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荒野志的读后感大全

荒野志的读后感大全

《荒野志》是一本由黄菊 主编著作,78.00出版的32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野志》读后感(一):读书笔记1808:荒野志

行李丛书的第二部,之前在老王那里淘到第一部寻隐记,甚是喜欢,第二部则是在城市之光书店看到的。

野外探险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头上有卫星定位,手上有各种通信设备,全身可以武装到牙齿,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探访人烟罕至,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

我总想着出去走走,却每每借口俗事繁多,等等又等等,岁月就蹉跎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人际交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越来越长。远离城市,回归荒野,倾听自然的底噪会是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吧。

这本书的内容感觉不如上一本,访谈的内容太单薄,受访者和采访者没进入那个状态。

我决定背起相机,出门去江边转转,拍拍水禽。

《荒野志》读后感(二):《荒野志》|走向荒野,走回内心

我把自己的心从荒野拉回来,回到文本自身,来谈谈《荒野志》。

我太喜欢这一系列书了,目前把三个行李全看完了。

曾经一度,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来自荒野的孩子,西北大漠,朔风猎猎,仿佛只有那么天大地大的地方,才能安置我们无法安放的灵魂。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荒野。

记得很早很早听过一首歌《空城》——城市已睡着了,只剩下霓虹在燃烧,那是寂寞的符号,黑暗中张狂放肆的招摇。虽身在城市,但属于生命的荒凉感和孤独感扑面而来。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中大部分人走向荒野的原因。

《荒野志》是"行李"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叫《寻隐记》,这个我在前面介绍过。因为个人兴趣原因,我更喜欢《荒野志》,从采访人数上看,这一期比第一期还少一个人,但是整体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是很饱满,每一个人都饱满,不似《寻隐记》中,会把一些不太相干的内容塞进来,读着让人感觉到略微别扭一些。

大抵还是荒野的原因,我喜欢这一本。虽然文章中涉及的主人翁的做法,我都不敢尝试,但是那一颗颗勇敢的心,让人充满对英雄的崇拜。这些英雄的故事,都是很小众的存在,如果你不关注这个圈子,可能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充满着"冒险"精神,用挑战个体极限的方式去与荒野中的自我相遇。

先把内心的崇拜放下,认真进入这个文字世界,看看荒野中的遇见。

书中采访的12人,有走完成吉思汗大道,走了10000公里的澳大利亚人蒂姆·寇普,有夏季独自穿越罗布泊的老独、有行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寒山、有《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的作者乔阳乔公子(她的书我介绍过,是个女生)、有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科学科普类图画绘画师张瑜、高原第一摄影师李国平、登山界女王罗静、肩单小王子张亮、漂遍中国大江大河的爵士冰、酷爱极端地理环境下运动的程远、长距离徒步女生张诺娅。如果你是户外运动爱好者,这些人的名字足以让你震惊,但是他们的事迹,还需要一点点来看。

选择户外运动,尤其是户外探险或长距离跋涉,都是选择与自我相处、自我挑战的方式。这12位户外大咖,每一个人的闪光点都是光彩熠熠的,但限于篇幅原因,在这里单挑出让我比较感动的几个片段与朋友们分享:高原第一摄影师李国平、登山界女王罗静、程远和长距离徒步女生张诺娅。

李国平有一句话让我很受感动,你没有拍到更好看的照片,是因为你爬得不够高。可以说,他常年在高原行走,是中国名山大川的常客,尤其是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他克服重重困难,排遍了高原上14座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他在终年积雪、生命痕迹极为稀有的冰天雪地里,找到了独属于他的天地,甚至,在别人无法到达的地方,他还发现了新的冰川,为科学考察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

与极高山有关的,中国登山届一姐罗静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她曾是白领一枚,2002年的一天接触登山活动,在先后5年内登顶10座8000米级山峰,成为世界登山界的一大奇迹,在我们看似无法实现的目标,她都"轻而易举"的打卡了,不过即便如此,她依旧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厉害,她从来不把自己当成"登山家",而是把登山当成心灵突破的过程,在爬上一座座高山之时,她也不断完成自我,超越自我。

