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的读后感大全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的读后感大全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是一本由英国费顿出版社 编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精选点评:

●太适合作为见可爱小朋友的伴手礼了。

●好看,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散漫的展开。很像是我在泰德艺术馆看到画旁边的说明。

●后浪延续了自己的一贯作风,极好的质感几乎是它家所有书的基础保证。一幅名画,一篇引导性的导读,可以让刚刚开始学习艺术的孩子逐渐接受。这两天要把黄色版的读了!

●对于知道一些皮毛的人来说,过于浅显,作为启蒙大概还是合适的,没有主观想法的强制灌输,只是为你指明了方向自己想象,没有对错,艺术的欣赏本就是个人的。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点厉害,适合马着以后和小孩子一起读

●陶醉梦里

●后浪使我贫穷

●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要是媳妇能带着我看这本书就有趣了

●波提切利是诗性的,他用画笔写,克洛里斯被西风之神抓住了,因为惊讶,呼吸在唇边变成了花朵,垂坠洒落的成为弗洛拉的浮凸花裙。(克洛里斯后来成为自然之神,权利掌管花朵和青春永驻。)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一):“我并不期望孩子能成为艺术家,但我希望他能学会如何赏析”

我有个在做教师的朋友,她家儿子6岁了,常常在她朋友圈看到她带着儿子到处逛艺术馆、博物馆,有一次一起聊天,我打趣的问她:你花这么多钱给他报名各种赏析兴趣班,几乎有空就带他去逛博物馆,对他来说真的有意义吗?或者你是希望培养他为艺术家?

朋友认真回答我说:并非如此,我带他去听音乐会,去逛博物馆,去听赏析课,最终目的都不是让他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明白艺术有多美好,艺术赏析究竟该从哪里开始,在日后他再看到美好的事物,他可以知道究竟美在哪里。

我被朋友的话深深打动着,那时候我还不是一个妈妈,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她说的话更有感触了,家长带领孩子认识世界,并非都望子成龙,现代开明的父母,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可以有机会多接触,多见识。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时间精力带孩子去逛博物馆,也不是所有艺术品都能在博物馆看到,《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在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世界有名的艺术作品,更能看到从一个孩子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赏析艺术。

这本书是世界公认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全球销售100余万册。每本书各选出从第十四世纪一直到当代艺术中最著名的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最有名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包含了5大艺术门类,116件艺术名作。跟着这本书,仿佛是有一个专业的讲解员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所艺术殿堂,逐一赏析艺术作品。

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里都有哪些艺术作品吧!

《蒙娜丽莎》简直是人人都知道的一幅艺术作品,但此前我们只是知道,她或许在微笑,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蒙娜丽莎只是平静的坐在那里等着达芬奇画她,至于她是否真的在微笑,我们无从得知。丽莎是这幅名画的主人公,而蒙娜的含义则是女士。无论你站在哪个位置去看她,她都像是在盯着你看,仿佛突然会站起来拥抱你。

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看起来非常随意,他创作了一种滴画法,一幅超大的画纸,而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布局,不同于传统绘画的精细,他会拿着一根毛笔,蘸着颜料滴溅到画布上,这种随意的艺术作品看起来很乱,但如果你仔细看,又能发现藏着的他的签名!

大多数艺术作品的主题都在一幅画的中央,但《排练》这幅画却不同。正中间的位置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板,而其他舞者则在旁边练习着舞姿,还有人正在从楼梯上下来,也有人正目视着前方思考着什么。

在这本书里,还有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等名作,还有一些我们未曾见过的艺术作品,比如被包裹起来的大桥,绵延超过1公里的混凝土作品等等。每一件艺术作品都给出了赏析角度,提出了一些问题带领小朋友一起去思考。

这本书还有一本黄色版,也是一样的精彩、好看,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能够学会如何赏析艺术,这两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二):一本不像艺术的艺术书

