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梅边消息读后感1000字

梅边消息读后感1000字

《梅边消息》是一本由潘向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梅边消息》精选点评:

●学李贺,仿韩愈,肖杜甫,但成为李商隐

●相比潘向黎读诗过程中的细致入微,我着实羞愧难当。自己平日读诗,除非遇到特别喜爱的作品会深入了解其内涵意蕴,否则多半只停留于表面,匆匆一瞥而过,犹如微风拂水,荡起涟漪后又回归平静,终不留下任何痕迹;而她读诗却是一字一句都不肯轻易放过,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犹如种子入土,终究会有生根发芽、开出智慧的花朵的那一天。感谢她借我一双慧眼,让我看到了古代诗歌中的别样风景。

●诗词bot助读版,贴心地附了翻译,适合中学理科生了解文化常识。

●唯一的亮点都是引自顾随的

●作者水平是有的,只是诗歌实在不适合以这么私人的方式连篇累牍地出现

●陆陆续续一年读完,适合一边喝茶一边读的书。其所述所闻,皆是功底。

●去年十月在机场候机室,抓紧起飞前的几分钟看完的推送,在回校的地铁上给学校图书馆写了荐购,到一月初才拿到书。比期待略低,但也有不少小惊喜,最喜欢《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雪拥南关马不前》、《读顾随札记》三篇。 #话说你什么时候才能把开了好几年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读完啊摔#

●老师赠予的毕业礼物,喜欢。。 文章的语言是我很喜欢的类型。读这样的书让人看到自己的本心。文章的内容暂且不说,文字就已经能给人美好的享受。 由古诗延展开的文化信息信手拈来,作者深厚的学养也能滋润读者。虽说自由读诗,不求甚解,但是观点的来由却并不输给严谨的学术研究,比之更多了文学本身的灵动。

●私心里,对出身名门的人总是有点小小的嫉妒,总想着,我若是你,说不定今日取得的成就比你还大——这当然是自娱自乐的可笑念头,也是对自己平庸人生的一种开解。对潘向黎,当然也免不了这样的钦羡,她的小说写得再饶有韵致,她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再深刻独到,总觉得,这不是我辈达不到的境界,若我能再勤奋些,再专心些,再深潜些,怕也能写出如此文字,也能在古诗的世界里自在翩飞,如在自家庭院里拈花一笑。但是,世上哪来那么多如果。名门之后固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若自己不用心专也,不勤学精进,再好的先天条件也只能被白白浪费。读着这本书,倒是生发两个念头:要读顾随先生的书,要读《唐诗鉴赏辞典》。

●文字不错,让人感到生活愉悦,但是看完之后就容易淡忘

《梅边消息》读后感(一):读梅边消息有感

话说我之所以会买来这本书来读,完全是因为很久之前,我才读者文摘中读到此书中的一章——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大概是这个名字吧,当时读那一章节,感受到的是作者和父亲之间令人羡慕的亲情,那种和睦有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就想这本书应该很有趣,我应该找机会读一读,到时这就应了那句话,书非接而不能读,我这股心劲转眼就被其他的琐事给掩盖掉了,后来想起来这件事已经是我和她濒临分手的日子里了,我平时非常宅,虽说有些好朋友,但是内心的那种孤独寂寞非是语言可以诉说,我也不太想麻烦别人,这时我唯一想到的就只有书了,我想到那句读一本书的过程就是在和作者进行对话,所以我就想以读书来排遣寂寞,这时就想到了这本书,等我拿到手时,发现里面并不是想我以为的描写的是作者和父亲读诗的生活场景,这只是比书的一个部分,主要还是作者对诗人和诗词的感想,不过我还是继续读了下去,第一章我不太喜欢,我于是读了第二章,感觉却是很好,对诗人和诗词的简析——不管对不对——但是确实很真实,让我有一种深入了解这个诗人的感受,内心有一种想去到诗人所处的地方,朗读它的诗,品味它的感情的冲动。我会继续读下去的。

《梅边消息》读后感(二):她借我一双慧眼

最初知道潘向黎,还是因为她的小说。后来才知这位致力于城市文学创作的当代作家,古典文学素养竟也相当扎实——这自然与她深厚的家学渊源不无关系。她的第二本谈论古代诗歌的学术随笔集《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文学素养与个人性情并重,细腻优雅与明快爽逸兼备,让人看到其旁征博引与情致绵长,以及不少独到见解。

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古代诗歌,一千多年来解析过、鉴赏过、探究过,甚至一字一句细斟慢酌过的人不计其数,要想在众多的解读中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殊非易事,既需要对前人的观点进行大量了解和总结,又需要自身对诗歌具有非比寻常的审美感受力与艺术鉴赏力。诚如潘向黎所言:“这种能力是谁也帮助不了的,得靠自己完成。”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一书,评点了诸多古代诗作,既有“铁马秋风塞北”,也有“杏花春雨江南”,虽然有些篇章不厌其烦地引用前人评语难免有堆砌之嫌,对诗歌具体内容的阐释也欠缺圆融,但不少句段读来时有兴会淋漓、妙不可言之感,其中又以《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读顾随札记》二篇为最佳。

