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打工人”纪事读后感摘抄

“打工人”纪事读后感摘抄

《“打工人”纪事》是一本由沈燕妮 主编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工人”纪事》读后感(一):了解我国社会,就要读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一本不算厚的纪实文学,却叙述着最朴实的老百姓生活。一本开本不大的纪实文学,却记载了最真实的人生道路。自古以来,我国的老百姓承受的苦难最长、最多、无论世事兴亡,他们从来都是默默苟且于历史时间车轮下碾过的车辙中。

近期在读沈燕妮老师主编的《“打工人”纪事》,这是我最爱读的题材,我一直认为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最真实的反映出各历史时期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才能解答我内心中冒出来各种疑问,这些故事从来不会说假话,读过之后,读者能做的就是记忆它、反思它,《“打工人”纪事》这本书的出版,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老百姓,在从事诸如屠夫、开饭店、理发师、外卖员、隧道工人、缉毒警察、陪诊、出版人、水果商贩、手工毛毡店主等等让人熟悉或不熟悉的社会底层职业,他们经历的苦与乐,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悲欢。

我虽然未从事过出版行业的工作,但常年关注图书出版信息让我对营销编辑这个职业有了些许认识,图书销售的好坏,是他们职业前途的温度计。恰巧《“打工人”纪事》中就有一篇出版人谈自己经历图书销售生涯的故事。在网上销售尚未普及的年代,自我创业,选择工具书品类的销售员首先要锚定选题,再从电信大黄页中找出全国对应行业的单位电话号码,发信函或者去电话推销工具书,这样联系一百次也许只能谈成一桩生意。从讲述人的口中,读者能够看到,营销能否保持持续性成交,关系到主人公的北漂生活是否能够从底层向顶层质量迈进。然而工具书生意能够带给它主人的,真的像讲述人期待的未来一样么?

再看另一篇故事,主人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缅边境做武警,负责缉毒。这是一个与恶魔搏斗的职业,与死神打交道的工作。谁都知道毒贩想要的巨额金钱回报,决定了他是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角色,缉毒武警是拿生命对抗毒贩。对于喜好猎奇的读者来说,讲述人的经历一定会为你带来血脉喷张的感觉,但是作为读者,你要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年轻的缉毒武警是以伤亡的代价换取社会稳定,可在光荣退伍之后,有谁会在意那些伤残,将带来影响他们后半辈子生活?那些牺牲,将为失去独生子的父母带来永远的伤痛!

《“打工人”纪事》中记录的故事,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心酸往事,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欣慰的一点就是,有这本书为他们的人生承载了只言片语,多少年过后,还会有人翻看,有人回忆……

《“打工人”纪事》读后感(二):现实主义一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工作任务压得喘不过气、被职场陋习折磨够呛的我们,突然认识到,或者说是重新发现了,自己“打工人”的身份。而原本,“打工”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主要指农村人背景离乡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去工作,且通常是通过体力劳动换取报酬。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工作中的无意义感,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于是“打工”这个词当中由受雇于人而产生不自由感的这层内涵,就自然地引起了广泛共鸣。可以说,我们都是打工人。

带着这种天然的亲切感翻开这本不厚的《“打工人”纪事》, 感受到了意料之中的质朴和平易,但同时又读出了意想不到的厚重和深刻。报告文学的体裁,真实地呈现了不同行业中的个体在时代洪流里的挣扎沉浮,让读者重新感受现实主义的笔力和深度。

这本书里一共汇集了十个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有杀猪匠、前国营企业理发员、隧道公、陪诊师、缉毒警察、“北漂”出版商、隧道工、手工毛毡店主等等。这些抽象的身份称谓之下,包裹的是一个个普通人曲折起伏的具体的人生。

巷子里一间不起眼的小理发店,你很难想象店主有怎样的个人史。她曾是国营企业中光荣的理发员,历史的转折中以不变应万变,而这种表面上的“不变”实际上又经历了难以为外人道的波折。在时代的洪流里,普通人的选择很有限,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是在有限条件下尽量维持生活平静,这本身并不容易。每一个坚持的人都很了不起。

