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读后感1000字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读后感1000字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是一本由杨天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8-8-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精选点评:

●第二辑中“桐工作”这篇尤其引我兴趣。

●历史是很有趣的,多看看也好

●蒋介石历史上的心理活动生动表现

●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要让真实情况消失

●了解更真实的蒋介石。

●历史的真实性经不经得起人们的推敲

●天天红色伟光正,看看对岸也不错,看多的多才客观。

●是著名历史学者杨天石研究蒋介石生平及思想的专著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蒋介石

●真实的历史再现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读后感(一):两千年来最重要的浙江佬

蒋是一个非常在意历史评价的人,他的价值观是不允许他在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中妥协的。加之他的坚韧,在数次有理由可以放弃(党内有不少身在高位的人提出投降日本、联合德国等向法西斯靠拢谋求一时和平的政治路线),可以走一条当时看起来更舒服更安全的路时,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奋斗到底。令人佩服。

蒋公以坚定的信念领导了抗日战争,这个功绩是无愧于他的地位的。

但也因为他的及其在乎,有时候显得挺做作的。 比如他的日记。明明知道他的日记是很难在死后保持私密的,也并没有做任何他死后日记保密的工作,并且经常忍不住拿给下属们观摩。说明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希望甚至是打算好了他的日记给人看到。

写一部打算好给人看的日记,这种心理,用姜文在「邪不压正」里评价的就是:下贱!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读后感(二):解读蒋介石

说起蒋介石,人们褒贬不一,但是不得不承认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复杂人物。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叛国的大罪人,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在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的20世纪曾产生过很多叱诧风云的人物,蒋介石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位。他以北伐起家,入主南京,从1927年到1949年,统治中国22年;从1949年到1975年病逝,盘踞台湾26年。在他的军政生涯中,有时是共产党的朋友,有时又是共产党的冤家对头,曾经屠杀过很多的革命者,一直以来我们的许多历史教材,由于一些政治需要,就产生了褒贬历史,取舍史实的现象,然而蒋介石又在一定程度上领导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一边对日忍辱妥协,一边领导国民政府对抗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蒋介石最大的功绩却是在清末军阀割据的乱世中,领导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看来我们对历史、对于蒋介石都有一定的误解。 《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一书中,作者杨天石老师对于蒋介石的研究,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比较有独到见解的一位。他以蒋介石的日记角度入手,解读蒋介石日记,著下论文,并配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老照片,当然还有图片补充性的说明,要不然我们也不会透彻了解其深意,可以说这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是一部对历史人物客观评价、超学术的通俗有趣的著作。为了让历史真实再现,杨天石老师不仅踏遍了南京的第二档案馆各个角落,也曾多次前往日本、美国的历史研究馆,因为他说,不研究史实,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虽然这所谓的正确的历史观念也常常会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对于历史褒贬的众说纷纭,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说可以理解,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和杨天石一样的这些历史学家,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责任及可贵之处,就在于摆脱各种不利于其研究活动的制约因素,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让人们的历史观念,符合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 那么蒋介对于历史到底是有功无过、有过无功还是有功有过?很显然,史学家们认为当然是最后一种,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正确的去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而不应该完全否定或歌功颂德,一定要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正确看待问题。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读后感(三):还历史和历史人物以本来面貌

蒋介石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原本至少存在三个版本:一个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蒋介石,一个就是共产党人眼中的蒋介石,还有一个就是普通人感性认识里的蒋介石。三个“蒋介石”的形象中,第一个显然是客观和真实的,第二个、第三个却会随着历史、形势、认识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战国策·魏策二》中就有“三人成虎”之说,虽然眼下这个“蒋介石”的形象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历史真实,但应该“还原”出一个什么样的蒋介石,却仍然有赖于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们能够掌握多少互为佐证的资料。正因为如此,杨天石版的“蒋介石”才显得尤为真实,也更接近于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蒋介石。

但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寻找真实的蒋介石呢?为什么这个看似已经有了定论的历史人物,在他的身上却有那么多的形象版本,显得是如此“熟悉又陌生”呢?或许,正如著名历史学者杨天石所认定的那样,“历史学家的责任和可贵之处,就在于能摆脱各种不利于其研究活动的制约因素,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实,使人的历史观念符合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已经有所阐明,亦即所谓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个责任之重,足以超出任何重要性。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尤其如此,在这一研究中最忌讳脸谱化、简单化。

所以对于蒋介石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若想要作出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评价,首先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要就事论事,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进行综合评定。比如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应该如何认定,就必须这样。首先,他是当时中国政府领导抗日的最高领导人,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包括苏美英等盟国,也包括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对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蒋介石是有贡献的;对战时和战后中国取得战胜国的地位特别是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显然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毫无疑问会记住这一点。当然,从蒋介石反共反人民、消极抗日这一方面来说,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做的那些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言行,也是必须坚决指出和反对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并不意味着掩过饰非。而在杨天石的《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通过国内政治、对日策略、国际外交、迁台前后以及婚姻家庭,一个立体、丰满、真实的蒋介石逐渐显现了出来。这也就是作者所认为的,不应该有“内战时期的情绪”,而是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对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作一个科学、符合实际的评价。

