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野葫芦引》的读后感大全

《野葫芦引》的读后感大全

《野葫芦引》是一本由宗璞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葫芦引》精选点评:

●知识分子风骨长存。仰慕不已。

●没有想到能等来最后一卷,谢谢宗璞先生,跟着这本书仿佛也经历了这一切

●人性、人生!历史长河里的一个个人。很值得读

●等北归记出版

●在物质都不能保证的战乱年代,有一群人还在执着的维护着文明的火种,在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奔赴战场,文人体弱,亦在用自己的方式保家卫国。在这一部分我看到的是希望。北归后,我以为会迎来一个团圆的结局,但时代就在那里,个体在时代面前太渺小了,每个人都预料不到自己的轨迹。一开始我是不太懂书为什么叫野葫芦引的,看完最后一卷明白了,时代中的个人一生不就是“葫芦里探迷踪”吗。

●前三卷还是不错的,到第四卷开始没有前三卷的细腻,嵋在第四卷中的一些表现与前面的过度不自然。人文社没有出版最后一卷《接引葫芦》,在淘宝上买了香港中和出版社的繁体竖排版,图书质量比不上人文社,有错漏。

●总是莫名其妙的想起《未央歌》,但是相比之下,这本书还是厚重一些吧。

●關於讀書人良心和家國情懷的教育。知識分子啟蒙讀物。

●历史转折的洪流和家庭儿女的浮沉

●看到后记宗璞的道别,希望老人家保重

《野葫芦引》读后感(一):在宏大的画布下描花鸟画

就我个人看来,野葫芦引想要表现的主题与内容和它实际所展现的效果是不相符的。

宗璞老师花了三十年,四部曲加额外一卷多的篇幅来描绘横跨六十年的岁月,十几位主要知识分子的群像和其他次要人物,想要展现历史和知识分子的风骨。但实际的表现却有些差强人意,作者无法驾驭庞大的主题和繁多的人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故事节奏忽快忽慢。我还是尊敬宗璞老师的,可惜她拿顶级的食材炒了一盘普通大厨的菜

《野葫芦引》读后感(二):野葫芦引:南渡记 东藏记 西征记 北归记

全书写的是抗曰战争时期北平一众知识分子们的故事,个人读后感觉作为小说创作并不成功,书的叙事风格平白像流水,人物塑造不立体,尤其描写战争的篇章更是显见作者的写作短板。小说就是讲故事,如果故事构思的不精彩,任你怎么堆砌漂亮的辞藻也枉然。自读过《平凡的世界》,其他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让人大为失望,已不知现在评选的标准是什么。本书作者迤逦33年,至最后淹缠病榻还坚持写作才完成这部全套共四本小说,当然值得尊敬,但这是否意味着能够诞生一部优秀的作品却尚需商榷。

此外,作者在小说中借书中人物的语言赞扬了自己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彼时的观点、思想等,也令我略感到惊讶和意外。作为历史公众人物,是非功过自有公论,在虚构文学中借虚拟人物之口对其进行褒奖,不能不让人揣测是否含有个人感情因素的自吹自擂,且这种做法也少有。更于查阅资料时得知,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角色均有现实原型,分别涉及到梅贻琦、闻一多、汪曾祺等人,其中有一对不喜人的夫妇尤甲仁、姚秋尔影射了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据说为此还引发了杨绛与作者的一段笔墨官司,这种文人相轻又不直言而暗中动作的小伎俩也令我不喜。

《野葫芦引》读后感(三):知识分子的风骨

目前为止,追的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了。从大二,到今年。终于出完了,感谢宗璞老先生的身体,可以想到她是强撑着在给这部作品一个结局。大学的时候,看不进去,只是隐隐感到文字中流露出的高雅气质;研究生时,囫囵吞枣,想着等书出齐了再仔细品读。到了现在,我终于有时间,也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阅历,再次翻开这部作品,里面的角色也揭开了以往模糊的面纱,逐渐清晰。 说角色模糊,是因为宗璞的文笔,淡然、雅致。不管是大学教授、淘气孩子、铮铮战士还是市井小民,都笼罩了一层儒雅的氛围。这大概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吧。这部作品也解决了我多年来的一个困惑:似乎在战争年代,冲锋的战士是绝对的英雄,而书生,显得有些“百无一用”。而《野葫芦引》,讲的就是特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他们为了保存国家的文化种子,东躲西藏,必要时,也可以无畏地参战。 里面所有的角色我都喜欢。爱情至上的雪雪出意外时,我很难过。可是看到卫葑后来能跟玄子在一起,我又很为他们高兴;无因哥哥无疑是最好的,可我又为冷若安伤心;玮玮和大士,峨与萧老师还有郑先生,麦保罗,甚至吕香阁,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 依旧认为写的最好的是第二本《东藏记》。他们在敌军恐怖笼罩下的生活日常,跑警报、轰炸的时光中,依然保存了身上的那份体面与自尊,这是知识分子的脊梁,像竹子一样的脊梁。我很向往西南联大,当然我更向往和平。

