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即人学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即人学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即人学》是一本由汪兆骞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即人学》精选点评:

●文字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乃至格局信仰。

●用现实的眼光解析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

●原来如此,才知道文学的魅力,带给我们的希望。

●汪老师又一力作,一本书读懂百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本不错的书,了解文学的实质,更多的来看,文章是要给人看的。

●很喜欢这本书,书很漂亮,而且让我对中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星半 看这种两篇之间没有连续性的书,总有一种走马观花之感

●一个著名文学评论家的文章很不错。

●从文字中找到人的精神价值

●非常棒的书,值得细细品读,细细回味。

《文学即人学》读后感(一):超越时间的文字与不被埋没的铜像。

首先不在此评论作者论述内容,并对作者四十年苦读时光和辽阔的阅读范围表达敬意。并与作者的出发点相同,只以此书作为对我自己、对文学的探究的指引。 文学阐述故事、历史、风土人情,进而表达的哲思与观点形成哲学,哲学改变文学,世界也因哲学改变,文学为其推波助澜,形成循环。因此文学并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既成为阵地,也成为其作者的身份。但是文学又因环境和命运最大化地差异区分了所有人,所以有人是人生的驿站,春暖花开,异域风情,成为艺术的化身;有人是鲜明的旗帜,站在时代的潮头,成为思潮的领袖;有人被政治嘲弄,有人被民众唾弃,但也不乏坚定的爱国者。这使我感动,更让我感动于那些因不公,而被埋没的雕像,最终竖立在大地上受到人们的敬仰。英国诗人艾略特(第41届诺奖得主)曾有诗云:“未来的时间包容于过去的时间。”深刻认同的同时,也想加上一句:这样的过去的时间必然超脱于现在的时间。 是人生成就文学,还是文学成就人生?亦或世人成就文学,还是文学因世人被轻视?作者在跋中提到,希望以历史的眼光去了解诺奖百年历史,所以《文学即人学》的书名即是全书的框架。乡隐之地,繁华之所,诗歌,戏剧,小说,说不尽古今,道不完悲欢。群星固然闪耀天际,但世界前方总是光暗斑驳,总有星沉陆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令人嗟乎。百年不可谓不长,不知几人可超脱时间,只有他们的作品寄托于国家、与民族融为一体,才使国家复、兴而存续,才为民族延续而独立,才令学术繁荣而巅峰。 中国的伟大复兴还需努力。

《文学即人学》读后感(二):诺贝尔文学奖“百科大全”

诺贝尔文学奖“百科大全”

这本书中收纳了自1901年以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生平简介和获奖作品评价,汪兆骞老先生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研究功底和文学评价经验,完整而全面地将一百多位作家的故事展现给了我们,让喜爱文学的人们能够通过这种“大全”式的书目来更加系统也更加系统地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各位得主。

相比于汪先生,我实在只是一个阅读小白,书中很多的作家,尤其是年代久远些的,我都没有听说过。在广袤的文学森林里,有太多我未曾见过的参天奇树或旷世妙花,我仅仅只是一个步履缓慢的小小游者,却也的的确确时时沉浸在这片广袤的森林的美中无法自拔。

通过了解作家们的人生历程,我们或多或少也能对他们作品所反映出的一些思想得到佐证。海明威创作了《老人与海》,生活中的他是个硬汉;叶芝一生都未得到至爱的回应,于是他写下了无数动人的情诗,如《当你老了》;川端康成曾写凌晨四点看海棠花开,如此寂寞的心境,和他早早成为孤儿无依无靠的经历有关。但也有些人是例外。著有《局外人》、《鼠疫》的作家加缪,他在书中塑造的主人公往往对社会、对人、对生命毫无感情,体现了人生存的一种荒诞性,而加缪本人却是一个对母亲温情、对女人狂热追求的浪漫文人,在他车祸身亡的现场中留下的手提箱中甚至还有他给在巴黎的三个情人所写下的充满激情的情书。其实了解这些文学家们的人生,也是在了解人无法避免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促成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的经典作品,以供我们后人去阅读、理解、思考。