程远的简略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对抗孤独,我跑了十年。其实热衷跑步的人都知道,选择运动,其实是更孤独的过程。而跑步本身是一场自我寻求的过程,找回自己,回答内心,跑步时可以什么也不想,也可以什么都想,热衷跑步的村上春树写了一本《当我在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面奔跑,一面反思。我想程远选择了一种更为艰难的方式,他选择的是在戈壁、在沙漠、在极地等荒野进行挑战极限的长跑。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行为:这不傻子吗?自己找罪受。其实热衷运动的人知道,选择一种方式磨砺自己,强化对自我的掌控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主动面对人生的方式,程远把每次参赛当成是一种探险,去完成各种不可能实现的探险,然后在回到生活中,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远征的意义。

张诺娅,90后重庆姑娘,看到她的徒步距离——12500公里,什么概念,步行从北京到拉萨,接近两个来回。而且而且,她行走的路线,还都不是纯粹的平地或者荒野坦途,而是山路小径,她走完了美国四条著名长距离徒步路线——科罗拉多栈道、太平洋山脊小径、阿巴拉契亚小径、大陆分水岭小径,成为业内知名的姑娘,而借助徒步,她也逐渐发现属于自己更广阔的人生。

孤独的灵魂,他们走向了荒野,更是走向了内心。

《荒野志》读后感(三):天目山游记—二十几个二十几岁的

十点半到名宿,分好房间后马上踏上了行程,老板送我们一大把约莫一米长的简易竹竿登山杖,有的人拿了,有的人没拿,我把冲锋衣的拉链一口气拉满,胸膛就立马挺拔起来,变成一个全副武装的背包客了。 住的地方坐落在山脚下,坐北朝南,四周被群山以一种不太密实的姿态环绕,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阳台和四楼天台,可以望见黄一片绿一片舒缓的南坡,遍地都是落叶,静谧的不成样子。唯一的动静是南坡深处传来的野鸡叫,野鸡叫主人养的老母鸡就跟着叫,老母鸡一叫四五个鸡仔也扑腾起翅膀来了,一副欢欣鼓舞的样子,煞是有趣。他们是山里地道的音乐家,塑造了山的性格,完善着他的人格。院子里是两只主人养的狗,一只卷毛叫毛线球,一只平毛叫嚅道夫,他们只是慵懒的换着地方睡觉,太阳从东边挪到西边,阴凉的位置也跟着动,我们出发时他们还在院子西边,傍晚回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到东边去了。 检过三次票之后,我们连工作人员也没有见过了,大山里只剩下音响的声音和一条没有岔路没有穷尽的路,幻若通天之径。徐小胖说我的歌只有纯音乐没有激情,我换了新说唱的歌单接着放,刘雨欣说我的歌音量太小,我就把声音往大了开,二十几个二十几岁的人排成长长的一队,蜿蜒在小路上。身旁的人与景观只是一个擦肩就恍若隔世,有时我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有时候我又走在尾端…… 旅行最大的好处,是人对差异的敞开。因为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确信的东西,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实际上面临的问题是:面对差异,你怎么反应?排斥还是融入? 这也是生活的课题,是书里读不来的东西,我想人终归还是要走路的,用双脚丈量世界的时候,才知道文字的分量,然后再用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去看待,就会变得更加豁达,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天目山被称作大树王国,其间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峡谷众多。以“古、怪、大、美、奇著称”。景区介绍里花里胡哨的形容词只有真正用鞋底才能摩擦出感受,秋天像一只金钱豹飞快的奔跑过来,在瞳孔里闪过,目光所及之处,就只剩下石与树了。 我们在一里亭做了稍长的休息来吃午饭,时值正午十二点半,光线强烈的穿透密密的树叶灌进来,打在人的脸上,山林里就变得愈发明亮起来。 吃过饭后就分散成小队了,七八个人一组分批进军山顶,老计拖到所有人最后面露出了迷人的笑容,加上肥胖的身材显得很是可爱,我就知道他要溜了。他也是一个随心的胖子,对有的人来说,表面就是实质,两百斤的身躯掩盖了很多东西,他很会做事的!我想。 填饱肚子后开始加速前进,一路过三里亭、五里亭到眠牛亭,庭前有一石,石形巨大,东侧有如石斧斜劈,上宽下窄,成一空间可避雨卧牛,唤作眠牛石。杭州自古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以前的人们牵着牛,行至半途,在这里避雨歇息,老牛哞的一声就叫醒了山水田园里的一切,鸟儿也飞了,烟雨也停了,又要开始赶路了。 星光不负赶路人,我们都在路上。 到狮子口,普同塔,过洗钵池到大树王,大树王只剩一个小小的枝干还有绿叶了,整个主干都干掉,庄重的立在那里显得很突兀,他在轻轻叹气!在他不远处的另外一颗,人们给他挂牌叫做新大树王,郁郁葱葱的很是挺拔,却少了很多东西。我没有去看新大树王,我拿手指摩挲着他苍老的主干,感受到了厚重的气息。

