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等待读后感100字

等待读后感100字

《等待》是一本由哈金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精选点评:

●生动,有力道。

●读后感参见热评2。

●花了两天时间,手不释卷地把哈金这部《等待》读完了。不禁感动,也怅惘。哈金的文字朴实有力,平静中裹挟着悲怆和壮美。他善于在小说中建构起某种坚固的东西,再一点点地敲碎、推翻。余华说哈金的叙述方式是“推土机式”的,扎扎实实的细节和推进,让你不得不信服,这部小说里的每段文字,都经过几十遍反反复复的推敲和修改。 金亮的翻译非常好,好到你不知不觉就忘记了,这是一部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小说。读着读着,会质疑自己对汉语的掌握程度。《等待》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的漫长故事,这背后,有“西西弗斯”一样的悲戚。小说和婚姻有关,但最后关乎的是存在、生命和尊严以及爱。拔高来讲,这里面有国家意志、体制和个人自由的碰撞,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会被孔林、吴曼娜和刘淑玉的命运所打动。

●[藏书阁打卡】读过哈金的《南京安魂》,感觉他的作品悲情氛围还是比较强烈的。这版本的后记中许知远与哈金的对谈也提到:哈金最为关注笔下人物命运由于一些‘偶发’事件下所发生的致命逆转。作家的语言比较朴实,却要又英文来写作,翻译的精准也更为困难,哈金本身也参与其中。一个苦等十八年的爱情,本以为等到的是想要的美好,却是经历生活琐碎消磨的平淡。正如哈金所说:“有时候你要有一种幻觉,如果能把这件事情做好的话,会很有意义。幻觉其实是真正的驱动力。”也许孔林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在趋利避害的抱有一丝幻想,最后在爱情和安宁之间,还是妥协于现实。而书中女性的命运也是可悲的~

●又读了一遍 感觉不太一样了

●孔林的柔软和善良得到了淑玉和吴曼娜的爱和等待。。

●一个时代,被耽误的一代人。但男主角实在是太孬种了。

●同样是等待,男女作家书写出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史诗》和《陆犯焉识》是过尽千帆蓦然回首的浪漫主义,而哈金的《等待》却是更加残酷的迷茫和真实。他的文笔朴素,没有严歌苓处处卖弄技巧的痕迹,整体结构控制在了一个“得当适度”的水准,不至于过于喋喋不休令人厌烦,但是又唯显得中规中矩,并无太多惊喜。

●原本以为故事的年代背景会很强,主人公的爱情也会受时代影响,读完发现预设并不对。故事很好读。情节发展有些地方也陡然一转,等待之后的爱情并不完美,只不过是一场生活。孔林的故事让我想起二舅的父亲,也是孔林式的境况,但结局好多了。有空展开写。新的精装版收录了许知远和哈金的万字访谈,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哈金的书,陈老师做的书总是那么有气质。推荐给大家,月底就要上市了。

●主人公的命运是每个人都避无可避的噩梦。

《等待》读后感(一):等待:爱并不是卯起来护住自己的心

每年夏天,孔林都要回老家同妻子淑玉离婚。碍于妻子弟弟的阻挠也好,妻子的不配合也好,总之是十八年来没离成。

实际他和因为工作相识的吴曼娜倒是情投意合,欢然地恋慕起来。终于熬到孔林的发妻肯离婚,曼娜遣嫁。她和孔林在一起后龃龉不断。在龃龉中,他们的孩子诞生了。曼娜因为心脏不好,时日不多。淑玉派女儿来探望他们。这一切让孔林有了重新的思考。

孔林的母亲曾说过好看的脸蛋儿过几年就黄了,性情好才靠得住。淑玉就是如此,言语可亲,心胸豁亮。

一个人轩豁也许和身体健康程度有关,我猜。

《等待》读后感(二):何以解忧,唯有等待

一个特殊的年代。

两个并不特殊的,体制内的人。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体制就是一切,体制内外就是两个世界。

体制内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体制该怎么活,就如同鱼儿无法想象自己离开水该怎么活一样。

男主的妻子在体制外,很远的地方,远到还有裹脚的遗存。

离婚?闻所未闻的大丑闻!

