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精选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精选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的性格》精选点评:

●解读中国文化的性格

●剖析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书不多,浮躁时代需要这样的佳作来认清我们自身

●随便读读,不觉得好。弃之

●了解博大的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很深需要慢慢了解

●很辩证。不知道深了还是浅了。有所启迪和思考

●分享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让人大开眼界。

●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渠道,不同的解读,不错的书。

●垃圾

●分析的倒是蛮好的。就是行文太短,没看够。

●让你进一步了解中国文 化。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一):中国文化性格之评

最近刚看完梁先生的书,感觉前半部分写的不错,作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分析深入见解独特,我是第一次读大师的书,作者有较强文化反省,无论古代现代还是国外的文化,都涉猎广泛,但后半部分有点乱,写了很多,说的比较远,让人云里雾里,而且深度没有前半部分深入,比较肤浅无力,有点拼凑之感。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理性的分析,很有意义。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思考

什么是“文化”?在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为基础,期间充分的整合了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不断的取舍而形成的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性格,自然也糅合了各民族的特点,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文化性格。

梁先生著的《中国文化的性格》一书,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既为我们阐述了中国文化是如何开始发展起来,又交代了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凡事都有因果,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也同样遵循着时代的发展规律。书中讲到孔孟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主流社会或摈弃或推崇,个人认为就是体现了某种因果关系。在起起伏伏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对文化进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让当代人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文化遗产。我想,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孔孟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应该有很大的差别了。

梁先生是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后,写出的这本《中国文化的性格》。虽然梁先生称之为读书笔记,但也算是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变迁进行了一次提炼,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较为专业的诠释。中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说到国家的文艺这个话题时,梁先生先用奥地利的音乐和美国的电影来说明文艺和娱乐的不同,再说我们国家大众对娱乐和文艺的转变。梁先生在书中说“2016年以来,状态明显改变,电视上的“俗气”少了,网络上的垃圾“文艺”少了。”“.....中国之电视文艺现象,已经悄然发生了一种改变,肯于将更多的时段、平台,提供给层出不穷的文艺青年们了。”这些都是让梁先生感到喜闻乐见并支持的。他认为人类对文艺的精神需求,应该是欣赏为主,娱乐为辅,是欣赏与娱乐在文艺中相映成趣。

在《中国文化性格》里,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再思考,从新颖的角度来剖析中国的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力图从中整理出一条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的线索,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好书。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决定社会组织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镜杯阁书札】按照作者的自序,《中国文化的性格》(现代,2018年8月)“只不过是一个对传统文化自我补课的人,其公开的心得笔记而已”。出生于1949年的梁晓声先生,坦承自己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知识委实很少,长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古代的那是封建的”“封建的便是糟粕的”之错误认识。 的确,像梁先生这样的一代读书人,所受的国学训练,与十九世纪及之前发蒙的童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学校教育不单是有意识地回避,甚至还刻意地打压传统文化,尤其是大革文化命的年代,连孔老二都成了被打倒在地还要踩上一脚的对象,梁先生的“错误认识”正是宣教者们期见的正确认识。即便是有幸作为工农兵中的优秀分子,1974年被推荐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的梁晓声,那段时间接触传统文化,我猜想仍是有限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送走凛冬,迎来春天,新时期的文化园地一片欣欣向荣。此时,已经毕业的梁先生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文学编辑,同时以他北大荒知青的生活经历为灵感和源泉,开始了正式的文学创作。90年代以后,国学似乎又热了起来,不过,当EMBA的老板和领导们想从国学中听出些经营智慧、宦海真经时,国学就如同被迫鬓角插花、胭红满面,坐上花轿的老妇,委实可笑又可怜了。 这部“补课”笔记,分为“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文以载道”“文学即人学”“文明意味着什么”四个专题,共收录了《双面民国》《胡适与鲁迅》《诗经的文艺品质》《评论的尺度》《报复的尺度》《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平凡的地位》《崇尚曲晦及全社会的变态》等30余篇笔记,包括了对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宏观按察,微观解剖,更立于当下,对照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弊进行了力透纸背的思考和反诘,力图成为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的素描。 将中国文化拟人化并进行性格分析,当然是纯主观的,其来源我相信是基于作者的经历、学识、立场和信仰,有些可能还囿于一时一地的感受,因此并不是每篇笔记、每句话都能够与我们心心相印。读之还是心平气和地好,遇到“心有戚戚焉”,就在心里点个赞,是给对方的,也是给自己的,“英雄所见略同”;遇到不敢苟同、不以为然,甚至是迥然不同、针锋相对的,也没有必要急赤白脸,或在书上做个批注,或做个网上的批评家,亦或速速地翻过去,也就罢了。作为笔记的合集,加之有关文化的话题往往彼此勾连,难以做到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所以有些议论难免读来如车轱辘话,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些宽容和理解。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四):中国文化的性格

