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1000字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1000字

《抵抗的群体》是一本由[英]约翰·伯格著作,理想国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抵抗的群体》精选点评:

●“今天,尝试绘画可见物,是一种搅动希望的反抗之举。”太棒了,一读再读

●典型的现代艺术评论,同时带有强烈的约翰伯格独有的风格,比如评论中夹杂着诗句,或引用,或原创。

●太舒服以至于不假思索,这是我的问题。。

●永远给我视角的惊喜

●只要能抵抗住主流意识社会的压力,反抗世俗的意味,才可以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独特的内心世界。当20世纪最不教条主义的革命思想家葛兰西在问“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同时想问:“人能够成为什么?”意即:“他能否掌控自身命运,他能否创造自己,他能否赋予自身生命以意义?”让我们这么说吧:人是一种过程,准确地说,他自身行为的过程。

●一出精妙的伪寓言,好像在上个世纪约翰伯格就料到了未来几十年影像化爆炸的后果。

●云里雾里,理科生表示看不懂。。。幸好当初选择了借没有冲动买约翰伯格那套书,只能算翻过。。。

●再版做的还是精致了,后几章越写越飞简直以为是鲍德里亚的《冷记忆》。

●他以再造的方式融入。他的观看保持着穿梭流逝的时空感。他用一己之力的盛大完成图像的爆破。也许,某一瞬间,我曾握住他手心的掌纹,所有具有系统形式的词语,就变成小行星,漂浮在我周围旋转了。我会融化,成为浮在空中的水雾,变换成绕在他们周围的气。

●稍显晦涩一些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一):读《抵抗的群体》

印象中自己拿起这本书很多次,如今总算在这个周末读完了。

约翰·伯格在开篇就提到了狗是专于不同视觉秩序之间缝隙的天生行家,以及自己童年“跟狗说话,聆听并保守它们的秘密”的经历。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位作家练就并保留着类似于狗的嗅觉和听探能力(难怪他能写出《国王》这样的小说)。面对不同的图像,他总能另辟蹊径,带领我们进入另类的秩序和空间。

约翰·伯格在书中多次谈及肖像画,其中关于“面孔”、早期肖像画,以及伦勃朗自画像的分析和看法,可以和汉斯·贝尔廷《脸的历史》形成非常有趣的关联和对照。在汉斯·贝尔廷看来,艺术家永远无法捕捉到真实的脸,而约翰·伯格认为,蒙住镜子,闭上眼睛,便能依靠记忆召唤出活的肖像。

个人最喜欢和受启发的篇目:《浅谈可见物》《画室画语》《肖维洞窟》《法扬肖像》《蒙住镜子的布》《弗里达·卡洛》《床》《反抗溃败的世界》。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二):最珍贵的礼物

伯格的书,一打开开始看,就会慢慢被吸引进他所创造的那个空间里,尽情感受他的表达;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都是小小深呼吸一下,才会重新回来自己的平常中。全书都是讲述有关画和画家的故事,不仅是画和画家,更重要的是伯格眼中的世界是如果通过画与画家反射成另一种图像,或是景象。被反射后的景象超越艺术作品被创作的时间空间,通过伯格的解读,凝视着现在,连接起未来;伯格的解读是敏感的,是人道的,是温柔的,也是反抗的。

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跨越无法和他人连接的孤寂,有序组成这个“反抗的群体”,共同生活在未曾被割裂的空间地点里。或许苦难从来不能被分担,瑕疵和不完美就是真相最后的样子,但是还有热爱,还有祷告,还有不追求完美,但渴望完整的欲求。同时,爱是忘却自己,感知他人,是能对他说,“你经历了什么”。这样的欲求和爱让我觉得我们不敢相信却又侥幸追寻的永恒,是的,是存在的。

所以,我不敢有一丝不屑,也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为感知更多一些,再多一些;因为,“生命是最珍贵的礼物”。

《抵抗的群体》读后感(三):封装在公交车里的人生视角

(因为脱离了原来的语境,所以我引用的文字和原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今天,尝试绘画可见物,是一种搅动希望的反抗之举。”

《抵抗的群体》是约翰·伯格1992~2000年间的文章合集,在2001年出版,2008年发行中文版,我手头的是再版。我视它为一个孵化器,真正开卷有益的一本书。多次翻阅,不断有体会的衰竭和更新。在“全球各地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出售” 的2001年,约翰认为这是迫切地非出不可的一本书。读非虚构类的书算得上是一种滞后的体验,因为它的时效性不像新闻那样短命,它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创作、出版、翻译、外文出版、读者寥寥或再版(非业内人士排除商业因素的瞎说)。而在十余年之后,我依然觉得它如此富有生命力,依然迫切(这倒和经济全球化关系不大,时至今日,这股浪潮已经平常到不察),可见书的失效性是一个几乎无用的概念。当然这和时间跨度有关,也和统计学的样本容量有关。

