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精选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精选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精选点评:

●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从郡国并立到皇权一统,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从白登之辱到饮马阴山,从对秦政的反动到外儒内法的实际继承,汉朝全面完成了中国从封建向帝制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延续中国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制度、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的建构基础。从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对汉朝沿袭秦政、独尊儒术的实质、今古文之争、王莽新政的内在推动分析均有独到之处,但对汉匈之争、司马迁与中国史观的形成不过是对《史记》或《汉书》的简单翻译,读来了无新意。(阅读时间:2019年2月11日-12日;自评:7.6;推荐指数:★★★★)

●本册主写西汉,内容极丰富。 “汉兴七十年”下其实延续了秦的法制,只是执行没那么僵硬; 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下其实将除了黄老的无为之外的百家都杂糅进了儒家; 谶纬把孔子完全神话;从谶纬的流变看到了道教的渊源; 汉武帝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刺史的“六条问事”给我极深印象; 皇权集中让宦官钻了空子,外戚在宫廷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愈发提高; 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是西汉乃至后来许多王朝没落、灭亡的原因。 华丽而夸张的汉赋符合当时昂扬的扩张性的时代精神,看的时候觉得郭敬明超适合写汉赋; 太史公司马迁忍辱完成了他“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理想,他对历史尤其是对今上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态度让人佩服; 从李广的生平看到了汉于匈奴的关系发展; 成也复古,败也复古的理想主义儒者王莽。

●最精彩的还是思想史的梳理:1、汉武帝独尊儒术,其实是把各家主张都放到儒家的框里来,一是在现实层面继续沿用法家,二是董仲舒引入了阴阳家思想来约束皇权;2、汉赋反映的帝国精神;3、解经的重要性,儒生从治学走向行政;4、古文经学也是工具,和谶纬一样为权力服务。此外,对史记的推崇和用心理历史学分析皇帝也不错。

●李广那几节看的还是停泪目的...

●前两章重复常识,令人疲惫。第三章论述人才选拔,清澈通透,的确下了工夫。第四章谈李广,共情足以动人。第七章讲汉赋的文学史定位,相见恨晚,特别是注意到了汉赋作者同时是字书著者的身份。第八章对博士的分析,第九章对于独尊儒术的新解,还有谶纬到道教的延续,都是在用平易朴实的方式,串明了历史发展的暗线。第九章货币经济与土地兼并,是描述西汉到东汉发展脉络最本质清晰的文本。杨照的本事在于大背景举重若轻之后的文本细读,以及由此传递出来的从容的张力和触感。但就大多数章节来说,原文加翻译的结构,必然由于讲稿体例而显得水分太多,这是普及的无奈。如果说易老师那套平均勉强三星,这一套平均勉强四星吧,尤其总体容量非常精简,只是易老师的1/3强。但还是之前的评价:就单本而论,大突破还是太难了。

●这系列读出《百年孤独》感

●这是该系列的第4本了,杨照的文风比上本有所改善,但车轱辘话的毛病还是依然存在。 本书的历史是西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重点描写了两点:一是李广,二是史记,并且书中李广的内容也是以史记中描述的为准,所以换句话说,本书的重点就是描述史记。 该系列到第四本,已经与第一本的惊艳渐行渐远,开始了描述历史事件,且从描述历史事件中看出杨照先生的说史功力着实有些弱。虽然《史记》的价值的确值得称赞,但既然是“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视角,更大的格局去诉说历史,在杨照先生的笔下,打败匈奴似乎是李广的功劳,而弱化了卫青霍去病甚至于汉武帝的作用,这种角度稍显狭隘。 我十分犹豫要不要看第五本。

●越来越好看了

●汉武帝一朝真的非常昂扬向上啊,体现在浮夸华丽的汉赋上,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爆棚(๑•̀ㅂ•́)و✧

●这本内容重复的就比较少了,读起来也越来越顺畅,但是新观点也相对较少了。对于赋所反映的社会思潮,“罢绌黄老,独尊儒术”的理解,谶纬的历史意义钩陈,今古文与政治的对应关系还是有亮点的。对于西汉到新朝的历史事件的必然性论证值得思考。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一):后续9卷何时出版?

