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杨绛传读后感100字

杨绛传读后感100字

《杨绛传》是一本由央北著作,32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7-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传》精选点评: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些信仰,除了信仰之外最好还能有些情怀

●写得很一般,不足以展现杨先生一生的跌宕与豁达。

●写的很口水,但还是看得很感动。突然很想回家翻翻以前收到的信,那每一笔每一句都应该值得去珍惜。

●请问你怎么看纳兰容若? 哦,他的灵魂只有三克。 那你怎么看杨绛? 她是橙色的! 呃,啊呸……

●杨绛先生在我心里永远的五星。但是这本传记作者写的真的一言难尽……

●看完这本 买了围城和我们仨…有点像巨流河,娓娓道来,我喜欢的感觉。

●书是一般的,但不能抵挡杨绛以及他们一家所传达的“信仰”对我的震撼。此前看过《我们仨》,基本前面三分之二篇幅对我而言都已无意义了,让我感动,感慨的是最后描述的对于生死别离的感伤…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唯有“世间好物不坚牢”罢了

●她走过百年 只影向学 北师大的文史楼在哪里呢?

●就算是《我们仨》最火的时候,我也没有读。误以为是借钱钟书的名做二次售卖。在福州机场随手买了《杨绛传》。午饭时读到钱瑗过世,含泪看完。民国才女很多,和萧红、丁玲、林徽因、张爱玲比起来,杨绛的人生更完满。只是这份完满不是因为运气,在那样一个强疮百孔的年代,这份完满是杨绛用生活智慧拼拼凑凑缝缝补补得来的。她的从容、平和、知足,她甘于平凡的处事态度,无不是我喜欢的。她对阅读的热爱、在剧本创作时展现出来的才情、对世俗生活的妥协和不妥协、对钱钟书的照顾都令我感叹。杨绛,不止是钱钟书的妻子,不止是作家文人,她有生活最大的智慧。

●文字流畅

《杨绛传》读后感(一):那些不想听讲的日子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渐入佳境。初翻时我并不认真对待,买它也只是为了当当的满减,因为书印刷质量是真的一般,而我也很少看名人传记。促使我拥有它的动力,是赫然的“杨绛”两个字。 第一次看到“杨绛”,是在初中课本上,我总读错“绛”字,甚至不明白被称作先生的可以是女性。犹记她叙事时的云淡风轻,像写毛笔字的最后一笔,是有底气的温柔,是轻快温和的幽默。从那时起,我对“杨绛”这个名字产生了别样的感情,带有慕强的意味。我把 “杨绛”两个字写在左手虎口处,并因此被笑话了好久,但这和她们把明星立牌放书桌上,大抵也没有什么区别。我爱看书,虽然这与我世俗的外表相违合,却仍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书给了我难言的力量,甚至是优越感, 一种有知的自大。所以刚看开篇,我将其定义为“文笔一般”的传记作品,发布了四星的在看。愈看方才愈觉得自然流畅。(但一些带有“网络文青”气息的句子仍是存在的,无伤大雅)

人物传记围绕一个人的一生来写, 读完便仿佛过了一辈子,让人怅然若失。作者很擅长写民国时期与钱钟书相识之后的内客,带上爱情,瞬间就有了引人艳羡的色彩。我最爱的阶段就是这段,书香门第的亲情之类的我只想跳过。很明显,家庭对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而杨绛那份深厚的智慧有部分便来于此。 我总会对一些厉害又有点奇怪的人产生莫大的兴趣,但是杨绛先生是我永存敬意之心的"开在墨香里的兰芷”。 这本书对于想了解杨绛的人来说是很有意思的,对于在无聊的课上的我来说,是逃避现实世界的去处。

《杨绛传》读后感(二):一代才女,百年人生

有时不禁会问,我能活多久?是否也有杨绛先生这样百年的时光?我的人生是否也是起起伏伏、星星点点?是否也会有像钱钟书先生和钱媛先生一样需要用一生去珍惜、去回味、去思念的爱人?

