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一本由[美]保罗·奥斯特著作,理想国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1.00,页数:2018-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精选点评:

●记忆并不是共通的

●一个人的孤独,是另一个人无法进入的秘密园地。

●比起记忆之书,我其实更喜欢第一部分关于他父亲的片段记叙。意外的是,他竟然在记忆之书里提到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奥斯特/好作家的魔力在于,不管写什么我本来并不感兴趣的内容都能让我看得欲罢不能。还会继续看他的书。

●似乎一直对保罗·奥斯特难以来感,不是说不好,也不是说不高级,但总觉得他的作品有点干瘪和细碎,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藏书阁打卡】论述性大于叙述性,由作者父亲的突然去世,一张家庭的合影,挖掘出家族的秘闻,奥斯特带我们去窥探一个自闭疏离的父亲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成长史,是怎样的家庭环境塑造的父亲这样的性格。 “生即是死,死亦是一种生”,人生毫无意义,我们只是苟活于人世。 “缺乏中心把他变成了永远的局外人,自身生命的游客。”或多或少照见自己,某种程度上都在补偿失落的童年。帕斯卡尔:“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生活如此琐碎,孤独或是一种逃避。但生活无论如何会继续。

●要进入另一个人的孤独,我意识到,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逐渐认识另一个人,即使是很少的程度,也只能到他愿意被了解的程度为止。

●过去隐匿在物质对象中,在世上的漫游同时也是在我们自身内的漫游,我们踏进记忆空间的同时也走进了世界。但渴望并不会致使他人出现。

●奥斯特第一本。

●意识流的孤独

●写得很好,有情感有分析有哲思。自恋的奥斯特呀,无时不刻地都在剖析自己描写自己,使自己成了一个客体。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一):局外人的孤独

当我们谈起人一生的历程,孤独在所难免。

关于死亡,衰老,偶然性,荒诞,还有根深蒂固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寻父之旅就相当于寻根,当父亲的身影已经缺席了好多年,这种跟和对自我的肯定再难找寻。

人人都在寻找一个归属,可人人却始终孤独。

人无法打破另一个人的孤独,走进他的秘密花园。而另外一个人也照常如此。

孤独和孤独之间的差距,是个体和个体更加孤独。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二):“一个木偶寻找自我”的热情与徒劳。

2021-28《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第一遍看的感受:《一个隐形人的画像》是叙事性的。正巧刚看完《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其中描述了很多不成熟的父母的特质,正好和这部分相呼应,感触颇多。第二篇《记忆之书》一开始让我以为是描述情绪的散文,不太适应。但有一层神秘的气氛包裹在读者周围,让我沉溺进去。文本仿佛说了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例如这个启发:写作行为等于记忆行为。写作实际是在复制孤独。写作如同画一幅关于过去的画,写作是对过去记忆的整体回顾。对记忆的整体回顾/对孤独的复制产生了新的东西,带来了此刻的丰富与自足。 第二遍看的感受:其实保罗·奥斯特讲的哲理并不深奥:万事万物存在联系、一些相似说不清是偶然还是天意、受过精神创伤的人容易逃避。但是他的不断抛出问题的、用新问题代替老问题答案的悬疑风格/文风挺厉害,让人觉得文本背后总有些没说出来的深刻的东西。 最后我理解了,所有主题都指向木偶寻找自我的热情与徒劳。 确实有点水。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读后感(三):超越孤独

对约拿书的最初评论。 相对于其他预言书,人们会立刻被它的与众不同所打动。这简短的作品,唯一一个以第三人称书写的段落,比《圣经》里的任何其他段落都更像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然而,它仿佛从外部讲述,就好像通过投身于孤独的黑暗,这个“我”从自身消失了。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奥斯特的这本书其结构框架是特别的,既不是简单的叙事体也不是单纯的沉思录,而是二者的结合,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意识陈述,解释了“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这一主题。 事实上,中文的“孤独”并不能完全说明作者原本使用的“solitude”,“solitude”是指主动寻求孤独的状态,“独处”会更接近其含义,相对,“loneliness”才是中文“孤独”的普遍意义。所以,奥斯特的这本书实际上呈现的是在独处中焕发的思想。 而他的文字反过来明晰了这两个概念:如果一个人从这个万物关联的世界中隐没,也就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换句话说,不再对其环境做出思想性和感受性回应,而只是生活在生活的表面,尽管物理性和生理功能性的“我”依然在活动,但实际上已经坠入孤独“loneliness”; 而如果我们能像是阅读一本书一样,将在阅读中进行的心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结构的,语言学的,宗教学的,人文学的,哲学的等等诠释作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将切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与其文化的网络中。因为每样事物都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同时存在于世上和我们心里。因此,正是为了超越生活中的各种缺席带来的“孤独”loneliness,人是需要拥有“孤独”solitude”的,以完成内在的丰富与自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