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见字如来读后感1000字

见字如来读后感1000字

《见字如来》是一本由张大春著作,理想国|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来》精选点评:

●好听的故事不多,也没认识几个字。认字还是需要系统地学习记忆吧。

●中國文字就是壯實

●以某个字为题写自己的生活啊感悟啊,然后顺带介绍了这个字的情况…emm...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吧可能…

●张大春是学识真的多,但是有时候看他的书也真的觉得要看两页就缓一缓。

●读完就是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书白读了,一字竟然有那么多奥秘。唉!

●有人的童年记忆有“茅司”这个称谓吗?一些词消失了 有些字扑面而来 比如“哒”。平时收的消息 无论男女 都说“好哒”。

●适合背几条装B(手动狗头)。可读性强+无甚错误+学到东西=不错的书。大春老师散文亲切,小说为啥那么涩

●这本书初看是有些读不进的,每篇留有习题略微令人尴尬,但总体来说依然是充满了陌生而令人好奇的典故,耐下心思去读,味道慢慢就出来了。

●46篇说文解字,分三部分:见自我、见故人和见平生;每篇主讲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先由闲话开篇慢慢讲到这个字词,每篇末还有10道题;分别是害怕礼貌赌博肥酒羊竞赛勇敢病脑魔春痴妈褶变、龙英雄蛇灾信慈悲母牙齿食瘦冰寒醉邻笑旅工幽默菌、控赞爱父养生籍藉神鬼马鼻非甘老;是《读者文摘》杂志专栏“字词辩正”而来,

●一部讲述自己故事,顺带讲解一些字的根源的杂文集。引经据典,读过一半,弃之。

《见字如来》读后感(一):人来了又走 字来了走不掉

看理想举办过一期活动,张大春对话莫言,我去听了。

看讲的内容稍微有点学术,不算很有意思,有点昏昏欲睡。

现场赠了书,我拿着《见字如面》回了家,闲时偶然翻阅一下,第一次翻其实也是看不进去的,但就在枕边,多翻几次反而咂摸出了一点味道。

如张大春所说,“如“,好像;”来“,来了,这两个字叠在一起,就是”好像来了“,听起来有点玄,到底是来了,还是没来?为什么见到字,就好像来了?是不是只来不走?

肤浅如我,只能粗浅的理解:于人而言,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来了又走,带不走一片云彩;然而对于字,它就在那里存在着,巍然屹立,几千几百年在那,谁也挪不动它。

这大概就是中文中字的魅力所在吧,私以为汉字的另一大魅力,就在于“象形“,每个字一看就知道里面的感情为何,英文中枯燥的字母排列,定做不到这点。这本书撷取了几十个汉字,讲述中国文化史,每篇还附有几道题,仔细品读饶有趣味,让冷冰冰列在纸上的字词也变得有了温度。

比如你说“怕“这个字,我们为什么怕呢,心里空荡荡所以怕,内心茫然所以怕,不过说到底,你也可能说不上具体的东西,所以统统给他们留个白,看你究竟怕什么。

比如你说“病”这个字,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打针往事,幼童时期一针两针三针的景象和感受却仍然历历在目,让人如临其境。

还有很多字,但有些引经据典的字,我实在看不下去。相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些关乎怀恋生平的文字,因为在那些故事里,每个字有温度,有感情,镌刻在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就如同封面所写:见字如见故人来。

最后我想说,完全看懂这本书是有难度的呀,但至少你从中能知晓中文的魅力无穷大。

《见字如来》读后感(二):龙是一位好父亲

阅毕。大一买的签名版,年年拾出来读两篇,年年读完两篇塞回去,总觉得枯燥看不下去,现在毕业了,窝在家里反而有滋有味的读完了。大概是一本书终于到了适合阅读的时间点,也大概是大唐李白看完了不过瘾,想接着听张大春“絮叨”。

字一直是很有趣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什么东西既能三维的表达这片土地的风情,又能四维的传递时间的作用?唯有汉字,觉得无趣,只是因为学校的语文课本太白纸、文言文的教学太死板罢辽。汉字每天都在用,每天都在创新,就像疫情期间汉字充分的被发挥了搭配组合的妙用,而往下时深挖解字,一个字的背后是上千年的字生旅程。谁能想到荒的语意竟是福,而牙在古代有中介的用意,谁又能想到因为交通方式的改进关于马的字大量消失,而因为酒文化的兴盛酉部首的字形式多样。张大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再配合上分享古代故事的天赋,见字如来摇身一变,成了字词传奇,妙。

