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友者生存》读后感100字

《友者生存》读后感100字

《友者生存》是一本由[美] 布赖恩·黑尔 / [美] 瓦妮莎·伍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友者生存》读后感(一):愿友好善良常伴你我

生物系新的微生物研究显示,细菌宁愿联合起来对抗外部威胁,如抗生素,而不是相互斗争。该报告刚刚发表在科学刊物《ISME杂志》上。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细菌的组合在密闭区域内时如何共同行为。在调查了数千种组合后,很明显,细菌为了生存而合作,这些结果与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说的相矛盾。"

在经典的达尔文思想中,竞争是游戏的名称。最适合的人生存下来,并战胜那些不太适合的人。然而,当涉及到像细菌这样的微生物时,我们的发现揭示了最合作的细菌生存下来,"最友好的生存 "大于 "适者生存","生物系微生物学家Søren Johannes Sørensen教授解释说。

这本书从更多生物的角度去阐释这个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更 友善,少一些攻击性~~生活会更美好也说不定

《友者生存》读后感(二):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这本书写得很有意思,对一些动物的观察,研究和实验,得出了结论。

黑猩猩不能看懂人的手势,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我阅读过很多相关图书,它们理解一直照顾它们的人,语言不通,那就是手势,所以应该可以看懂手势的。

的确狗,非常厉害,能够与人类相处,甚至对你主人也能够深入了解,听话照做。

有意思的是狗是从狼进化而来,你想过为什么狼可以进化成狗吗?

原来是因为食物垃圾,或者粪便。

这一点刷新我认知了,一直以为狼是肉食动物,不会吃普通的食物,没想到它们也吃粪便。

我想,群体人类能够自我保护,狼群攻击力不足以伤害人类群体,所以在寻找机会的同时,发现了一些“食物”,慢慢地总有一些狼跟随者群体人类,然后……

在解决这个合作问题上,委黑猩猩打败了黑猩猩,尽管与受过良好知识教育的黑猩猩相比,倭黑猩猩完全是幼稚的。然而在需要合作的时候,宽容战胜了知识。

我们忽视了倭黑猩猩的榜样力量,这会给我们带来危险。在我们的类人猿亲戚中,倭黑猩猩已经摆脱了困扰我们其他猿类的致命暴力。他们不互相残杀。这样一项壮举,尽管我们很聪明,却还没有达成。

血清素改变了我们头骨的形状。睾酮等雄激素改变了我们的脸和手。我们眼睛中色素的缺失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合作交流。所有这些变化都表明,在人族动物进化的后期发生了对友善度的选择。

根据人类自我驯化假说,当我们看到群体内的陌生人时,催产素应该帮助我们像倭黑猩猩那样向他们释放善意,而不是像黑猩猩那样充满攻击性。目光接触会使催产素进一步激增,强化情感联结。当你遇到一个新人时,与他进行时间足够长的目光接触的意愿可能比你握手的力度更重要,因为前者能让催产素发挥作用。与群体内的陌生人结交的本领可以增加我们的适合度,因为正如我们在因纽特人和塔斯马尼亚人身上所看到的,与世隔绝的人群会失去文化知识。人类的文化创新是超强的,因为成千上万的创新者都有独特的能力接纳陌生人并与之合作。

唯一能可靠地减少群体间冲突的方法就是接触。化解冲突的最好方法是减少群体之间感知到的威胁。

“没有人生来就会因为一个人的肤色、背景或宗教信仰而憎恨他,”纳尔逊·曼德拉写道,“人们必须通过学习才会憎恨,如果他们可以学会憎恨,那么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去爱,毕竟在人的心中,爱比它的反面更自然。”这句话说得很漂亮,抓住了人们想要相信的不宽容的本质,即不宽容是由“封闭的心态和无知”造成的,8而我们可以教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根据这种对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理解,”政治学家卡伦·施滕纳(Karen Stenner)写道,“不同的人可以保持他们想要的不同,而不宽容的人最终会通过教育摆脱不宽容。”

