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年时光的朋友读后感锦集

少年时光的朋友读后感锦集

《少年时光的朋友》是一本由[印]阿米特·乔杜里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时光的朋友》精选点评:

●纵使人情冷暖,唯有真正的友谊无需粉饰。哪怕世事多变,唯有宽厚的故乡不计前嫌。真正的朋友,无需多言吧。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人陪你走过。少年时的朋友,像开在太阳底下的向日葵,想起来就有着明媚的色彩。因为那时我们年少,因为那时我们还是自己。

●这是一部关于友谊、故乡以及作者自我成长的小说,很想读一读。

●作家经历家境中落、离乡成家立业、亲人离世等人生沧桑,又回到渴望重逢的家乡。油炸孟买鸭的帕西风味美食、平底鞋店、印度门和海滨大道,还有作者最怀念的儿时好友拉姆,一切如旧只是不再少年。全书反高潮地叙事,一个个闪亮又平凡的日子,一段段响亮又寂静的回声,淡淡地诉说这个城市经历的创伤,也表露着对友情最深情的歌颂。最后一次相见,拉姆说,你不该离开孟买的,我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了。乔杜里一言不发,只想离开。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唏嘘。人世轮转,岁月流逝。惊心动魄的时间卷轴里,除了悬停滞留的命运,什么都没有发生。

●因为书名戳中了点而翻阅,不是个会表达的人,再加上时间和距离,慢慢不再有所交集,但心底始终为之留着一席之地…

●拉姆这位朋友和孟买这个地方成为他一生中重要的部分

●纵使人情冷暖,唯有真正的友谊无需粉饰。哪怕世事多变,唯有宽厚的故乡不计前嫌。最会用英文写作的印度作家,最带有岁月包浆的怀旧情话。

●读完之后还挺感伤的,好怀念年少的朋友啊!

●友谊

●第一次读 感觉没读到伤感 不太清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或许是我不太了解印度的风情吧!入手是以为会像<追风筝的人>那样强烈的表达友情,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捧读只会令自己大为失望。

《少年时光的朋友》读后感(一):绕梁余音 重温意浓

第一眼是被这书名吸引的,人都有怀旧情愫,会怀念年少时的朋友。作家阿米特·乔杜里以自述的方式来回忆自己年少时的生活和年少时的朋友,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故事不都是回忆的,也不尽是倒叙,是机缘巧合,阿米特受邀回到故土参加文学活动。作者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人,他回到故乡,见到想到的,都很丰满。风景的描写、心理的刻画,都相较细腻且深刻。

虽然没有去过孟买,但是从阿米特的描述里,还是能清晰地看到孟买的风貌,以及它曾经经历过的沧桑。“历史总是近在眼前却无人觉察,直到你猛然间看清为止”,这说的是历史,但年少的往昔也不是历史的一部分吗?有很多人事令人感怀,淡淡的言语里隐藏着沉重与忧伤。

既然书名是“少年时光的朋友”,那被阿米特称之为“在孟买硕果仅存的老朋友”——拉姆,于我看来,正面描写的字句并不算是特别多。但是通过作者的回忆和人物的辗转讲述,拉姆的形象依然是鲜明的。年少时的他叛逆,是个留级生,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但是他却是阿米特友谊最长久的朋友。在读到这些关于拉姆的故事时,我的直觉是这是一个好生与一个差生的交集。这是市俗的眼光,如我,却忘记了年少时的友谊是纯真的,不因各种市俗眼光的外因而让彼此心生罅隙。

拉姆的一生也并不顺坦,他吸毒、身体状况也不太好,但是他对朋友还是如旧热情,他自告奋勇当阿米特一家的导游,阿米特也依然善待他这位朋友,没有因为他吸毒而疏远他,还带他认识他的家人。年少时建立的情谊是最深厚的,也是最单纯的。我们过来的人,都是这么认定的,也都是这样被证实着的。

不论朋友走多远,一辈子都还是朋友,只要有机会重聚,那些时光都是值得珍惜的。读着故事,我们有共鸣,谁没有少年时光的朋友,但是你们是否都还记着彼此,是否还联系着呢?

