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考古学入门》读后感1000字

《考古学入门》读后感1000字

《考古学入门》是一本由[美] 布赖恩·费根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4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考古学入门》读后感(一):关于考古学,这才是正确的查看方式

身为一枚伪文青,我经常会与一位好基友产生如下对话:小明最近在看什么书啊?我最近在看*&^%$。对方通常的回答是:这本书有什么可看的,这本书&^%$,于是开始例行的嘲笑环节,无一次例外。

最近一次的版本是这样的,小明你最近在看什么书,一个美国人写的《考古学入门》,美国人还研究考古学?一个建国才200多年的国家,搞什么考古,是去刨他祖爷爷的坟墓吗?

咳,不是的,人家这是《考古学入门》,不是《美国考古学通论》,事实上美国也不是没斗可倒,有考古学家在美洲大陆发掘原始人遗迹呢,对于地球来说,有人类记录的历史不是才只几千年么?

更何况,做为一本已经出到第11版,写给美国大学生学习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入门教材,这本书的质量自然不差。读这本书时,我常想起自己幼时拿教材当课外书的经历。

身为一枚80后,我小时候的读物非常有限,有限到只能用可怜来形容,绘本是什么,没有听过。只有《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算是难得的少儿读物了。

有限到什么地步,有限到只能看邻居哥哥的语文课本当课外书,还有各种课外辅导读物,我至今记得一本叫做《历史的瑰宝、民族的骄傲》的历史课外读物伴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

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邻居小哥哥惊愕的表情,这种书你怎么也能看的下去?当然看得下去,事实上,教材也可以很有趣的。

以上,也是个人刚刚看完《考古学入门》后的感受,这本美国大学生的通识入门教材令我又回忆起儿时那段美好的阅读记忆。

后浪刚刚出版的《考古学入门》是此书的第11版。此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多处更新与扩增,大幅增加了新照片和新修订后的手绘图,有图有真相的编排模式除了给人更直观的阅读体验外,还令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文字内容。

毕竟我们绝大多数读者对于考古这件事的理解都缘于《盗墓笔记》一类小说,知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才是正经考古的读者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

但在美国考古学作家笔下的考古,又是另一种风景。本书作者布赖恩.费根是美国著名考古学家,除《考古学入门》一书外,还撰有如《世界史前史》、《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13版)》、《大暖化》、《法老王朝》等多部考古学畅销书。

在本书前言中,作者便不失幽默的表示,在大家心目中,考古学是个浪漫的学科,总使人想起失落的文明、微笑的黄金骷髅。的确,正如中国读者习惯将考古与倒斗画等号一样,想来西方读者们一听到考古,多半会想起《古墓丽影》、《达芬奇密码》一类影视作品。

这本书是对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基本原则的科学概述,从全面介绍考古学目标开始,对关于考古学的一切进行了客观描述,举凡文化、时间与究竟的概念进行探究,关于考古跨越的发现与发掘、总结了考古学家规划和研究考古发现、为后人如何管理这本财富的方法。

简单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主要为以下两部分,一曰考古学具体概念及研究对象,二曰考古学发展脉络及研究成果。

如果要说考古学带给人类什么实致性的好处。社区保安的哲学经典三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或可从侧面解答这个问题。

人类对于自身,对于地球的发展历程一向渴望了解更多,好在社区保安的前两个问题在人类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已经能做出部分回答。考古学所研究的,就是通过对于各种人类遗址的挖掘、考察、研究,从而尽量客观回答出这个问题。

在《考古学入门》中,布赖恩.费根给出的概念是:考古学是对于人类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科学研究,它的研究时段从人类最早期一直到现在。

虽然19世纪以来的考古学主要内容是寻找遗失城市、宝藏、发掘贵族陵墓构成,比如之前张献忠沉银的发现便曾引起中国考古界的巨大轰动。但考古学并不等同于人们想像中的寻宝与探险,其实它是广义人类学的一部分,考古学所关注的,是古代与现代人类的方方面面。考古学家所研究的,是长时段人类文化的变化。