艺术是什么,在看完《儿童艺术大书》的黄色版的时候,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思考。但是当我看完《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的时候,我的想法是,思考是艺术本质的一部分,但是他还不能够完全反映出艺术的本质的东西,艺术的本质,还应该包括“创意”。这在这本白色版的《儿童艺术大书》中,真的是展露无遗。

比如,同样是表达时间的变化。我们既可以通过对于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自画像来表现,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水果组成的人像的变化来展现。就像下面的两幅画一样。

图一

图二

上面的这两幅画,一个偏向于写实,一个则偏向于“创意”。这也很像这两本书的编排。《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偏向于趣味性和写实性,通过不同的画作和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一步步的对于艺术这个高大上的东西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而《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则更像是一位长者一样 ,向我们一一展示如何通过更加夸张和奇特的方法来展现自己的想法。

也许有朋友也会像我一样,肯定会觉得两本书分为两个版本,一定会有一定的重合。的确是这样,两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面,有些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我们上面的那两幅图,其实它的主题都是想表达时间的变化,只是两个采用的手法不一样。还有,像是关于圣母玛利亚的故事,两个版本的书,也有对于这个主题的两幅不同的画作,但是每一副画作的主题都不一样。

所以,我细查了一下资料,分别把两本书里面的画作所属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制作了一个表格。通过这些表格,我们就可以对两本书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有:

《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有: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其实,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艺术本质的东西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外显化。就像是相同的主题,但是每个人关注的点不一样,所展现的东西也不一样。这就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样,关于《圣经》的题材的画作就有很多,但是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这两本书中那些相同主题的内容,其实是从更深的层面让孩子们看到了艺术的多样性。

同时,关注相同主题的画作,更有利于让孩子们发现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一旦他们发现和寻找到了更多的不同之处,想必,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就会有一个新的高度。

正是由于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那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就不再是绘画的范畴了,任何一个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对自己想法的完整的,有创意的呈现方式,都可以成为艺术范畴的一部分。比如这本书里面所呈现的行为艺术,如下图所示

还有艺术家通过自己思考所展现的大桥改造的艺术:

这些多样性的表达方式,恰好让孩子可以更好的理解如何正确的,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都会被要求要理解孩子的情绪。但是,怎么去理解,靠猜?当我们所猜到的和孩子们本来的想法不同时,也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是,如果让孩子看了《儿童艺术大书》,孩子知道了更多的表达形式,他们或许有可能找到宣泄自己情绪的出口。只有他们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尝试着去理解他们,也只有这样,当她们在遇到人生中那些不愉快需要宣泄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

自由的表达,以及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他们才能和这个社会相处的更加融洽,在众多的压力之下,他们才能更好的生活。

回到教育上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有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是事业,有可以襄助自己的朋友。

在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的应对。这一切看起来都很美,但是这一切在真正实行的时候,又是那么难。仅就交友来说,世上的人有千千万,只有从根本上提过孩子的审美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孩子对于美与丑的感知,才能让孩子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自己身边的人,也才能真正的助力他们有一个更好的人生,我想这就是《儿童艺术大书》给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吧。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三):洒落在艺术作品角落的温暖

“艺术”实在是太抽象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纵然站在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面前,你我激情澎湃,可转身又要如何介绍给孩子呢?《儿童艺术大书》做到了。书中关于众多艺术形式,都展现了它独到的见解。没有复杂的流派解说,质朴的语言引导孩子去关注那些小细节,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在日本的濑户内,每三年会举办一次盛大的艺术狂欢——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围绕着濑户内海,艺术家们在各个岛屿上布置各式各样的展品,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你可以看到草间弥生设置在宫浦港边的巨型红南瓜,也可以欣赏到海市蜃楼般的“直岛小提琴”;还可以亲临用5000根竹子打造的巨型“橄榄”内部,在山间供疲惫的旅者休憩。这些艺术品巧妙的设置在各大岛屿之中,寻找着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点,传递着爱与温情。

