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探寻社会学之旅》读后感锦集

《探寻社会学之旅》读后感锦集

《探寻社会学之旅》是一本由陈龙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寻社会学之旅》读后感(一):祛魅之作

之前知道陈龙是因为外卖骑手的研究,没想到他还有个访谈集。

访谈工作很有意义,但访谈经验略显不足,陈显然有所意识,后期有所调整,大体上访谈结构化、目的性、基础性太强,且“以我为主”,没有深入挖掘采访者的个人特色(性格鲜明的人还是有很多好玩故事和见解的)。

渠敬东的代序发挥稳定,点出了美国社会学实用主义底色的优势及其限制,反体制与反经典、聪明与智慧的张力,强调视野与格局(和zwz昨天上课谈的调调简直一毛一样)。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人:帕森斯对傅高义影响很大。 赵鼎新原先是自然科学领域的,40岁才转向社会学,强调智慧与聪明的区别。Hochschild很纯粹可爱感性,说话总带叹号。Burawoy说自己不存在平衡工作与家庭的问题,因为他没有家庭,“我的生命中只有工作”。Collins在哈佛老想着怎么泡妞。泽利泽很理性,金钱的社会意义少写一章组织。

定性/定量之争:不要先考虑方法,而要先考虑要解释的理论和经验问题。

这样的访谈集,对学子有点燃理想/滤镜破灭的双重效果。其他学科可以模仿一下。

《探寻社会学之旅》读后感(二):探寻社会学之水面上游一下

按照布若威教授的民族志阅读法——去阅读,再读,反复读,直到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To read,and to reread and to reread,and to really understand it.)

不知道起个什么标题hhh,开个书评记录一下这近一个月来的断断续续的阅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吧。

豆瓣热评第一个渠嘴炮hhh,笑死,渠老师的之前关于疫情的一些见解,我是真的觉得啰嗦,看不进去,嗐。

然后也像其他的一些豆瓣用户提到的,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结构式访谈,以至于访谈的深度太浅了。对于我来说,书看完一半,开始疲乏了,开始一个个数着人名去看看还剩几个hhh,因为有些回答大同小异,信息量少得可怕。

一个月看完的后果就是,我现在几乎忘记哪个说了些什么了。

//hhh标题想好了,“探寻社会学之水面上游一下”,因为不是水里游hhhh,对不起了陈龙学长。

那就先来说说刚看完的后记吧,书里一堆哈佛耶鲁伯克利斯坦福,呼,世界名校就在你眼前!

后记听作者谈及为什么选择做这么一个访谈的时候,突然间十分地羡慕,天时地利人和吧。哈佛大学的访学,友好的室友(已工作)帮忙校对文稿,那么多的朋友提供帮助,“骗”爸妈一起来加州游玩。

就,真的羡慕。hhh

是之前,和一直以来心中的向往,不敢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因为知道不能实现,或者很难实现。英语和钱这一关就快把你打趴下了哈哈哈。

ps所以还是真心佩服学长的英语,哇,真的厉害。同是大学生,怎么差距这么大呢hhhh

好了,回到本书,真,有种隔靴挠痒的感觉,感慨陈龙学长最后得到的访谈成果,太浅薄了呜呜呜。

我之前以为会是每个社会学家询问不同的问题,结合他们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著作,深入挖掘他们在学术生涯的感悟和感慨。可,学长最后还是选择了结构式访谈,对于研究者好像也不是很了解,他们的著作应该也没有研读过hhh。所以有些失望吧,外加上面提到的,同一个访谈大纲聊下来的20位社会学家,给的答案都快八九不离十地相同了,或类似,便有些阅读疲劳。

//ps回去传照片了,图书馆网太慢。

赵鼎新老师

赵鼎新老师

安德鲁阿伯特

安德鲁阿伯特

安德鲁阿伯特

安德鲁阿伯特

安德鲁阿伯特

《探寻社会学之旅》读后感(三):#每周一本书#探寻社会学之旅,把社会学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吧。

本书定位:社会学科普读物,面向社会学专业学生、青年学者、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公众

本书愿景:To read,and to reread and to reread,and to really understand it.

本书使命:把作为社会学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目的:社会学入门指导,围绕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家的人生是什么样?以对话访谈的方式与二十位当代社会学家交流。

1,社会学有什么用

2,社会学是什么

3,社会学的学科独立性

4,社会学的专业化分工

5,社会学的方法论之争

6,社会学的未来

1,为什么选择社会学

2,大学时代是如何度过的

3,谁是自己的学术引导人

4,学生应该接收什么样的专业训练

5,学术生涯中经历过的挫折与坎坷

6,给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建议

7,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对自己的影响和改变

三、通过阅读体验一场奇妙的社会学家访谈之旅

社会组织,正式组织和社会网络

移民问题、族群间的关系、移民子女身份认同的形成及自然灾害的长期影响卡特里娜飓风幸存者的复原能力(风险)项目(The Resilience in Survivors of Katrina (RISK) Project)灾难社会学研究,自然灾害和移民之间的关系

日本中产阶级家庭研究、中国、日本和美国与东亚关系The U.S.-China-Japan Triangle

经济和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理论,制度如何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及其变化的关注

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新功能主义,集中在理论、文化政治领域《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社会生活的意义》《社会学的理论逻辑》

加州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情感社会学创始人《本土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第二“班”》(The second shift)《被管理的心》(the managed heart)《时间捆绑》(the time bind)

哥伦比亚大学、网络分析Becoming a Nazi: A model for narrative networks

哈佛大学、文化和比较社会学、文化与不平等、种族主义与耻辱、学术与知识、社会变革

普林西顿大学、经济社会学、人寿保险、儿童社会价值、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经济伦理和消费时间《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宾西法尼亚大学、家庭生活、儿童和父母的社会地位、儿童养育的文化逻辑、《不平等的童年》

耶鲁大学、革命、经济发展、国家形成、

宾西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理论学家、微观社会学、面对面互动、知识社会学、社会冲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殖民主义的本质、国家社会主义的组织

斯坦佛大学、共产主义政权和国家冲突、稳定、变化及其根源、苏联式国家的经济和改革重建登政治经济学 四、本书小结 社会学具有包容性、跨学科、多元化的,从个完整的社会结构(人与人、不同部门)社会联结的角度理解生活世界,既然有结构就一定有结构,有具体运作的机制。这本书一从社会学的内部、外部和本质出发,二是围绕各社会学家的生命历程,展示一个时代的学术生命历史,从一个社会学家的生活和学术研究看美国社会学的形态和历程。三是围绕这些社会学家最重要的著作讨论,关注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关怀和理论思想继承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研究的空间和自我反省机会。

碎片化的社会学,何为智慧?

社会学应该是一门艺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