为此,男主离了十八年。

男主是个老实人,也是个大好人。

男主希望在体制内解决问题。

男主希望在良心里解决问题。

代价是,女主等了男主十八年。

等到韶华逝去,等到人被强暴,等到军规尽头,等到心脏病犯。

悲剧,真是个悲剧。

但故事的结局是,正果修成。

男主跟女主疯狂做爱。

男主跟女主还生了双胞胎男婴。

甚至,男主跟前妻及其女儿关系前所未有的好。

可是,

时代变了。

人却老了。

《等待》读后感(三):Waiting by Hajin

哈金的《等待》拿奖很早,我却是第一次读。 1950S 出生于中国东北的哈金最初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抵达美国,敏锐感知到了国内社会特殊时期的历史激荡,哈金彻底留在了美国,成为了一个“流亡作家 writer on exile”,此后也很少在华语圈发言,许知远倒是采访过他。 这个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哈金先用英语完成,金亮将这个小说翻译回中文。 用非母语写作,哈金介入的时间是稍晚的,近三十岁时他的内在思维场域已经成型。从以往对汤婷婷、严歌苓、虹影这样的 New Chinese 作家作品看,他们很容易写成东方神秘主义,贴近西方意识想象中的中国。在这以外,民族的“寻根”、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也是共同的主题。 但在《等待》中,这些都不是重点所在。哈金回到了现实性叙事本位,用余华的话讲——“推土机一般”——意在肯定哈金叙事的坚实、沉稳。他着重探讨的亦回归了普遍性的人性问题。 金亮的翻译很是出彩,单看中文译本,有很标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在地的氛围感。文本用了大量的方言,依据情节变化分别使用长短句以延宕或激起情绪。得空我会再读英文的原版。 需要明确此一用英文写作中文经验的文学传统,典范即林语堂先生。

《等待》读后感(四):在时间丢盔弃甲

2019—68! 将滚烫的生活包裹在一层近乎冷酷的叙述风格之中。 一场等待了18年的苦恋, 三个人,一代人的时间,是为了爱情,还只是为了等待而等待?! 到最后,连主人翁孔林也在经历了生活的琐碎后,开始了自我怀疑。 或许这也是作者本人漂历了世事沧桑后的自我追问。 时间,也许才是我们终极的敌人,在这个强敌面前,我们总是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我们受传统、习俗,甚至意识形态的限制而不得自由,真相或许是我们一直受生活的规训,从被动受限到自我设限。(文中有一细节:60年代,部队医院政委规定异性医生护士之间不得在医院外一起行动,孔林与吴曼娜就在医院内的院子里散步,一散就是18年!从来就没人质疑过这项规定,后来,没人知道这项规定何时取消,只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军官与护士跑到医院外的山林间散步,此时,孔林与曼娜却已经不能,也不愿到外间散步了!) 在肖申克的救赎之后,有人问监狱是干嘛用的?答,监狱的作用就是为了越狱!深以为然!!!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诚不我欺!

《等待》读后感(五):《等待》

余华盛赞其“我惊讶哈金推土机似的叙述方式,笨拙并且轰然作响。哈金的写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段叙述都是扎扎实实的。”

《等待》一文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写的就是一场在时代捉弄下的三人感情纠葛。主人公孔林是一位跑出农村的大学生,但天不遂人愿,屈于封建礼教,却在农村老家迎娶了淑玉作为人生伴偶。在城里工作的医院,他又和吴曼娜陷入了爱情长河。在感情的催化下,他最终将余生的橄榄枝伸向爱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和吴曼娜痴痴相伴,等待18年后终结合,但是婚后的新生活在短暂欢愉后很快丧失了原本的激情与期待。他开始对吴曼娜嫌恶、对婚姻烦躁焦虑,在妻子身患重病后,在前妻淑玉那里又发现传统婚姻并非一无是处、再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前前后后二十余年,他兜兜转转开启下一轮的等待。这二十多年,是命运的枷锁,是时间的囚笼,也是时代的奴役。

一口气读完,时而愤怒,时而嗟叹,时而思考。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好书,在那个特别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那么愚昧但又是那么真实,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的命运,也同时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在等待中,他们永远失去了青春和生活的力量。所以他们到底都在等待什么?

命运的轮盘从来没有苛责过任何人,但是它会带走你最为珍视的东西。它摆弄你,戏耍你,但最后也宽恕你,容忍你。在那个大的时代洪流中,孔林不是一个坏人,但他绝不是一个好人。吴曼娜,遥远渴望的也是浅薄的罗曼蒂克,得到的是生活给的腥风血雨。淑玉,完全是封建思想下牺牲的所有典型农村妇女代表。爱情,到底是什么?他们三终没等出来,也或者在等待中,爱也随着青春流逝了。越过时代的遮蔽,人性的弱点却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文中对于环境烘托人物心理运用得很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