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读后感精选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读后感精选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是一本由(美)奇普·希思 / 丹·希思著作,中信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68.0,页数:2018-08-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精选点评:

●讲述了怎么降低改变行为的难度,三大原则:指挥骑象人、激励大象、营造路径,通过一系列案例引出了三大原则下的一些具体方法。书后的框架和问答可以作为具体行动的参考清单,指导实践。

●道理都很棒,科学不鸡汤,遇到问题时,妈的全都忘。

●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还不错,案例多,理论也说得过去。

●流畅

●翻译一言难尽,喜羊羊灰太狼都出来了,怀疑自己看了一本假书

●种草的是行为设计学设计关键决策那本,想着同系列就中枪买了这本,为什么瞬变换个名字,怎么有这么骚的操作

●理智的找到方法,从小习惯开始改变。。。

●知乎体..

●驱动力

●学会一种新的思路去理解和实践“仪式感”。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读后感(一):改变哪有什么零成本?

本书充斥着大量的事例,去逐个印证作者在改变之路上的脚步。从思想上笃定自己,从案例中迷失自己,当你爬上来之后,去改变吧,就是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想着改变,但是都缺少动力,途径和方法,本书虽然不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灯,但是更加让我们从方法论上,细化而笃行! 加油吧!自己!加油吧!各位!

也算是我2021年的第一本书了,纪念一下。 下一本书《华为团队工作法》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读后感(二):故事思维,榜样的力量

这本书写的挺不错的! 我平时工作中用了很多类似的方式方法,但是没有串联起来。 比如: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写榜样的案例,总结榜样得套路,原来这属于“找亮点,制定关键步骤和指名方向” 这里让我自己的思维有了迭代,需要黑榜样一个正向的身份和代号! 比如几袋长老类似!也是另一种游戏思维的运用,指名方向有时候不是简单的“ SMART”原则,需要采用“终点明信片”,带点人情味。 这一节思想被称为“指挥骑象人!要么让优秀人影响他,要么让曾经的优秀影响自我” 第二 激励大象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读后感(三):用正确的方法,温柔而果断地改变世界

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读完试读的部分就决定要买,认同书中的方法论,但是买回来后读了差不多1/3的时候,觉得索然无味,正想要放弃的时候,恰逢我自己也在改变,对于书中的很多例子有了共鸣,而且确实是需要好好思考的,便一口气读完了,很受用。

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很不同的感受,当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一个想要改变别人的人,或者说是在产品经理角度想要改变用户;读到后半段的时候,我就是那个想要发生改变的人,从自己的生活到工作,于是对于其中的很多方法很受用。

这本书虽然叫做零成本改变,其实说的是,想改变的人学习并使用合适的方法,让被改变的人“零成本改变”,正所谓「改变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这个世界的想法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读后感(四):个人心得

书名有些哗众取宠吧,佩服编辑的策划能力,英文书名叫做《Switch: How to Chang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的作品,核心贡献是说:“”要想+必须“:某人要想成功改变自己,必须同时调整三个要素:理智+情感+情景。即“好事之必要条件”模式。

其实必要条件是最低要求,因为如果不具备就一定没有好事,而具备了仅让好事初步具有了可行性。如果作者能力再上升一个台阶,就可以研究下这件好事发生的充分条件,一旦具备了充分条件,那么好事的发生就具有了确定性。

同时给出一个思维公式,或者我分析各种思维作品时所发现的规律:往往都是一件想要的好事,或者一件不想要的坏事,再加上对这些好事或者坏事得以存在的各种条件进行探寻。

本书关键词:

改变、改变幅度、感觉、影响、说服、习惯

思考应用:

本书所言对我的股市博弈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精)》读后感(五):比起方法论,还是骑象人概念本身更有趣

回想一下为什么会看这本书,没记错的话,是因为陈海贤在课程里推荐了。

它对我意义最大的地方在于,第一次看到了「象」和「骑象人」的概念,理解到理性与感性力量悬殊。让我从拖延症自责中解放出来,打破了我最近 1、2 年来对数据量化的过度迷信,并重新开始思考相信的力量(尤其在工作中)。

此外,它提出了一种应对问题的办法,即不追究问题的成因,更多依赖分析和提炼现状中的有效动作去持续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挺有趣的,毕竟我是一个天然刨根爱好者...

不足之处在于,这类书都有一种类似腔调,好像掌握了某种方法论,我们就掌握了自己和生活一样,知道和做到之间总是有(也许无法跨越)的鸿沟,因此完全不应该有看过某本书就怎么样了,这种幻觉。

ps:这本书的作者、内容,其实跟《瞬变》是一样的,应该只是出版社做了一下包装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