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随园食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园食单》经典读后感有感

《随园食单》是一本由袁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园食单》读后感(一):袁dui dui

图书馆里一看,这本书的版本特别多。从封面和纸质,印刷,插画综合比较下来,中信出版这个版本吸引到我。可能是带着过高期待,也可能我觉得里面带给我的新知不够多,感觉有些许失望。但是袁枚怼人的水平非常了得,逗得人哈哈大笑。在“忌火锅”这一节中,我本人可能因为它的短短几百字,可以名正言顺戒掉吃火锅的恶习了。。。 美食家应该是非常会做出选择的人。一定是的。

《随园食单》读后感(二):手帐er的美食手记

内容短小却制作精美的一本书,只需一个晚上便能看完。看完全书,我被书中的整幅插画戳中了,甚至一度想把它们裁下来,挂在餐厅当装饰。插画配着美食笔记,让我觉得这就是一本200多年前袁枚的美食手帐:我在谁家吃了啥,他是怎么做的,嗯,真的很好吃或者没有谁家的好吃之类的,然后在旁边配张图:D。

内容上对于真正要去做菜的话,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但是,从袁枚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中国饮食的多样性,和中国饮食200多年来的发展。所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参考意义大于它的实用性。

但它又并不是全不实用,我觉得每个餐厅老板甚至是每个人都应该去看一看书中开篇的“须知单”和“戒单”。“须知单”是对厨师的要求,而“戒单”中不止有对厨师的要求还有对食客的要求。我个人最有共鸣的是“戒强让”,我是一个吃饭很不喜欢给别人夹菜,同时也不喜欢别人给我夹菜的人。我一直觉得,菜就在桌上,别人喜欢吃,自然会吃;而若碰上别人不喜的菜,你强行夹到人家碗里,那人家是吃还是不吃呢?吃的话又并不享受,不吃的话又不给你面子,将客人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就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的吗?我能理解给别人夹菜是一种展示热情亲厚的行为,但是热情亲厚并不一定这有这一种表现方式,所以我特别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戒强让”,让每个在饭桌上吃饭的人都能感到自在舒适。

如果你对美食或手帐感兴趣,那这就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一本必读之书,这也是我打四星的原因了。

《随园食单》读后感(三):跟着“吃货”一起品吃

《随园食单》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与美食紧紧相关。开心了,饱餐一顿;郁闷了,大吃一顿。你看嘛,吃到美味的食物,心情瞬间会好很多倍,不论你当时是开心还是难过,负面情绪通通忘掉。什么八大菜系,地方小吃,想起来都口水直流。当然了,这些现代小吃也是历经了诸多程序,才才变为如今人人称赞的食物。那么,古代这些食物是什么样的呢?古代人都吃些什么?作为“吃货”的古代人的日常都是怎样的呢?一说到这,就得提一下《随园食单》了。 因为一直特别喜欢神仙鬼怪的故事,各类书籍倒是搜罗了不少,像袁枚的 《子不语》就是我最喜欢的一类。没想到,这位大文学家除了写得一手好文章,好搜集故事,竟然和苏轼一样是“吃货”一枚。已是老爷爷的他,将年轻时代吃过的美食一一记录下来,将菜谱经过一番筛选,总计四十余年的吃货生涯就此展开在这本《随园食单》上。那么我们暂且一起看看这本《随园食单》介绍了怎样的美食。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去有名的酒楼吃到,总被他们出名的菜惊艳到,无论从味道还是颜色,亦或者是样子,可谓是精彩至极。在连连感慨世界上竟然有如此美味的食物的同时,不禁想要去偷师一把,将此绝技缠身,可以一直吃到这样美好的食物。而袁枚之所以写作这本清朝第一名的菜谱《随园食单》便是源于他家厨艺精湛的师傅,每次吃到好味道的食物,他都要潜伏进入厨房,缠着大厨教授厨艺。古代人一直崇尚“君子远庖厨”,而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竟然扎根于此,不禁让人佩服。 袁枚的这本《随园食单》独辟蹊径,读者品读起来,可以跟着他看,跟着他闻,跟着他品,跟着他做,跟着他吃,这个过程真的是特别有趣。布菜顺序是个讲究,第一道和最后一道最为关键。味道的选择中,食物宜咸不宜淡,烹调的基本准则,各类食材的选择,比如海鲜、江鲜、牛羊猪肉,荤素搭配 尤其是书里记录燕窝、凉拌海参、鸡粥、八宝豆腐、鳝丝羹等具体菜谱时,听起来、想起来都口水直流,如果有菜在面前定然被人一抢而空。袁枚,这个好吃、好文、好色、好活的文学家,思想如此广阔,生活如此充满趣味,推荐这本《随园食单》,让我们跟着“吃货”一起品吃,品生活!

《随园食单》读后感(四):跟着袁枚去看看他的“随园食单”

武夷茶

说到美食,我相信 ,大家肯定有说不完的话题,即使自己是一个做饭的小白,你也会津津乐道。这本书的封面是藕、鱼、黄瓜、茄子的组合画面,光光看画面,你应该就会想到这本书想要讲的是哪些东西。

说到袁枚,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对他应该不是很了解,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一本美食书?