1857年,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山洞中,采石匠们无意中发掘出一个样子奇特、额头突出的人类头骨,与解剖学家常见的人类头骨大有不同之处。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认真分析后认为这枚头骨具有一些类人猿特征。这是人类进化与类人猿有关的第一个科学例证。

这么多来以来,关于人类进化和早期人类行为的激烈争论,从未停止过。要想真正解答这个问题,考古学研究者们任重道远。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对于人类而言,都大过宏大,这么多年来,无数专家一直致力于给出正确。相信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未来总会有一天,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陈迹会告诉我们答案。

《考古学入门》读后感(二):考古学面纱,揭开之后的惊艳!

很多人听到说是一个历史学的学生,都会说“你是学历史的呀!”“那是不是就是学怎么考古的呀?”“怎么去挖墓呀?”“看《盗墓笔记》感觉挖墓是很需要技术的,你们学了吗?”

其实历史学和考古学,并不是同一个学科,他们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到底什么是考古学呢?作为外行的我们自然看那些比较深奥晦涩的专门学术书可能提不起兴趣来,更别说看了。

这有一本入门的书,专门为初学者设计,尽可能降低专业术语的使用率,适合广大有兴趣的读者将此,作为人类学课程或是广义考古学的入门参考读物。即布莱恩•费根的《考古学入门》。

布赖恩•费根(Brian M. Fagan)是著名的考古学作家,是非洲史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先锋。自1967年始,他开始专职于面向大众写作和讲授考古学。他还撰写了多部畅销教材,包括《世界史前史》(World Prehistory)、《尼罗河的劫掠》(The Rape of the Nile)等。可见其在很多人的影响力是有多大。

首先这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图书。一共有15章,每章前面都有导言,后面都有“本章总结”“问题”,可以很好的帮助读者总结并且还能锻炼自己对本章的理解能力,这是一本教科书式的图书。此外,后面还附有“重要词汇”“考古遗址和文化词汇”“延伸阅读”,给学有余力的读者扩展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并提供了很多关于考古信息资料获取的渠道。编排结构也非常不错。

然后,还附有很多大量图片。本书封面也告诉我们这是插图第11版。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这是包含大量插图的书,二是这本书再版了很多次,可读性强、受众大,并且很多人喜欢。

此外本书与时俱进,更新了当代考古理论和经过改良的发掘方法,融入了全球诸多领域的重大科学进步,介绍了新的聚落与景观研究,同时借助对文化资源管理与公共考古等新兴课题的讨论,探究了关于过去的不同观点,反映了这一重要议题的新思路。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 “考古学是对于人类过去、古代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科学研究,它的研究时段从人类最早期一直到现在,就这一点而言,大多数考古学研究都可以作为广义人类学的一部分,关注古代与现代人类的方方面面,然而考古学家又是科学家中非常独特的群体,他们研究的是长时段人类文化的变化。考古学也是仅有的一个源于寻宝的学科和专业。”

对于科学考古学和为伪军考古学的区别,作者在第二章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并且还通过探讨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三种的区别来阐述考古学的特性如与人类的多样性。

考古学与人,考古学方法与理论、考古学的发展,考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涉及的各个方面,作者都不厌其烦的一一叙述。对于门外汉来理解都很简单。特别大家关注的考古发掘,如挖墓都有很好的呈现出来。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来说关于考古过程中遇到的惊喜与问题。比如说考古学令人扎心的地方。举了在非洲农业村庄中,实验室内有堆积如山的成像动物骨骼等碎片和其他衣物在酷暑下发掘塑造,但因为对于这类的居民掌握的信息太少,他感到十分沮丧,他在自己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坐在几米高地上的鲜花村庄,当茅屋和牛群的场面涌上心头一瞬间,一种与古代居民进行对话的强烈愿望。作者认为知道的信息越多,考古学家就越能用首场复原历史。这就给考古学带来了巨大挑战,无论你应用于文化的理论方法是什么,不管是重建物质还是想去理解逝去的伦理、文化面貌消失已久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互动,个体与家庭间的日常交易已经构成我们生活的更广阔世界。