这一点本来并不难,但难就难在抛弃成见、用尽可能客观以及符合历史真实的态度去开始最初的工作。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与“非”,还是“功”与“过”,往往是与历史环境、历史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几开都未必能尽如人意,更不用说自觉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情绪去作研究,因为难免会犯了一叶遮目的毛病。毕竟,蒋介石之所以成为蒋介石,之所以能够在旧中国成为一国之领导人,在各路军阀中占得先机,单纯地归结为任何一个原因都难免失之于片面,必须经过认真地考证,还历史和历史人物以本来面貌。

对于蒋介石这个人,杨天石经过了很长时期的研究,而采取从蒋介石的日记入手来“窥视”这个人的内心,并根据海内外档案、资料馆所存的蒋介石日记的多种版本以及相关史料,经仔细阅读、对照,谨慎地考订和充分解读,从而尽可能深入挖掘蒋介石的生平经历、思想演变和真实心理,揭示出蒋介石在历史事件中诸多决策和行为的根源。这样一种研究历史、展示人物的方式方法显然有其道理,也更具有说服力。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读后感(四):读后感-《找寻真实的蒋介石2》

本书是蒋介石日记解读系列中的第二本,作者杨天石先生。正如序言所说:人类正确的历史观念从哪里来?答曰从史实研究中来。不研究史实,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这是常识,但是有时候人们面对史实,却也未必就能得到正确的观念和判断,这是因为人的思维,包括人的历史研究活动,都常常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如立场、利益、环境、经历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史实明明摆在那里,有的人就是看不到,看不全或看到了也不承认,甚至作出超越常情的另类解释。

在去年的时候,我是读了唐德刚先生的一些书籍的,唐先生是口述历史的积极践行者,有很多历史人物的传记均为唐先生记录,参考一些材料,按四六比例写成,我读过李宗仁回忆录,从他的角度了解过蒋介石及国民党的一些事,现在看来,是不足够的,是片面的,至少也是史实的一部分,还是可取的。

我们一直都是对国民党及蒋家王朝抱有敌视的态度,一来是教育宣传如此,二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引得我们去批判失去大陆的国民党,三来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确实有很大的不良影响。2005年胡总书记的一段话: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负担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这个表态直接影响着宣传的方向,我党擅长于此,也是时代的烙印。

本书和第一辑一样,分为5各部分

一国内政治:论第一次合作的破裂;蒋介石与北伐时期的江西战场;蒋介石建议两党合并,在此部分,两档的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两党的思想、理论和策略多有不同,加上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终于在1927年走向破裂。这个部分本书叙述的很好,我看了后大受启发,比我初中和高中5年时间所学的历史还要有意义。

二对日策略:汪精卫的出逃与蒋介石的应对;桐工作辨析。我们以前都说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是投降主义之心不改,消极抗日,对日妥协。我想我们是真的为了宣传方便和宣传效果。从现有的证据及历史发展来看,蒋介石一贯主张对日不投降,甚至谁要有投降的意识,都坚决予以制止,我们知道,战争是有两个维度的,一个是直接的战场,一个是外交的谈判。直接的战场有正面的有敌后的,外交的谈判有谈判桌上的有地下工作的反间、死间等。我们知道在1936年的时候,蒋介石判断中国的国防力量太弱,北伐结束没多长时间,还没来得及恢复发展,只能以先妥协,通过外交来延缓战争的发生,是在不行,再以空间换取时间做持久战。因此,国民党内部肯定有主和派及投降派,但绝对不是蒋介石。蒋介石是个民族主义者,城下之辱或割裂主权什么的,他从来都是不同意的,这点即便是退守台湾也是坚持1个中国立场不变的。桐工作的复杂性就在于这是情报战,是侧翼战,是心理战,日本也是有主战和主和派的,这样分析就知道比较清晰了。

三国际外交:跟德国还是跟英美站在一起?拒绝德国拉拢,阻挠德日会师印度洋;蒋介石与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地下运动;宋美龄与蒋介石;蒋介石与尼赫鲁。中国政府和德国的关系一向是比较好的,德国的援助也是很多,但德国法西斯的战争机器不符合中国的立场,后来也是坚决断交了,美苏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忽好忽坏,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基本都是坚持主权、行政和领土的完整情况下谈判的。中国政府的外交在当年的阶段还是做得很粗色的,争取外援,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知道中国为了二战付出了多少生命,拖住了100多万倭寇,要不二战史真的会改写的,这100多万日寇去打美国,我想胜负应该能预判了。外交上宋美龄很厉害,民国夫人的称号是响当当的,也值得大家的尊敬。

四迁台前后:二二八事件与蒋介石的对策;蒋介石反对用原子弹袭击大陆;国民党迁台和蒋介石的反省;张学良及其西安事变回忆录。

五婚姻家庭:蒋经国怎样从苏联归来。

本书还有很重要的部分是附录,中国抗战与英美苏三大国的关系;中国抗战的三个艰危时刻;珍珠港事变前的中美交涉。这几部分是属于总结性的,尤其是三个艰危时刻,你能想象国民党军队的付出是多么大,精锐基本打光,除了日本的装备和战斗力很强以外,国民党的策略导致牺牲更大也难辞其咎,但是我们退一步想,如果在那几个时刻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或主战场没有顶住,中华民族会是什么结果?当时中共的队伍装备更差,人数更少,更不可能抵挡住倭寇的强大攻势,所以,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军队都是中国军队,都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而付出生命的中国人。我们不应抹杀,即便是为了宣传使然,也不应该抹杀。

