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八月炮火》读后感精选

《八月炮火》读后感精选

《八月炮火》是一本由[美] 巴巴拉·塔奇曼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6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炮火》精选点评:

●作者太看得起比利时了。英国重视低地国家,取道比利时确实会让英国参战,但是英国其实早就决定参战了不是吗?如果法国灭亡了,德国岂不是第二个拿破仑,英国不是傻子,所以取道比利时对德国而言心理负担还可以接受 人贵自立,我说的是17号计划(法国对自己的士气、兵力、单兵素质、指挥对比)没数吗?从哪个角度看能看出法军比德军厉害了,还东进?? 德国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绝:东线不知道见好就收,特别美国参战后正常人都知道持久战要崩盘,还想着一战打趴下法国,而不是自欺欺人吗?你要真这么牛逼,凡尔登法国就该崩溃了 @出品方来一下:这个2005版没啥区别啊,读完发现基本就是换个封面而已。

●不是一本适合一战小白的书,人名地名多得眼花缭乱,而且特别详述各种战争细节。在kindle上地图也很难使用来参考。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一方,战争在每个普通人身上留下的都只有深深碾压的痕迹。

●马恩河战役之后,战争不断扩大和发展,直到把东西半球的国家都卷了进去,并使各国陷入任何一种和约都无法解决的世界冲突之中。马恩河战役之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并不是因为它决定了德国的最终失败或协约国的最后胜利,而是因为它决定了战争还需继续。霞飞在战役打响前夕对战士们说过,不能后退。后来,也确实没有后退。各国被困在一个陷阱里,这是一个因战争头三十天没能决出胜负而形成的陷阱,这个陷阱过去没有出路,现在仍然没有出路。

●1.第一部分4章分别对德、法、英、俄4个国家当时的军备和联盟情况简要交代,在复杂线索里清晰描述整体概况,让不熟悉历史的读者找找感觉。有个初步印象,主要大国间的关系貌似对后来二战都有潜在影响。2.第二部分讲述开战其实取决于德法英俄四国之间的试探和互动,与我们历史书上说的萨拉热窝事件没什么关系。3.作战将军都站在自己角度看待战争,这里面包含自己的性格、经历、背景等等,以上帝视角来看都是短视可笑的,但芸芸众生都是这样,只是战争中更突出而已。4.第三部分到战斗真正打响的时候,从书中发现其实大家都是怕死的,不欺负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拼死投入到战斗中。以前就想,如果在战争年代,我这样的人可能经不起严刑拷打当汉奸,这样看来也可以宽慰了。

●元宵节返校的飞机上读完了这本巨著。我对一战的了解历程是中学课本-BBC纪录片-这本书。读完后对书中提及的许多人物印象深刻,比如始终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却被撤职的郎勒扎克、固执己见但又沉着冷静的霞飞元帅还有英国政客们的唯唯诺诺和犹豫不决。特别喜欢后记部分的总结,历史的厚重感跃然纸上。

●对参与战争的人的关注令人印象深刻。

●讲述一战爆发的第一个月,1914年8月的故事。作为纪实作品,本书是无疑的经典,细节的考证,多线推进中清晰的叙事能力,如同电影一般的画面感。但是作为历史作品,本书还是有一定的缺憾,一是对这场战争的根源认识不足,主要归结为一些政治人物的野心和短视,这是事实,但只是事实的一小部分。二是脸谱化比较明显,对战败的德国和革命了的俄国描写普遍矮化,战胜的英法就高大上的多,毕竟这是一战之后四十多年的作品,这种倾向性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

●太长了,细节太多了读起来痛苦不堪,

●用了好长的篇幅写了德法英俄在一战前的计划和一战第一个月的各战役。特点是着力写人,写人的偏见、狭隘、固执、坚持、自负、毅力和退缩,写了决策者的果断决策、武断行动和颟顸无为。恰足以作为决策失败的教训,也说明了复杂系统中个人非理性对整个系统作用的消极影响。失去理性,没有决断,本末倒置,让计划变得无用,埋下了失败的滥觞。

