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咒语读后感1000字

咒语读后感1000字

《咒语》是一本由[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咒语》读后感(一):凌乱的结构,混沌的主人公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让我时不时的不知道主人公在讲些什么东西,就好像是一个年纪大的老头儿在你面前喃喃自语。

后来回顾的时候发现,他会在一开始就把之后遇到的事情,比如雅典娜的逃犯,妻子丈夫娘的疯魔,交代出来。这种重大的事件,包括越战时期遇到的事情,在他整本书里不断被提出来。 混杂在一起成为了他幽默第三人称式的故事。

人物塑造,故事结构,语言形式,都服务于主人公的刻画,更服务于对这个世界的刻画,那就是荒诞。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这个世界很荒诞,他把这个又给着重的刻画了。

哎 但是说实话,我都已经很颓废了,看这书就看的更丧了。

《咒语》读后感(二):天凉好个秋

看之前,我以为会从这本书里获取很多越战的东西,但看完后一时间有点懵,我感觉我可能没看懂这本书。 但去翻了下豆瓣的长评短评,好像和我的感触也没有差很远,再琢磨下可能这就是作者的风格。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他好像冒犯了很多人、很多事,但其实再看看他也真的没有点名指姓的去骂哪个人、哪件事。 他对很多事情很不满,但也没有表达出来很强烈的情绪。 他还提到了很繁杂的各种事,但也是点到为止,不太清楚他的未尽之语是什么。 感觉在他絮絮叨叨、荒谬错乱的表述下,可能藏了很多的东西和很深的感情。 因为一个是很多大家对他评价很高,那我没看到这个高明之处,可能是文化的壁,另外冯内古特是一片海,但我只有一个瓢,也只能舀起来这么一瓢。 再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甚至是幸存的人,可能表达方式已经没有那种太平盛世撑腰的底气了,类似饱经世事的人,再愁也不说愁,只会说“天凉好个秋”一样。 最后,书看完后有句话印象太深了——“黑人也能开飞机”。30年过去了,“黑人的命也是命”,这种话还在强调,也许冯内古特给他的国家开出来的药方也没起什么作用。

《咒语》读后感(三):?

看见一个人被命运抛掷,陷入悲剧深渊。第一次入军校,第二次入学院,第三次入监狱。每次在人生的转折点一个陌生人出现给予他一个机会,他不判断不抵抗地顺从走入。那股力量可以称之为是社会惯性,即对外的军事扩张和对内的阶级倾轧。这个惯性的爆发一次在越战,一次在越狱犯人对小镇的占领和杀戮。哈特克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一切,越战上的滥杀者和越狱中的旁观者——讽刺的是他遭受惩罚是因为后者。看到了吧,杀了人不重要,你的对立面是谁才是命运的决定因子。在冯内古特看来,社会呈现的面貌是在越战上的那个美国和国内的美国不是一个国家,在底层的人民和上层阶级的人民不属于统一国民,而这也被所有人默认了——正是一切荒谬和不幸的由来。缺乏理解和同理心,于是理所应当地对立、排挤、大开杀戒。战场归来的人窥见了战争的真相和丑陋,但得不到其他人的任何同情,只能如哈特克和对面的典狱长那样从内心慢慢死去,不管是哈特克那样的在越战上扔手榴弹的加害者, 还是典狱长那样长崎原子弹轰炸的幸存者。

这本书的尖刻批判非常直接,尤其是阶级差异导致的矛盾和政府显然放之任之的态度——政府以然是特权阶级的代言者。“他们嘴里的政府只是他们的政府,不是我的政府,也不是越狱犯人或小镇居民的政府。更有甚者,这个政府的第一职责是保护他们免受下层阶级的上海,而且范围不仅限于这个国家,还要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身居高位的他们来说,当地人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渺小存在。我不怪他们。因为我觉得,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性”。

结局冯内古特扔来一个墓碑,上面记录着所有人有权利杀死的其他人的人数,一串跳脱的计算之后,答案是个问号。我认为是个反问句,代表你们凭什么。

《咒语》读后感(四):战争后遗症

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代表库尔特•冯内古特,他的作品一直是被认为是敢说真话的人不浮于表面,而且带有黑色幽默,读完常常使人沉思良久。纵观《咒语》本书,本书的描写相当碎片化,看似好像是想到那里就写到哪里,但是基本主线还是很清晰的。