央北这个版本短短200页,使我了解了杨绛先生百年的轮廓,从出生到逝去,从懵懂到品味百年。感受到了杨绛先生的才气和淑婉,对爱和婚姻的诠释,以及对人生的不妥协与不放弃。

杨绛先生百年的人生,刚好契合封建社会的终结、中国道路的探索、新中国的实现和新时代的腾飞,这是波澜壮阔的百年,同样也是荆棘坎坷的百年,更是杨绛先生相濡以沫的百年。

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和钱媛先生相继离世后,仍然用近20年的时间来续写他们的人生,着实伟大,是对爱的诠释和延续,是对爱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新时代的新知识女性,得益于开明的家庭和先进的新式教育,以及杨绛先生自有的才华和坚持。坚持才有了清华梦的实现和后来与钱钟书先生的一见钟情,继而才为我们展开了他们共同精彩人生的画卷。

何为精彩?是平淡无奇里的一缕涟漪?还是波涛汹涌里的相互搀扶?坎坷的百年,海外时的忧国,国内时的动乱,新中国成立时的坚定,时的坦然,改革后一如既往的奉献。这是中国文人的爱国情操和永不倒下的脊梁。此为精彩。

书中充满了杨绛先生对于文学的坚持和对婚姻的珍惜,一种大爱一种小爱,每每细细感受,都有说不出的暖意填满心扉,感受她的伟大。

她不愧是集才华、知性、温婉、贤惠于一身的的近现代伟大女性的代表。

《杨绛传》读后感(三):永不褪色的优雅

这本书是我和男朋友逛书店时买给母亲的(过完年马上要离开家去成都读书了),然后母亲读完后觉得也非常值得我读,因此就让我拿去学校读,我是在开学之后一个月读完的,现在已经快期末了,突然想起来,是应该记录一点自己的读后感了。

这本书以杨绛先生的生命经历为主线,介绍了杨绛的生平和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以及作者的一些看法,当然,此书后半部分有一个重要主角—钱钟书。

我的一点拙见:1.家庭环境在孩子的人生中绝对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句话说得好,“幸运的人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这里的家庭环境不一定要多么富裕、优越,重要的是这个环境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勇敢的人。可以说杨绛的家庭环境给她之后的种种经历都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母亲的温柔与坚强、父亲的爱读书、刚正不阿等等。

2.高质量的感情、婚姻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的进步、以及两个人灵魂的沟通;需要两个人包容对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你能接受对方的缺点,那么证明你愿意成为Ta的爱人,如果优点不能盖过缺点,那么也许你只是被Ta的优点吸引了,而不是Ta这个人。

3.一个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不管大小,尤其是在婚后,你首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你自己,然后才是妻子、母亲、儿媳妇等等。另外,在性格方面,我本人也很欣赏杨绛先生的优雅、温柔以及坚强,因此以后要致力于成为那样的女性。当然,女人的性格可以有多种多样,不管是外向大方还是知性优雅抑或调皮搞怪等等,都很美丽、吸引人。

《杨绛传》读后感(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杨绛先生

本是凑单来的一本书,却读的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尤其是最后读到钱钟书先生病重卧床,期间女儿阿瑗肺癌晚期住院去世,随后不到2年时间钱先生去世,泪如雨下,以至于后来给老公读书中的一段话,还是几度哽咽

“她与他儿时相遇,未见一面,却埋下了后半生相伴的种子。

她与他清华园中相识相爱,以书作伴,雅趣共通,此生难再找到第二个替代。

她与他国外游学,异国他乡,彼此扶持,结出爱的果实。

她与他共经磨难,相思相念,相守相望,走出黑暗,迎接曙光。

他说,自此,我们再无生离只有死别。

她说,你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她终于送走了他。 ”

