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达·芬奇手稿》读后感摘抄

《达·芬奇手稿》读后感摘抄

《达·芬奇手稿》是一本由(意)列奥纳多·达·芬奇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1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芬奇手稿》读后感(一):天资&勤奋

越长大,越现实。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段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天赋,但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远不及那百分之一的天赋来的重要。同样,对于达芬奇所说的“最高尚的乐趣是理解的乐趣”这句话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使有些事情想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想去通过研究理解其中的乐趣,也因为受到智慧的限制而不得不止步。达芬奇是上天选中的人,天资与勤奋兼具,天命如此,无需多言。

《达·芬奇手稿》读后感(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

很久之前,最初知道达·芬奇,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上提到了他学画画的故事。达·芬奇被父亲送去拜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费罗基俄为师。但老师却让他翻来覆去画鸡蛋。一个鸡蛋能有什么好画的呢?年幼的达·芬奇恐怕也是这样想的。但老师给他讲了其中的道理——“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画蛋就是锻炼你的基本功……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态也不一样。通过画蛋,你就能提高你的观察能力,就能发现每个蛋之间的微小的差别,就能锻炼你的手眼的协调,做到得心应手。”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这长长的话记在这里,就是觉得这位老师说得实在是太对了。不仅仅学画画如此,做其他任何工作,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道理。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卖油翁》记借卖油翁的口也说出了一句话:“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两句话显然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但作为能够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同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的达·芬奇,虽然是以画画闻名于世,拥有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代表作品,却不仅限于此。当然如今已经知道了,全名为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的达·芬奇,不仅仅是一名画家,而且还是一名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擅长雕塑、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涉猎甚广。本性好奇又敏锐的达·芬奇,多方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兴趣,广泛涉及建筑学、天文学、飞行器等领域,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天才,一个如假包换的天才。

不过天才显然也是有缺点的。达·芬奇做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往往会同时开展许多项目,所以有个别项目半途而废,有个别项目走向失败,对于他来说都是并不以为然的事情——尽管如此,他还是取得了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诸多成就。需要指出的是,小朋友们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还是要有所警省——可以向达·芬奇学习,但千万不能向他学习做事半途而废这个很明显的缺点。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达·芬奇那样的天才,他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其他很多人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还是要老老实实去做自己需要做好的每一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和能力就行。

在《达·芬奇手稿》这部看似“很旧”——也可以说是很“古老”——的书中,完全可以做到与天才“面对面”,就好像看到他当初在完成这些手稿一样。手稿分为了三部分,即艺术、科学和设计。最为知名的还是那些绘画作品;而最令人惊奇和称奇的,是那些涉及到解剖学和自然科学的手稿,当然那些与武器有关的手稿也足以让人留连再三。其实手稿,特别是那些绘画作品之处的手稿,只能体现达·芬奇绘画技能那一部分的才华,至于他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多少努力、产生过多少灵感,那就是只能意会的事情了——还可以去寻找更多的线索,把这些秘密逐一揭开谜底。这一个过程,应该会很有收获的!

天才不可以复制,但每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使自己也成为天才,或者至少可以在成为天才的道路上多进一步、两步……

《达·芬奇手稿》读后感(三):接近天才

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歌罗西书2:3)

如果说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所贡献,那么可以称他为这个领域的人才。若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可以称他为天才。若按此定义,那么达芬奇则可以称为天才的天才。

最早知道达芬奇这个名字,是在小的时候,看《忍者神龟》动画片。其中三只忍者神龟分别叫“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些名字取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三杰”。再之后就是在小学语文课本学到的老师教正在学画的达芬奇反复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出生并活跃在世界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这个时期,是科学与文艺的一次重要革命时期,也是思想与文化运动的高度发展时期。对于我们现代人也耳熟能详的人物层出不穷。除了前面提到的三杰,还有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写出《神曲》的但丁等等。也正因为有这个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达芬奇才得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可以尽情涉猎到科学与文艺的各个领域,并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