《友者生存》读后感(三):编辑手记 | 割裂的时代中,用一本硬核科普书传递爱与和平

《友者生存》这本书,是我作为一名新手策划编辑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孩子”——从选题到最后出版,全程操持。原计划7月出版,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11月,投注的心血终于浇筑成型。

能成为这本书的策划,颇有些缘分。

2020年7月,本书英文版甫一出版,我就在师姐周雯的朋友圈看到了推荐。本书第一作者布赖恩正是周雯师姐的博士导师,于是我得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本书。

之所以能和周雯师姐成为朋友圈好友,是因为本科时曾经作为一场留学申请经验分享会的组织者,邀请了周雯师姐来分享经验,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联系。

彼时通过这奇妙的因缘了解到这本书的我,还不过是一个刚进入出版行业一年的萌新,只承担文字编辑的工作,还没有尝试策划选题的机会,自然也不懂版权查询这回事。我在Libgen上找到了这本新书的电子版,便凭兴趣开始了阅读。

没想到,这本书一下就戳中了我。

引言便奠定了一种严肃的科普与深刻的社会议题讨论交相辉映的基调:我们常常把适者生存等同于“强者生存”“丛林法则”,这是巨大的误解。其实,真正让智人在大约5万年前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的,是非凡的友善和合作性。但这种友善也有其反面——我们只对“自己人”友善,却对“外人”极其残忍,这便是社会中种种对立、攻击、暴力的源头。

但这本书绝不会严肃到枯燥,作者对多学科知识的讲述是引人入胜的。开始阅读第1章后,我更是被深深吸引。第1章讲到狗因为“与人友善”而进化出了心理理论的能力——当你伸手指向一个东西,狗狗会看向你指的东西,知道你是在提示它;而其他动物则会看向你的手指,因为你的手指运动了。这种能力是人类婴儿1岁以后才发展出的。我便开始想我家的猫儿子,想着也要测试一下它们的能力。

最后一章则讲到,那些看重宠物狗的品种,把“纯种”视为高贵的人,也会倾向于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报以不同程度的友善;而真正与家里的宠物建立起爱与联结的人,便不再会在意品种。于我而言,不正是如此吗?

从一本小书里读到这么广泛的内容是不常见的。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城市建筑与规划兼而有之,科普知识密度极大,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很深刻。

到此,我已经决定,我想尝试做这本书。我向主任提出我想试试,主任很支持地同意了让我在选题会上报告这个选题。

当然,我不能仅仅靠我的一腔兴趣说服同事。我联系了周雯师姐,周雯师姐提到作者和北大的苏彦捷老师有合作,于是我便写邮件征询苏老师对引进出版这本书的意见。苏老师最近为大众所知是作为航天员王亚平的导师,但其实在心理学界,苏老师绝对居国内最知名的教授之列。苏老师很热情地回复了,盛赞了作者及其研究,并且许诺为这本书写一篇推荐序。

于是我做好准备在选题会上做了报告,可是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我还不知道需要提前查询版权!选题没有通过,查询版权经过一段时间等待才收到回复,版权开放。我赶紧又在选题会上做了第二次报告,终于通过了这个选题。还没有正式开始承担策划编辑工作的我,成为了这本书的策划编辑。

后来我才慢慢读完了英文书,理解了人类的友善悖论——我们对“自己人”极为友善,这是我们的进化优势;但我们同时对“外人”极度残忍。书中最让我深思的,是对“非人化”的论述——我们常常不把“外人”当人看,便不需要动恻隐之心,完全不用去共情他们的感受。这或许是对当下的种种网络暴力、冲突对立最好的解释。正如一位美亚评论者所说:If this does not sound relevant to our world right now, nothing does.

