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是一本由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一):更适合成人做艺术启蒙吧

以前去博物馆看艺术作品,感觉最痛苦的是,面对一件艺术品,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虽然可以惊叹一些细节的东西,但总希望自己可以看到艺术品所表达的更多的美。

而碰到象绘画之类的作品时,就更会觉得无从下手。作为非艺术类专业的人来说,怎么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怎么看作品的线条、颜色、细节等的表现形式?……

之前和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聊过这些主题,受到一些启发,而等看了这本书后,一方面是更形象地印证我朋友的一些观点,一方面也让自己对绘画作品中一些细节有启发式的帮助。

虽然这本书是定位儿童的艺术启蒙,但书中都是成人的作品,从其对作品的讲述来说,一个成人阅读也丝毫不会觉得幼稚、简单。而对孩子来说,感觉如果是10岁以下的孩子,如果要比较好的理解书中的讲解,可能还是有点困难的吧。

但精美的印刷、并不复杂的解说,应该能激起孩子对艺术的兴趣,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

而当孩子不断地成长,会对书中的作品有更深一步的领悟,对美和文字有更好的感受能力。

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发现自己可以第一次对着一副美术作品能静心、仔细地看很久,能慢慢地理解作品,并感受到欣赏的乐趣。

已经将这本书推荐给了身边的很多人,对有孩子的家长来说,是特别推荐!要让孩子对某件事有兴趣,家长往往是最好的引领者。而家长如果不是艺术类专业的,通过这本书,起码能有点入门,并能用自己的理解,引导孩子去理解一件作品,并在博物馆中不因自己的无知而感到尴尬。

而唯一觉得有点可惜的是,可能由于这本书是西方出版社出版的,整本书中没有中国美术作品的介绍,哪怕有一副,我就觉得非常完满。

不是说自己有强烈、狭隘的民族意识,而是觉得中国的美术作品作为世界美学的一部分,也有其很特色的东西,而我们去各地的博物馆,往往能大量接触到的是中国自己的作品。对这一部分作品的理解缺失,是有点遗憾。

而市面上没遇到别人推荐好的,与这本大黄书相匹配的同类中国艺术作品讲解。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二):让孩子学会欣赏艺术,从读懂这本书开始

由于在北京生活,所以最不缺的就是看各种展览。除了各种国家级别的展览馆,著名的798艺术区更是经常光顾,除了那些有年代感的展品外,很多作品是需要去根据自己的阅历、见识等自己解读的,这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看不懂。

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很多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所思所想是根据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来创造,但我们没有经历过,也就无法切身体会。但艺术又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就像电视剧一样,你也许不认识剧中人物,但当你听说了他的故事,你就可能产生些许共鸣。

有人说,科学征服世界,而艺术美化世界。艺术这个词在百度里的定义很宽泛,由于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想要理解艺术,欣赏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经历阅历,还要懂得观察和思考,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是新奇的,而艺术更是如此,想要理解艺术,先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理解,才会更欣赏到艺术的美妙。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是我近期在看的一本艺术大书,这本书主要带领读者欣赏的是造型艺术,也就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量的表演、行为艺术形式。

全书一共有五大艺术门类,116件打动人心的艺术名作,在一本书中尽可能多的向读者展示不同的艺术形式,内容丰富有趣,装祯精美,无论是想要给孩子做艺术启蒙,还是平日里没事的时候翻翻看,都是一种享受。

每一件艺术作品,作者都通过对他们创作理念和作品的介绍,吸引孩子思考艺术背后的创作过程,有一些大图太过于精细,作者还会拆分开来给读者展示,做到小图变大,细节变清晰,让读者做到大饱眼福。

书中内容非常丰富,挑选几件我很喜欢的作品分享一下。

水花。

是谁溅起了这一处水花?水被溅起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幅图由长方形、带状、线条等元素组合而成,你在这幅图里体会到了什么呢?

在此之前,若是只看这幅图,或许你只是觉得很清凉,但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突然发现这幅图变得更丰富了,除了眼睛看到的画面,仿佛耳朵、鼻子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仿佛听到了水的声音,闻到了夏天的味道!怪不得有人看展看一天,而有人看展几分钟就出来了,这大概就是区别吧?

涂鸦

你无聊的时候会不会随手涂鸦?或许你开始并没想好画什么,但当你的笔触越来越多,你突然发现,我创作了一个神奇的物体!而《国王和王后》这件雕塑作品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那天摩尔随手摆弄一块蜡,接着他突然发现捏出来的就像两个人,最终呈现的就是一男一女,而这件作品被放大,做成了1.64米的青铜像,伫立在英国苏格兰的某一个山坡上,他们就这样端详着属于他们的想象王国。

是不是突然觉得,任何时刻都可能创造出艺术!也许是玩泥巴的时候,也许是信手涂鸦的时候,也可能是在拼模型的时候!

