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九八四》读后感摘抄

《一九八四》读后感摘抄

《一九八四》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九八四》精选点评:

●这是一种绝望,一种彻头彻尾的压抑,结局并不酣畅淋漓,更凸显出人们在极权统治下的彻底压抑与绝望。没有人能对抗“大洋国”英社党的极权体制,一入极权深似海!

●【2019】“党越强大,就越不能容忍异己。反抗力量越弱,专制程度就越严酷。”

●2019-2 有穿透力!

●我爱中国共产党

●极权主义乌托邦的集大成者。尽管有无数的影视剧致敬,但这部小说依旧经典。思想改造那一段简直是令人不寒而栗。

●你怎么让我相信这是一部出版于1923年的虚构小说?这就是历史,甚至可以列为政治家必读教科书。

●【2019年第21本】这就是现在的我们啊,我爱中国共产党。(已买)

●读的是这个译本所以就标记这一本吧。隐约在某些章节和句子上感觉自己在读中国近代史。“对寡头政治而言,唯一稳固的基础就是集体主义。财富和特权如为集体所有,捍卫起来也最为容易。”这样的言论或多或少已在历史上被践行,让人不寒而栗。

●满分五分 我给十分 何其伟大 何其伟大

●不仅是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而且是应该珍藏的。按照现在的趋势,有天会在这里消失。

《一九八四》读后感(一):"打倒老大哥"

看完书的那一刻,真的感觉很沉重很绝望。众所周知,每本书的结局都会是主角胜利,世界最终站在正义的一方。但是这本书的结尾给了我意想不到的一拳。现实既是现实,手拉手一起奔向美好未来的场景就只能是憧憬了。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生活在永远的监控下,过着不如蟑螂的生活,心灵脑子都不属于你,只有永远的党,永远的老大哥。他们是唯一的真理,唯一的指南,唯一的标准。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因为一切都是现在。

就算你明知道,某一刻,与之相反的事实存在过。最终你也会屈服于2+2=5。没有人,没有人可以不爱老大哥。

《一九八四》读后感(二):他热爱老大哥

我只想讲讲我看这本书后做的内个梦。

梦里我独自一人去了一个战争地区旅行。我的旅程就是不停的逃亡,躲避连绵不绝的枪声,炮火声。总是有对立的两队人,我就拉拉杂杂的混在里面瞎跑。

但其实这只是表面。

在一场大型叛乱结束后,有一个透着蓝色银光的会议室里面,有很多穿着很老大哥的人坐在里面。两位有点秃顶的老头儿在对着对面的年轻女人气急败坏的大喊:“这些叛乱都是你做的!!你让我们陷入战争。” 女人很冷静,她派人放了视频资料,里面都是这两个老头儿做坏事儿的证据。最后,两个老头儿就像一摊烂肉一样被人拖走了。

但那些证据其实就像是书里写的那样,改一改,编一编。真实不真实都不太确定了。

《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有个让我很在意的共同点。就是其实是在打着自由的旗号,实质上还是被奴役着。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说被奴役。被奴役还能想着要自由。这可好也有自由了,但也没希望了。

(我浅显的瞎想的,别教育我。)

《一九八四》读后感(三):读《一九八四》有感

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再读这本书的我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

仅记录几处,如下:

1、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来源:百度百科

2、“大洋国没有法律,有些思想和行为,也没有被明令禁止,但一经察觉却必死无疑,无休无止的清洗、逮捕、拷问、监禁和蒸发等都不是为了惩罚实际犯下的罪行,而仅仅是为了清除那些有朝一日可能犯罪的人”。——在这样的思想下,如何保持对法律的信仰?

3、“过道里传来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查林顿先生走了进来,那些穿黑制服的立即变得恭顺起来。查林顿先生外表也有了些变化,他的目光落在被摔得粉碎的玻璃镇纸上。

‘把碎片捡起来。’他厉声喝道”。

看到这里我还抱着一丝侥幸,也许查林顿先生还抱有对美的欣赏,对历史的畏惧,他还是个“清醒的人”。但就像在甄嬛传里听到的一句话:“谁能过情关”?在这里,也许可能要问,“谁能做‘清醒的人’呢”?