作者最后还讨论了一些考古学家的就业机会、培训和成为考古工作者应有的个人素质。考古基本道德对于考古学家来说非常重要,“为了未来保护过去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不能在这个道路上迷失了自己,并做一些其他不符合道德的事情。

《考古学入门》这本书是一本很值得回味收藏的书,对入门和普通大众来说,严谨又不失活泼。我们“都分担着对历史的责任”,所以我们更有尝试了解更多,才能更好承担责任。看完本书之后,我感觉考古学的面纱,揭开之后,真是很惊艳!

《考古学入门》读后感(三):手制石磨、整剥全羊,这届考古学家为了做研究真是拼了拼了!

已经有许多学术资料显示,许多科学家在开展研究工作的时候真的很拚。比如动物学家珍·古道尔为了研究黑猩猩20多岁开始在坦桑尼亚研究野生黑猩猩,度过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野外生涯。

再比如那些总是要开展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们,《天真的人类学家》中便详细记述了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劳苦经历。

当然,说到辛苦,怎么能忘了考古学家?说到考古学家的工作,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古墓、遗址,日复一日的野外作业,每天拿着毛刷,单调枯燥的清理工作。

但在读过美国考古学作家布赖恩.费根的《考古学入门》后,我才发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原来考古学家为了学术研究,已经拚(二)到如此地步了。

比如说,不会COS原始人做手工活的考古学家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实验考古学家。具体的工作内容是用原始人的方式做石磨。事情的缘起是考古学家布莱恩.海登发现一些现代说玛雅语的社区仍然在制造使用石磨。于是他同社区里一位经验丰富的磨盘制造者认真学习了整个石器的制造过程,从材料选择到最后的表面打磨,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在完成这台石磨后,海登检查了他在考古中发现的相似石片,通过检查这些石片的切痕和啄痕,发现他在考古遗址发现的许多钝边玛雅木工工具,都可能曾被妇女拿来磨制磨盘和磨棒。

这还只是入门级作业,在实验考古学的大道上,一群敢想敢干,身体强悍的考古学家们在“知行合一”的大道上越走越远。

事实证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实验考古学家,一定要有个好身板。比如说除了亲自上阵造石器,还有考古学家亲力亲为去努力吹响一个史前号角,实验结果就是虽然号角发出了像牛一样的咆哮声,但当事人因为用力过猛引发血管爆裂并死亡了。这事儿真是一个悲剧,可这并不能阻止考古学家们在探索各种实验方式上的努力。

比如说,著名的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便曾在一个学术会议上用自己制造的一柄完美高仿史前石斧在几分钟内剥下一整只羚羊的皮,这也成为该场会议上一个最受欢迎的示范。即便是隔着书页凭空想象,也令我不禁要赞上一声好MAN。

比在会议室里斧剥全羊更MAN的要算室外探险,比如远渡重洋。挪威著名探险家索尔.海尔达尔曾经借助一个轻木筏到达波利尼西亚,不过他这么做可不是为了学习孙悟空远渡重洋跑去西牛贺洲学艺,而是希望以此证明秘鲁人曾经使用轻木筏穿越穿越了几千英里的海洋。

他将此段经历写成一本书《南十字星下的神迹》,这本书被翻译成全世界60多种语言,拍成的纪录片获得了1952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他也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人”。影片《孤筏重洋》便是根据书中内容改编,这部影片也成为挪威迄今为止投资额(1850万美元)最高的影片。