20世紀の回想 & 直島パヴィリオン

唐纳德·贾德也热爱空旷的地方,他在广阔的开放空间里创作了一件巨型雕塑—《混泥土作品》。人们可以站在上面,和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作品绵延超过1公里,若放在喧闹的纽约怕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吧,只有将身心都置于广阔的自然中,才能创作出这般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混泥土作品

或许人总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格外感兴趣,我的目光就停留在被包裹的巴黎新桥上。

被包裹的巴黎新桥

老实说我并不认识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对大地艺术的了解也知之甚少,《儿童艺术大书》却点醒了我。这种生命短暂的艺术形式,它展现出的艺术品犹如冰山一角,你有幸见证的远不如藏在水面下的庞大。

有一部讲述漫画编辑部的故事——《重版出来》,老师三藏对学生中田说,“中田,你知不知道做这样一个饭团需要用多少水,从大米的制作开始计算的话,需要270升水,据说这叫做’虚拟水’,我是最近通过网络学到的,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些水。”

就好像《包裹的巴黎新桥》,这座纪念碑式的雕塑只存在了14天,在这14天里,这座桥看起来完全不同了。但为了这14天的展出,他们花费了10年的准备时间。

一本不是注重在描述技法,分辨流派的艺术启蒙书,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从一件大人都未必读懂的艺术作品中,教会孩子们体会作品背后的艰辛,这是多么可贵啊。

在成长的道路上势必会碰到挫折,付出的努力不一定能百分百呈现,但所有看不见的努力,终将具象出来,以某种形式爆发,届时收货的喜悦也是翻倍的,不是吗?

1980年,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比斯坎湾开始创作一件作品。他们为海湾中的11座小岛清除了40吨的垃圾,再用粉色的尼龙布把他们围了起来,最后形成了9个巨大的粉色“环”。在它被展出的这14天里,人们几乎忘记了这些小岛,因为它们漂亮的形状就跟睡莲池中漂浮的花朵一样。

被包围的海岛

杰夫·昆斯耗费了25吨泥土和70,000株花朵堆砌出来的艺术品《小狗》,在《儿童艺术大书》中取名“花的力量”,这只巨大的小狗有3层楼高,可谓壮观。

书中还将自由女神像,纳尔逊纪念柱等大型户外雕塑来对比。为了纪念一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所以采用一些比较坚固耐久的材料,如石头或金属。

而杰夫·昆斯用花朵“雕塑”的“大狗”是为了建造一座代表爱、温情和幸福的纪念碑。

不由想到宫崎骏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在楼顶的花园露台中,安置着天空之城中登场的机器人雕塑,虽然它不能动,周围长满了杂草,但关于它的回忆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三鷹の森ジブリ美術館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四):关于儿童艺术启蒙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儿童绘画指导教师,有朋友曾经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懂得“艺术是什么”?怎么才能从小培养艺术鉴赏力?或者说怎么才能记住更多的名画和画家?

我告诉她:对孩子来说,您这要求也太高了!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基础,说到底就是:如何给孩子做艺术启蒙?

但说实话,这不仅是儿童要面对的问题,一些美术专业考生或者在校学生,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艺术启蒙是很困难的事儿吗?

我认为不是!

只要找对方法就很容易!

对儿童艺术启蒙而言,最好的“教材”自然是绘本!

如果有一本绘本既有绘画原作,又有对画面的解读,还有画家的一些简介,加上不失幽默的文字,是不是堪称“完美”?

但,不好意思,这样的绘本目前还没有!

不过英国的费顿出版社(Phaidon Press)出版过一套叫做《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的书,倒是基本能满足上述要求,只是它是“童书”却不是“绘本”——里面的画不是专门为孩子画的,而是著名画家的名作。

可它的优势却非常明显!

《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最大的优点就是:图!够!大!

书里的很多图几乎是满页的,常常是一个标题下图和文各占一页,而且文字中也夹杂着很多图,或者很大的图。

就比如讲到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时,图片居然占了整整三页,即便是文字里也要加入一张大大的原始底稿照片。

绝对是一本字少图多的“读图书”!