史实总是有借鉴意义的,不在于你用不用。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读后感(五):蒋介石爱国、自省的一面

国共关系

最初中共成立之时,孙中山为取得苏联支持,允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此后,国民党右派始终对中共具备戒心,认为其阶级斗争的革命纲领过于激进,应以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改革,地主阶层的利益也应该照顾到。蒋介石主张“一个主义,一个党”,提出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应退出共产党,其思想由“容共”发展至“限共”及至最终的“反共”。中共则批评国民党革命态度不彻底,同时拉拢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企图联合将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清出国民党中央,左派后于武汉建立国民政府,右派则在南京建立政权,形成“宁汉之争”。1927年,两派相继施行“清共”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抗战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蒋介石又故技重施,企图将中共并入国民党,被严词拒绝。但蒋个人又不赞成“跨党”合作,内心虽承认共产党组织之高效以及牺牲精神,但又唯恐其势力发展过大危害国民党政权,因此针对第十八集团军一直设防限制。

抗战

抗战初期,以蒋介石为首的主战派与以汪精卫为首的主和派出现裂痕,汪企图与日本达成和平协议,并拉拢龙云等一批将领跟随自己割据云南,威胁重庆后方。蒋及时稳住龙云,断了汪精卫联合龙云的计划。

除了战场上斗勇之外,谈判桌上斗智也是中日较量的一部分。由于企图“南进”,日方急于与国民政府达成和平协议,稳住中国战场,遂诱和蒋介石政府,派代表前往香港谈判,军统为刺探情报,针锋相对地以特务人员伪装的政府要人前往谈判。《大公报》主编张季鸾也想利用日方谋和心切的心理离间铃木和和知鹰二两个谈判团队,使板垣征四郎失信于东京,遂充当中间人转达情报。最终由于抗战决心日益坚定,蒋介石叫停一切和谈。

作者认为,抗战胜利是由于两个联盟的存在,国内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国际是以美、英、苏、中为主体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如果不存在第二个联盟,抗战胜利的到来将会延迟。

国际关系

亚太战场日本积极推进其东亚殖民政策,欧洲战场德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欧洲大陆,恰逢英、法对日妥协,关闭对中国的援助通道,国民政府内部以孙科和白崇禧为首出现了“联德、绝英、疏美”的呼声,德国方面也主动抛出调和中日的诱饵,希望中国能与德合作征服印度,保证德日会师印度洋,蒋介石坚持站在同盟国一边,坚守信义,“我们对苏联报之以道义,至于苏联对此如何想,不是我们考虑的”,避免中国联德成为战败国的命运,并暗中资助德国内部反纳粹集团推翻希特勒统治的计划,可惜未能成功。

同盟国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蒋介石奉行“三民主义”,历来主张各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其中就包括印度,但由于英国是同盟国盟友,蒋声援国大党、坚持会见尼赫鲁和甘地一度使英国十分不满。46年印度临时政府建立,但尼赫鲁没多久就承认中共政权,并且支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使得蒋介石对印度极其失望,指责其背信弃义。

美国也曾一度有向日本妥协的趋势,蒋介石紧急派宋子文和胡适劝说罗斯福,阻止了美国恢复向日本供应物资、解冻财产的企图,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自此之后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迁台

蒋介石迁台后总结了自己的教训,有正确也有不正确,作者罗列为8个方面:

1、外交失败。自古以来都是弱国无外交,即便是美国,也不是真正的朋友,蒋认为面对各类强权自己均以“信义”对待,“焉能不败”。

2、军事失败。军纪荡然无存,国民党将领贪生怕死,先部下而撤退,还未打战就在规划逃生路线。

3、党内分裂。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原本就不是铁板一块,各个利益集团各自为战,无法拧成一股绳共同对外。

4、经济、金融政策的失败。这方面,宋子文难逃干系,其任行政院长期间,为抑制通胀,大量抛售国库中的黄金,蒋批其“私心自用”、“害国败党”。

5、实行民主宪政。蒋认为抗战后,中国还不具备推行民主制度,但美国希望按照自己的模式在中国硬行民主,觉得自身决策受到国民大会束缚,影响到对中共作战,“所谓民主与宪政,其害国之大,竟如此也,诚悔莫及矣”。

6、自身的刚愎自用。蒋认识到自己听不进别人意见,喜欢独断专行,从而长时间听不到科学合理的建议,造成决策失误。

7、干部腐败。抗战胜利后,大批干部谋取私利、中饱私囊,造成民怨沸腾,导致国民党渐渐失去民心。

8、未能宣传社会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蒋可能意识到土地问题为重中之重,加强倡导“民生主义”,推进“二五减租”等有利于佃农的措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