不知作者笔下这位朋友是否真实存在,但是身为作家的朋友,还是很幸运的,因为他会为你笔耕,把你们的故事变成铅字永远地记录下来,纪念这份年少时结下的深厚友情。是思念,是感恩,是不变的情谊。

《少年时光的朋友》读后感(二):最珍贵的宝物

这本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越是简单,就越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很喜欢一个词“好年月,旧时光”,学生时代的友谊真的是世界上最纯真最真挚的存在,没有功利性的目的,只有我觉得你很好、你也觉得我很对口味的温暖情谊,真好。

主人公阿米特·乔杜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孟买,故地重游让他心生无限的感慨与怀念,更让他回想起和好友拉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所以再遇故友,阿米特从心底感到高兴。哪怕世事沧桑,两人都不复原来的面孔,但不曾变过的心与情谊带他们仿佛回到了自由自在、亲密无间的年少岁月,只余言笑晏晏。

小说中的主人公名为阿米特·乔杜里,而本书作者的真名也是阿米特·乔杜里,再加上第一人称的行文,这就使得在读书的过程中时常会把故事当成是作者的传记心路,而朴实真挚的文字更让整个故事、所有人物都像真实存在一般,这就是作者笔端的魔力啊。虽然拉姆这个角色有着很多不好的习惯,但无可否认,他对待朋友是真的用心,而阿米特也不因拉姆目前的处境而对他另眼相待,试问谁不想拥有这样的情谊呢?

“我假装忙碌,我想这就是生活,未必需要意义”,阿米特曾这样在心中腹诽过。其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流淌在其中的脉脉温情。过年的时候,和高中好友聚会过,距离高中毕业已有7年,很多都成为孩儿爸孩儿妈了,但这次聚会我们都心照不宣地没有提工作家庭,而是又谈起了高中时的那些糗事,那一刻,从眼前的忙碌逃出来,真切地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我们走过的路,那少年的时光,似乎永远不会再相交,但那段时光却永远不会消弭,反而会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清晰,回味隽永。读书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回想起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电影《岁月的童话》,电影里已经成年的女主角振动起回忆的翅膀,不停在童年与现在的时空中飞翔穿梭,一句“你喜欢雨天吗?”就足以让彼此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阿米特和拉姆也是如此,我与我的高中挚友也是如此,好年月,旧时光,每一次想起,都是每一次心动。

当然,书中远远不止有友情,还有作者通过故事寄托的对故乡的无尽忧思,哪怕不完美,也是游子的根,那里有着自己思念的人,还有思念自己的人。

《少年时光的朋友》读后感(三):儿时的记忆,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和大家谈《少年时光的朋友》这本书之前,得先说说作者。作者阿米特.乔杜里是一位印度籍的小说家,现在是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东英吉利大学当代文学教授。这本书也是脱胎于乔杜里的沉思和回忆,讲述一个关于友情、儿时、故乡的故事。作者在书中没有明确地提到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但是结合作者乔杜里的生活和工作轨迹来看,书中主人公的故事与作者的经历极为相似,我在阅读过程中就直接当作作者的自传来读。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主人公是孟加拉人,童年居于孟买,后移居英国,家人也搬去了加尔各答。此后,主人公深耕文学界,成了知名作家,因工作关系往返于于英国和印度之间。故事就是以主人公回到孟买,先后去了父亲拥有会籍的俱乐部,母亲和妻子喜欢的鞋店,全家人常去的饭店等充满温情回忆的地方,当然,最重要的是邂逅自己的童年好友拉姆。

这里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孟买的地方风土,其实孟买是一座比较矛盾的城市,一方面有现代的繁华节奏,一方面充斥着贫困、赌博、暴力、毒品、酗酒,印度富豪与亚洲第一大贫民窟共存,光鲜亮丽的上流人士与苦苦挣扎的底层贫民同在。这个城市的背景恰恰与主人公和他的好朋友拉姆两个人的命运一般,一面光鲜、一面落寞,一个成为文学领域独当一面的人,一个则深受毒品之害,渐渐沉沦。其实,我对这本书的感悟,并不只有像书封介绍的“一部关于友谊、陪伴和儿时故乡的温暖之作”,因为这些元素太过于明显,以至于你看到书名就知道它是写这些东西的,这是表层的内容。以作者的文学造诣,我更觉他是以友谊和童年为切入点来写透孟买这座城以及在这座城生活的人,这是“一部以人写城的内涵之作”。

孟买这座城既孕育了乔杜里这样的行业精英,诞生了拉姆这样的市井之徒,并且他们有着无坚不摧的友谊,这就是孟买这座城市的包容性,是它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最后,我要说的市,我对乔杜里感到无比钦佩,他对待友情那种不变的执着,他在好朋友拉姆沦为瘾君子的时候,依然真诚对待。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的一个儿时好朋友成了瘾君子,也许大多数人会敬而远之、避之则吉。这是乔杜里和拉姆之间信任、了解、熟悉的结果,他们相互之间清楚不管对方的人生际遇如何,少年的秉性却顽固依旧,对方仍是过去那个为自己所熟知的少年。

《少年时光的朋友》读后感(四):我们走过的路

《少年时光的朋友》这个题目的灵感来源于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青年时代的朋友》。阿米特·乔杜里说他还没有读过这本小说,但却第一次看到就爱上了这个标题,于是有那么一天,他终于写下了关于自己少年时代的朋友拉姆和孟买的故事。

