽然不是他的故事但却流淌着他的色调、他对昨日世界的缅怀,嗯,真的也很适合共同食用了。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五):一日一世界

这本书其实不是茨威格的自传,也是不是历史文献,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本回忆录。整个叙述的大框架是茨威格的生平事件,加入不少自身哲思,把不同学科角度或者纯政治分析的看法糅杂在一起。像在跨时空维度中多个机位同时拍摄,茨威格正是那位技艺完美、游刃有余的剪辑大师。 语言简单明了,特有画面感。看完《昨日的世界》,就像是看完一部纪录片,一部以语言的取舍来生成画面,以叙述手法为剪辑技术而成的纪录片。对茨威格了解得越细,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知道得越多,就越能从中体会到悠长的意味。 茨威格很会讲故事,而且流畅,太流畅了,像水一样连贯。写作风格正如他对自我创作的要求——“只有每一页都始终保持高潮,促使人一口气读到底的书,才能使我感到完全满足”一样,这部跨越一生的自传行云流水,没有半点赘述。 有人说这本书啰嗦,我不这么认为,我想那是详细。茨威格17上杂志,20出书,大学做编辑,毕业直接去巴黎住了一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书籍出版十几个国家,经历了那么多起起落落,结交了那么多文化和艺术界的名人,甚至还和元首之流打过交道。他并没有重复的说一件事情,他是把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详细展开给你看,因为他生命的宽度是很可怕的。

死去的欧洲良知,昨日的人文世界,他并不是小资,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