并且这套书所选的图都是艺术家的代表作,不限于古典或现代,兼容并包,几乎囊括了各种艺术流派,有绘画、雕塑,还有装置艺术和摄影,甚至包括日本的浮世绘。

可以说是一本很全面的“儿童视觉艺术启蒙书”。

能做到这些,自然是因为这本书背后强大的支柱——费顿出版社!

要知道费顿出版社可是在英美及欧洲极具影响的艺术图书品牌,它以出版高清晰高质量的艺术画册而著名!

《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另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不!枯!燥!

书里的文字很幽默,这自然不必说——毕竟是给孩子看的,板着面孔会吓跑宝宝的!

即便是画家介绍也不是那种列表式的照本宣科,而是采撷了画家的一些轶事,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推到你面前,不再是一堆摸不到的数字。

当然如果你想看数据,它也是有的,都附在书后。

就拿凡·高来说吧!

他的人生很传奇吧?他的《向日葵》有很多解读吧?

但书里都不谈,上来先问你《向日葵》用了多少种黄色,再讲颜色是怎么被凡·高涂在画布上的,然后说说凡·高的签名,最后才讲了一下这幅画诞生前后画家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不自觉的把画面和这些事合二为一,这时候一个创作《向日葵》的活生生的凡·高就来到了你面前。

看完这套书的人都会发现,书里每一个画家和他们代表作的介绍方式都不同,不仅侧重点不同,就是作为互动环节的提问也五花八门,常常是突然就蹦出一个问题来。从这一点上看,这本书的确编辑得很有“艺术气息”,非常符合孩子那种跳跃性思维,很恰当地契合了孩子们好奇心的落脚点。

它的标题中,画家的名字不大,而作品名更小。最大的加粗文字留给了作者拟定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文字作者要阐释的视角。作者基于这个视角时而阐述感情,时而探讨创作技法,时而又做起侦探——解密画作中的细节,文风随画家和作品而变,简直如同“魔术师”一般,随时会抛出一个惊喜,这样的叙述方式真的非常适合给孩子讲解艺术。

以前一直遗憾这么好的“儿童艺术启蒙书”没有中文版,不过就在这月,这个遗憾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浪花朵朵推出了《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的中文版《儿童艺术大书》!

第一次知道浪花朵朵要出这套书还是在去年,在一本书籍出版目录上看到了这本书中文版的预告,没想到一等就是大半年,但书拿到手里之后,感觉这个等待还是值得的。

首先,书的手感很好。

除去立体感极强的的英文书名之外(努努一度认为书名是真的贴上去的),全书都覆了一层“丝绒膜”,如天鹅绒般的质感,在手中有种温柔的感觉。

书的整体印刷自然不必说,颜色正,图像也清晰,仅从一些细节图和通页的品质来看,这就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艺术书”那么简单,绝对可以称之为“艺术画册”。

《儿童艺术大书》目前是两卷,分为“白色版”和“黄色版”——这和英文版相同,两本书内容不一样,分别介绍了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内容可谓丰富。

但是读过之后,还是有不太满意的地方,最主要就是意犹未尽,感觉书太薄,兴趣刚被调动起来就翻到了封底!(实际两本加一起厚度已经达到了3厘米,大型画册也不过5厘米左右——是那种好书总嫌页太少的感觉。)

我希望费顿出版社能继续推出《儿童艺术大书》的“蓝色版”“红色版”“绿色版”……毕竟还有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等待他们介绍给孩子们!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营养”,认清这一点最重要!虽说这套《儿童艺术大书》不能涵盖全部“儿童艺术启蒙”教育,但作为入门和启发兴趣的读物,它绝对是正确途径与方法!而且仅从大幅图画和极具创意的互动文字方面,这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儿童艺术大书:白色版》读后感(五):为何艺术品能价值千金?从这套书中可以一窥究竟