印象最深的一章是龙。传言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威风凛凛的神兽怎么会生下差异如此巨大的九兄弟,背石碑的趴地上、水性好的安屋顶、喜安静的垫炉角、爱音乐的困琴头,好像没有一个像老爸一样遨游苍穹,这明显不符合中国人望子成龙的标准嘛?可谁想过,这个标准本来就是长辈强加在子女身上的幻想,谁说腾云驾雾就是龙,我正义感强,蹲在衙门口主持公道就不是龙?我嗓门粗,伏在钟鼓上助音远传就不是龙?我斯文俊秀,缠绕碑顶供人观赏就不是龙?龙生九子,何必九子同样共挤云端,孩子的成长是自由的,是凭其自己选择的。龙果然是神兽,是合格的好父亲。

书中一个字就能牵扯出一段故事,手机中一张照片也能牵扯出一段回忆,书架上一本书还能牵扯出一段体验,一个一个单看很少,可结集成册就赋予上人生中一段时间的意义,这就是我写阅毕的原因,正所谓——追忆。

《见字如来》读后感(三):从古代缓步走来

从古代缓步走来 ——《见字如来》 ——听雪7801 字的由来,变迁,与继承。每天都在用的字,是怎么演变过来?是怎么继承过来的?她们都有什么本意,愿意,和延伸意?那都要从远古的甲骨文时代,或者更早的象形文字说起。看作者张大春如何娓娓道来。不但引用古籍,典故,碑文等等。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常识进行对比。来说明白,一个字,有什么古意,今意,如何演变。 作者张大春山东人,这就不难明白,他博学多才是有原因的,孔夫子的故里就是山东的。他本人在书法,诗词歌赋,说书,讲故事等方面,都有天赋。小说中既有魔幻,又有现实,故事融入现实,此次要解文说字,中间又穿插故事,后面还有考题,我做了很多,也只能十之六七,惭愧,不但要读懂,还要根据语境判断,考题有一定的难度,这对学习古文,现代文,以及对字的理解都要非常透彻才行,不然绝对做不出来。这个非常新颖,如今这样出书的到时很罕见了。可见作者用心良苦! 这对汉字的学习和传承,都是非常好的尝试,这样说不知道恰不恰当?个人觉得在做这种事情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怪不得莫言先生都去为了新书站台了。 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以害怕开始的,难道是怕我们学不好汉字,传承不好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又以老字结尾,这个可以理解,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老此处是不是也有成熟的意思呢?每个人也必然有成熟的一天。 我想想说母字,这个也是先生选的字,中国汉字有几千个,当然不可能在一本书里面全部说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字,也是一个伟大的象征,她是爱的带表。但看这个字就知道做母亲的有多辛苦,肚子这么大,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世界上怀孕母亲是最辛苦的,也是母爱是最伟大的!这也是我们最应该要感恩的! 说到这个字,古代,或者说甲骨文字形体字,是女子的双乳的两点,加一个跪着的人,可见那个时代,母亲的地位是何等的底下,就是一个哺乳的工具。想想我们的一生有关爱过母亲吗?是不是把母亲当奴隶来使唤?儿子的生日,母亲的受难日,可曾把这一天忘记,是记住你的生日还是记住母亲?行孝不能等,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见字如来》读后感(四):字,将生命带回来无数次

年前一首神曲《生僻字》爆红网络,被央视点赞,被明星改编,被多人翻唱。众多网友热衷于讨论歌词里的各种生僻字词,也从中再次领略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及其文化魅力。古有《说文解字》分析汉字、考究字源,汉字的演变又与书法有密切联系。一番经历后再去深入了解汉字的含义、体味字与人和生活的关系,我们想必会有新的感悟。