《野葫芦引》读后感(四):不如南渡即止

首先必须要对宗璞老师多年带病坚持创作这套书表示敬意,只有老一辈知识分子才能做到这样淡泊纯粹了。

我很晚才知道这套书,因此有幸可以一次性读完四本。虽知道还有未出版的一本,但四本之后已经没有太大兴趣继续了。

南渡记个人非常喜欢,感觉又回到自己为《未央歌》疯狂着迷的那段时间。因为知道作者是名家之后,妄自揣度书中必体现家风之传承,时不时心中就会油生感慨和敬佩。

本书的行文风格比较直白,几乎完全没有悬念。要有什么转折的话,提前一章就好好暗示(几近明示)一番。对于习惯当代小说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叙事风格,南渡尚觉新鲜,东藏靠颠沛流离的内容支撑,西征的战争完全成了2.0倍速的流水账,北归彻底归于平淡与令人不耐烦。

西征中,作者自己也说不擅长写战争,作者虽然是战争亲历者,但并不了解前线的战斗,不得不说这些都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小说中。北归开始,为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包袱越来越沉重,人物群像越来越浅,很多人出现就是为了和某个单身的人结婚配对,知识分子们的各种选择,交代不出原因,几近于陈述一个既成事实。似乎作者心中这个人物背后的原型,当年选择了某条路,作者也就按这条路写下去了。我能够理解这中间的现实障碍,但只是觉得,这样真不如不写,作为读者我想从文学作品中看到的就是人物作出决定的原因和历程,至于她/他的行为事实,我更愿意看历史书而不是小说。再到很多人诟病的提及自己父亲,并以杜甫来对比,解释对权力的屈服这一段,我个人的感受也是认为没有必要,徒增反感。作为女儿这样的感情可以理解,作为文学创作者,实在没有必要,如果非要做,也完全可以更高明些。

因此,整体来说,我的观点是,故事不如在南渡即止,还能成为一段佳话,东藏仍然具有一定价值,但以落入平庸。西征和北归则成为败笔,拉低整套书的文学价值。

《野葫芦引》读后感(五):597-600.19.31-34《野葫芦引》-宗璞。

《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献给那些天真热烈、专注执着的人。 为了纪念逝去的单纯。 我总想,书里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隔着山河岁月,他们风姿俊秀举止温柔,感情坚忍深沉,向往单纯坚定。 这里的知识分子精神是高贵的,区别在于,共赴国难时,他们的精神是指引光辉。手足相残时,他们的精神被解读为水火不容。他们手无缚鸡之力,有着能够改天换地的知识,‘那边不尊重知识’,所以他们不但是无用的,反而是罪恶的。他们当然不都是好的,可是全部打为坏人,甚至不容分辨,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是精神的力量能超越一切,所以才有这些书,才有我们这些唏嘘的后人。 那些年轻的脸庞、良好的家世、个人的理想、爱人的生离死别,在摧枯拉朽的大风中永远的吹散了。 充满灵性的嵋经受了最多的苦难、英气勃发的玮年仅二十岁深埋祖国大地、深沉多思的无因致死都带着背叛誓言的痛苦、还有神采飞扬的玹子从云端跌入泥坑。。。。。。。时代造成了他们的悲剧,时代有错,组成时代的每一个人有没有错? 越往后,越无法压抑汹涌的情绪,我不忍再翻看《接引葫芦》,我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无论他们怎样聪明灵秀。 我愿意读历史,是愿意体味当年,重温选择。 他们投笔从戎、慷慨赴死,祖国大地上哪怕一粒沙子,也要投入自己的力量抗日。 他们在坟堆里上课,在警报声中学习,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守好自己的岗位。 他们不讲出身、没有偏见,目标相同互相尊重。 我陪着这一群人,教授、学生、主妇、将军,经历了南渡、东藏、西征直到北归,渐渐地与他们有了亲近的了解,纵使骨肉分离屈辱加身,野葫芦里他们的精神世界中, 民族尊严始终在熊熊燃烧。 不想看《接引葫芦》,但总忍不住为她们揪心,粗粗查了一下,再次为不幸震惊。最早确定理想的卫葑,自尽而亡。澹台玹带着他们的孩子逃出国门,逃到大洋彼岸,一路血泪无法回头。吴家毂被打死,峨不知所踪。最最痛心的是嵋与无因,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经历过人间至痛,却永远无缘再见,而无因兑现了他的诺言,我爱你,到死也不会终结。 我有很多的话堵在胸口无法说出,个人的悲喜无法引动时代波澜,而群体的遭遇碰撞,又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人到底是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