这部《咒语》小说以主人公越战退伍老兵哈特克内心独白的方式展开。哈特克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从有机会到高等学府继续进行学业,但后来成为了一名西点军校的学生,随后参加了越战。我觉得可以这么说参加越战是对他一生命运的改变。经过战争的洗礼,他已经变了很多,面对战友的相继的死去,对主人公打击很大。战后,他从一名大学教授到后来阴差阳的由于错误的言论而遭到解雇,由于经济窘迫进而到监狱里教书,后来错鬼使神差地卷入了一场监狱暴动的策划者,因此备受煎熬。

《咒语》这本书更多是一个经历过越战老人的回忆录,他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反应了越战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去表达自己的年少轻狂的代价。在尤金德布斯看来,他的这一生永远也逃脱不了越战所带来的心里创伤。虽然他从未承认这一点,但是我们确信,战争给尤金德布斯带来的伤害是可怕的,这些伤害恐怕是一辈子无法抹去的。

战争是一个无解的局面,它给参战双方民众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打击,对参战人员的心理打击更是难以想象,这种心理上的扭曲往往要持续很久,或者寻求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很多人由于忍受不了战争的残酷带来的压力往往自己选择结束生命。面对监狱的杀人犯而言,他只杀了几个人,但是在战争中几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场大的战役往往会导致几万人丧命,难道这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了,这不是一种更大更严重的犯罪么?战争带给人们的更像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梦魇,更像是一种咒语,给人们套上了枷锁,使他们无法自拔。

本书的作者我想一定是位坚定的反战人士,他将战争的后遗症通告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出来。冯内古特的作品目前依然在文坛闪烁着耀眼的光。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更要善于在挫折中前行,在挫折中直面困难,砥砺前行。我们需要他的作品,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照亮世界。

《咒语》读后感(五):让幽默扎透,带你游遍千疮百孔

荒诞用幽默来陈述,将世界的上下表里扎个透。

把价值崩塌,冷漠绝望说成风淡云轻,一派玩笑;把隆隆炮声,说成协奏曲上演;把将深陷越战的糟糕失败死撑到底,说成是明明犯了滑天下之大稽的错误,却否认羞耻,不愿夹着尾巴离开的科学大赛,还要用私底下的君子协定来保住体面;把暴动越狱和人质劫持,说成是黑人乌托邦的复兴计划;将满载精神创伤的退伍老兵被国家利益否定遗弃,说成是遭麦卡锡手段害致失业,沦为奴仆;把操纵话语的高层社会拒绝认知、思考和质疑的主动无知,说成遗传性的阅读障碍症;把脱共移民,说成德州脱墨的独立大业(当然守住奴隶制的部分得讳莫如深);把罔顾事实的反咬一口,说成莎翁戏本的名誉侵害;把咖啡店里惹人厌恶的一身军装,说成只穿了黑丝吊带袜的赤身裸体;把从越南撤离返乡的心绪,说成20分钟电梯故障里的浮想联翩,和恢复正常后令人失望的无人问津;把对战争劣迹大规模的包庇,说成对学院失踪案的草率处理;把厌恶家乡,害怕归国,说成是为派驻海外的监狱管理工作效力;把在课堂上控制自由言论,说成是留给专业领域的专家处理;把人类的愚蠢自大,说成造物主按自身原型创世,赞同消灭异类及与其相关的一切技术进步,许诺天国的洗脑神话;把检察官用诉讼案提高收视率的抱负,说成脑子出问题的越战老兵阴谋策划了攻占大学城.....

这是一个老头絮絮叨叨的咒语,是基于人性本质的不堪做出的“格里奥TM”推测,是以美利坚的合众为代表的人类,展示其习以为常的愚蠢、虚伪、欺诈、虚荣、自大、无耻等诸如此类的丑闻实录:我们被庇护在光谱里却自称发光体,既要让世界同光,却又视大众同尘;越战和塔金顿学院微妙一致——赋予你唯一需要享有的知情权——“相信美国、相信胜利、相信未来”,与此相反的一切,务必用“道德和理智”拒绝;资本世界,有形财富转成无形资本,让财阀可以对除朋友圈以外的群体避责心安理得;美国将招惹麻烦的实体资产打包出售海外,再以向他国强迫举债的方式收回财富;不少武器私有的美国白人,在期待“自由开火区”出现;星条旗下最有杀伤力的邪恶,大都靠化学输送(毒品、酒精、凝固汽油弹);爬到社会顶端的人,早已把他们的同胞看成外国人;是火炮推射技术的进步,帮助文明越走越远,当人人都想建功立业,却鲜有愿意持盈守成者成了世界的常态......

凡此种种,千疮百孔,幽默扎透,无人幸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