4、“这一切多么轻而易举啊!只要你投降,其他一切都迎刃而解”

曾经跟一个朋友说过:感觉无知挺好的,生活被安排,不会有太多的思考,终其一生就是一枚小的螺丝钉。他告诉我:但是这种想法不能制度化,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螺丝钉螺丝粉,因为总有人不愿做螺蛳粉。所以即便你想做螺蛳钉这种想法,也只能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才能实现。消极自由才是一种积极的自由。

《一九八四》读后感(四):一些想法

“多一个人看《一九八四》,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从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我便为书中的情节所震撼。无他,从老大哥,到英社,再到民众的狂热,实在是太熟悉了。熟悉到让人心惊的程度。 一开始只是奔着名头去看,看过之后只觉名著不愧为名著。其中对自由的追求,政府对思想的控制,政权存在的意义,社会运行的本质等一系列命题的思考,让人惊叹。一本书能让人看到个体本身思想以外的思想,进一步思考存在的意义与社会的本质,实在难得。 人类社会天然存在等级,“上等阶层的目标是保住他们现有的地位,中等阶层的目标是和上等阶层调换地位。”唯有下等阶层在苦苦维持生存之余,幻想着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三个阶层当中,只有下等阶层的人从未哪怕是片刻实现他们的目标。”这一论断让人心惊。然而仔细思考,哪怕是下等阶层创建政权,社会仍旧存在等级。只不过取得政权的下等阶级一跃成为上等阶级,而无数的下等阶级仍在原本的阶层苦苦挣扎。民主集中这一命题,原本就存在矛盾。权力一旦移交,便会出现不公。而大众又多无知,群体性的决策,又会出现群体偏见。人人平等的理想,似乎只能存于幻想。 书中政府为了保持政权稳固又不至引起民众反抗,采取了动员民众生产而将剩余产品利用战争的形式消耗,进而使民众维持基本生存而又不至于生活太好有精力思考从而想到自由平等这些思想。归根结底,主要的还是思想控制。如今娱乐至死,民众思维偏激加之信息茧房的现象,是否可以算得上另一种意义上的思维控制? 还有头脑之外无世界的观念,这种彻底的唯心思想让人读来悚然。依靠着思想控制建立的“双重思想”对整个国家民众的进一步的思想控制让他们对显而易见的事实矛盾视而不见,看起极其荒谬可笑。而当前现实中的一次次“反转”,却彻底丧失了我们对真实情况的掌握。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真相。在一次次戏剧性“反转”之后,如今对所谓的“真相”也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一切的态度又导致了对新闻社会事件关注热情的丧失,进而转向娱乐至死的怀抱。 对人生意义与社会本质的思考似乎总是迎来悲观的想法,进而便不免将生活寄托在物质与浅薄的思想当中。然而这样的生活又总是招致自我厌弃,渴望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循环似乎无可避免,或许理智与智障结合起来才是人生。

《一九八四》读后感(五):零零碎碎的一些想法

作为一部反乌托邦的政治讽喻小说,《一九八四》读起来令人心惊胆战,又引人深思。作者在书的结尾指出了这种社会结构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人性深处对权力的追求。不一定是所有人,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这部分人不惜牺牲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来换取自己享受权力的快感。

尽管文中的大洋国并不真实存在,但有些东西却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比如说集体无意识,社会心理学好像对此有一定的研究。历史上人类出现集体狂热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是否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本能。再比如集体记忆,这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正在研究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历史我们能直接感知的集体记忆,我们研究历史的材料是各种档案记载。我们不能创造未来,但是可以创造历史。老大哥他们就是通过改造这些来改写历史。还有“话语”,这是新史学当中比较火热的一个词,不单指我们说出来写下来的字词句,也包括这些字词句传播到其他人头脑当中,其他人接收理解并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老大哥们废除旧话,创造新话,就是为了彻底改造人们的思想,对话语的掌控也就是对权力的掌控。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也是新词迭出的时候。

先前看的一个TED视频主要讲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通过观察瞳孔的大小可以知道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通过测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可以得知人们情绪的变化。当时演讲人满怀希望地安慰大家说不要担心自己隐私的暴露,想想看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精神负担过重的人并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万一这种技术被老大哥们使用该怎么办?会不会成为技术专制?

但我坚信,人类社会是一个机体,有其办法进行自我调整,失去平衡。人类社会如果像《一九八四》那样呈现畸形的病态,私以为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长期停滞的结果要么是革新,要么是灭亡。

文中论述东亚国的部分,将将中国与蒙古、西藏、满洲并列,显然不是政治正确的,我想有关部门在审阅的时候应该发现了吧,但是没有改动,可能是为了尊重作者的原著。同时此书出版是在1948年,在那时作者产生这样的认知是时代大环境所致,可以理解。(此处如有论述不当还请指出)

文中可以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借社会主义之名而行专制主义之实的英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