1

我从小喜欢画画,也算有些许天赋,但没能学下去,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

于是,对艺术的向往,在我而言,就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冲动,更有了一种靠近过却仍错过的执念。因为这股冲动和执念,我就不由自主会去接近艺术。去年去北京旅游,我就特地抽空去了趟美术馆,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想要好好观摩大师们的杰作。

然而,我高估了儿子的耐心,他终究还太小,即使爱画画也还不懂得去欣赏一幅画。而我自己,更是粗心大意地连眼镜都忘戴了——眼前的画都像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于是,没过一会儿,在儿子的第N次催促下,我就带着他丢盔弃甲般逃离了美术馆。

经此一来,我更加认定,要欣赏艺术,必得具备两种素质之一不可,要么是深厚的知识基础,要么是一颗能沉得下来的心。

心境这东西,看似简单,却是最难的,这牵涉到一个人过去的种种学识经历,际遇造化,也牵涉到一个人的本性和年龄,是镜中月水中花,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

但知识却不一样,它就在那里,只需人花时间去了解罢了。那么,这便涉及到一个人有没有必要去掌握艺术知识,又应该什么时候去掌握的问题。

艺术,当然不需要人人都掌握,更没必要人人都掌握,没有它,人们可以照常吃饭、生存,它也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可以说是一件奢侈的、无用的东西。

但是,奇怪的是,无论哪个年代都少不了艺术,它贯穿了人类整个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远古时期的简单壁画,到当代的各种先锋艺术,人们都在通过艺术传达着内心的情感和某种精神。人类之所以伟大,恰恰是因为这种区别于其它任何动物的精神和情感,在人世间不断地流淌、延续,无意间带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艺术:让人成为人》里就有这样的描述:“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和哲学家改变了人类意识的进程,他们给我们提供了我们的祖先所不曾梦想过的选择:体验发人深省的东西、美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常常是令人震惊的东西。”

纵观历史,艺术的繁荣和经济的繁荣通常是息息相关的,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艺术家就会积极投身艺术,成就艺术的繁盛;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艺术家们会收敛身上的光芒默默扛起锄头参与劳作。

那么,当我们发现了艺术的伟大,当我们生活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还有什么理由摇头拒绝摆在面前的艺术盛宴呢?如果我们已经错过了,难道不想让孩子去接触一下吗?

尽管接触的人再多也未必能出现几个大艺术家,但接触过艺术之后,人的心境会有说不清的变化,就好像在心底开垦出一片荒地,指不定在哪天就帮助自己度过了难熬的心灵饥荒。而孩子是充满灵性和想象力的最好年纪,让他们去接触,更可能开辟出精妙绝伦的世界。

因此,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在纸上随意涂抹的同时,引导他们去看一看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也许就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接触艺术的方式了。

引导孩子们看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并不容易,很多家长既不懂也不会说,没办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最近入手的这套《儿童艺术大书》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值得推荐给大家。

这套书是英国费顿出版社主编的儿童艺术启蒙读物。英国费顿出版社成立于1923年,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出版机构。《儿童艺术大书》分为黄、白两本,每本书各选了从14世纪一直到当代艺术中,最著名的30位艺术家以及他们最有名的作品(不过唯独没有中国的艺术,让我相当遗憾呀),是非常好的为孩子打开艺术世界大门的启蒙读物。

2

那么,这套书是如何介绍艺术的呢?

首先,艺术要懂得观察。无论是鉴赏画作还是落笔绘画,观察是第一位的,线条走势、颜色分布、明暗光影等等,都需要一双犀利的眼睛去辨别。观察这个能力确实有很多天生的成分在里面,但毫无疑问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儿童艺术大书》很多地方都在引导孩子如何观察。

就拿《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第一页的这幅画来举例,我先问儿子,你觉得这幅画里有什么声音吗?他看了一下,马上告诉我,嗯,有两个声音,一个是水的声音,还有一个是跳板震动的声音。我再问他,还有别的吗?他又回答,没有了,因为没有别的人,这些树和房子也是静的。

再拿《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中的这四幅画来说。按照年龄大小,你能把这4幅画排下序吗?