在我的老家也有这样一颗神树,叫八股槐,祭拜的香灰点燃它时,我还帮消防员扛过水管。村子里的路太窄,消防车根本进不去,就只是不断的接水管,到最后才发现水管铺得太长水压不够,于是所有人就看着他烧,大火蔓延到所有树干,一直烧到了傍晚。 那个时候我还小,对自然只是怀有好奇,不太懂神树对人们的意义。后来村里的年轻人就慢慢走光了,去大城市寻找机会,留下衰落的老人和村落。我刚来读大学之前,村委会重修了古树的基台,给他挂上了吊瓶,可他后来并没有起死回生,现在只是光秃秃的立在那里……

复行数百步,到开山老殿,殿外银杏叶落满地面,再看山下已是层林尽染。黄色的墙,黄色的叶,红风绿树,宛若神仙佳境。殿内供的是江南古佛,我一直有见佛拜佛的习惯,伫立在佛前的时候我就想,江南古佛与开山老殿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呢?佛又何曾不是凡人?

他们见山开山,遇水搭桥,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今天他们依然活在这里,做山林的庇护者,他们是值得深交的好朋友。 至此已至山腰,剩下的就只是冲顶了。 天目山海拔1506米,最累的是最后冲顶的路,光线慢慢的暗下去,就看不清路了,路上只是五颜六色的秋天落叶,一旦踩空就是崴脚与跌落,让人根本不敢放松,只是专注的看着路面,到最后竟也分不清是落叶还是路面了,所以只是一个劲的走。 后面的路面很不规整,非常难走,吃的东西也吃的差不多了,我们需要保持状态,基本上一直保持走走停停的状态。 这条路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像一个黑洞,没有尽头,如果没有巨大的耐心与坚忍,是爬不上仙人顶的。所有的虚伪与崇高都会在这里土崩瓦解,被击个粉碎。他只属于忠于自己,敬畏自然与生命的心灵。 我想起父亲送我的诗集里有一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我们是在无数次相互加油打气中登顶的,身后是老房子和气象站,身前是层层叠叠的低矮的山,有时看得清,有时看不清。那时觉得天目山有神光笼罩,而今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目睹它步入时代的洪流。 下山的时候老计已经在山腰的开山老殿等我们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下山的小客车。手机快关机了,我把歌单换成了激情的电音,声音开的老大,一颠一颠的走下去,膝盖已经顶不住了,很多人也开始小腿发抖,我们互相搀扶着挪了下去。 上山的路难走,还可以自己控制,下山的路轻松,却总是身不由己,身心俱疲。大山想告诉我们什么深沉的道理呢?人生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重回开山老殿时已是下午五点,景区的工作人员早就下班,因为要等我们都快骂娘了。所有人精疲力尽,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去车站坐车下山,我的手机也很应景的终于关机了。在等车的时候,车站开饭了,三四个人守着这个车站,炒几个菜和肉,一条狗,一坛酒,一阵爽朗的笑声和碗筷声。我在窗外看见这一幕时仿佛梦回古代,眼神久久不能离开。

上车后夜色已经十分昏暗,正值农历十四,透过窗户高空中升起一轮明亮的月,司机的驾驶技术很好,盘山公路也被开出了乐趣。 老人说万卷书不如万里路,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的思绪还停留在龙凤尖的人那里。 他们属于大山,孤守着把日子过成了诗;而我们是旅行的人,只有头顶这一轮明月属于我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