杨照先生的作品一直都有拜读,这次讲中国史的四册一出来就很快都读完了,真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的读下来的,非常想知道后面的9本什么时候才能出版?尤其是想尽快读到讲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的第五、六卷,如果没看错应该是这两卷吧?

我个人是三国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爱好者,而杨照先生在前四卷对中国历史的不同解读,尤其是结合了最新的考古成果,确实在很多地方都纠正了我以往的一些认识,因此更加迫不及待想看到杨照先生是如何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二):好奇宝宝——西汉

洋洋洒洒了三本,到了第四册,杨先生终于放出了“史观”这个大招。被唯物主义史观熏陶了这么多年,看见有人说唯物主义史观是个新角度,还真是稀奇,再比对杨先生提出来的微观史、心理史…又能回过头来反思唯物史观的利弊,感悟又变得新鲜了起来。

这样复杂多角度的史观统领下,不仅第四册评议西汉的方式丰富多样,西汉也展现出了作为一个毫无准备建国,且没什么典型优秀经验做参照的大一统帝国,从思想、经济、政体、帝王、朝臣、百姓各方各面探索中显露出的强烈好奇心:那就是,走西汉特色的封建主义道路。

虽然西汉在诸多方面都在做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但是杨先生把各个方面串联的非常丝滑,前因后果不仅明晰不牵强,而且对不同的现象还能够量体裁衣地选择合适的史观加以剖析,直接点出了西汉是如何奠定中国封建国家兴亡历史规律的,兴了亡,亡了兴,就这么折腾了两千来年。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三):到了秦汉了

到第四本了,这本书讲的主要是秦汉两朝,特别是西汉这一段。

杨照讲历史最大的特点,图景能力特别强,简洁、清晰,方位感强,一本书看下来,不会迷失在浩瀚的历史史料中。

杨照反复强调的历史观,我比较认可的一条就是:

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点说起来简单,但其实不容易。

比如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为什么很难,为什么到了刘邦也不容易,因为站在当时的历史下,大家各过各的已经过了800年了,特别战国时期基本上就是各自为王也有快400年了,像楚国本来就长期游离在周天下的边缘,已经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文化,所以,秦始皇做这件事相当于现在欧洲一个边缘国家突然把欧洲给统一成一个国家了,其难度就可想而知。而很多的史实,当时的决策,其实都是基于以上的史实。

所以,很多时候,为什么需要伟人,因为历史要进步,只有伟人才能突破历史的局限,才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走的更稳。

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伟人的民族。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四):李广与王莽

本书我最关注的重点是两个人物——李广与王莽。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世间有李广的传说太久,好像全国人民在两千年的历史里都清楚的记得:汉武帝亏待了那个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很坚定的站李家人,在李广之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后,依旧在盛怒的朝堂之下,为李陵说情辩护,最终喜提宫刑名闻天下。

杨照也是跟司马迁抱持同样观点,认为李广战功卓著,勇猛无敌,爱惜士卒,性格直爽。

甚至不惜引出灞陵尉事件证明李广的铮铮汉子率性而为。

杨照说“卫青和霍去病的军功再高,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也都是附随在汉武帝的野心与规划下,没有自我独立的意义。李广和他们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从头到尾都是他自己,不是汉武帝的附属品。他们乖乖地听话,执行汉武帝和朝廷交付的任务,有成功,也有失败。李广和他们一起打仗,却总是为了部下而战,为了自己而战,且有他自己的战法,有他自己的坚持。突显李广,将“李将军列传”放在叙述与匈奴相关的诸传之首,这清楚地展现出太史公的史识。”

不惜贬卫霍而抬李广,缺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政论家的胸怀。

我想起了琼瑶阿姨的一句名言: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而她失去的只是爱情啊!

因司马迁在前,我们后人对李广的评论难免同情。

但李广的问题在哪里?李广无法封侯的原因是什么?