看了《考古学入门》中所列举的这些范例,让人真是大呼这年月做学术研究着实不易。简直便是一个明明可以靠脸,但你偏要靠才华,啊不对,是明明可以拼脑力,但你一定要拼体力的年代啊。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知乎上有女生想投身考古事业,提问说:女生学习考古学为何普遍不被看好?结果问题下方的答案清一色有理论有实例的劝退,答主们大谈现下野外勘察、田野工作之苦。

现在看来,这真不是什么性别歧视,而是考古学家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是真的。事实证明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都要允文允武。文能一手刷子、一手手铲,日复一日的用手铲刮面,判断土质土色,用刷子清理挖掘物品,挖掘完成后还得整理、分析笔记成卷的绘图,数以百计的笔记本和电脑里上万字节的数据,以及成箱的陶瓷碎片、石制工具、动物骨骼和其它发现,撰写调查报告。武能手制石斧、斧撕全羊,笑傲学术会现场。

不光这些,在开展工作时还要有足够的想像力。比如说一向以“能搞事情”著称的英国人在这点上已经走在前面,英国的一群考古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实验版土木工事,并且在超过128年的时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定期挖掘一次。不是喜欢玩真人版盗墓笔记,如此这般折腾为得都是由此产生的土壤腐蚀和器物保存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解释相同史前遗址而言,价值难以估计。

说一千,道一万,上面这些看上去有些脑洞大开的创新项目,其实都是为了让考古学家们能够利用现在的条件更好理解过去,并尝试突破考古记录强加给我们的以及对它有影响的形成过程的限制。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曾在其《从事考古学》一书中提到过:考古学记录是同时代的。它存在于我们的今天和任何观察之中,我认为它是一种当代观察。

说起来,当代考古学家可以用先进仪器进行地表电子勘探,用探地雷达探测地表下的地层信息,用电阻测探法测量土地的电阻变化,探索出地表下的建筑结构。

而二百多年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死忠粉德国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想发掘特洛伊城遗址,还要遵循荷马史诗里的路线,亲自走遍各个希腊城镇,边走边仔细计算古人的行程时间,最后像个风水先生一般指着某个地段对一大群民工表示,就这儿,给我挖!

此正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真是想想都让人深深感受到考古领域的新旧两重天啊。

不过,也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考古学才能如此搞的风生水起,一片繁荣景象。

在《考古学入门》中,作者布赖恩.费根生动描绘了考古史上1922年那次伟大的考古发现。在埃及的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挖了一个小洞,穿过密封的门道,率先进入了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他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从洞中撤回后,同伴卡纳冯勋爵焦急的问他:“你看到了什么?”卡特低声回答:“美妙的事物”。的确,考古学正是一门不断发现美妙事物的学科,虽然过程十分艰苦,但相信随着考古学家的积极努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美妙的事物”。

《考古学入门》读后感(四):深入浅出,走进考古的世界

很多人聊起考古,会觉得考古距离我们很远,还觉得考古很神秘,甚至会和电影电视剧中的盗墓挖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在电影和电视剧里,总有英雄们进入神秘墓穴,寻找远古宝藏,顺带把恶势力打得落花流水,捍卫正义、拯救人类。

其实,真实世界的考古学家比他们还要酷。他们不仅能找到远古宝藏,还能破解人类起源之谜呢!只有考古学能够告诉我们,有关过去的真正的事件——人类首先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出现的,艺术、技术、文字的发展,农业、复杂社会、城市化的起源与传播。

其实,考古和我们非常近。想好好的真正去了解考古知识,可以先打开这本,布赖恩.费根《考古学入门》的书,这本书不单单是考古学的入门书籍,更是一本图文并茂、生动切实的教科书。费根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风趣的笔触、撼人的图片等等,从多个角度广泛讲述了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唤醒了大家对考古学的认知欲望,同时也为众多有志于从事考古专业的学生答疑解惑。