约翰是个高超的写作者,他谈论艺术,可是没有配图似乎也不影响他的表达效果。这是我喜爱他的主要原因,谈观看谈艺术,谈生活谈世界,不局限。艺术是表现世界的手段,而艺术家的每一次创作,无不透露着个人对生活、世界的经验和理解。对艺术我一知半解,可是谁还对生活没有些感悟啊?比如,“吃饱的胃,说来遗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梦想之一。”所以约翰的书对于任何人都是开放的,都是可读的。在第一篇文章《敞开大门》里,约翰用如下文字形容来访的朋友们观看萨马拉提的摄影作品时的反应:“他们从不用言语表达他们显露于表情上的欢喜之情,因为那是一种秘密的欢喜。他们只是仔细观看,牢记于心。”语言在人类的感受面前无能为力,形容词显得柔弱没有力量,而感叹词又太具破坏性,所以,寂静此刻显得超乎寻常的和谐。生活中你一定也进入过类似的失语状态,所以这本书对你也是敞开大门的。而关于那些照片中狗的作用,“相似性”“模特儿与画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一幅画如何成为一个地点” “有破坏性的寂静”,以及他指的“抵抗”是什么,这些话题统统留给约翰吧,他的阐述实在是绝佳。

【观看之道】

不要局限在成品上,尽可能尝试看到它所在的完整过程,从可见物进入视线的角度开始。画家在做自画像时,需要借助镜子来观察自己。肖维洞窟中的动物和猎人“只是交错而过,并未遭遇”,因为我们在石壁上看到的是它们的侧面。所有的埃及肖像都是永恒的侧面轮廓,而法扬肖像却是正面或是四分之三正面。理解中华民族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青铜饕餮的狞厉之美,得追溯到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理解肖维洞窟的壁画,要退回到它们长久所在的黑暗之中。理解一个作品的伟大,需回到它所处时代的前后求索;观看它时,要回到创作的起点,回到草图,回到一笔一笔地作画过程。

倒放是时下流行的视频编辑方式,不可否认,有时候这种处理以假乱真,可以藏匿时间的流向,提供另一番景象。类似的,我们能否把从可见物反射而来的光束上的箭头方向也逆转,我们成为可见物,放弃高高在上的审阅者姿态?在十二月的冬天,晚上九点的公交车上,乘客昏昏欲睡的倦意感染了车灯,它发出昏黄的光,和在外面拼命想要挤进来却被玻璃窗阻隔的雾气,分庭抗礼。猛然间,世界与我的关联好像消失了。我在一个容器内,视觉几近封闭,只有不断闪烁而过的熔融了的红色让我认为自己是在前进的。车窗外的世界,同行的其他车辆,路边的行人树木,是如何看待这辆公交车和里面的我呢?我们不经意间有几分误读了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过多地强调前半句,从而限制了自己的观看角度。“天晓得我们日常感知中每秒钟闪过多少画面。但仿佛,在我所谈论的短暂时刻,我们猝然失措看见了两个画面之间的空隙。我们完全不经意地撞见了某些并非指派给我们的可见之物。它们也许本应进入夜鸟、驯鹿、雪、鳗鱼、鲸鱼等的视线。”我们眼中的景象也许本应进入驯鹿的视线,我们自然也不例外。把长期习惯了的视线里的主导地位、观看的权威/霸道让出来,成为万物的模特儿吧。

夏日傍晚五点和冬天下午两点的阳光之间的相似性屡次扰乱我的时空感,在头顶燃烧的火球没有变,脚下的砖石没有变,是空气的湿度变了么?刹那恍惚间,分不清是在失眠,还是白日做梦,陌生与熟悉的界限松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不停的交流,与我们周遭的日常景象彼此交流。我们惯常看见的景象使我们坚定。”当太阳赋予我们观看的能力,又在熟悉的场景中稍稍作怪,我对自己感官和经验的信任就被动摇了。在作文时,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更佳,而在生活中,感官之间相互干扰,再难单独区分,往往增添暧昧,带来疑惑。“读过”和“看过”会使人浮现“似乎去过”的念头,约翰也有点搞不清是否去过布朗库西的工作室。

