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读诗读后感精选

我们读诗读后感精选

《我们读诗》是一本由张海龙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读诗》读后感(一):生活中总要有点儿实体的诗意

之前有几年遇到好友过生日总喜欢给他们送书,但后来大家都忙了起来,读书的时间也少了,电子化阅读的普及让值得送的书也难找。不过如今遇到《我们读诗 少年派》,终于可以拾起当年那个习惯了。因为这里不仅收录的一篇篇诗文都是经典,而且伴着诗评人的解读,和朗诵者的优美声音(音频二维码嵌入在每首诗中),让每次阅读都变的深刻,简单又有趣。这其实不只是一本书,它还是一辑音乐,一部电影。生活中总需要有点儿诗意,实体的才更“讲究”。

《我们读诗》读后感(二):著名时事评论员吴学兰朗读并推介《我们读诗少年派》

#我们读诗·少年派#吴学兰,著名时事评论员,新华社高级编辑,原《参考消息》时事编辑室主任。她在这本书里读了这首诗。嗯,以我对她的了解,很适合她的生活愿望——

我们读诗

评价人数不足

张海龙 / 20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

夏日农场

作者:[英国] 诺曼·麦凯格

翻译:王恩衷

稻秸像驯服的闪电乱躺在草丛里

歪歪斜斜挂在灌木树篱上。绿得像玻璃

马槽里水在发光。

九只鸭子排成笔直的两行摇摆着游过。

一只母鸡睁开一只眼不知在看什么,

然后下意识地啄了一下。从空寂的天上

落下一只燕子,闪过

谷仓,又纵身飞进高悬蔚蓝的天空。

什么也不想,我躺在凉爽、柔软的草丛中,

担心哪里会突然冒出一个思想,抓住我——

就像这只长着盘形面孔的蚱蜢

舒展开大腿,发现自己在空中。

我之下的我,一摞我穿成一串

悬在时间上面,用一只形而上的手

揭开农场像揭开一只盖,看见

农场里面的农场,中央坐着我。

《我们读诗》读后感(三):他说:诗是少年生活的底气

我们读诗

评价人数不足

张海龙 / 20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每本书都是一个抵达之谜。

远在新疆吐鲁番鄯善县的马旭伟兄拿到《我们读诗少年派》后写下了这段感言:

诗歌最终是教人返璞归真,返老还童的思想艺术品,追求原始、空灵、善意、悲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少年时代。

一旦有诗,少年就可以有足够的狂妄和无尽的细腻。这种狂妄和细腻大约是青春时候最直接最天真的感情。所以说,于少年而言,诗是一种生活的底气。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大梦大醒,大悲大喜……凡此种种,只要在诗句里得到吻合,生命就很有意义。在读诗与成长结合前行的时候,无意中诗句就会成为心性的替代品,孤独成了与星空的对话;沉默成了和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的对话;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在黑暗或者曲折中永恒的延续下去。终有一天如果猛然发现,哈,我的少年时代原来这么诗意!这个时候,诗也就真正为诗,少年也就依旧是少年了,当然,也就不因为年华老去而徒增悲情。本书从整体设计到诗歌题材的安排编辑,在保持纯真的同时又极具思想的冲击,层层深处,一本书似乎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我们读诗》读后感(四):插画师柳儿给少年派的精美插图

新书《我们读诗少年派》里精美的插画,作者柳儿,诗人娥娥李隆重推荐给我们的,的确非常好,养眼也养心。

把生命浪费在诗与画这些美好的事物上吧。没错,那些我们读过写过的诗也许根本就是无用之物,但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充盈,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那是一份超越时空而来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在某些稀有的时刻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谓的好诗,就像寒夜里的一束光,既能煨心又照亮身前的道路。

我们读诗

评价人数不足

张海龙 / 20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我们读诗》读后感(五):张海龙:带着诗篇去奇幻漂流

带着诗篇去奇幻漂流

文/张海龙(我们读诗总策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It was a time filled with wonder that I'll always remember.

那是一段充满着奇幻的经历,我会永生铭记。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们读诗

评价人数不足

张海龙 / 2018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都要经历属于自己的奇幻漂流。

在“我们读诗”的介绍里,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WORD TO WORLD,语词即世界,书写即远行。如你所知,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求知方法,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先“观世界”,才可能拥有“世界观”。走走停停,丈量大地,发现美好,才是我们视之为最理想的人生。

一位北欧诗人说:我们总习惯仰望星空,却忘了脚下这块土地,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星星。

没错,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全新的诗意世界。这也正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故事有两种讲法,一种梦幻而美好,一种真实却残酷,看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心中有诗的人,或许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美好的一面。

那么,在一个人刚刚长成之时,由诗出发,游历世界,来一段“奇幻漂流”岂非好事?