我们可能并没有听说过阿米特·乔杜里这位印度作家,也不一定去过孟买,但我们都有过难忘的少年时代,那是记忆里的故乡,是曾经朝夕相处的密友,是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也是所有人都经历过却又回不去的梦中之地。正是这样的情感,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阿米特·乔杜里的这部作品融合了小说、散文、回忆录、游记等多种题材,是一部既非虚构又充满沉思和回忆的诗意之作。小说的开头,作者回到故乡孟买宣传自己的新书,他有些不情愿回到这里,因为他曾经生于斯长于斯,但却一心想要逃离。现在他又回到这里,漫步熟悉或陌生的街道,去寻访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去重新感受这座城市和自己人生的变化。

小说的开篇拉姆只是以侧面形象出现,而“我”一边回想和拉姆的事情,一边开始了在孟买的行程。尼赫鲁夫人公园、俱乐部、泰姬玛哈酒店、恐怖袭击事件、金龙餐厅,还有母亲钟情的嘉兹达珠宝店、简欧鞋店等等,每一个“我”走过的地方都唤起了许多关于曾经的回忆。尽管我一直觉得自己和这座城市有一种疏离感,但其实“这片地区承载着我的过去,也记录了父亲的一生”。

在等待拉姆出现的漫长过程之中,读者和作者一同走过了孟买的很多地方,见到了老朋友、新景象,回忆了旧日时光,也对当下的生活有了新的审视。尽管岁月的流逝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心境,但“我”的故乡旅行始终有拉姆的陪伴,如今我们都已年过半百,那份情谊依旧未曾有丝毫变化。

阿米特·乔杜里的叙述有一种特有的飘忽之感,思绪有时游荡在过去,有时又聚集在当下,他每一次回到孟买都和拉姆相见,但又总觉得是最后一次见面。两位老友跨越几十年的友谊,并没有因为乔杜里的出名、拉姆身陷毒瘾,或者是长久的分离而改变,这与作者内心最初强烈的“不情愿”形成了一种反差。

或许《少年时光的朋友》想要带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富于诗意、既不确定又令人感到必然、既能引发共鸣又不会给予确定意义的一种阅读体验吧。打破的是小说的形式外壳,亮出的却是我们曾经走过且再也回不去的生活,而一抹惆怅,是所有离乡者最终逃都不过的结局。

《少年时光的朋友》读后感(五):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本虚构类小说;再接着往下读,我又觉得它像是一本日记;看到最后,我想它应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印度作家 阿米特•乔杜里 的小说《少年时光的朋友》,是一部温暖而又感人的作品,书中以小说家阿米特·乔杜里收到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孟买参加文学活动,陌生又熟悉的故地重游,勾起了他心底对这座城市的思念,也让他回想起和好友拉姆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这本书的名字《少年时光的朋友》跟我读过的一本桐华的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有些相似,而且读后的感受都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哀愁。

年纪越大,越喜欢怀旧,喜欢回忆年少的时光。

印度作家阿米特•乔杜里的小说《少年时光的朋友》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词汇,也没有构筑丰富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地叙述,仿佛在读他写的日记。

但在这些平常的文字里,能够读出阿米特•乔杜里对孟买的深深怀念之情,以及对重逢好友拉姆的喜悦之情。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可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和一些人弄丢联系,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同学、老师,偶遇的陌生人,但总有一些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占据着很大的位置,即使失散多年,还是会时不时想起。

那个人可能是小说中阿米特•乔杜里的好友拉姆,那个人也可能是你的初恋或者曾经的好友。

每当你回忆到那个人,总会想起那快乐的年少时光。

一个月前,我和失散了两年多的好朋友又重新联系上了,那种重逢的喜悦无法用文字形容,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回忆了好多,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一桩桩,一件件,全部随着回忆跑了出来。

我想,阿米特•乔杜里和拉姆的重逢应该也是这样的吧。

关于故土,我还没有那种深深的依恋,我只是对故土中的家人有更多的感受。或许,等我30多、40岁,再来探讨这个话题,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但我特别能懂阿米特•乔杜里的感受,那种对故土的依恋,对孟买的牵挂。

在我们选择离开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个地方有多么好。但等到我们离开好多年后,才发现,它是我们最深的依恋。

比如大学校园,比如高中生活,比如家乡。

我喜欢封面上的这句话:我们经历过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叔;遭遇过失败;濒临过死亡;经历父母离世;见证他人成功。尽管如此,少年的秉性却顽固依旧,随心所欲地浮现。

与过去的时光重逢,你还是那个少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