光是将他涉猎的领域全部列出来,就已经让所有的小伙伴惊呆的了。达芬奇不仅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绘画闻名于世,还上通天文下懂地理,更是涉猎医学、建筑、语言、物理、地质、数学、军事、音乐等等。并且,还有多项发明。真是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这开了挂的人生,想要低调,实力却不允许。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地之间,而是左脑到右脑的距离。只要观念打通,则会无往不利、所向披靡。这就像武侠小说中讲到的“打通任督二脉,就可遍学天下武功”一样。观念通了,方法正确,只要有足够的精力和能量,就算涉猎这么多科学、文艺领域又何妨?对天才来说,尽管你我平凡人看上去相差甚远的各个学科,在天才眼中,本质其实是一通百通的吧。

达芬奇留存在世很多本手稿,所有手稿加在一起足有6000余页,在这些手稿中记录了各种各样天才的思路与想法。可能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今生都无法成为天才,但通过一窥天才的思想,或许可以让我们与天才的距离缩短一步也是好的。

达芬奇的手稿有很多,这次得以重新编选、翻译出版,实乃幸事。书是大开本的精装书,封面封底是用厚纸板做成,不易弯折出痕迹,非常适合收藏。书背是裸线装订,不会像以往胶装书那样无法将书完全展平。书页彩印,却故意印刷成类似古书一样发黄的书页。将书翻开,就好像文艺复兴的天才跨越了时空的束缚穿过书页来到我们面前,将天才的思想呈现在我们面前。

有些内容是让我们如何做到更加写实,尽管有些设想还有些天马行空,却又有事实依据。有些内容是教会我们方法,应用得当则受用一生。书中选取的手稿分成三个部分:艺术、科学与设计。那发黄书页上的图画与文字都是这位天才用心写就,甚至有些文字写成镜像的(记得之前在看韩国恐怖片《鬼镜》,里面提到达芬奇是来自镜中世界),可见天才的与众不同。

通过这些图画与文字,再配上专业译者的专业译文,得以拉近我们与天才之间的距离。其实从这些手稿里可以看出,即使天才,也是需要沉得下心来,磨练自己的观察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还要有动手能力和严谨的求真精神。看天才的手稿并非只是为了惊叹与称赞。若能从中领悟到天才的思想,追踪上天才的脚步,或许与天才之间的距离,又近了好几步。

