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里逃生读后感1000字

死里逃生读后感1000字

《死里逃生》是一本由[美]斯蒂芬·L.穆尔(Stephen L.Moore)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里逃生》读后感(一):漫长的绝望

这本《死里逃生》的跌宕故事大约就发生在1944年至1945年的菲律宾战役,是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率领的盟军下,反攻日本军的一系列战役。日军最开始占领着菲律宾诸岛,还俘虏了美军150多个战俘,非人待遇一直是日本人擅长的事情。作为曾受日本巨大创伤中华民族,看此书时不免带入痛心。

其实,巴拉望岛战役美军与日军在1945年2月28日至4月22日于菲律宾群岛南部巴拉望岛爆发的巴拉望岛战役是美军胜利者1号及2号计划之延续,亦是美军解放菲律宾战役之一部份,美军希望解放菲律宾南部岛屿、结束日本统治及消灭残余之日本守军。目的是解放南部岛屿及消灭防守之日,解放菲律宾南部岛屿及消灭在岛上的日本守军。日本看大势已去,还不忘险恶用心,对所剩无几的战俘赶尽杀绝。对待战俘的态度,显示出一个民族的劣根性。

我生活在东北,对日军战俘及其后代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尤为关注。身边切切实实的看过,日本人的孩子在中国被普通的农民家庭抚养长大成人,最终回到日本的故事。相关的纪录片也是比比皆是,善良的普通人,真实的人性。

战俘是在战场上陷入绝境(如弹尽粮绝,四面受敌,胜利无望)之时,不作无畏流血牺牲,放下武器向对方投降的军人。战俘不是贪生怕死不战而降者,更不是临阵反戈,投敌变节者。

《死里逃生》读后感(二):从《死里逃生》看各国如何对待战俘

本书斯蒂芬.L.穆尔是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二战军事历史学家,有多部关于二战的著作。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美国战俘在菲律宾巴拉望集中营从日军的虐杀中逃脱的故事,用书中原话就是“讲述的是一段极其悲壮却至今仍未被了解的逃亡史诗”。但是比起美军战俘们度尽劫难、九死一生、荡气回肠的精彩逃亡故事,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启发更多的是战争中对待战俘这个问题,这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性。

日内瓦公约规定: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不得虐待和侮辱,不得作为人质,不得损害个人尊严。战俘的住宿、饮食、医疗卫生应得到保障。不得命令战俘从事危险性和屈辱性的劳动。在任何情况下,战俘不得放弃公约所赋予的权利的一部或全部。在一人是否具有战俘地位发生疑问时,未经主管法庭作出判决之前,享受本公约的保护。

其实就说我们平时看的抗日神剧就不难发现,二战中日本军人向来十分残忍,这种残忍不仅仅是对于敌人,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往往会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比如生化袭击、自杀式袭击等等,对此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天皇的狂热崇拜,二是日本自古以来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军人残暴,日本政府则是蛮横,根本不遵守国际公约。他们在“九一八”事变后就退出国联。而且拒绝签署《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公约》和《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虽说同为法西斯军队,但相对于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日军更为凶残。德军也好意军也罢,他们在交战中都很遵守战俘公约,对于战俘和平民都有较好的保护。但日本就不同,不论是平民还是军人,都一律疯狂攻击,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是中国,就是美、英等欧美大国的俘虏,日军也照杀不误,本书所列之史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比之下,我国对待俘虏的方式可能是最好的。二战后,我国坚持优待俘虏的原则,很多俘虏因此被感动,选择弃暗投明、并肩作战,我国优待俘虏的政策一直传承至今,这也体现了我们泱泱大国的文化包容和气度。

《死里逃生》读后感(三):无力抵抗的绝望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是日本军国主义大肆烧杀抢掠的哀伤地。中国军民伤亡达20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南京大屠杀带来的伤痕是永远无法抹平的。

但是日军的残暴并没有限定在中国疆域之内。当他们占领新加坡,针对当地华人进行了有计划的种族清洗,这是“新加坡大屠杀”。当他们在在菲律宾击败美军,俘虏78000名美菲联军,他们虐杀俘虏,这是“巴丹死亡行军”。

南京大屠杀、新加坡大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被称为“远东三大惨案”。

《死里逃生》讲的正是“巴丹死亡行军”的真实故事。

读这本书,可以打破从前往后的顺序,先看一看最后的幸存者名单和遇难者名单。

1944年12月14日巴拉望大屠杀的幸存者名单仅仅只有一页,十一个人;而遇难者名单有长长的四页。

感受附录带来的震撼之后,再读最后一节的“审判与悼念”。在这一节会发现对巴拉望大屠杀战犯的围捕行动异常坎坷。行凶者阵亡、资料被破坏、战犯否认罪行,十一位巴拉望大屠杀的幸存者无法用一己之力改变1958年所有日本战犯获得大赦的事实。

这种无奈与愤怒的情绪,会迫使人翻到正文的第一页,并沉浸在一种绝望之中不可自拔。

《死里逃生》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如此深入的绝望感,是因为作者斯蒂芬·L. 穆尔从档案馆、资料室、幸存者及遇难者家属手中搜集了大量资料,并用他多年撰写历史刊物文章的娴熟文笔,给读者带来了最直接的真实感。