袁枚是清代的文学家,他和大多数古代学者一样,仕途不得意,而留恋山水田园之间,去发现田园生活之间的乐趣。他的《随园食单》是他在晚年时候的作品,是史上唯一成为文学名著的美食菜谱。我母亲也曾去学过许许多多的菜谱,但是那些都太过现代化了,讲述的是现代的菜品,也是现代的做法。当我把袁枚的《随园食单》给我母亲看的时候,她觉得很惊奇,虽然看起来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但是,烹饪的理念基本上是一样的。

而且最让我妈感兴趣的是书中的“须知单”。开篇的“先天须知”更多的教给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食材。妈妈告诉我,看完这一小段文字之后,她对于食物的选择有了一些新的经验。接下来的“佐料须知”也很厉害,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做菜时需要搭配的佐料,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做菜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上菜须知”和“时节须知”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教给我的经验,我觉得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上菜须知”中,它向我们讲述了上菜的方法——“先上盐味重的菜品,后上清淡的菜品;先上味道浓郁的菜品,后上味道平和的菜品;先上没有汤的菜品,后上汤菜。”这就是他的“上菜须知”。这样的上菜方法是考虑了关于我们胃的接受度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也是让人可以理解的。

在“时节须知”中,我学到的是,在什么季节可以吃哪些东西。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反季节蔬菜比比皆是,要想通过看饭桌上的菜来看是什么季节,这样的想法已经很难实现了。但是,在书里面,我却感觉又回到了那个古朴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的简单。虽然文字很简单,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正如作者所言,“四时有序,成功者之所以隐退,是因为精华已经用尽,就应该提前衣衫走人。”

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讲了许许多多的菜,每一样菜的后面都跟有这样菜的最佳处理方法以及简单的制作过程。我相信,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无趣的,因为这本书有着美丽的插图,通过这些插图,你会觉得自己越看越有兴趣。

通过对于书的阅读,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家的生活化,他们也要和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甚至他们还过得比我们更有意味。

《随园食单》读后感(五):用心的吃,才是用心的活

读一本关于吃的书,能读出崇敬之心,读出人生百味,更能读出君子的修养与讲究,从古至今,恐怕没有书可以超越袁枚的《随园食单》。

纵然说,美文可以让美食升华,但在美文的背后,更见的是古人对食物用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精致细腻的生活信仰。现代人对食物的凑合,哪怕是名贵的餐馆会所里,也未必有《随园食单》里三分之一的用心。

作者袁枚为钱塘(今杭州)人氏,乾隆4年进士,出任江苏,当过7年知县,不到40岁即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故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远离政治自有闲心,一生品味美食,在老来回忆,写成这本《随园食单》。正是经历岁月沉淀的缘故,让这本书中美食之文,充满人生哲理。尤其是开篇的两章“须知单”“戒单”中,浸透着生活的反思。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在“须知单”开篇就说到,好食材就像好人才,好坏早有先天决定。

“戒单”有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道,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意思是,吃名贵的食材,只是为了夸耀,没啥意思。豆腐做得好,比过燕窝。这个理念由心而赞,放眼至今,多少人只为“耳餐”啊。袁枚对于这类吃法,还黑色幽默了一把。他说:“如果只是为了面子,还不如直接在碗里放入一百颗明珠,价值万金,就算吃不得又如何?”

在袁枚看来,真正品味美食的局,是应该不纵酒的。他说,人事的是非,只有清醒的人才能辨别;食物味道的好坏,也只有清醒的人能够辨别。“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扫地矣。”酒喝多了,没办法品味美食,也把美食之道扫在地上。要是喝酒非不得已,那就先好好吃菜,最后使劲拼酒。

说到火锅,袁枚先生是厌烦的。他有很中肯的理由,第一,火锅很喧腾,本来就很招人讨厌,而且食材不同,都需要不同火候,瞬息之间都不可以出错,现在一律用火锅来煮食,这味道还值得一提吗?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会让人回想吃火锅的场景,的确如他所说。想必,再一次吃上火锅,想起袁先生的意见,估计美味也有了阴影吧。

“戒单”中说到给人夹菜的“强让”说得人脊背冒汗。桌上的菜,客人各有所好,应该自己夹取。“须知客非无手无目之人,又非儿童新妇,怕羞忍饿,何必以村妪小家子之见解待之?我估计袁枚是很讨厌强让,所以,还为此讲了一个故事:

长安城里有一位非常喜欢请客的人,而他家做菜非常难吃。有一次有一个客人问他:“我和你算不算好朋友?”主人说:“当然是好朋友。”客人跪着说:“果然是好朋友的话,我有个请求,你必须答应我请求后我才站起来。”主人很惊讶的问:“你有什么请求啊?”客人说:“以后你家里请客吃饭时,求你不要再邀请我了。”

《随园食单》里记录着当时各种食材的做法,据说有人根据袁枚的记载进行复原,但效果不佳。时间流逝,食材与烹饪之法都不同了,的确很难原味追溯。

比如煮饭。它可分为四步。第一步,要选好米。第二步,要会淘米,要用手搓,直到是清水。第三步,以米多少加水,不多不少,煮出来不干不湿。第四步,先用大火再用小火,锅盖掀和盖都要掌握时机。袁枚觉得,米饭的甘美,在百味之上,会吃的人,遇见好米饭可以不要饭菜。现代人煮饭,前三步倒是可以,唯独第四步,全被电饭锅取代了。

此外,煮粥也是有标准的。见清水不见米,见米而汤水少,都算粥。只有水米交融,柔软细腻一体,才是一碗好粥。凡是在粥里加入荤菜的,果品的,甚至是什么八宝粥的,都伤害了粥味。

我们读《随园食单》,倒不是真的艳羡美食,希望有人可以也如袁枚一样,带我们吃上真正的人间美味。反倒是袁枚对美食的评价,判断给我们建构在吃的世界里,该如何认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差。而这美食的世界里,又渗透着个人感知世界观念。食之清清爽爽,而非混杂其味,食之用心营造,而非苟且而成。这便是这本书动人的魅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