作者通过流畅、简练的语言将获奖者的一个个代表作品概括、介绍出来,并且也附上了自己的一些解读和评价,我认为在帮助大家拓展理解这些作品的角度和维度上能起到一些中肯的作用,更是会吸引我去阅读那些我简单了解过后十分感兴趣的作品。书中也频繁引用了作者的言论或作品中的句子,使文章更加多元,使读者能更加贴近作家们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去理解作家和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奖项,是由评审团所选定出来的,多少一定会带着一些主观因素。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受到政治局面的影响,甚至受到评审团内部的一些非正常影响,诺贝尔奖也不算是完完全全抛开了外界因素而仅靠文学水平来评判出的结果。在一些特殊的年代,因为人们的近似经历和感受,他们可能更加偏爱或重视某一类风格的作品或作家,这是时代的力量导致的结果。说这些其实是想说,虽然这一百多位获奖者每一个都是世界级的优秀作家,但也有许许多多文学高度不低于他们的作家们终生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价值同样也值得肯定。

《文学即人学》读后感(三):谈文学其实本质是讨论人性

刚拿到书那刻,差点闹了个笑话,整本书正面精装版本,很厚重大气,是一个大部头,可侧面不敢恭维,像装订过一样,很多书页还连在一起,差点以为是书纸张不好,后来从其他书友口中得知原来这是毛边书,很值得收藏的书籍,而且里面还有作者的亲笔签名,书的装帧也太有特点了,完全没有裁剪开,算是很大的惊喜,又长见识了。看书时需要提前用刀子把书页裁开,这种感觉很新奇,值得收藏!

这是一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学作品的认知书籍,这本书中收纳了自1901年以来,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生平简介和获奖作品评价。作者在书中通过各位获奖作家们的成就以及文学作品来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获奖,他们有哪些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什么特色,当时所处的创作的背景以及作家们的人生经历,创作类型以及对世界的贡献。

作者观点鲜明,从人性和纯文学的角度出发,以自己渊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评价将获奖大师们的故事呈现给读者,评论中肯,没有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让我们真正的了解了百年来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大师们的风采,也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信大家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应该不陌生,诺贝尔文学奖是很多作家们所力争追捧的最高文学荣誉,据我所知我们中国只有莫言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殊荣。莫言获诺贝尔奖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乃是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件,毕竟诺奖的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也许我们不得不在心中纳闷,中国我们熟识的大作家也很多,为何没有获得这个奖项呢?众所周知《红楼梦》影响力在国内外都大,研究红学的人群也是一大把,那为何红楼梦的写作者曹雪芹却没有获得这个奖项呢?还有我们熟悉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他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经典,但并未摘得诺奖桂冠,原来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个规定只能颁发给在世的作家,所以很多已故的优秀作家无缘诺奖。这个奖项到底有些什么要求呢?作者在书中一一为我们解答。

文学和人性常常紧密相连,至于众所周知的文学大师,不论是雨果、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人们一向都誉之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烘托了一个真实的人性,披露了人性的真实本质,给人类的觉醒带来很大影响,如此看来,就难怪不少文学史家把文学的历史看作是贯穿着一个人道主义的思潮了。

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诠释,他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对于人及人性的理解。文学作品是最能反映社会真实的。文学是人学,是灵魂的历史,对于人类具有净化灵魂,崇尚理想的教育意义。