不同于从一个主人公的单一视角回忆战争的著作,《死里逃生》是一部群象戏,他讲述了十一个幸存者各自的不幸。无论他们之前所属的军种如何,在被俘之后,都无法摆脱死亡行军中的酷热、饥渴和疾病,也无法抗争日军毫无人性地虐待、凌辱和杀戮。

有的人会感叹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这十一个幸存者的意志力,但他们和遇难者相比,只不过是绝望中多了一点点的幸运而已。

这些展现传奇故事的主人公被人奉为英雄,但他们之中,有的人对这场屠杀绝口不谈,有的虽然并不忌讳却一直受噩梦困扰,这背后的原因,是书中二十多万字都无法承载的苦痛。

当我们面对黑白的文字都深感无力之时,那些亲历者在轰鸣的枪炮声、刺耳的谩骂声、血腥的呼救声中,见识了人类完全被兽性控制、彻底丧失文明的一面,他们的离世,也意味着再也没有人能够向世人传达战争的真实。

《死里逃生》读后感(四):那段不堪的回忆之《死里逃生》

Blue编辑

战争是一个残酷的词语。普通大众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己生活的家园陷入战争之中,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国家的诞生。而国与国之间就和人与人之间一样会产生纠纷,产生争斗。战争无疑是国与国之间最后最直接最暴力的解决方式之一了。近代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当时的参战国而言都是巨大的伤害,从长远意义上来看没有受益方。

对于苦难尤其是经历过的,人们的记忆是尤为深刻。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而言,基本上对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可能还停留在抽象的脑海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道路都是以和平发展为宗旨,和平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是战争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失,由于国外的敌对势力对于我们一直都是处于虎视眈眈的状态,所以我们就更不能放松警惕。

反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更是让所有的人都义愤填膺。对于国内读者而言,关于当时日军侵华的历史相信已经了解的非常。当时的日本军人对于中国人民的暴行可以说已经了解得足够详细,日军对于当时的中国战俘直接就是虐待行为。

那么当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事件之后,日本军人对美国的战俘又是如何对待的呢?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美国著名二战军事历史学家斯蒂芬·L. 穆尔编著,纪丽娜翻译的《死里逃生》一书就将视角对准了当时日美开战之后的菲律宾。

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放在了日美开展初期美军暂时处于失利的阶段,这个时候的日军将进攻的方向指向了东南亚,而菲律宾则在但是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殖民地。驻守菲律宾的美军在得不到外部援助的情况下选择了向日军投降,本来以为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作为战俘基本的人身权利还是享有的。但是这一切对于在菲律宾向日军投降的近12000名美国士兵和58000名菲律宾士兵而言,这只是进入地狱的开始。

相信眼前的你可以通过本书三个部分中11个亲身经历这一切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和折并最终幸存下来的人的回忆感受到这些已经成为魔鬼化身的日本军人的恐怖。本书相当于是一部纪录片的回忆版,在这里你会看到日军的残暴其实是不分国籍和国界的。通过本书中描写的这些宝贵回忆录我们可以与当时日军在中国大陆犯下的暴行进行对比,这样相信对于战争的恐怖,对于日本军人的残暴会有更清晰地认识。

最后想要给眼前的你一句话:勿忘国耻!

《死里逃生》读后感(五):投降不是战争的结束,而是噩梦的开始

在二战的历史上日军进行了多次惨烈的大屠杀,而最近我阅读的一本书正好讲述了一次发生在菲律宾的大屠杀事故,这本书叫《死里逃生》,是由美国作家斯蒂芬·L.穆尔(Stephen L.Moore)所著,这位先生是美国著名二战军事历史学家,被海军陆战队官方杂志评价为“第一流的权威作家”。

本书讲述的是一段极其悲壮却至今仍未被大众知晓的逃亡故事,一个关于美国战俘在巴拉望集中营与饥饿、暴虐和死亡抗争的英雄故事:1944年末,巴拉望岛上有150名美国战俘被囚禁在集中营,没有人前去营救他们。他们像奴隶一样劳动,一边遭受日军看守的欺凌拷打,一边拖着病体忍饥挨饿,更可怕的是:1944年12月14日,日军端着机关枪和燃油对他们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而他们也在这场屠杀之中展开的逃亡。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想让我们体会战争的残酷,同时也是想通过唤醒这段历史,让人们时刻记住当下的和平时光是多么的不容易。这可能只是二战历史上的冰山一角,但它确实是一场空前的大屠杀。上百名士兵呆在生不如死的集中营内,而最终成功脱险的只有11名士兵。在这本书内,你能通过他们11名士兵的经历,感受到当时日本军队的残酷和冷血。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把这段残酷的经历告诉我们,就是为了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以及珍惜当下的和平。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能清楚的分析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看得出作者是多么的用心,他对材料的把握非常到位,深思熟虑,而正是他十分严谨的态度,使这部作品是描述二战历史中非常杰出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更优秀的地方在于他对每一个人物的表现都很细致,而描绘整个战争开始到结束时都非常有条理,这也是我能够再读完整本书之后,可以清晰的理清脉络的重要原因。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集中营内发生的事情,我们更能健切身体会到里面的真是感受。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又对二战发生的那些事情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战争可能是一件过去的事情,我们更应当认真反思历史,珍惜和平,不让那些为和平事业做出贡献的人白白牺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