触目艺术-无题

在洛杉矶的一家艺术展览馆里,有一件不仅可以触摸,还能带走的艺术品,那就是无题。这件艺术作品是作者为了纪念自己的好朋友罗斯,他生前体重是79.4公斤,而这堆糖果重量也是如此,观众看完可以带走一颗糖果,随后还会被补充上。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这件,原因是他对死亡有一个特殊的理解:

“随着人们不断的把糖果拿走,又会有新的糖果补充进来。让糖果堆保持原样,这就像我们认识的某个人,去世后我们会很悲伤,但当我们怀念他时,快乐的感觉又回重新回来。“

怀念一个人,就像吃了一颗糖一样甜。我无法拒绝这样的死亡理解,这太美好和治愈了。

书中还有很多艺术作品和解读,作为成年读者,我也学会了不仅仅用眼睛看,还学会了通过想象调动自己的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来欣赏一件作品,这是我此前从未有过的奇妙体验。

推荐给家里有小朋友,或者自己想要学习欣赏艺术的大朋友,这本书还有一本兄弟书籍叫做《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看完这本,已经决定把另外一本也入手了,期待更多体验。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三):孩子艺术启蒙的起点,就是这本能和艺术大师们互动的艺术启蒙书!

对于一个看不懂艺术的人来说,最煎熬的莫过于欣赏各大流派的艺术创作……不论是油画、雕塑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一律是雾里看花,一脸懵。而懂艺术的人,能从笔触线条、表现形式、作者生平一直讲到创作背景。在艺术领域里,我与我才2岁的女儿并无二异。

早就听说这本赫赫有名的《儿童艺术大书》,也吃了几波安利,说它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这套书由英国费顿出版社出版,后来被后浪引进,全书一共有两本,分别是《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和《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

它敢卖这么贵,一定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试着引导这本书的阅读者去认识艺术。那些经典深刻的艺术作品,必然是能够被大众读懂的,不论是专业的艺术鉴赏者,还是一个刚刚开始艺术启蒙的孩子,区别只在于,我们该怎样读它。

虽然我是个艺术门外汉,但也不让想孩子错过艺术启蒙的机会。去趟欧洲的博物馆观赏这些作品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可如果家长不知道该怎么讲解,也只能是装一把高雅,回来孩子只能停留在“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博物馆”的状态。很多专业授课的机构自身水平相当不错,教孩子学会绘画技术也很在行,但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启蒙这一关上犯了难,该怎么把成人世界里的专业术语转化成孩子能听得懂、能理解的艺术语言呢?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这幅画是600年前,林堡兄弟给一位富有的公爵制作的书籍插图,如果没有看内容,我的第一反应是:“哇,好精美啊!”但是看完解释就明白了,原来这张图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600年前,我们绘画用的原料都取自天然色素——比如蓝色来自半宝石青金石的粉末,紫罗兰色来自向日葵的种子,金色则由真的金叶制成。说完这些就发现,这幅画的制作成本不菲。并且600年前还没有印刷术,所以这幅画是一笔一笔画上去的,独一无二。甚至精细到我们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所有细节。

画下面有一行小字:“你看到两只小狗正在桌子上舔盘子了吗?”是的,如果不是提醒了,压根没看到。也许孩子会发现,但更多情况下,没有家长引导,孩子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这两只小狗的提示,既展现了作者画风的细腻,也表现了《儿童艺术大书》作为一本艺术启蒙书的引导作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初看这幅画,觉得就是画了一场聚会,当然,作者的绘画功底相当不错,人物的表情都各不一样。这幅画的解读就像肚子里没什么墨水却非要写出一篇800字的议论文出来一样困扰。但是书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先是把几个主角单独拎出来,有一个戴着黑色帽子的男人抱着一个用红色毯子包裹的婴儿。大多数人都是女人,还有一个人正在搅动画面中的炖锅,这个人一定是孩子的母亲,但是这个母亲不怎么细心,不信你看,满地的碎鸡蛋壳。

看到这里,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幅画还有这么多“心机”啊,原来这是个庆生会,那个年代的庆生会这么简陋又这么热闹。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不。

作者又写了一段话:请发挥想象,让自己坐在红色椅子上看着面前的众人,看他们谈笑风声、高谈阔论、饮酒作乐。还让我们听听声音:女人们谈话的声音、母亲大声问人们是否还要吃点什么的声音……

又引导我们,如果是我们来描绘日常生活,我们会怎么选择场景,是很安静的生活,还是很热闹的聚会?

这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你用自己的想象力让自己坐上那把红色椅子的时候,你就是作者在看着这个热闹喜庆的画面。而我们要把一个场景画明白,非得把自己代入那个场景中不可。

再推导更深一步的思考: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怎么表现日常生活?