《文学即人学》读后感(四):文学中的人性

没有人可以否认已经走过了百年时光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了在文学创作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对于获奖者来说,这是一份非凡的荣誉与肯定。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饕餮盛宴。但是回首百年,我们从头开始去观察去研究这些获奖者与获奖作品的时候,我们又会有着什么样的发现呢?著名文学评论家汪兆骞先生便从纯粹的文学欣赏、评论与创作的角度,以人性、历史与美学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诺贝尔文学奖成立以来100多位获奖者及其代表作,帮助我们真正的读懂这些不朽的经典。 对于我来讲,最能够引起自己最大兴趣的便是莫言了。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以来的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虽然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无数关于莫言得奖的种种不负责任的猜想与臆测。但是在大多数国人的心中,莫言获奖无疑是一件极为振奋人心的好事。这似乎预见到中国人距离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项的距离越来越近了。但是你要去问,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会花落莫言,或者说莫言的作品究竟在哪一点上打动了评委会的话,大多数人都会一脸茫然的吧?汪兆骞先生在《文学即人学》一书中,为我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莫言得以获奖的种种缘由。 莫言的获奖作品《丰乳肥臀》,是一部在国内引起过巨大争议的小说,甚至莫言一度被因为这部作品而被要求开除军籍。那么,就是这样一部在国内不受待见的作品是如何获得诺奖的青睐的呢?在莫言的获奖理由中,有这么一句话,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源着这句话我们在回头来看莫言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似乎便可以发现一些端倪。这是一个有八个女儿的母亲的故事。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里,有着如此众多的孩子原本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当这八个孩子都有着同一个母亲,但是八个不同的父亲的时候,这便像是踩了一些人的尾巴了,这似乎总会让人联想起一些不好的事情出来,尤其是当这八个女儿最终的境遇又是如此荒诞与真实的时候。但是就像汪兆骞先生在本文中写道的那样,莫言的写作是把人当做人来写的,他秉承的是文学即人学,是人道主义的基本命题。他的原则是超越了阶级、超越了政治、超越了善恶的,他写作的终极目标只是人而已。在众多的文学评论家看来,《丰乳肥臀》其实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文学作品,对于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更是有着高度的概括性。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或者才是真正打动了诺奖评委会的关键所在。在诺奖委员会看来,莫言的作品向他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没有理性,没有同情的世界,也是一个人类失去理智、孤立无援和荒诞不经的世界。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每一个读者关注的所在。或者,我们还远没有读懂莫言与他的作品吧! 与读那些诺奖获奖作品相比,读汪兆骞先生的文字似乎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在庞杂无比的作品中,漫无目的的阅读其实所能够带给我们的并不很多,而带着探究与目的去阅读,则会让我们更加容易的去思考。虽然,我们并不见得会认同汪先生的每一篇评论,但是他的文字却是为我们的阅读与思考打开了一扇与众不同的窗子吧!

《文学即人学》读后感(五):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世今生

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诺贝尔奖中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不同于其他诺贝尔奖项的多人得奖,诺贝尔文学奖每届只有一个作家可以获此殊荣。这对于每一个文字工作者而言,都是最高荣誉的认证。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说真的,有点看不懂,但是不管怎样,诺贝尔文学奖还是所有人心中的圣殿之光。

上学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本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历届获奖得主介绍的书,虽然只是简单的介绍,很多历史年份背景什么的并没有交代清楚,但是还是让我读的津津有味,毕竟诺贝尔文学奖是所有文科生的一个梦。直到莫言老师获得了2012年第105届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那些沉寂了多年的梦,终于变成了梦想,因为敢想了,美梦成真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汪兆骞先生所著的这本《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收录了百年诺奖文学得主的历史故事,从泰戈尔、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到赛珍珠、赫尔曼·黑塞、福克纳、海明威;再从加缪、萨特到川端康成、聂鲁达;再到后来的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赫塔·米勒、莫言。每一个时代的光芒,都有这些获奖作家的镌刻,“文学即人学”的精神在这本书里是最好的体现。

在2018年11月举行的《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新书首发式上,著名作家张抗抗说道:“诺贝尔文学奖评选虽然有遗珠之憾,但诺奖获奖作品确实代表了世界文学的高峰。”张抗抗的这一评价,也肯定了文学的价值。而《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的作者汪兆骞则认为,文学一直在变革中前行,不断穿越历史隧道,至今文学空间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文学史的论域,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多元的景观。但是审视自我和社会,拷问人性,一直是文学的视域和生命。文学是人学,是灵魂的历史,在尘埃与云朵中温暖众生。希望读者从多元、人性、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而不是从二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狭隘角度进行评判。

所以,当我翻开《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时,我看到了很多脱下盛装的作家,也只是这个世间的凡夫俗子。但恰恰是这些随着时间流淌,也许与我们生活环境有所重合的凡夫俗子,却以其超凡脱俗的心,书写下与世俗对抗的热情与不羁。

这样,我们要看的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世,更要看诺贝尔文学奖影响我们时代发展的今生。当我们开始客观地体会这个世界时,我们就会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恰恰就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人性的美好。正是那些不屈的、改变世界的意志,才串起了整个专属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传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