在西南山区修建隧道困难重重,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几乎需要逆天而行。即使这样,也有人顶着“毒气”、高温,冒着被水腐蚀皮肤的危险,迎难而上,艰苦地工作着。我们可能都没有机会知道,坐火车三四分钟就能通过的隧道,工人修建它,却需要花费充满危险的五六年。

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种人生。而正如书中的隧道工陆争鸣所说:“没有哪行是容易的。既然选择搞工程了,那就遇到什么就干什么。这事全看运气,能遇到好干的,也会遇到不好干的,人生不就是这是嘛。”

生活总是不容易的,故事里的这些人,平凡如你我,可在这些人身上,就是能看到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像英雄一样。

在这些篇幅不长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具体的个人在时代和行业的变迁中真实的境遇和选择。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中国故事。

钱理群教授在给青年学生的演讲中曾说,“当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自身的存在危机……因此想发出一个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也许在当下,我们更加需要从现实主义精神中重新汲取力量。

《“打工人”纪事》读后感(三):记录情感的真实笔触,传递群像的心路历程

“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记录者”,这是网易人间沈燕妮老师在2021年的一次演讲中所论述的题目。生活将个体与记录者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了横跨两种不同身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记录生活不单单是落在纸笔上的一种描述方式,更多地是在考验着记录者本身的一段塑造过程。面对着迅速变化与发展的社会,每个人所能从事的工作、身处的地位,以及建立在追求个人价值基础之上的种种定义与期待,往往左右着我们体悟与观察周围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视角。聆听一段故事,记录一段生活,将过去我们所不曾发现的事实清晰地摆在更多人面前,也许这样的一份追求时刻浇灌着沈燕妮老师的执着与努力。对于这样一本视角对准“打工人”的一本纪实类作品而言,《“打工人”纪事》中十段各具形态与差异的讲述如同我们观察社会的横切面,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下脉搏跳动的力量,也真正理解到了每一位“打工人”背后所担负的心路历程。

“打工人”这个词语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并不陌生,通过一份统计数据能够看出,当前中国14亿人口中有8亿都是打工人,庞大的数据背后折射出了打工人——这一最为常见的身份标识。从工作和职业定位来看,“打工人”的定义与范围相当广泛,随着社会发展至今,已然兼具了当下时代所赋予的新涵义,尤其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与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不同年龄层的工作者常常会以“打工人”自居,无论是秉持语气还是报以认可的态度,不可否认的是“打工人”所蕴含的巨大影响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于当下以及未来的认知。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打工人”更像是一个关乎到社会学领域的话题,然而对于个体而言,理论层面上的意义不足以概括他们日月点滴所经历的一切,“打工”背后的人和事,往往是属于个人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记。十段打工者的讲述,其实也是十段鲜活的人生,包裹在不同时代浪潮下辛酸苦辣的人生百态,真实透彻、毫无遮掩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成为了可以反复品味与诉说的“人世间”。

我们感叹人生,殊不知时代也在凝视我们。个人与时代的相互交织,往往更加能够更加全面地成就彼此。放置在这本书中来看,无论是横跨杀猪匠几代人之间的悲欢离合,还是国企改革大潮之中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艰辛之路,抑或是祖国边陲上深处危险却依然坚守的缉毒警们,每一段故事都涉及到了时代的舒展与延续,原本褶皱的人生被时代晕染,渐渐铺开成为了与过去有着千差万别的面貌。时代改变了人生的走向,但并不意味着会忽视个人的努力与选择,从事一份职业和工作,是“打工人”们立足现实、赖以生存的基础,也代表着以不同姿态和需求接纳社会的一种方式,为了家庭、亲人、朋友,他们尝试各种不同的选择,只为换得满足自身期待的境地与目标,即便是日复一日、五味杂陈的辛劳,也不能阻挡他们渴望改变的内心。有些时候,打工似乎更像是一种使命与职责,虽然不可避免地背负着些许生计上的沉重以及人情世故上的往来,但这也磨砺与丰富了原本质朴的心境,重新找到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无论结果如何,命运怎样,他们与时代而言都是搏浪前行、不甘沉寂的奋斗者。