当我这么问儿子的时候,他就仔细看了一下,按岁数从低到高,指出了4231的顺序。

问他为什么这么排列,他说因为前面两个人没有胡子,后面两个人有胡子,再问他还有没有看出别的,他就说不清了,但他的大体感觉是对的。这四幅画其实画了一个人四个时期的样貌,等我把正确答案(2431)告诉他,他还很惊奇地说,没有胡子的那两个人是女人呀,怎么这些是同一个人呢?

但也从这里开始,这些他自己翻过一遍觉得无聊的画,成功地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开始愿意去好好琢磨眼前这些画了。

接着,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艺术中的情绪。

比如下图这个男人,我问儿子,你觉得这个男人是自信还是不自信的?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信。

还有这个船上的女人,我问他,你觉得她开心还是不开心呢?他说不开心。

等他回答完,我再把这两幅画的故事告诉他,他就很愿意听。

这些是简单浅显的情绪,还有印象派画作、抽象派画作中表达出来的情绪会更难以琢磨,却也表达了一些更深邃的东西。有些东西并不要求孩子现在就懂,只需要给他留个印象,就好像在黑暗中给他点起一盏小灯,他总有一天会驱散所有的黑暗,明晰地看清那个世界。

熟悉我的人估计都知道,我推荐绘本,都会给孩子讲过之后才写内容。这本书其实收到几天了,之前孩子不在家我就没有写,等孩子回来给他讲过之后才写。

我认为,既然绘本是给孩子看的,那我尽量还是要避免仅仅以一个成人的视角来读它,给孩子讲了之后,就可以参考孩子的视角,得到不一样的东西。同时,在讲解过程中,我也能知道,在让孩子接受时,家长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去克服它。因为据我所知,有很多家长把书买回来给孩子看,发现孩子觉得没劲就认为书不好。这样我就觉得很可惜,童书的价值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去发掘的。

比如这本书,直接给他读文字,作为他这点年纪的小孩来讲,他是不怎么接受的,会说无聊没趣。那么,看了内容之后,用简单的话来说给他听,换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提问,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孩子会特别愿意听我讲。

那么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儿童艺术大书》这套书给我们展现的不同艺术形态。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堆糖果。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会觉得这种艺术莫名其妙,十分难以理解。但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个糖果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作者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为了纪念他那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好友罗斯,在墙角下堆了和他好友去世前相同体重的糖果堆。人们前来参观这个艺术品时,还可以拿走一两颗糖,当糖越来越少以致消失时,也就象征着现实世界中的罗斯也这样消失了。

但奇妙的是,人们拿走糖果之后,也会补充新的糖果进来。这堆糖果并没有消失。这就非常有意思,就好像虽然有的人去世了,可是他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一样。

这个艺术品恰恰能够以这种动态的形式,表达出这种意义。这让我感觉非常新奇,觉得理解了一种新的东西。我儿子听过我的讲解也能明白,再把这个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在他用稚嫩的嗓音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教儿子画画的老师曾说过:“无论什么都可以称为艺术,只要作者可以自圆其说,把它解释出来就行了。”当时我觉得自己懂了,但其实没有真懂,而现在,我想我应该彻底明白这句话是怎么一回事了。

像这样的故事,在这套《儿童艺术大书》里还有很多,里面多次提到,每一幅作品里面的细节都是有其存在意义的,有很多细节代表的含义随着画作的毁坏、艺术家的去世,就成了一种谜团。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有时候也是和艺术家对话的一个过程,你会因为读懂了艺术家的心思而窃喜,也会为艺术品所展现的魅力而倾倒。

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并没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国艺术不值一提吗?当然不是,中国艺术有着另一套复杂的体系,也许是外国人所难以理解的,所以他们并没有把它们收集在内。那么,不妨留给我们的后辈去探索吧,让他们不断地攀登艺术高峰,去创造新的艺术世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