一、考古的价值与意义

尽管,古物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几千年几万年,但是它可以直接帮助你把握现实,预知未来。比如,我们经常在考古中发现一些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实物知道,两三千年前的人生活的状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当时为什么这么想,以及他们这个想法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现状,和形成给了多大的影响。

因为考古,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比文献记录得多,也准确得多。考古使我们可以和他们面对面。让我们超越时空。考古帮助我们超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这就是考古的价值和意义。

今年8月中国的上博考古队,在斯里兰卡边远地区——贾夫纳的联合考古发掘考古队员们共发现了出土陶瓷650多片,其中,来自中国的瓷片超过600片,烧制年份基本在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后期,还发现了9片耀州窑青瓷碗残片,另有少量精美的刻划花青白瓷。此次在斯里兰卡发掘的外销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材料,对研究当时的贸易航线、转运网络以及中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古代气候与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帮助

大约30万年前,人类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之后的岁月里,我们所诞生的这块大陆经历了数次气候、环境剧变,每一次都可能改变人类进化的轨迹。

非洲气候的两次巨大变化与人类进化道路上的两个关键时期恰好吻合。第一次剧变发生于290万~240万年前。人类著名的远亲“露西”和她的族人在此期间灭绝,而另外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却在此时诞生,其中一支拥有某些类似于现代人的特征,如容量较大的大脑。这一族群正是我们“人属”的最早祖先。

第二次剧变发生于190万~160万年前。大脑体积更大、食用更多肉类的“直立人”在此期间诞生。它们拥有更高、更柔韧的骨架,也是第一个走出非洲,在东南亚和欧洲生息繁衍的古人类族群。

从新近获得的一连串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人类进化历程最关键的时期,非洲的气候和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只有那些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即在饮食起居方面表现出较高灵活性的物种才能生存繁衍。这种面对新环境能够灵活应变的能力似乎已成为人类世系传承至今的特质。

而从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人类的发展进化同样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持续滋养,但随着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这些人类在发展阶段埋下的恶果,也终会提醒我们:保护地球环境,才是人类持续进化的法则之一。

三、成为真正的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是专门从事挖掘古迹、古生物化石等一些,与地层有关或是与古代历史文化有关的人士,是运用考古学知识进行研究的专家。而考古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科学的认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考古不仅仅只是为了证史或补史,它不是历史的附属学科,而是一门独立于历史学科的另一门科学,有自己的体系、方法,仅仅熟悉历史远远不能成为“考古学家”,大量的实践才是开展考古系列工作的基础。

想成为合格的考古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历史知识、考古方法和技能,而且需要参悟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来梳理、审定、编排发掘所获资料,同时也需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并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除了专业技能,考古技工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

今天的考古学理论似乎与带有浪漫色彩的考古活动已经相去甚远,当代的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细致的学科,有着很多技术性和研究手法。或许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是在1922年,那时,在埃及的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挖了个小洞,穿过密封门道,率先进入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他的同伴卡那冯勋爵焦急地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卡特低声地回答:美妙的事物。

了解过去是为了掌握今天,爱好考古的朋友,有机会读读这本专业性和趣味性相得益彰的书吧,《考古学入门》,也许大家也和我一样有大收获。

《考古学入门》读后感(五):一份两万年后的考古报告

公元22222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北京人遗址开始正式发掘,由数百位考古学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开始对遗址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挖掘。此次考古挖掘有助于解开2万年前被雾霾灰埋葬的北京人消失之迷。

该遗址被称为近五千年来最大的考古发现,专家们普遍表示,此次发掘有助于全面了解两万多年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历经数月的发掘中,专家们对于埋在雾霾灰下的整个废墟进行了全面清理,认真研究。得出的结果震惊了全世界。

据考古学家在一处古名为望京地区的发掘显示,两万多年前的人类过着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的生活。专家们通过对现场尸体进行检测,从这些人的脊椎情况看,这些原始人的工作方式以单一静坐为主,极少有自如活动的机会,导致了原始人除双手以外身体的其它部位都极不发达。