《达·芬奇手稿》读后感(四):只能闻到天才的香味,却不能触及天才十万分之一的边缘

知道达.芬奇,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是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画鸡蛋》。鸡蛋有什么好画的呢?无非就是个圆。但并不是每个圆看上去会像鸡蛋。 仔细观察,每一个鸡蛋也不尽相同。就像每个人的脸,眼耳鼻舌大体一样,却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脸。如果把鸡蛋像对人脸一样去观察,那么每个鸡蛋都有它的特别之处。熟练掌握了鸡蛋的无数种样貌的画法,确实是画其它任何东西的基础。因为它无非就是一个圆,而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这么简单。 “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这是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对少年达.芬奇一番你语重心长的教诲。 如果你以为达.芬奇只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顶级画家,那就大错特错了。达·芬奇不仅是一个博学多识、才艺全能的艺术大师,还是一个科学巨匠。他是一位文艺理论家,还是哲学家与诗人,更在音乐和工程以及发明方面都有所建树。绘画、文学、雕塑、发明、哲学、音乐、医学、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学和军事学等等方面无一不精。 达.芬奇出身贫寒,他的母亲是一位农家女。供不起他读书,更买不起纸笔,但达.芬奇是一位神童。他的父亲家是当地最富有的财主,父亲在意大利最著名的佛罗伦萨经商,达.芬奇是一名私生子,在5岁前与父亲家毫无瓜葛。 但达.芬奇在文化闭塞的芬奇镇,在农舍河边玩耍,却表现出了无比的天赋,5岁前就会数数到1000,随手用树枝在地上作画却栩栩如生。这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机,他的祖父被他的天赋震惊,将他收养家中,并写信给他的父亲从佛罗伦萨请来家庭教师。 他仪表堂堂,长相俊美,气宇不凡。在他14岁的时候,他父亲偶归故里,见识了他的不凡气度和才华,被震惊。随后把他接到当时艺术中心的最前沿――佛罗伦萨,打算好好培养他。这就有了《画鸡蛋》里的那一幕。 他的老师韦罗基奥是当时画坛屈指可数的大师,收徒相当挑剔。他的父亲带着他去拜见韦罗基奥时,韦罗基奥都懒得敷衍。但他的父亲带着达.芬奇硬闯到韦罗基奥面前时,韦罗基奥只看了这个气度不凡的俊美少年一眼,就决定改变心意,并请求他的父亲把达.芬奇借他一用。原来,韦罗基奥的《基督洗礼》中,还缺一名天使相,始终不知如何下笔,但一见到达.芬奇,便惊为天人,认为达.芬奇就是上帝为他送来的天使。 事实证明,达.芬奇确实是一位天使,不仅解决了《基督洗礼》的难题,还在为难之时助老师完成了《基督洗礼》的关键创作,并被老师赞为画得在老师之上。达.芬奇在佛罗伦萨一举成名,却仍跟随老师,并未选择出道。 但达.芬奇给这个世界的惊奇并不限于此,他在佛罗伦萨最重要的宴会上的竖琴表演,令所有来观赏的人无不沉醉,但达.芬奇会竖琴的这个消息,老师韦罗基奥在宴会前夕才知道。后达.芬奇又沉醉于机器、工程方面的研究,精通于当时被忌讳的解剖之术……。他无一不精,无一不通。 这一本锈迹斑斑,业已泛黄的《达.芬手稿》,便是他天马行空,在众多领域游刃有余的见证。这本手稿是从他现存的手稿中选取了部分,共分为了三部分展示:艺术、科学和设计。就是从这些不多的手稿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天才思想的一斑。他的思想从一个领域跳入到另一个领域,让我们一睹天才真正风采的同时,只能感叹自己的无知与无能。 他生于500年前,但他设计的某些东西在他死后几百年后,才被人们实现。是谁曾教过他这些方面的知识,亦或是他在哪里、怎样探到这方面的知识,不得不让我们惊奇。一个人怎么能在众多方面懂得如此透彻?又怎么拥有那么多的热情和精力,来探索这众多方面的知识?他留给我们无数的迷思。无怪乎有人猜测:他莫不是从现代穿越到500年前的那个真正的穿越者? 但就算是现代,又有谁配做这样一个全才穿越者?莫非他真是天使下凡?他一生无婚无子,不近女色,待人温和,不随利益而动,不因情而缚。那给了他生命的母亲只陪伴了他5年,在他14岁离开芬奇镇后,孤独终老亦不复相见;那个把他带给世界的父亲,也只是与他在佛罗伦萨同一座城市生活了十几年。他好像不属于任何人,他就是一个天才,一个不小心掉入凡间的天使,但他真的曾在这个世界生活过,留给这个世界永远的无法言说的传奇。 翻开这本仿真的译本,我只闻到了天使的芬芬、天才的香味,却总也触不到天使和天才十万分之一的边缘。唉,我只是个凡人。

《达·芬奇手稿》读后感(五):大神之智,万能之人

想象一下,当你勤奋工作完一整天,身心俱疲地回到家中,准备舒舒服服葛优瘫在床上,抱着手机美滋滋地刷刷微博或者朋友圈放松一会儿时,却冷不丁看到这样一个话题:“比你有天份的人比你更努力”,下附各行各业成功人士们侃侃而谈着自己的人生心得,搭配五光十色的履历。那一刻,你还能沉住气继续咸鱼吗?