《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一篇,每次读来不免心有戚戚焉。潘向黎坦言自己在涉世未深的年纪不喜杜诗,却在人到中年的阶段生发“冰炭置肠,翻江倒海”之感,并叹慨“父母对儿女多年施加影响却无效的一件事,时间不动声色、轻而易举就做到了”。我想起身边那些爱诗的女性朋友,也多半是不喜杜诗的,她们或欣赏李白的雄浑飘逸,或钟情王维的诗画一体,或醉心李商隐的朦胧隐晦,只因杜诗过于沉郁顿挫,于满心是蔷薇色梦幻的妙龄女子而言,确实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大概也只有等她们阅尽千帆了,才能领会到杜诗的好吧。而作者的这段人生体验,也让我想起自己这些年来读词口味的悄然转变——少年时期偏爱读些感时伤怀和悼亡忆旧的小令中调,尤以后主词和纳兰词为甚——因为简洁好懂,也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岁渐长,如今反倒不如先前那般喜爱了,更倾心于典丽的清真词和骚雅的白石词——这在年少那时读来只觉佶屈聱牙、不知所云。果然,有些体验确实是需要用年龄和阅历来换取的,“缘分的事情是急不来的”,到了人生某个阶段,某些诗词中的“真意”,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显现了。

潘向黎“私淑”顾随,对其推崇备至,对其札记有种相见恨晚之慨:“时而拍案大呼,时而喟然长叹,真是冰炭置肠,百感交集。”我不禁想起自己当年阅读顾随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虽然也不乏击节叹赏的时刻,但更多是旋读旋忘,可见自己犯下了读书之大忌——囫囵吞枣、学而不思。她恰如其分地总结出了顾随的几点好处:“一是打通古今,说古人如今人,如平辈朋友,爱而知其短,知无不言,简直将一个个古人说活了;二是打通中西,不为炫耀更不是罗列,就是一种全世界往来纵横的大视野大通感;三是打通了作诗、作文、做人的界限,将其中不同处与相通处都讲透了,对读者、听者的写作有用,对其生活更有用。”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顾随也有一些观点是潘向黎所不认同的,例如他对《红楼梦》的轻视、对“黛玉葬花”的抨击,潘向黎则抒发一己之见解:“文学可以唯美,而美正不必有用,不必鼓舞志气,美令人感动,令人沉醉,已经足够了。”并从顾随的书信中找出他自己曾在青岛见到樱花“由盛而衰,落花满地,残蕊缀枝”而一派伤感的证据,认为“这与葬花一样,一点都不酸,都很风雅,都是极好的”。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潘向黎蓦然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已经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每首诗都要像父亲给我的信中反复教导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样,一定要励志的。诗不一定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是的,美即是美,不必强调其用处,正如我们读书,学以致用从来不是真正目的,学以致知才是。

相比潘向黎读诗过程中的细致入微,我着实羞愧难当。自己平日读诗,除非遇到特别喜爱的作品会深入了解其内涵意蕴,否则多半只停留于表面,匆匆一瞥而过,犹如微风拂水,荡起涟漪后又回归平静,终不留下任何痕迹;而她读诗却是一字一句都不肯轻易放过,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犹如种子入土,终究会有生根发芽、开出智慧的花朵的那一天。感谢她借我一双慧眼,让我看到了古代诗歌中的别样风景。

《梅边消息》读后感(三):2021读书清单之28 读潘向黎《梅边消息》

2021读书清单之28 读潘向黎《梅边消息》

2021.02.28

潘向黎《梅边消息》,2021年第28本读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精装版,23.5万字,340页;给五星评价。

作者对诗歌的解读,与他人不一样。别人是紧抓着作者作品不放的,不停地反复地究来究去。她不是。她写读诗感想并没有目的性的,她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的,属于有功底的作者。读来别有一番风味。因与自己的生活有关,所以觉得与读者的距离很近。因是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任务,必须解读哪位诗人或者哪首诗歌,只是谈自己对已读的诗与作者的感受。这样就绝没有食古不化的牵强的感觉。毕竟每一个业余读者的知识仓储是有限的,她能够解读的好的必须是她喜欢的和有所感悟的。

对人生的见识也不凡。比如,讲清高,清高是一件奢侈品,你必须为之付出巨大代价。感同身受,这一辈子体会太深刻了。可不是,正是一部分人的清高,才让另一部分才具平平的逐利之徒,轻易获得了成功。

本来想给本书五星+评价,但是总体感觉前半部分写得好,后半部分好多篇幅有凑数的感觉,这不是能力的问题吧?很多书都是这毛病!对不起精装版本了!给五星!

我现在也学乖巧了,遇到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就仔细一点,不喜欢的就粗略一看,这样也挺好,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好多篇幅是粗略一看的。

对本书的具体印象:

用典之妙,如盐着水。妙。

她的四杰王杨卢骆排序为王卢骆杨,反而把最自负的杨炯排在最后,这倒也符合事实,但主要还是与她不喜欢杨炯有关。

分析《红楼梦》“林黛玉为什么不喜欢李商隐”,有功底。

“杜甫在中年等我”,精妙,写出了大多数步入中年的人的感受。杜甫与鲁迅一样,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年轻人很难读懂,读不懂怎么可能喜欢,想读懂高山仰止的人物,既要有文化的积累,也要有人生阅历的积累。

解析李商隐,仿李贺,仿韩愈,仿杜甫,仿谁像极了谁,而最终成了风格自成一家的自己,这是什么?天才!真正的天才!

那篇《读顾随札记》也写得好。情真意切,对顾随的观点,赞同的高声叫好,不赞同的就大声说我不同意。我当然 如此。

认识了一个不怎么有名望的诗人李昌符,《赠同游》,朴实而感人。这诗太贴合我们中年人的生活了,可惜《唐诗汇评收》录诗歌5000首,居然没有这一首。随园主人说得好,唐人已把好诗好句说尽了。

赠同游

此来风雨后,

已觉减年华。

若待皆无事,

应难更有花。

管弦临夜急,

榆柳向江斜。

且莫看归路,

同须醉酒家。

写蔷薇花的诗很多,我喜欢宋末元初方回的!

红蔷薇花

元代方回

月桂金沙各鬬春,

蔷薇红透更精神。

虽然面似佳人笑,

满体锋芒解刺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