现场所发现的所有尸体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问题,很多人的操作台(原始人称为办公桌)上都有按摩颈椎、头部、眼部的仪器,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推断。

另外,发掘现场显示,在古望京地区一处被称为地铁站地点曾挂有大幅加班宣传材料,上面的古代文字内容是号召大家要工作一整夜。

距此站不远的一处古代楼宇状的建筑物里面,在雾霾灰将这个城市毁灭之前,一名原始人正在签署一份自愿放弃周末、年假的协议。经过清理,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份协议书上的上古文字。

让专家们感到惊异的是,据这名原始人随身背包里的体检报告显示,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非常需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但为何要签署这样一份协议,或许与其包中另一份关于房屋贷款的合同有关。但这份协议还没有完成,所有人和整个城市便被从天而降的数万吨雾霾吞没。一切都定格在2万多年前的那一刻,许多物品都完整保存至今。

在考古过程中,专家们有许多有趣的发现。据调查显示,每个原始人都过着人人自危的生活,原始人的居所和工作场所外都有以厚重金属制成的外门,以防止受到同类的伤害。原始人的食物也远比现在贫乏,人们普遍以一种叫做外卖的食物维持生命。

没有什么机会走出做业区的原始人,维系日常生活只能靠一种依靠有专职的运输人员依靠一种人力运行的移动铁柜来输送日常所需的给养,有专家认为这个就是上古文献中所提到的快递,但也有专家存疑,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便可得出更确切的答案。

报告写(编)到这里,暂时打住。

以上内容,我相信,也可能会出现在未来两万年后的考古教材上的,当然是每章正文后的参考资料。

但是,让我们回到现实,实事求是的说说考古这件事。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考古。可能大多数当代人头脑中浮现出的,都是“倒斗”、“摸金校尉”、“洛阳铲”之类盗墓小说中的常见术语。

但是,只要略有些文化常识的人,都会认真表示:考古,绝不等同于盗墓。虽然考古学家在古迹发掘现场所做的事情,咳咳,和盗墓有一点点相像。

但是,同盗墓小说中的惊险刺激不同,在考古学家们看来,一切发掘活动都意味着破坏,考古学是一门非常沉闷的学问。著名的考古学家惠勒曾说过:枯燥的考古学就像扬起的干燥尘土。

美国考古作家布赖恩.费根的代表作《考古学入门》第11版已在中国出版发行。这是一本专为考古学初学者设计,适合所有业余考古学爱好者阅读的考古入门图书。

在书中,作者以自身的丰富经历告诉读者,考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追溯千年以前的能力,能够重建和诠释古代社会难以想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尽管这些社会已经经历了多个世纪或几千年的变迁,考古学家们总能通过自己的认真研究对当时的社会情景进行再现,虽然可能有所偏差,但随着资料的增加、研究的深入,人们距离真相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具体内容欢迎参考文章开篇给出的考古报告。

著名的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曾在其代表作《历史的重建》中提到过:一个公元6666年的考古学家,可能会发现他不得不依赖厨房用具的多样性来帮助自己认识到,在1950年,英国和美国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

同样的,我相信两万多年后的人类,如果那时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还叫人类的话,在发掘、考察古人(就是我们这些人!)遗迹的时候,他们做起考古工作来,一定比我们现在各方面条件强的多吧。

只希望,那时的人类不要对我们这些古人的生活太过失望,觉得那些愚蠢的古代人,他们过着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如上古时期的奴隶一般生活着。没时间休息,没时间认清自我,完善自我。他们沉迷于各种低级娱乐,把有限的一点业余时间大多投入到一个叫手机的小东西上,用那个机器打游戏、买东西,把自己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挣来的货币很快的投入到这些消费中去,最后年纪轻轻便失去了健康,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了他们短暂而又无聊的一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