诗歌的世界虽然已经 远去,当是几千年来的大放异彩让我们的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如今的经典汇聚

喜欢诗歌,喜欢那个时代的恣意,特别是唐朝的诗歌文化,每每读来让人着迷

而这本书,算是梁晓声的读书笔记的集合了,从孔孟,庄子的哲学,治世之道谈到国外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从几千年来的文化文明谈到近代的文人学者的近况

任何事物都会有正面与背面,就算是被人口口相传的那些个经典也是一样的

在当时的时代,那个特有的时代背景下,很多的东西都完美化

就像的那个时代里,那个被推崇了几千年的孔子的思想,却被破坏,传承了几千年的书本文化,却在一朝之内被毁

一夜之间,所有的人都过上了无书的日子,茫茫不可终日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底蕴的存在,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而在最早的古时代,文化是分层的。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就像古时的诗三百一样,在古时文人全是士大夫,贵族的事,而没有贫民什么事情。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依循历史的发展进行。

文化史,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那时出现了楔形文字,有文字出现的时候才有了文化史,然后就有了早期的文化现象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广泛极其丰富的概念,我想仅就中国文化中的思想现象,而且主要是关于国家,民族,民主和知识分子们亦即古代文人们与权力,权势关系的某些思想现象

这本梁先生的读书笔记,一共用四章的内容,从春秋时代的文化,文化的传播,文化的背景,还有对于孟子,老子,孔子的一些的言论的理解,以及后现代世人对于这三大家的理解,还有西方哲学的发展,都有详细的笔记记录

对于近代的文学,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很多的文学都有自己的一套论述

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的诗著被埋没。

有意思的是看到了梁先生对于红楼梦的一些文字,很是好玩,比如说到林黛玉的吃醋的方面,对于古时代的对于侍妾的地位的看法与认可等方面。

《中国文化的性格》读后感(五):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曾经喜欢的一个作家说,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

诚然,

告别纯真,告别真善美,告别优秀的中国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因为平时经常做饭也喜欢做饭,东北菜、川菜、粤菜看喜欢都会尝试一下,再看欧美虽然精致却口味稍显野蛮的的饮食,很是感叹,中国单单饮食上的文化,就甩其他那些国家几条街,更别提饮食之外的哲学、宗教、政治、历史等等中国古文化了。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绝大部分都是在封建时代,有些文化,贴上一个封建糟粕的标签,也说的过去,但是具体问题具体的话,这样的糟粕也许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比方科举制度,如果用不用这个制度,你能想出一个更好的制度来吗?再比方现代社会人人痛恶的应试教育,但如果不用这个制度,你给我想出一个适用于十几亿中国人,还人人都满意的公平的制度出来?所以呢,只要在当下是最好的就行了,也许在几百年之后的历史书中,公元21世纪的考试制度,是XX主义的文化糟粕。

说实话,是第一次接触梁晓声的书,《中国文化的性格》也是第一次看,但是看书名,质朴厚重,不花哨,就知道这是一本很有料的书。最近看书有点儿多,发现一个规律,书名花哨的书,一般不咋地,反之,那些书名很简单的,往往内容很有深度,这条定律适用99%的书。

平时认为自己是个个人见解的人,但是看过书中《我与文学》这篇之后,发现自己还是被大环境影响了。梁老师说自己不太喜欢《红楼梦》,因为脂粉气太浓了,简直是知音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四大名著里面,除了红楼都看了至少一遍。一直以为是自己的文学修养不达标,欣赏不了大作,现在想想,是对自己太苛刻了,汝之蜜糖,吾之砒霜。感谢梁老。

接着上面的主题继续讲,个人觉的在教材上,鲁迅先生,是一个明显被拨的很高的一个人,因为某些原因,被捧得很高很高;胡适先生,反而就有些被踩的太低了,低的只知道他是一个政治方向上不对的人,在书中,梁老给本家胡先生正了下名。历史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再多说一句,童谣《兰花草》的词作者,就是胡适先生。

既然是讲中国文化的性格,肯定要从多方面讲解一下中国文化,比方中国的诗歌、民为贵与《道德经》、《诗经》的文艺品质、唐诗宋词的背面、双面民国与大清等等。梁老师说,真本书只是他的一些看书心得,会有错误,但愿做一个知错比该的人,就跟刘德华说自己唱歌跳舞不好一样,因为刘德华是跟张学友和郭富城比的,对于我等而言,这本《中国文化的性格》,还是很够我们吸收的。

像在文章开头讲的那样,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上的告别,越是年轻人,越是明显。

有句话说,名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被欧美文化洗脑,丢了古文化,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还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