传统上,社会心理学在探讨人际对立与攻击时,往往采用两条主要路径:

1. 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我们基于身份认同,把自己和他人自动归类进某个人群,进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例如,我们会给穷人贴上“可怜”的标签,穷人和富人产生摩擦时立刻站在穷人一边攻击富人;同时也给穷人贴上诸如“没文化”的标签,看见一些怪异的行为就报以鄙夷。从这一路径来看,人们的攻击和对立是源于人类固有的认知偏差。

2. 从众和服从。正如所罗门·阿希的经典实验指出的,即使你知道正确答案,但看到身边的人都选择了错误答案,你也很可能会出于压力而从众。如果你看到所有人都在攻击一个人(或一群人),甚至你尊敬和喜爱的权威都在指责这个人,你也很难独善其身。这就是所谓的“平庸之恶”。

这是我之前一直学习、反复读到的。但这本书给了我新的视角:平庸之恶的“平庸”不该被夸大,“恶”是真实存在的——当网络暴力甚至战争、屠杀发生时,施暴的一方不仅仅是在服从或从众,也不仅仅是受认知偏差影响。

他们真的没有把受害的一方当人看!

不论他们是把受害的一方当成猿猴还是蝼蚁,甚或只是当作纸片、网络中的虚拟,他们都没有把受害者当成人,于是他们的共情神经回路不会被激活,他们可以做出惨无人道、毫无人性的事情。

人性中本来存在善良天使,友者生存,我们对“自己人”的友善与合作就是善良天使。要减少暴力和悲剧,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明晰了——如何把更多的“他们”纳入“我们”的范围?

这本书横跨了多学科,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还好,我有幸找到了最合适的译者。

我在豆瓣上关注了柏雅老师,他对诺奖得主坎德尔的自传《追寻记忆的痕迹》的翻译广受赞誉;并且看到他的上一本译作《自私的人类》,感觉他可能对《友者生存》也感兴趣。于是询问了一下,没想到一拍即合,柏雅老师对这本书的喜爱与热情比我只多不少。能得柏雅老师承担翻译,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了底气。

柏雅老师对文字可谓精益求精,在交上译稿后,又对校样进行过2轮全文审读,每次精修都让书稿更加易读,甚至也为我们指出了一些编校中疏忽的问题。来回的切磋让我受益匪浅。

原书中很多章没有加小标题,读起来有些吃力;作者取的章节标题也有些抽象,不利于读者从目录获得对全书内容的第一印象。于是我们和柏雅老师一起对章节标题进行了调整(柏雅老师甚至对章标题字数都做了算计,把全书分成了四部分,每部分的章标题字数长度一致),也加入了一些小节标题,以期对读者阅读有所帮助。

前后反复切磋琢磨时间最长的当属封面。我从一开始就对封面有一个比较确定的设想:我想要一个早期智人和一个现代人握手,最好是画面从中间分成左右两半,一边是数万年前的背景下的一个原始人,一边是现代都市背景下的一个现代人,后者最好是女性,并且身边还有一只小狗。但这个设想要实现起来不太现实,设计师和我反复沟通,我也不断反思一本人文社科书的封面适不适合太花哨,是否要再请一位插画师来画。最后设计师用他的方式做出了我想要的主要画面,我们又反复沟通调整图片和配色,前后几个月时间才最终定稿。特别感谢设计师的耐心,最后呈现的效果我们都很满意。

在做这样一本“学术型大众书”(或者“警世型科普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明晰了自己的定位——我正是想做一个学术型大众书编辑。进入出版行业之初,会觉得做书是一份高级的、充满情怀的事业,而随着日日打磨细碎的文字,会渐渐只把它看作一份磨人的工作,普普通通。而做这本书的旅程,于我也是一段重新定向的旅程,重新发现情怀,并让“我的工作”因我而有所不同,也让我因它而有所不同。

诚挚将这本书推荐给热爱科学、求知若渴的读者,推荐给坚信爱与和平、希望消弭网络暴力与各种对立的读者,也推荐给深爱毛孩子的猫狗主人。

在这个越发割裂的时代,希望这本书能传递一份爱与和平,让你我获得一些关于人性的领悟,服下一剂良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