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一次关于“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的主题、观察的角度、如何呈现听觉、视觉效果、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引导过程。

让我们看最后一个例子。

先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我们可以用点来创作。绘画既然可以用线条来完成,也可以用更小的元素----“点”来实现。我们可以用点画船,画小女孩、画猴子。

再引导孩子进行创作:你能用点来画八把伞,其中七把闭拢,一把打开么?

先让孩子试着画一下,他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不过没关系,我们来看艺术大师是怎么用点完成绘画过程的。

对乔治·修拉来说,他就是用颜料的小点来创作,他的绘画风格也被称为“点彩派”。与他同时期的其他人,大多用调色板来涂颜料,他不是,他直接把颜料挤出来,再用画笔沾上,涂在画布上。这就很有意思了,不同的点色近看是一块块小点,远看就会揉合成一幅画。孩子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创作别的点彩画。

如果让我们自己看,大概只会认为这是一幅不错的水彩画而已。但是经作者一解说,立马明白了画背后的含义,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也尝试着用这样的画法来进行创作。

艺术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过程,艺术家们进行创作,更多是内心的反映,我们能读懂这些作品,也就和艺术有了更深一点的联结。《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让我们看懂了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借着作者的解读,对孩子进行了一次直白、简单的艺术启蒙。能看懂艺术之美,在这世界上又多了一种自我满足的渠道,何乐而不为?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四):艺术启蒙期,这本艺术大书拯救孩子的审美

我跟先生说,女儿衣服掉了一颗扣子,她心情低落,哭了几天,三天后,我就收到了快递寄拿来的一套书《儿童艺术大书》。

先生说,孩子进入了完美敏感期,对事追求完美,掉了一颗扣子,找不到了,这件衣服就不漂亮了,完全不符合她的审美观。

我想起最近孩子喜欢用画笔到处画,也喜欢问妈妈,什么颜色最好看,更喜欢捧着绘本书看里面的图画,也总爱叫我,妈妈一起看书吧。所以一套《儿童艺术大书》,简直就是一份十分及时的艺术启蒙读物。

我一直觉得,如果孩子没有艺术方面的启蒙,长大后,就会是一个无趣的孩子。我们身边的人,对周遭的一切美视而不见,不关心音乐,不关心美术,站在一幅名画面前无动于衷,想想都有点可怜。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审美观十分重要。

为什么要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审美观?在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王瑞雪曾说: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观。

这套由英国费顿出版社编,再经由浪花朵朵编译的《儿童艺术大书》,适合作为儿童的艺术启蒙,我们不需要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印象主义,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把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强行灌输在孩子的脑孩子,效果远不如你轻轻翻开书本,指着其中的一幅画问她:

你身边有画中这样的小宝宝吗?是小弟弟还是小妹妹?小宝宝睡觉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保持安静呢?

你发现了吗?母亲啊和宝贝是一样的姿势:一只胳膊弯曲者,另一只托着腮,就好像她们是镜子两面的两个人。

这套《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白色)精选了60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不仅有凡·高,毕加索,还有其他先锋艺术家的作品。

这套书的魅力不在画面,而是那些精心设置的问题,那些问题在向孩子发出邀约,邀请一个尚在艺术襁褓中的孩子与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进行互动,体验艺术家们创作时的情感和智慧。

当我和孩子一起翻开第一页时,她马上就被这一幅《水花》吸引住了。

当我问她,是谁溅起的这一处水花?她马上安静下来,细细观察这幅画。这个人还在水里吗?孩子又看了看这幅画,在沉思。水被溅起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啪!”

……

孩子在问题问题变得安静,细致,有爱心起来,专注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观察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鲁班通过观察,发现划破手的叶子是锯齿形的,因此发明了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地球引力;达尔文通过对昆虫的关擦会,写出了《论食虫植物》一书,奠定了生物学的地位。

如果说,观察能力是一切创造和发明的基础,一点也不过分。《儿童艺术大书》,通过提问,让孩子深入观察每一幅画,这些精心设置的提问,贴合儿童发展的心理。

通过观察,孩子会发现这幅画里的桌布,上面还有折痕呢。

而这幅画中,孩子还会发现,地上乱七八杂,碎鸡蛋壳撒了一地。

他们可能会在我们的引导下,发现“中间那个敞着蓝色夹克上衣的孩子拉着其他人的手,带领大家冲过牧场。”

当你问到,这幅画是快速移动还是静止不动呢?

