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精选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精选

《一生的凝视》是一本由[英] 简 ·鲍恩 摄 / [英] 卢克·多德 编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一):拍摄静默的大师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简•鮑恩,我也忘记是从哪里看到的这本书的推荐了… 引言部分的几句话非常棒,我很喜欢:她的口头禅是“摄影师既不该被看见,也不该被听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这种沉默… 如果能用一条线将她的全部作品串联起来的话,这条线便是静默。她是拍摄静默的摄影大师。在翻看完整本摄影集之后,会更加理解这句话的! 我喜欢比约克,伍迪•艾伦,让•科克托和简拍摄的最后的作品-那一对小姐妹-这些肖像,会一直盯着看进去,会琢磨他们在想什么…除了肖像,还喜欢孤独症儿童,阿斯科特,离家上预备学校的儿童,蒂勒女孩舞团这种定格的场景,时隔五六十年,远隔千里,我看到摄影师在那一瞬间看到的情境,也能体会到传递出来的孤独,迷茫,欢快等等情绪,摄影不仅仅记录场景,还能保留神韵与心境,对我这样一个摄影外行而言,这大概就是摄影最迷人的地方了~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二):离得足够近

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本册中的很多照片,都是特写镜头,简.鲍思不论是拍摄平民还是拍摄像霍金或是伊丽莎白女王这样的名人,都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近距离的进行拍摄,人物的眼神、动作、神态极具现场感,似乎画面中的主人公就在你的面前。

如果你想拍好人物街头的肖像照,又或是想看到名人表现出的普通人的一面,这本画册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画册的观赏也许不应该仅停留在具体的影像感受的层面,但直观的感受更加能够进入你的内心,简.鲍思无疑是一位摄影大师,你可以看到那些感动她的画面,一双手,一个眼神,都可以让你看到不同的世界。

你有兴趣也可以在网上检索更多关于作者的介绍,但我建议你在不了解她,不了解作品的拍摄背景时快速的观看一次,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再去深入的探究影像背后的故事,这是自我的一种交流方式。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三):她的目光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英国有简 ·鲍恩(Jane Bown)这么一位女摄影师——虽然画册里有几张照片其实早就见过且印象深刻(布列松,比约克,贝克特),但也不奇怪,那本就是个名家辈出大师荟萃的黄金年代,即便今后再冒出几位像她和Vivian Maier这样无人知晓的低调摄影大师也毫不出奇。

那些让她赖以成名的的名人肖像固然不错,但我更爱看她街头抓拍的那些日常生活。我认为摄影师在工作之外所拍摄的照片,才是她真正兴趣和关注所在,也可以说是真正功力的体现。发自内心的表达才是最打动人的。 被闪光灯所照亮的时刻并不是生活的常态,我爱的是自然光下的日常。对于我来说,作为摄影师最骄傲的不是拍过什么一二三流的大小明星,而是给平凡善良的普通人记录下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那些拍摄于专注日常活动中的人们的作品充满了尊重与温暖。”

“她迅速拍照是因为她由直觉意识到,这种转瞬即逝的共鸣如果能被捕捉下来会非常动人。”

“吸引她的是安静,是一切喧嚣与咆哮静止或消退的时刻。 ”

国内摄影集的印刷水准印刷越来越好了,更难得是配文也写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非常有助于读者理解照片更深层次的意义,很值得收藏的一本画册。

斯诺顿勋爵曾评价她说:她就像英国的卡蒂埃-布列松,创造出最出色的作品。不依赖于技巧或花招,只是简洁、诚实地记录,用那双敏锐而睿智的眼睛。而布列松说的一句话也真真正正代表了简·鲍恩的特点——“任何心灵敏感的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但敏感之外,必须专心。”

通过阅读我还意识到一点,胶片时代选择正方形画幅(120胶卷,6X6cm)或者135画幅(24x36mm),需要分别使用不同的相机,甚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取景方式,这也相应地改变了你观察的方式,以及拍摄的手法和风格。当使用禄来120相机时,画面透露出摄影师的小心翼翼,如果街头抓拍的话,拍摄方式比较隐蔽,被摄者也不容易发觉;如果拍摄人物肖像,构图显得更考究和庄重。如果使用135画幅,机器比较轻便,拍摄也很方便,照片就轻松随意多了,画面构图也比较灵活。 从简 ·鲍恩或者其他同时代摄影师的作品里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点。当然者也不是绝对的,但总体印象是这样。而在数码时代,这只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裁切一下就完事了,更别提彩色胶卷和黑白胶卷的选择,也就按一个键的事儿。真的把摄影看得太简单了,摄影的精神和仪式感也就不存在了。