之前对杨绛先生只知她是钱钟书的妻子,是位翻译大家,是位很长寿的人,其余全无,只怪自己年少时荒废了时日,少读书。感谢 作者 央北灵动的文字,让我沉浸其中,仿佛杨绛先生就是我身边尊敬的朋友。

她一生饱读国内外书籍,涉猎甚广,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日不读书仿佛没有过活。她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想得太多”。

她一生身材娇小,出身世家,却做得了饭,缝得了衣,下得了地,敲得了锣,享得了福,吃得了苦,受得了罪,小小的身躯,大大的能量。

书的最后作者提到了杨绛先生的著作《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要一一买来,期望对先生有更多的了解。

《杨绛传》读后感(五):《杨绛传》:活在闹市中的隐形人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杨绛半点了解都没有,只知道她是个女人,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此前学生时代的时候因为她我闹了个大笑话。语文考试时有篇阅读题是有关杨绛先生,文中还时不时提到他的伴侣钱钟书先生。我就顾不得做题一直在纠结,杨绛…听着像男人,可是钱钟书也不可能是女人啊!这怎么就是夫妻了呢?再说了,就算杨绛是女人那怎么叫她先生呢?可见学生时代的我是多么胸无半墨呀!

我选择这本书的契机也是在书店无意之间看到另一本名为《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对于一位20出头的女孩,优雅知性的现代女性设定简直不能更有吸引力了,所以我选择了我能看见的一切与杨绛有关的传记作品。

不得不说的是央北写的《杨绛传》很有画面,他的文字很有带动感,让我恍惚间看见一位抱着书本行走在清华园的少女、看见一位牵着孩童挽着丈夫的少妇、看见一位坐在书案前黯然执笔的老妇人,看见最后她抬头望向天上的两个人,微笑着走过去,他们仨…终于可以一起回家了。

书中有太多个瞬间牵扯着我的情绪。杨绛与钱钟书在清华园相遇,莫名的情愫在我心中涌动,似乎看见了我的“钱钟书”从书里走出来与我相遇似的;被两个人充满书香气的恋爱所感染,不禁让我想到被科技所绑架的时代,会有人愿意与我一同把约会场所定在图书馆吗;小阿媛降生时,钱钟书盯着这个小家伙看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爸爸,我好像可以跨越时空看到那个在婴儿房双手颤抖如同抱着珍宝的爸爸;

杨绛用一双执笔的手为钱钟书扫去尘世的烦忧,只为让他专心创作《围城》,这便是爱情最奇妙之处吧,明明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却甘愿为对方付出,就像书中说的“都说真正爱上一个人会觉得自卑”,但只因有爱,连这份自卑都是甜蜜的;杨绛说“围在城里的人都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很多人把这段话比喻为婚姻,但我认为不只是婚姻,人生也是围城,有些人在自己的天地中聊以自娱,有些人却彼此憧憬着对方的天地;

钱钟书在时期时曾说“如果我们没有说话的自由,那么至少我们有沉默的自由”,这是对于时代洪流最无力却又最坚毅的反抗;再从干校回北京不久后,钱钟书给杨绛做了份早餐送到杨绛面前时,杨绛诧异的问“谁给你点的火?”,他邀功似的对杨绛说:“我学会画火柴了!”,看到这儿我再也忍不住的想开怀大笑的冲动、也顾不得旁人的眼光,指着书本说了句“顽童!老顽童!”随后便向书店身旁看书的人们致了歉意,大家也都相视一笑,随后各自回到各自的书中世界;

阿媛和钱钟书相继离开对杨绛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并借哲学书《柏拉图对话录》试图安慰自己并且逃避悲伤,试图解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彼此相守的一生也在钟书迷路中而告终。

这本书也终于在我被感动的涕泪交垂中结束了。书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杨绛与钱钟书秀的这一手高端恩爱,即使生活窘迫也不曾松开彼此的手,在无数个艰难的岁月始终陪伴着对方,因为身边有个你,便也有了苦中作乐的勇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