细心的孩子还会发现:

有的孩子在奔跑……

有的孩子则完全静止……

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孩子作文的基础,事实上,那些观察能力强的孩子,在写作文时不会无话可说。

心理学家证明,那些经常问为什么,喜欢思考的孩子,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比其他的孩子更出色。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60位大师的经典艺术作品而已,但是带领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本书远不止这些,它还是一套很棒培养思维能力的书籍。

不信我问你,这幅画的风景是在窗内还是在屋里?

乍看,你会发现好像是在屋里,看着也有可能是在屋外,但是如果你再看窗帘,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了。

孩子也也一样,需要一步步启发和引导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答案,而这个过程,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你想不到吧,原本人家只想安静地做艺术启蒙读物,而读者居然发现了它附带了其他的强大功能。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读后感(五):没有艺术细胞的我,为儿子收了本艺术书,然而……

我能说我收这本《儿童艺术大书》是因为受刺激了吗?

我的老领导的女儿——一个00后的妹子开了个公号,她的公众号主谈艺术,风格是这样的:

她的这篇文章中的“随便聊聊”、“早年的作品”、“标志性作品”等词句,莫名让我觉得有点“丧”。我不知道Turner到底是哪路神仙,更别说他隶属什么艺术流派、早中期画风有什么变化了。

“我没艺术细胞也就算了,不能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于是,我收了这本《儿童艺术大书》。

收之前,我有特意做功课。

这本《儿童艺术大书》由英国费顿出版社编,浪花朵朵编译,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感觉应该是有品质保障的。

浪花朵朵和湖南美术我是知道的。然而,英国费顿出版社是什么来路?

知乎有云:

查了资料,我发现这个出版社在艺术、建筑、设计领域都享有盛名,看来来头不小。我打算什么时候看看知乎提到的这本《艺术的故事》有没有引进,顺便给自己扫扫盲。

书到了。然而……

看了这个目录,老母亲的心是无比崩溃的。

这都是什么呀?

我原本期待自己翻开目录看到的是各类艺术流派,如果没有流派也应该有梵高、米开朗琪罗,再不然也会有断臂维纳斯、《露天咖啡座》云云。

然而,都没有。真的没有。

然而,一页页翻下去,我却被吸引了。

这就是目录上所说的“找差别”那两页,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自画像。

这本书很有机心的设置了两个小游戏:

1.按图索骥辨别排顺序。

孩子们可以根据画以及书中的提示按画中青年年龄排序。因为难度系数有点高,所以他给你一些小的提示,比如说图画到底是正面还是侧面、绘画时参加的活动等。

2.“大家一起来找茬”。

书页的最末很细心的排列了一个表格。认真的分析了画中人物的朝向、耳朵是否露出、头发是否卷曲、手中有没有拿东西等。

我觉得真妙:

艺术鉴赏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需要关注的是细节。

如果家长觉得和孩子在一起没什么可玩的,那么也不妨用这本书做做小游戏。

如果说“找差别”的四副画像线条优美、细节逼真,那么“垃圾”这个主题就拷问了我对艺术的理解。

有个艺术家叫阿尔曼,喜欢保存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列,称为“集成艺术”。

比如,他把咖啡壶粘在一起;把玩具小汽车从包装盒里一个一个掏出来,然后放进一个总的包装盒;把钟表放在一个盖着透明塑料盖的盒子里。

原来,艺术并没有定式。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本书还科普了这个艺术家的得名。他原本叫阿德曼,在旅行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了一半。机缘巧合别人把他的名字弄成了“阿尔曼”,他却将错就错沿袭了这个名字。

是不是很有趣呢?连我这个记性超差的人都记住了这个名字。不过我后来感兴趣有用互联网搜索,阿尔曼是大名鼎鼎的法国现代主义艺术家。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一个叫做“无题(罗斯在洛杉矶的肖像)”的作品里,这本书管他叫“被触摸的艺术”。

艺术家有个叫罗斯的朋友,年纪轻轻的就去世了,所以艺术家按罗斯的体重堆了一些糖果。人们参观时可以拿走糖果,但是糖果也会被原样的补充回来。

一个糖果堆砌阐述关于人生和活着的意义,感觉很有深意。

而艺术的张力和表现力,在下面的一幅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好英俊的男子!让我很自然的想起来那个希腊故事叫做“水仙花”。他充满生机的站在那里,自信而轻松。《儿童艺术大书》提示我们关注他的衣服价格不菲,我们可以联想到他出生于比较富裕的家庭。

他的眼光看向谁?他在爱慕谁?谁这么幸运?

这只狗很友好的样子,传达出他应该是一个很和善的人。

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懂艺术,而是我们不愿意去细细的体味。

而对事物敏感的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领会到这些绘画的机心。

没必要过多的拘泥于画派。那些东西只要愿意记忆,终将知道。

然而,对美的体察,才真的需要引导。这是启蒙的真正含义。

我果然不懂艺术。

还好,一切都不是太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