透过这些平凡人所传递出的种种“打工”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从事一份工作时所表现出的形式与作用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将这十段故事相对质朴地划分为践行自我与服务他者的不同类型,当然,这两者并不存在先后主次或者高低贵贱之分,本质上都是依据工作所衍生出的价值取向。践行自我主要还是着眼于自己及身边亲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守护好“一亩三分地”就是最大的期盼,例如杀猪匠一家的命运令人唏嘘,几代人辗转于城乡之间经历着生离死别,中国传统家庭式的存在意味十分明显,新老观念下的冲突与碰撞,血缘与情感间的交织与融合,悄然改变着这个带有“宿命般”意味的家庭单元。同样是做生意的行业,那个东北海鲜店的家庭经历了从兴旺到破碎的跌落,孩子的骤然离世压垮了那对夫妻生活的希望,落魄生活掺杂着不正当谋生行径,招致了其他人犹如对待“祥林嫂”那样厌弃的目光,悲情的镜子是对这个家庭鞭策入里的折射,却透过讲述者悲怜的视角传递给了读者。北漂8年的图书经销商也是如此,涉足图书行销行业的起起伏伏,是对市场经济变化莫测的一种现实诠释,渴望攫取一桶金的需求触发着人的原始本能,只是为了通过付出追求更好地生活条件。面积不大的水果摊就是那个山东阿姨14年的希望,他们一天天的坚守就是希望能换得在这个大城市生活的方寸空间,这个故事没有最终结尾,是梦想照亮现实还是现实驱赶梦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交到了每一位读者的手中。

服务他者的打工人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只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建立在更多人的身上,40年间守着小小理发店的刘师傅是国有企业旧日里兴盛繁荣的一份记忆,曾经自上而下掀起的体制改革也改变着那些曾与工厂荣辱与共的职工们,夹在新旧时代间的中间人身份似乎是尴尬的,找寻自己的位置、寻获合适的生活,这间烙印着旧时光的小店铺带给了他们那一代人精神抚慰,40年守护理发店铺也是在守护他者。雪山深处的骑手江大哥经历过“围城式”的选择,走出去或者回过来,在服务全村人的追求中渐渐定格,放不下的村民成为了他情感的羁绊,因为亲情可以固守于此,因为往来质朴的关怀他将希望点燃。隧道的艰难险阻没有阻挡那些试图前进人的脚步,身为施工者的他们一次次地向着困难冲锋,只为换取无数人通行上的便捷与便利,隧道可以有尽头,但他们的追求却不会停止。3年的时间里,边境缉毒人员苏宏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怀念那段随时可能会有危险的时光,他丝毫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铲除一次罪恶的毒品交易,就意味着换回无数家庭的健康平安。从“门外汉”到“陪诊师”的朱初荣慢慢开创了自己的打工之路,混迹于医院之间,见证了生命、疾病与死亡这样的“人生大事”,点出医疗体制下需要逐步完善与改善的内容,更多地关注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需求,才是这份职业背后所承载的期待。将他人的爱宠一点点“复活”,复刻生命奇迹的做法慰藉了那些失去宠物之人的内心,心灵手巧靠着一针一线的打磨,淘宝店主琴的努力温暖了许多翘首等待的人。

体会人类的情感流动,体悟人间的苦辣酸甜,《“打工人”纪事》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见证与感叹他人故事的过程,更多地是透过这些人与故事的背后重塑自我情感认知,无论是选择自我还是他者,每一位“打工人”所面对的故事都是指引我们观察这个社会与时代的一扇扇窗口,与他人的共鸣,对于人性的体察,都将赋予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也亦如“也人”品牌所说的那样——“理解他者,理解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