2015年,我有幸成为“杭州大使环球行”中的一员,用三十天的时间环球一周,穿越三个大洲七个国家八个城市两座小岛。正是在那次环球之旅中,我惊喜地发现,每座城市其实都活在一句诗里,每座城市都是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

杭州大使环球行_腾讯视频

比如,杭州就活在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里,而巴黎则是米沃什的“去向众人艳羡的世界之都”,雅典就是卡瓦菲斯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城市”,威尼斯是里尔克笔下的“这座城已不再飘浮,像鱼饵一般/捕捉所有冒出水面的白昼 ”,日内瓦则有博尔赫斯的“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或曾经落下”,而纽约则有金斯伯格的“美国,我给了你一切可我却一无所有”……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杭州就与那些伟大的世界级城市拥有了共同的诗意背景,也让这座城市在诗文传统中更具魅力与品位。古往今来,杭州都以西湖闻名天下,但西湖之美并非全在—山水风景,而在于千百年来那些有关西湖的诗篇。曾经,我和女儿行走在西湖边时,她忽然像发现了一个秘密似地叫了起来:“爸爸,我发现很多诗都是在西湖边写的呢!”

是的,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张岱到戴望舒,杭州从来都是一座诗歌之城。苏东坡看过的山水我们今天亦在观看,戴望舒走过的雨巷我们今天仍在穿行,那些山水与街巷激发的诗情需要我们今天重新书写。

由是,在杭州这座最具中国经典意象的城市,我发起创立了“我们读诗”活动,我想用诗意把经典中国嵌入我们的记忆。

有人曾经问我: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代,诗真的还有人在读吗?

还有,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读诗写诗?诗到底有什么用?在中考、高考作文都明确表示不允许写诗的前提下,我们又为什么要鼓动被学业重压的孩子们去触摸诗意?

有这样一段精辟的回答,言简意赅,记忆深刻,几乎讲明白了所有道理:“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肯定吃过很多食物,现在你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你的骨头和肉。”

没错,那些我们读过写过的诗也许根本就是无用之物,但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充盈,能让我们知道自己到底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那是一份超越时空而来的珍贵礼物,让我们在某些稀有的时刻突然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所谓的好诗,就像寒夜里的一束光,既能煨心又照亮身前的道路。

而且,诗在我们这个国度并非稀有之物,而是每个人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从小学到高中,整整十二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就超过了一百首。这样的诗歌普及程度,在全世界的语文教育里都属罕见,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诗的基因。

课本里的诗,就是一种飞扬蹈厉的理想主义精神,它体现在那些“中国经典”之中。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就是要有一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儒雅文气,就是要有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孤绝勇气,就是要有一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澎湃诗意!

课本外的诗,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价值,它体现在那些“世界视野”之中。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去,始终从外部获得自我更新的动力,从来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诗歌就是行走,灵魂始终向前。走读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首最好的诗!

行走需要动力,奇幻需要想象。正是出于此种考虑,“我们读诗”团队从三年多时间里推出的一千多期节目当中,精选了120首适合给孩子们读的诗,郑重命名为《我们读诗·少年派》,交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少儿分社结集出版。诗歌文本之外,我们还专门为每首诗都配备了解读点评以及朗读音频,意欲从内容与声音两个方面引导孩子们更容易进入诗歌之境。

诗歌编选的标准,我们有意规避了“童诗”而指向“天真”,我们有意放弃了“深刻”而追求“新鲜”。一直以来,我都记得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忠告:“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灾难。”他的意思是说,不要在阅读上低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成人所无的“开天眼”神通,他们会有一种最自然而然的通灵本领去感知这个世界。

所以,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其他那些“给孩子们的诗”,我们的书更可感、更多元、更有用。如果少年派真的需要漂流重洋,我们这本书就相当于船上扯起了风帆,方向性更强,航行的姿态也更优美一些。

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少儿分社总编辑平静女士的青睐,以及编辑戴秋诗小姐的努力;感谢诗人娥娥李“锱铢必较”般的诗歌文本校正,她的极度认真源于她对诗歌的极度热爱;感谢“我们读诗”执行主编陈智博的反复打磨,日拱一卒的缓慢推进其实让这本书多了一份厚重;感谢所有出现在这本书里的诗人、点评人以及朗读者,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一起做了一件既有温度又有态度的事情,这才叫作“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诗人聂鲁达曾说:吟唱诗歌不会让我们劳而无功。

这句话,正道出了我心中所想。

张海龙:诗人、纪录片撰稿人、我们读诗总策划_腾讯视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