●真的是百感交集,历史如此荒谬黑暗,而我们却无法确定它不会在明天重演。

《八月炮火》读后感(一):相见太晚

一见倾心,引人入胜,无论是叙事节奏和角度,历史事件的编排和串讲,事件或角色的描述和针对性概括,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确实是高人一等,阅后不但大有收获,而且意犹未尽,很快又想再看一遍,本人对一战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知识相对欠缺,这本书一定程度上给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和提纲,并充以大量翔实史实,足以令门外汉体会到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的复杂且迷人之处。

《八月炮火》读后感(二):不错的科普性兼文学性读物

该书对一战开始到德国施里芬计划失败进行了具体地讲述,同时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前半段战争前的渲染不错,但到后来战争开始时大量的地名、人名以及战术的用语地涌入使阅读门槛再一次提高,读到后面比较容易枯燥,作者的文笔不错,译者也是有文学底蕴的,但可能为了提高译文的文学性,转而导致有的翻译晦涩,大大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量了

《八月炮火》读后感(三):「命运般的转折」

在八月的最后一天读完的。是自己很少读的历史类型的书,也是一本大部头。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契机,突然非常想读一本一战相关的书——可能是看到了什么电影或者是视频。描述了一战开始的三十天,协约国节节败退、接连受挫,但在马恩河最终阻止德国赢下决定性胜利的过程。文采飞扬,后记部分的几段话直入人心,让人热血澎湃。主体部分并不集中在战争场景的描写上,大多数笔墨还是宏观地描述各方部队如何推进和交锋,以及指挥官们如何作出决策——展现出了战争之中的纷乱和紧张,混乱、巧合或许是战争的常态——尽管有德国人的严谨和精确,但也不能避免许多命运般的转折。历史车轮碾过,英明或昏庸或许只能在事后评判,但平头百姓和普通士兵却是切身地经历痛苦、流离和死亡。

《八月炮火》读后感(四):某些人的只言片语,遗留在历史之中

柏林,总参谋长是施里芬:德军的袖子将轻拂过英吉利海峡

伦敦,外交大臣格雷: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列日,要塞守将勒芒: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请务必在战报中写明这一点

比利时北部,法国第五集团军司令朗勒扎克:德国大军从列日两侧蜂拥而来,为数不下几十万…正是要置法国于死地的那一击

沙勒鲁瓦,朗勒扎克:只要第五集团军还存在,法国就不会灭亡

(开战仅四天,法军伤亡14万人)

巴黎,城防军司令加利埃尼:不出12天,德军就会兵临巴黎城下,巴黎有抵抗围攻的准备吗?

巴黎,陆军部长梅西米:我在军队中有军衔,我将作为一名少校上前线去

巴黎,城防军参谋长克莱热里:他们把侧翼送上门来了

马恩河,法军总司令霞飞:先生们,让我们在马恩河战斗吧。

前线,20军军长福煦:勇往直前,进攻。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坚持到底者胜

(马恩河的奇迹和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柏林,总参谋长小毛奇:法国的火焰眼看着熄灭了,又熊熊燃烧起来…

《八月炮火》读后感(五):一战的结果由德国40天作战失败就已经决定了

2018年阅读之41 (美)巴巴拉·W·塔奇曼 《八月炮火》,从爱德华七世的葬礼开始,这一场全世界瞩目的葬礼下隐藏着世界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用一种文学性的手法书写了1914年8月所有发生的事情,尤其以法、德、英、比、俄五个国家,犹如亲历现场一般的描写,施里芬计划和法国第十七号作战计划的失败,将一场本可以以德国40天拿下法国的战争拖入到了相持阶段,比利时对于德国的反抗拖慢了德国人的脚步,这是小毛奇没有想到的,太多的大人物在这场战争中被数次提起、霞飞、贝当、福熙、鲁登道夫、冯·施泰因、兴登堡等等,都是历史的名将,其中很多德国将领都参加过色当战役。这是一个永远弥补不了的错误,第十七号计划的失败与施里芬计划的破产同样致命,两者和在一起导致了西线的僵持局面。西线的战事,每天吞噬着5000人,有时甚至多达五万人的生命,消耗着大量的军火、能源、金钱、脑力以及许多训练有素的人才,从而吸尽了协约国的战争资源,并使在敌后开启新战场,如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类本可以缩短战争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马恩河战役之所以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并不是因为它决定了德国的最终失败或协约国的最终胜利,而是因为它决定了战争还需继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