在夜间,很难分得清透过车窗的光点来自左边还是右边,我甚至将一排排高楼误以为是足球场的碗状外形。在夜色的滤镜下,我们看到的,究竟是现实还是幻境?在夜间观看是很孤寂的,世界不同于白日,自然光源退居次席,电力为我们的造物打光,人类欣赏着、陶醉在虚拟假象编织出的温柔意象里。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也许会给忙乱节奏中的人一点抚慰:我可是尽力了呀,剩下的暂时交给不可控的外力吧。

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于是有了可见物,有了光影关系。如果去掉光,从黑暗中,还能观察吗? 诚然,失去光源,对于可见物的观看就无从谈起,可是观看不是非要眼睛才能进行的。在梦中,我们或许在进行更深刻的观看,梦和绘画大有联系。“梦有自己的行进方式,有自己的跳跃、回避、摔拋梦中人的方式”,回想一下,从梦的背上摔下,突然惊醒睁眼后,留下的是什么?是头脑中残缺不全的混乱画面,是一个个加工过的有特定构图的画面,它们收留了你做过的梦。残存的出现在梦中的场景,某种程度上是你对于光影理解、影像处理的集大成者,是你的杰作。

【身体】

盖伊·特立斯在《邻人之妻》里总结道:“自从男人和女人第一次纠缠在一起,两性之间的冲突一直没停过,这永恒的爱恨关系比巴别塔还要古老;因为男人和女人一直说着、理解着不同的语言。”这种冲突由身体孕育,自人的脚落到伊甸园中泥土的一刻就已开始。身体是个人在世界的居住之所,是生命本源,是艺术的永恒主题。约翰通过伦勃朗,德加来谈人体。他说:“人人都居住在自己的肉体空间,其空间坐标是某种痛苦或残疾,某种陌生感或某种麻木。”定义这个肉体空间的,是疲倦、沉重、不完美。缺陷带来倾羡和嫉妒,这些强烈的感觉进而完善一个人的身份。那喀索斯对自我的痴迷属于神话,宗教画中完美的人体属于带有神性的圣经人物,俗世之人难以企及那种完满。很有意思,约翰指出我们观看自己身体的方式是很独特的:“若完全不考虑左右颠倒的问题,从来没有人看我们像我们看浴室镜子里的自己”。画家和雕刻家手下的裸体和自己的裸体,给人的感受大不相同。当观看的主客体重合时,即使那双眼睛来自镜子后面的自己,也难免产生被观看时的紧张。我疑惑:身体的所有权是属于个人还是捆绑的价值观?约翰答:“我们每个人不都梦想着被认知,根据我们的背、腿、臀、肩、肘、发而被认知?不是心理上的认同,不是受社会喝彩,不是受人赞扬,而只是赤裸裸地被认知,如同小孩被母亲认知。”使我感动。

【抵抗和世界意识】

如果只有大声地讲,足够夸张才能引人注目,那我不拒绝引颈受戮前控诉生活中由来已久的丑陋之一:随意控制别人的时间,这毫无疑问是暴政。在和生活积怨已久却束手无策的关系中,我们太温和了,我们太擅长逆来顺受,我们太无能为力而放弃了抵抗。生活的疲态足以压倒一个人,只想找个壁垒躲起来。“世界不会走向我,所以我必须朝它走去” (The world won’t come to me, so I must go to it) 的意识已不复存在了。个人生活简化到只做一个安分地绕核运动的电子,在世界的荒原等待命运式的邂逅。是啊,我们的现状就像是一片荒原!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人未老心先衰的年轻人儿,荒原却不会因为自我领域的日益缩减而停止扩张,主动抛开世界能遗世独立吗?形而上的朦胧远方的麻醉药效不会持久,因为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要从物质实体中另觅良方。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可正煽动新的背叛呢!约翰评价巴塞洛“他所画的一切都不愿放弃灵魂,仅成为影像”“他的画中没有哀怜,只有繁杂的宇宙万物所展现出的抵抗意志”。

万物之灵,那些抵挡意志中,有属于你的吗?

我所说的世界意识,它不需要是宏大的颠覆性计划,它是你的一种观看之道。

【彩蛋】

“它们的许诺范围很广,从矜持到纵情,从娇羞到狂放,从痛苦的缓解到快乐的疼痛,从小憩到死亡。无怪乎旅馆的衣橱内通常有一张供人挂在门把上的卡片,写着:请勿打扰。”这关起来的,可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