台湾作家张大春很早就出版了不少作品,著作等身,屡获华语文学大奖,自《城邦暴力团》、《大唐李白》系列、“春夏秋冬”系列,到《聆听父亲》、《文章自在》等,有口皆碑。他曾在电台说书,好捡故事,擅书法,爱赋诗,的确有几分古代文人气质。有天分,才华横溢,敏锐,灵动,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他与阿城、李锐、莫言等作家是好友,莫言认为他“好玩得不得了”。关于汉字,继《认得几个字》之后,张大春的《见字如来》如约而来。

书中所收录的内容源于作者在《读者文摘》中的专栏“字词辨证”,其也有数十年历史,算得上几番波折,而张大春承接梁实秋、林藜二位前辈,以此“为文字辨识教育略尽绵薄之力”。46篇文章的解字皆引经据典,巧妙合理,又生动活泼,也是因为文章伊始都有一段作者自身与字有关的小风景、小际遇,名为“得胜头回”的段落。

每个字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历史,作为表意、叙事、抒情、言志的工具,字词在时间的淬炼淘洗下,逐渐与生活融为一体,固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体系和习惯,但当那些随风而逝的字被追忆、揭起,仍值得品味、铭记。

很多心字部的字都表示害怕的意思,但“怕”字据推断,本与“泊”字想通,表内心恬静;讲“礼”与“信”,都是会意之字,都关乎道德,或与献祭、或与战争有关,“礼”的本质、“信”的复杂,自有其历史渊源。读者对“酒”与“食”中的文化开了眼界,而“龙”“蛇”“羊”“马”除了神话传说与生活具象,衍生出的与人有关的字词,也令人点头称是。书中还有一篇谈及了现代人2011年票选出的代表汉字“控”与“赞”,分析了其背后反映的人的身心处境。一篇篇读来,十分受教。

这么多年的说文解字专栏,字里行间看得出,张大春的考究认真专注,感悟敏锐灵动。他解释道,所谓见字如来的“如来”,是“好像来了一样”的意思,更亲近一番。他想要把一些字词揭露、钻探、铭记,将一些脉络梳理打通,映照当下。中国人对汉字终究是不能忘本的。记忆,属于历史,属于自己,很多字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带来的经验让我们重历了无数次生命一般,不断沉淀与升华。

《见字如来》读后感(五):【春节读书】汉字背后的故事

文字,一种特殊的符号。有了它的存在,文化知识才得以传播,世界才得以彰显文明之光。我们的汉字,更是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的奠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经千年的变化,从甲骨文、经文、到隶书、草书、楷书,每一次字形的变化,都体现了前人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 研究汉字,是研究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透过一个个方块字,我们可以探知它的起源、发展、变化,更能了解前人的生活与智慧…… 我们现在更多地把汉字当作一种工具,少了一些探究的意味。我们从小学习汉字的笔画、笔顺,多了一些死记硬背,少了一些文化常识。对于汉字背后的故事不甚了了。 张大春先生的《见字如来》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关于汉字的书。全书一共分为见自我、见故人、见平生三个部分。每篇以一个汉字为主题,写自己的生活、亲朋好友间的故事。由一篇篇生活气息浓郁的故事,联想到相关汉字的起源、变化、发展。每一个汉字都能串联起历史的发展,岁月的变更,你我的生活。 张大春,台湾作家。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近作《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大唐李白》系列、《文章自在》、“春夏秋冬”系列等。 生命只有一次,但每一个字,都历经轮回,带来不同的记忆。只要你愿意读,它会带来不尽回忆与往事。 ·魔术就是骗术。小篆中有此字,便是群鬼之一。佛教之中,将一切扰乱身心、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都称之为“魔”。所以这个重生字便不再是某一神秘妖物的名字,而成为我们感知、情感与意志上软弱、迷惑的代词。 ·作为一个孤立的字,“信”并不止如遵守诺言,“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豫让、专诸、以及荆轲所显示的那样单纯。最简单的解释:人言为信。既然言为心声,凡人说话必须落实,才能要人信任,所以“信”字的本义,不外就是古书上常见的那个“诚”字。 ·“慈”字发生的很晚,在甲骨文、金文都不见有,本义就是爱。这种情感有一定的指向和范畴,是指长上全新全意爱护幼小。这般用心,以“兹”为声符;试想:兹者,草木丛茂,不正是因为长上之辈扶持得法所致吗? 穿越岁月的轮回,汉字在变化之中,渗入每个时代的印记,一次次焕发新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汉字背后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