在现如今一片丧气沉沉的大氛围中,这类公众号文章乍看之下显得倒挺正能量,仿佛普通人眼前遭遇的困境能简单归咎于“不够努力”,仿佛只要照着励志模板,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赢家,走向人生巅峰,结尾处再来一只唐老鸭握紧小拳拳,大喊“今天也要加油鸭”,即可端出一碗堪称教科书般完美的心灵鸡汤。然而,待到夜深人静细细琢磨后,我隐约还是察觉出了一丝端倪——仅靠后天勤能补拙的话,那为何辛辛苦苦奋斗中的大多数人依旧不过是芸芸众生?凡人与天选之子,两者的界限究竟在哪儿?

想弄懂以上问题,不妨来看看由悦读名品出版公司出品的《达·芬奇手稿》,本次除了收录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大量留存手稿中的观察思考、研究心得与记录之外,精心考究的装订以及模仿手稿的独特纸张质感也着实惊艳。

作为大画家而全球闻名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其传世之宝不光光限于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实际上他在绘画、雕塑、自然科学、医学、军事及设计等诸多领域均有涉足,且钻研之深入,早已跳脱出了“兴趣爱好”理应归纳的境地。思想家恩格斯评价他为“一个巨人时代的巨人——在思想能力上、热情上、性格上、在多才多艺和学识广博上”。面对这样一位近乎“万能的天才”,不少人大概根本无意去了解他脑海中的灵感来源,而更倾向于直接下结论:未接受多少正规教育的达·芬奇,凭借惊人的天赋创作出那些好似穿越时空而来、超前时代的伟大作品。

当然,你不能说结论是错误的,但如果认真品读完《达·芬奇手稿》,一定会意识到这样的论断实在过于粗暴狭隘。以艺术章节为例,毫不避讳的说,我国对于美术的重视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学生时代家长、老师将其归类为“不务正业” ,一堂堂美术课被替代,直至被迫消失;成年后整体审美能力偏弱,各种辣眼睛的设计层出不穷,甚至时至今日许多人(尤其是长辈)对绘画,乃至对美术生留有根深蒂固的误解。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人尽皆知,当一个孩子说在学画画,实则并不代表他只需要坐在那儿对着鸡蛋一遍又一遍地临摹,而是必须学会把握物体的轮廓、光影、透视、色彩等等。换句话说,他得思考、理解所绘之物本身,方能呈现出它原本的样子,一如达·芬奇所说:“最高尚的乐趣是理解的乐趣”。然世间之万物,广博纷繁,无奇不有,瑰丽万千,想实现“理解”势必要动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于是我们在手稿中读到了令人恍然大悟的透视技法,惊叹于对人物肖像和人体姿态的精妙捕捉,见识到堪比3D打印般细致的解剖手绘稿,它们是达·芬奇观察“万物形成经过”的必然成果,亦是奠定其后诸多大师杰作的基石。他那“惊人的天赋”,个人认为除却上帝钦点的超高智商,更多应该是指善于追寻理解世界之美的能力,以及毕生从未间断的创造热忱。后者无数普通人身上其实也有,只不过有的人多一点有的人少一点,有些人压根没有把这种能力当回事儿,只懂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因此注定平庸。

列奥纳多·达·芬奇留给世人的丰厚遗产靠一本《达·芬奇手稿》是无法完整展现的。据估计,现大约有7000多页手稿真迹保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半个世纪后的人们再次抬头瞻仰这位传奇人物时,脑海里不该只剩下《达·芬奇密码》、《达·芬奇宝藏》、《达·芬奇的恶魔》、《Fate/Grand Order》等大热虚构作品所塑造的模糊印象。幸运的是,通过手稿的冰山一角,我们得以窥探到人类历史智慧宝库中真实的闪光。

那么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勤足以补拙吗?能,前提是必须努力对方向;凡人与天才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