保持敏感,保持敏锐,放下书本,上街拍照去吧~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四):简·鲍恩所记录下的

简的肖像照似乎有定格人性的力量,简单利落,但又感情浓烈,非常擅于捕捉被摄者的眼神,被摄者一生中所经历的一切似乎都在这眼神中凝固,不得不夸《一生的凝视》这个标题有多么准确。简的其它街拍作品也是,即使场景更大,也常有一个或好多个眼神被停留在照片中,给照片以无穷魅力。

从她的照片里,学习到最大的就是要用眼神去撑起照片的氛围。

《一生的凝视》读后感(五):不许你向我看

我也是看了《一生的凝视》才知道,原来我喜欢的作家毛姆那张著名的侧面照是简·鲍恩的作品。

照片中的毛姆侧脸对着镜头,眼神望向前方,仿佛一尊雕塑。

简·鲍恩拍摄的毛姆(左)和《毛姆传》封面上的毛姆都是侧面镜头,形成互望。

英国摄影大师简·鲍恩拍了很多人的侧面照,当她1949年第一次为《观察家报》给哲学家罗素拍照,就是拍的一张侧脸。她还拍过侧脸的演员莱斯利·卡伦,侧脸的音乐家保罗·麦卡特尼,侧脸的芭蕾舞者鲁道夫·纽瑞耶夫,侧脸的诗人R.S.托马斯,侧脸的作家伊丽莎白·鲍恩……

伯特兰·罗素

除了名人,还有侧脸的收割者,沙滩椅上侧脸跟身边人说话的女人,低下头侧身看报纸的男人,蹲下侧身系花环的女人……

简·鲍恩选择了一个这样特别的角度。因为她说:“有些人拍照片,而我发现照片。”她倾向于不打扰被拍摄者,而能记录下她想要记录的动人瞬间。

所以有些照片甚至是在被拍摄者背后拍下的。比如书中我很喜欢的那张《孤独症儿童》,坐在跷跷板两头的儿童都把头向膝盖处深深埋去,根本看不到面容。

简·鲍恩的摄影一直都倾向于极简的自然状态,能够迅隐没人群的小巧的身躯,使用小巧的相机,用自然光,坚持拍摄黑白照,“彩色照片太乱了,让人不知该看哪里。”

绝妙的照片,无非是让你看到美,或者看到照片背后仿佛有一个故事。照片是凝固的,但凝固的同时又说了很多。

大多数人直面相机镜头会紧张,会不自然,会不知所措。就算演员,也只有少数能够在镜头前自如,甚至与镜头对话。简·鲍恩去拍摄撒切尔夫人和比约克都遇到了对方面对镜头的刻意,最终成功的那一张,都是在被拍摄者无意中被简·鲍恩迅速捕捉下来的。

所以也许我们不直视镜头,更能讲好一张照片的故事。而简·鲍恩说:“摄影师,既不该被看见,也不该被听见。”她悄然,敏锐,疏离又投入。

她的一生几乎都躲在日常的生活光影中,于相机背后观察人们,记录人们。工作时,每周去办公室两天,而平常住在伦敦郊外,被称作“只是个把相机装在购物袋里的小老太婆”(虽然说这句话的人难免带着一丝恶意,但简·鲍恩也许会为自己这样成功的隐身而感到骄傲和松快)。

简·鲍恩

她拍摄伦敦莫蒂默街上的失业者,几乎每个人都是背对镜头的背影,或者侧身,只有最中间的男人是正面,但也低着头,不看镜头,脸上有着生动的表情。而最右边也有一个男人刚好回头,让照片形成一种绝妙的平衡。整个构图仿佛是一个电影场景。

她拍的“艺术家为和平”示威活动,照片中的女人扭头看向照片外,左手拿宣传册抵着唇,若有所思。男人从后面拥着她,侧低着头,同样似有心事。我相信这样的照片不是摆拍,不然真的需要模特有很好的表演经验。

她拍的班普顿马展甚至只有几只踩在篱笆上的小腿。

……

照片只是点线面的审美构成,但好的照片延伸出的是一个巨大的故事空间。

定格在照片中,而想象在镜头之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