恐怕要回到一个核心的问题——没有军功。

一个身先士卒的李广,一个同甘共苦的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

但一个经常打仗迷路,达不到战略目标,任性妄为的李广,在卫霍耀眼的光芒之下,他的徒劳无功更是显眼。

李广的性格也有问题,灞陵尉履行自己的职责,让被贬期间的李广认为不尊重他的前将军的身份,官复原职后借机将灞陵尉调往军中砍头,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污点。

李广难封,除了那个年代有不世出的天才的耀眼光芒,更主要的,是李广自身性格的悲剧。

相对与对王莽的评价,杨照的观点比较客观,也展现了很多关于王莽改制的细节。

以上。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4》读后感(五):帝国的昂扬精神

一句话:让我读得津津有味并四处推荐的历史书,就得给五星。

划重点:

西汉前期的统治(无为而治,外儒内法)

汉武帝(54年的统治)

李广其人其事

司马迁和《史记》

汉赋:华丽而夸张的特点由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决定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政治斗争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谶纬文化

王莽改制

摘抄:

构成历史和决定历史走向的,有很多是集体性和结构性的因素,而它们不在任何人的主观控制之中。

从公元前202年正式即位,到公元前194年去世,这八年,表面上看是刘邦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从一个乡下的小亭长,登上了天下至高的帝位;但向深处看,这恐怕是其人生中最辛苦的几年。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就高卧享受,而是不断地带兵出征,无役不与,连病倒在床上时都逃不了出征的责任。而且,这些收拾诸侯列国的仗比对抗项羽的还难打。

汉兴70年,在无为的政策下,原先秦朝的严苛法律大多都还存在,秦朝重视法律细节的风格也还存在。也就是说,表面上,朝廷相信黄老之学,提倡清净无为,但底层人民的生活,继续受到秦朝遗留的规定管束,绝对不是那么自由自在的。

汉武帝时代最重大的历史变化之一,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件事与其说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决定,不如说是在他即位之初就已经在酝酿的时代氛围。

汉武帝朝的另外一项重大改革,它对后世的政治影响深远,那就是将中朝和外朝在制度架构上正式分开。中朝就是绕过丞相,由皇帝自己直接指挥的另一套统治机制,丞相只是外朝的领袖。中朝和外朝分开后,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丞相的地位大不如前,在汉武帝朝,做丞相变成了一项恐怖且高风险的工作。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间,西汉从一个松散的帝国,变身为具有紧密的结构,拥有严整的运作机制的集权帝国。帝国的权力不仅在向中央朝廷集中,而且更进一步在向皇帝一人集中。

汉赋的黄金时代,是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这三朝。这也是西汉国力最盛,相应也是政治与社会风气最昂扬、最浮夸的时代。

赋之所以在汉朝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文类,是因为赋比辞在精神上更适合彰显扩张、夸张的跃动精神。

霍光和桑弘羊之间的斗争,是西汉儒法角力的终曲。桑弘羊被杀,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代表了秦朝遗留的法家的观念与做法,至此终于从汉朝的主流政治中退场了。

朝廷乐于见到土地兼并,因为这有助于朝廷简化税收行政。无论西汉的基本价值观是重本抑末即重视农业,朝廷都不会真正积极维护小农,抑制地主。朝廷和新兴的地主有着隐性的共生互利关系。

地主升级为大地主,大地主升级为超级大地主,就开始与朝廷有冲突了。而土地越集中,自耕农越少,因为真正付出劳力的农民得不到合理的待遇或照顾。

在“轮台之诏”和“昭宣中兴”之后,西汉的经济生产之物仍不可避免地瓦解了,进而带来社会动荡,最终瓦解了西汉原有的政治结构。

西汉末年的乱局,是由“铁奴”率先启动的,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在一代、两代之间快速地由自耕农到佃再到奴的,他们积累了高度的被剥夺感。奴的骚动引发佃的骚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严重的破坏。饥民变成了流民,成了一股一股到处就食取食的盗匪。这是帝国政治的宿命结构。后世历史上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许多王朝的末年看到极为类似,简直像是拷贝般的现象。

重新整理王莽的相关史料,我们会得到和东汉的人刚好相反的认识。王莽当皇帝之后的作为和当皇帝之前的,其实是连贯的。王莽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他抱持的强烈的复古信念,而王莽之所以快速垮台,也是因为他抱持的强烈的复古信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